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開始爆發的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大流行重創亞洲經濟。消費作為經濟成長的重要手段,對一些亞洲經濟體來說甚至是其主要收入來源。邁向「後疫情時代」,亞洲各經濟體,譬如泰國、台灣、中國、香港等地政府都各自推出各種刺激消費的政策,盼望策動遭遇打擊的經濟。但是,俄烏戰爭導致的食品及能源危機、美國加息、通貨膨脹等諸多因素影響下,更多問題仍接踵而至。不管是大公司還是私營業者,重啟消費之路仍然面臨挑戰。

香港大學市場學副教授黃仲強告訴《BBC中文》,疫情期間停滯不前的消費阻礙了(市場主體)業務擴張,甚至導致他們縮減業務,進而出現裁員和招募職位數量減少:「因此,這樣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又降低大眾的消費意願,形成一種惡性循環。」黃教授同意,過去幾年全球都飽受這個惡性循環之苦,在香港及中國中國他更有親身觀察及經驗。如何走出這個惡性循環,將考驗每一個政府。

《BBC中文》整理和分析亞洲各大經濟體在後疫情時代如何透過刺激消費重振經濟,以及它們面臨的挑戰。

台灣:從振興券到現金,從業者期盼重新開始

根據台灣行政院今(2023)年1月發佈的最新經濟預測,2022年第4季台灣經濟成長率為-0.86%,終結了連續26季的正成長。2022年全年經濟成長率約2.43%,創2017年以來最低。

不過,在消費方面,根據分析,去(2022)年第四季,隨著台灣防疫管制放寬,消費經濟回歸。加上入境逐步免除隔離,民間消費持續擴張,去年第四季台灣民間消費成長了2.89%,對經濟成長貢獻1.29個百分點。

面對疫情衝擊,台灣政府開始派發各種消費卷作為振興消費的手段,且「派糖」金額逐年攀升。

2020年,蘇貞昌內閣推出每人一張面額3000新台幣(約100美元)的「振興消費券」,及「國民旅遊券」刺激台灣內部消費及觀光。許多不能海外旅行的台灣民眾戲稱自己將原定出國旅行的經費,轉而花費在台灣內部是一種「報復性消費」。此舉實施後,台灣相關從業者反應不俗。

2021年台灣派糖加碼,免費發放5000元新台幣(約165美元)面額的「振興五倍卷」,作為刺激內需消費戰略。2023年,台灣政府以「全民共享經濟成果」為由,挪出若干經費,預計發給每位台灣公民約6千元台幣(約198美元)「普發現金」(純現金),預算法案本周已在立法院獲得通過。

對於隨著疫情高低起伏的消費經濟,台灣小商人感受良多。

近年農曆新年期間,在南台灣,記者便聽到這樣的對話:「我已經在這邊20多年了,沒有離開過......疫情三年我撐下來了!」這是在台灣高雄市知名觀光區「六合夜市」,一名販賣創意T恤衫的商家告訴一名客人的感受。老闆的語氣充滿「歷劫歸來」的自我肯定。

她告訴顧客感激自己能在疫情撐下來。她的小本生意,是親手設計將具有台灣觀光景點,國旗或一些幽默的詞句加在衣服上面,一直依賴海外觀光客。但在疫情衝擊下,台灣禁絕外籍旅客入境多時,她的小生意曾面臨嚴重危機。

Photo Credit: BBC News

新崛江曾是高雄市熱鬧商圈。

在城市裡的另一大商圈「新崛江」,開服飾店快20年的店長小嵐也歷經了一段危機。

小嵐告訴《BBC中文》,COVID-19病毒大流行,逼得大家都要開始學習電商,數位點餐等等「什麼都要重新開始」。一人獨撐店面的她因為壓力太大,恐懼自己親自打造的小店面就要因此收攤,一度病倒休息了快一年。她告訴記者,電商興起,帶給他們這些實體店面商家很大的衝擊,「疫情又是致命傷」。

不過,小嵐說,一年多來加強在網路銷售自己從韓國及泰國以及台灣生產的衣服,她仍寄望能保留自己的實體店面,但心情確實十分複雜:「希望客人能夠回來店面逛逛,找回自己的風格。這是我的小小夢想,但是要從頭開始……沒什麼信心。」

小嵐向記者解釋,政府之前推出的消費券救急,似乎挽回不了太多局面。重點更應該是如何活化這個商圈。

香港:政府派糖與遊客回歸

在香港,雖然金融及貿易是兩大經濟支柱。但作為東西交匯的國際大都市,被稱為「萬象之都」的香港一直以觀光消費為這座大城「打點好門面」,更是吸引人才來往香港甚或就業定居的重要支柱。

但是,2020年以來,在疫情及防疫政策衝擊下,香港的旅遊觀光業遭受重擊。根據公開資料,香港旅遊業的本地生產總值(GDP)佔比,由2018年的4.5%下墜至2019年的3.6%。2020年,COVID-19疫情打擊下,其產值佔比暴跌至0.4%。訪港旅客由2019年的5591萬人次,在2020年急墜到357萬人次,2021年只剩下9.1萬人。

根據黃仲強的觀察,疫情期間由於旅行限制和防疫規定,許多香港消費者的收入出現波動甚至減少,因此在花錢方面更加保守。黃仲強告訴記者,香港在疫情3年來,推出一連串的「消費券計劃」或派現金(金額每年約638至1270美元不等)希望振興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商家,但效果仍是短暫的:「因為該計劃並非旨在解決基本問題,例如對工作保障的擔憂和對經濟前景,香港市民及外界仍缺乏信心」。

他強調,經濟前景不甚明朗,消費者越來越謹慎,對儲蓄越來越感興趣。但與此同時,與醫療保健相關的行業表現要好於其他行業。

香港的消費復甦可能要更多依賴外來客人。根據政府統計,隨著著香港逐步放寬防疫政策,香港零售業總銷售額2022年12月按年上升1.1%,第四季合計有0.4%的增長。但是,零售業總銷貨價值全年合計仍下跌了0.9%。

香港政府和商界港府也將希望放在經濟活動能從疫情中恢復,以及訪港旅客人數的上升。其中中國旅客被視為許多商鋪及觀光業者的「救命靈藥」。

星級酒店集團萬豪國際亞太區首席市場營銷官白沛霖(Bart Buiring)告訴《BBC》說,隨著香港與中國重新開放邊境,中國和海外遊客來港顯著增加,「我相信香港作為全球休閒和商務旅客首選目的地的角色,將會重現。」

「疫情顯然影響了整個旅遊業。 既然這一切似乎已過去了,我們對未來非常樂觀。」他舉例稱,近日港府推出的「你好香港」(Hello Hong Kong)活動也是推動香港旅遊業的一個積極政策。

計劃中最受矚目的是港府將向全球旅客送出50萬張免費機票,首批分發到東南亞市場。

「你好香港」觀光消費宣傳活動預計3月1日正式開始啟動,目的是吸引更多旅客回流香港。香港財務司司長陳茂波2月22日進一步在宣佈全年財政預算時透露,將給旅發局額外撥款2億港元,其用途除了早前啟動的「你好香港」之外,還將啟動另一個「開心香港」(Happy Hong Kong)項目,包括美食體驗等,刺激消費。

但是,除了旅遊觀光業之外,香港傳統的自營小商戶也是受疫情重挫的另一種消費模式。因為疫情重擊了當地觀光及餐飲業,也讓窩在家上網花錢的香港消費者增多,針對這些客群興起的自營小商戶也興起,支撐起香港疫情間的「宅經濟」。

香港女士安琪兒(Angel)就將自己的手織布偶興趣,成為自己正職之外的第二份工。她向《BBC中文》敘述,幾年前自己只是在網路放上布偶作品同親友分享,但意外接到客制布偶貂裘訂單。之後,這慢慢發展成她的兼職小生意:「疫情間,因為學校不辦畢業典禮,相關主題需要的布偶減少很多,但其他主題的布偶訂單卻越來越多。」

她又說,除了學校之外,慶祝結婚紀念日的客人,醫院的護理人員都是客群之一,成了香港疫情下另類的消費風景:消費客制化的小用品,撫慰因為疫情緊繃的心情。

中國:房地產消費能否復甦

中國經濟去年出現近半個世紀以來第二低的增速,這凸顯了中國2022年嚴格的COVID-19封鎖措施產生的影響。官方數據顯示,這個世界第2大經濟體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在2022年增長了3%。這遠低於中國政府去年制定的5.5%的目標。

而房地產現在是中國寄望拉動經濟復甦的主要消費行為。

雖然自恆大事件開始,房地產在中國屢傳重大危機。但官方仍對房地產帶來的經濟寄與厚望,盼望高單價的房地產消費,能重振中國中國受疫情打擊的經濟。

黃仲強告訴《BBC》,中國一些城市新的政策陸續推出,希望讓中國首購族更容易買下他們的第一套住房,例如以較低的利率,較少的頭期款等為誘因。但他認為「這些措施仍然是新的,所以它們是否能發揮預期作用還有待觀察。」

但是,不管是高單價的房地產或一般消費經濟行為,刺激消費無疑已經成為中國邁入後疫情時代的重點。

即將卸任的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春節後開工第一日,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就要求推動消費,讓消費加快恢復,成為「經濟主拉動力」。

後疫情時代的消費也面臨轉型升級。中國電商巨頭阿里巴巴集團總裁艾文斯 (Michael Evans) ,近日發表觀察稱,中國小眾消費趨勢,正逐漸的推動全球品牌來到中國。諸如運動滑板和豪華露營等小眾興趣相關產品,慢慢受到中國年輕一代的青睞。

白沛霖也告訴《BBC》,面對中國解封,萬豪集團也積極提供高端體驗留住客戶,或吸引新客戶。譬如讓客人參與即將到來的F1賽車季,或為英國曼聯的中國球迷推出了專屬消費套餐,讓他們有機會與知名球星進行見面等等。

泰國:觀光消費如何走向新生

泰國經濟一直萬分倚賴來自觀光者的消費。

根據泰國清邁大學經濟學副教授尼西特(Nisit Panthamit)的調查,因為COVID-19爆發,2020年泰國GDP暴跌6.1%,是自亞洲金融危機以來的最大降幅。他說,當時旅遊業約佔全泰國GDP約五分之一,但受到旅遊業的停擺,非正規勞工和移民工人,以及所謂的低技術勞工受到了沉重打擊:「迄今為止,金融部門很好地度過了大流行病,但中小企業部門的壓力一直在增加。」

尼西特告訴記者,數據顯示2020年1月到2021年8月,20個月內泰國的旅遊業收入暴跌了79%,其中來自外國遊客的收入減少了約668億美元,佔總旅遊收入的67%。影響最大的分別是首都曼谷及普吉島等度假勝地。

為了挽救經濟,泰國先從國內鬆綁,促進國內旅遊,並逐步邁向解封。 在泰國北方觀光勝地清邁經營精品旅館的業者蓋普(Gap)告訴記者說,2020年疫情讓他的生意暴跌了幾乎90%。2021年,借著每年年底的泰國國內旅遊旺季,才開始有一點收入。他認為,國外旅客的消費才是真的活水所在。

為了吸引國外遊客回流,泰國早在2021年底,比起其他亞太城市更早鬆綁了入境防疫規定。此外,2022年底,中國迅速宣佈「解封」開放出入境旅遊,泰國亦是少數國家不針對中國旅客入境檢測的國家,這是因為中國遊客一直是泰國國際旅遊的主要消費力。

根據泰國觀光局數據,今年1月19日開始到27日這段期間就預估有58萬人次外國觀光客造訪泰國,並帶來約46億美元的觀光收入,多半來自東南亞地區的旅客。

泰國觀光局預估,外國觀光客加上泰國本地觀光客的消費,農曆新年期間約達到共約67億美元的觀光收入,是2019年同期的48%。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依賴觀光者消費的泰國因為COVID-19疫情,2020年GDP暴跌了 6.1%。圖為2018年4月疫情前的泰國瑪雅灣海灘。

尼西特向《BBC》解釋,疫情間泰國觀光業者力圖適應新的變化,譬如安排與健康有關的套裝旅行消費,吸引國內外遊客,或學習使用更多的網路社群網站行銷,拍短片或與網紅合作,建立更衛生安全的旅遊設施,都是泰國業者從躺平再次翻身的商業課程。

譬如,根據港媒報導,香港金管局正與泰國央行合作,探討讓兩地旅客可以分別以香港的「轉數快」及泰國的「PromptPay」在當地付款,促進消費誘因。但是,泰國又擬於今年6月1日向國際旅客,徵收約9美元的機場旅遊費,是否影響到觀光人數,成為話題。

尼西特對於後疫情的消費市場十分期盼及樂觀:「我相信,最糟糕的時期已經過去,泰國經濟會更快復甦。 泰國很快地將從COVID-19重創的三年走出,進入新的學習階段。」

本文經《BBC News 中文》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