新任總統賴清德上任後,2個月內除了人事案,行政院長在立院答詢,以及藍綠立院各種攻防戰之外,似乎沒什麼存在感。

人民關心的事,除了為蛋價下跌幸災樂禍、股市突破22000點,新青安房貸帶動房價上漲、物價飆漲,之外,其實沒有特別對於總統的新聞。除了藍綠口水與政論節目,一般大眾在選完之後,就對政治無感,只有各項社會議題找得火熱,皆非總統職責,也無人期待或指責賴清德。

台灣憲政本就扭曲,說是趨向雙首長制,實則世界通例的三權分立,被切割成亂七八糟,權責不符的五權分立。立院的監督權本就被限縮,憲法砍掉立院閣揆同意權後,解散國會也沒有強制啟動的設計,變成行政院長看似獨攬行政權,不像總統制下的幕僚長般只是總統命令下的執行長,實則可由總統自由任免。行政院受到立法院監督,但立院無法監督總統,這導致台灣總統有不受制衡的太上權力。

就民主法治的角度來說,外來政權國民政府的五權憲法,實在是一大禍害。非常像古代中國的帝制,除非革命起義,否則無法拉下總統,差別只是天子可做到死,台灣總統四年會選一次而已。

而這樣的設計,就讓總統一職,變得很人治,而非法治。總統與過半國會只要同黨,如蔡英文時代,政治權力上可說無所制衡。但中國古代天子必須順天應人,必須裝出個道德高度,所以在輿論壓力下,也不會真正恣意妄為。台灣的總統也是。這是絕大的弊病,但如果巧妙利用這點,同樣的可以在無法被制衡的情況下,進行不改變制度的改革。

最好的例子,就是日前國防部長顧立雄宣布「要把中正紀念堂儀隊移出中正紀念堂堂體,改到自由廣場上表演」的決定。

「動搖國本」式的改革?

顧立雄雖然是蔡英文的人馬,賴清德找他當文人國防部長,國內外都研判,這是為了鞏固美國所認可的,在國防外交事務上,嚴守「小英路線」的做法。卓榮泰是賴清德親信,當行政院長自無話可說。但國防部長選顧立雄,連藍白都得受到美國壓力,只能酸言酸語,而無法死命反抗。偏偏顧立雄上台後,從取消刺槍術,以至於中正廟儀隊的移地演出,全都是「動搖國本」式的改革,只是一如小英路線,在不改變制度,不真正革命的狀態下,進行清除黨國遺緒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