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群體性事件因屬於不同的領域,彼此很少建立起有力的橫向連繫,使得相關運動無法得到跨越階級與團體領域的認同與支持,皆無法產生「擴散效應」。即使在同一階級或領域內的群體性事件,例如土地抗爭、環保抗爭、失業抗爭也缺乏橫向聯繫,導致相關維權抗爭其力度及效益相當有限。
2023年12月21日至22日中共政治局召開所謂專題民主生活會,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宣稱:「解決矛盾和問題時,要注重防範和化解政治風險」,「及時消除各種政治隱患……防止非政治性風險轉化為政治風險。」這凸顯中國正處於轉型社會,必須避免非政治性群體事件演變成政治事件。非政治性群體事件雖然會影響社會秩序穩定,但尚不致於構成損害政權合法性基礎及穩定性;至於政治性群體事件如同「白紙運動」,指向「習近平下台、共產黨下台」之「倒習滅共」政治目標。
換言之,習近平要防範非政治性的抗議轉變成政治性運動,即是防止出現「顏色革命」。對中國社會情勢持悲觀論者以為,2024年中國社會有發生民變和政變的可能性。然而,也有對中國社會穩定持樂觀觀點以為,大部分中國社會抗議非常分散,政府也盡力避免抗議跨地區或跨種族發生與連結,因此要產生足以動搖黨國統治合法性基礎之動亂,幾乎不太可能。
關於中國社會情勢評估,存在兩種截然對立、南轅北轍觀點。
樂觀肯定論者以為,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5.2%左右,世界很多經濟體復甦乏力、物價高位、債務高企,一些國家和地區爆發社會動蕩甚至發生戰亂;然中國經濟較快發展、就業物價平穩及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社會大局穩定。中國社會就業形勢總體平穩,居民收入增長快於經濟增長;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拓展;抗洪災、化債險、保交樓成效明顯,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水平持續提升,公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然而,也有悲觀懷疑論者以為,2023年中國社會最大的變數,為其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後國家治理;同時,出現習近平個人執政危機和黨國執政危機的「雙重危機」。2022年底,習近平不顧一切代價,完全放開疫情控制,經濟生產受動態清零政策極大破壞。2023年1月21日華府智庫「安全政策中心」中國政策主任塞爾(Bradley Thayer)研究直指,中國因經濟增長乏力已陷入困境。包括存在嚴重的經濟結構性問題、人口下降、房地產低迷、美對中科技行業的施壓、投資者對黨國影響力的擔憂;中國經濟下滑的最重要原因即是疫情。
中國社會抗爭逐漸攀升趨勢
中國經濟尚未從疫情期間的嚴格封鎖中完全恢復,其低迷情況會持續至2024年,世界銀行報告預測中國2023年5.2%的年增長率,將放緩到2024年的4.5%。與此同時,據美國倡議組織「自由之家」統計,從2022年6月至2023年4月,中國至少發生1447起抗議事件。
黨國體系透過審查制度,採用數位科技鎮壓、監督社會運動,儘管許多抗議維權事件「找不到新聞,不表示中國沒有任何抗議,只表示沒有新聞。」直言之,經濟低迷、失業率偏高及社會抗爭,存在某種程度正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