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萊恩.霍利得(Ryan Holiday)

克服憤怒

二〇〇九年,麥可.喬登(Michael Jordan)在拿下六次NBA冠軍、兩面奧運金牌、十四次入選全明星賽(All-Star Game),並創下籃球史上每場平均得分最高紀錄之後,終於入選籃球名人堂(Basketball Hall of Fame),攀上他輝煌職業生涯的另一個高峰。

喬丹穿著一身銀色西裝走上舞臺,一隻耳朵戴著他的招牌耳環,還沒開口就激動掉淚。他開玩笑說他本來想上臺接受這份榮譽,說聲謝謝,然後就直接下臺回座位。可是他做不到。

他有些事想說。

怎料,他接下來的致詞詭異得讓人難以置信。麥可.喬丹,這位早已不須證明自己、應該也有很多貴人需要感謝的籃球巨星,竟然花了將近半個鐘頭細數他一路走來的種種小委屈,並一一反擊。站在講臺上,他以一種故作輕鬆、但誰也聽得出來充滿激動和怒氣的語調,抱怨媒體那些看衰他的人,抱怨他在北卡羅來納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的教練迪恩.史密斯(Dean Smith)有眼無珠[因為他在一九八一年接受《運動畫刊》(Sports Illustrated)訪問的時候,明明被問到他最看好的新鮮人球員是哪幾個,這位教練卻沒提到他],甚至抱怨他花了多少錢買門票讓孩子進來觀禮。

對家人溫馨感謝了幾句之後,他又話鋒一轉,提到臺下一位勒洛伊.史密斯(Leroy Smith)——三十一年前贏過他而取得比賽資格的人。喬丹說,他知道很多人以為他被高中校隊刷掉這件事是謠言,不過「當年那位入選代表隊、讓我被刷掉的勒洛伊.史密斯,今晚也在場」。他說:「他跟當年一樣還是兩百公分——完全沒有變得更高大——球技恐怕也跟當年一樣。不過他也算是激勵我一路走來的人,因為在他入選而我落選的時候,我就決定要證明一件事——不只是向勒洛伊.史密斯證明,也不只是向自己證明,更是要向教練證明——我一定要讓你們知道:選勒洛伊而刷掉我,是個錯誤。」

我們可以從這個部分看出麥可的幾個思考特色。首先,他曲解了一個可以預料的決定,把它當成對自身價值的嚴重羞辱。他並不是被刷掉的。實際情況是他跟勒洛伊都去爭取選手資格,結果一個入選,一個沒入選,如此而已,這不叫被「刷掉」。至於這個決定為什麼是意料中的事呢?因為那是高年級的隊伍,而喬丹當時是低年級生!另外,勒洛伊當時是兩百公分高,而喬丹當時是一百八十公分。換句話說,教練的決定根本不是否定他的球技。喬丹這樣曲解實在既幼稚又自戀,他原本可以為勒洛伊高興,也可以向教練多多學習,可是他卻把他們看作敵人。

而且為此耿耿於懷幾十年。

隨著喬丹的抱怨愈來愈多、內容愈來愈瑣碎,觀眾的尷尬瀰漫整個會場。喬丹特別提到公牛隊前總管傑瑞.克勞斯(Jerry Krause)一九九七年講的話,大意是奪冠靠的是整個組織通力合作,不只是個別球員的功勞。克勞斯其實沒說錯,但喬丹覺得這小看了他的貢獻,所以他故意不邀克勞斯參加典禮,算是報復。他還語帶自豪地提到另一件往事:有一年在夏威夷,他把當時的湖人隊(Lakers)教練帕特.萊利(Pat Riley)趕出旅館房間[萊利戰功彪炳,後來先後擔任紐約尼克隊(Knicks)和邁阿密熱火隊(Heat)的教練]——因為他想要那間。

朋友們知道喬丹希望這席話真的能對人有幫助,所以他刻意不說制式謝詞,比較著重於告訴大家進取心是怎麼鍛鍊出來的。他想讓大家知道這條路多難走、要付出多少代價,他想好好說明憤怒多能激勵人求勝——每一次被羞辱,每一次被小看,每一次別人不順他的意,都讓他變得更強。

然而,他傳遞出來的訊息幾乎恰恰相反。他的確證明憤怒可以是剛猛有力的燃料,但大家看得更清楚的是:憤怒不只吞噬了他,也傷了他周遭的人。

在職業生涯的某些時刻,喬丹的確因為憤怒而打得更好、得到更多,可是怒火也害了他自己和他的隊友。他跟史蒂夫.科爾(Steve Kerr)、詹姆士.卡特萊特(James Cartwright)和夸米.布朗(Kwame Brown)都打過或吵過,他也刻薄地打擊對手的自尊心[例如在一九九五年季後賽上,他讓麥斯.波古斯(Muggsy Bogues)得到罰球機會之後,對著這位一百六十公分的對手罵:「射看看啊,臭矮子。」]一九八九年在訓練營的時候,他還惡意肘擊一個名叫馬特.布魯斯特(Matt Brust)的新手球員,不但讓他一時失去意識,更斷送了他的NBA之路。

簡言之,喬丹的球雖然打得漂亮,他的行為卻常常既野蠻又醜陋。

憤怒真的是喬丹不斷奪冠的祕密嗎?(換個方式問:中學的喬丹一年後如願入選校隊,究竟是因為憤怒給了他助力,還是因為他長高了十公分?)還是憤怒麻痺了他打球的樂趣,讓他無法真正享受自己的成就?[拿湯姆.布萊迪(Tom Brady)對照,他也是球場常勝軍,但他從不口出惡言或爆怒。]

我們可以從歷史中看到:進取心主要來自憤怒的領袖、藝術家、將領和運動員,長期來看都會失敗,即使沒有失敗,他們也活得鬱鬱寡歡。以尼克森(Richard Nixon)為例,他討厭常春藤盟校菁英、討厭記者、討厭猶太人,還討厭其他很多種人。在離開白宮前幾個小時,他對幾個忠心耿耿的部下講了頗有格調的話,渾然不覺這番訓勉與他實際為人落差多大:「千萬記住,別人可能會討厭你,但除非你也開始討厭他們,否則他們贏不了你。要是你也跟著討厭他們,你會毀了自己。」

講得真好。他的失敗正好證明他說得對。

我們真正敬重的領袖,那種比其他人看得更遠的人,他們奮發的動機絕不只是憤怒或厭惡。從雅典名將伯里克里斯(Pericles)到馬丁.路德.金恩,我們發現偉大領導者的動力是出自於愛,他們熱愛國家,有同情心,敬天知命,謀求和解,才識過人,胸懷理想,重視家庭。

其實喬丹何嘗不是如此?他表現最好的時候絕不會滿腦子只想痛宰對手,而是他真正享受打球的時候。他能拿到那麼多冠軍戒指,都是因為綽號「禪師」的教練菲爾.傑克森(Phil Jackson)勤教嚴管。

說麥可.喬丹像尼克森一樣扭曲痛苦,或是說他完全沒從籃球中得到快樂,都過於偏頗。不過,他的致詞實在令人瞠目結舌。他居然把這麼多的憤怒和痛苦藏進靈魂,時候到了就爆開,炸得千瘡百孔,滿目瘡痍。

塞內卡認為憤怒終究會阻礙我們實現目標。也許它能暫時幫助我們在特定領域取得成功,但長期來說,憤怒有毀滅性。如果它不能讓我們感到滿足、快樂或充實,成就再高又有什麼意義呢?如果像喬丹說的那樣,想要勝利,就必須一再提醒自己被當成廢物的感覺,這種交易還真是奇怪。站上世界頂峰的報償,不該是讓你變成一個會走路的開放性傷口,一天引爆一千次。

怒氣如雷霆閃電而非文火悶燒的人,又會有什麼後果呢?我們再一次看看塞內卡怎麼說:

最令人盲目智昏的是憤怒,最仗恃自身力量的也是憤怒。發怒而得逞之人最桀驁不遜,發怒而徒勞之人最無理取鬧—因為憤怒即使遭遇頓挫也不知倦怠,頑固不退。當好運降臨助它剷除了敵人,它的利齒便轉向自己。

發怒往往適得其反。這裡發發雷霆之怒,那裡罵罵無能之人,雖然或許能讓你暫時解氣,甚至得到一絲快意,但逞一時之快的殘局向來難以收拾。即使出言道歉,即使發怒帶來的好處大於害處,傷害還是已經造成,惡果還是已經種下。你對著他吼的那個人現在成了敵人,你暴怒打凹的那個櫃子以後永遠礙眼。你血壓升高,心跳加速,離把你送進醫院或墳墓的心臟病發更近一步。

別人有意惹惱我們的時候,我們可以假裝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我們可以放慢速度,讓極端情緒有時間煙消雲散。如果我們知道哪些人或事會讓自己惱火,就乾脆避開那些人和場合(需要的話,避開一整座城市也可以)。感到自己火氣上來的時候,快試著拉開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距離,並設法離開。你可以說「這讓我不太舒服,我不想失去冷靜,先失陪」,或是「我沒興趣,也不想理會」。你甚至可以想想羅傑斯先生那首關於發怒的歌:

想做不對的事的時候

最好停下來想想

想想這首歌

做點別的事

雖然現在的我們大概覺得歌詞很蠢,但發怒不蠢嗎?這首歌會比一個成年人為了點芝麻小事失去冷靜、大發雷霆更蠢嗎?會比說或做出可能讓你後悔一輩子的事更蠢嗎?

雖然控制脾氣的主要目的不是減少後悔,但這也是很重要的一項因素。控制脾氣的主要目的是改變人,改變那個被憤怒驅使而不快樂的人。他們無法沉靜。他們在阻撓自己的路。他們在降低自己的成就,也在摧毀自己的目標。

佛教認為憤怒有如內在之虎,不斷撕咬它所寄居的身體。想達到沉靜(及沉靜具備的澄澈思考和宏大視野),就必須在老虎吞噬我們之前馴服它。請注意:對於欲望,我們必須覺察,但對於憤怒,我們必須克服。因為憤怒不只會傷害我們,也會傷害許多其他的人。雖然常有人批評斯多噶過於嚴格,但他們追求的正是莊敬持重,進退有節,這樣才能保護自己和所愛的人不受情緒之累。

籃球顯然是喬丹深愛的運動,是他的避風港,也帶給他許多滿足。可是在爭強好勝的過程中,他讓籃球變質成開放性傷口,血流不止,疼痛難平。這也許讓他少拿了好幾次冠軍,也讓他沒能充分享受名人堂典禮那特別的一晚。

這不可能是你想要的。你不會想成為這樣的人。

因此,我們必須趕走憤怒,用愛、感謝和決心取代它。沉靜取決於我們慢下來、選擇不生氣的能力。所以,我們要為自己挑選有別於憤怒的燃料。那種燃料要能幫助我們進步求勝,但不能傷害到別人,也不能破壞我們對理想和平靜的追求。

相關書摘 ►《駕馭沉靜》:情報單位以海量文宣讓敵方「分析癱瘓」,可是我們卻用這招對付自己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駕馭沉靜:平衡身心靈與內外衝突,通往幸福的情緒練習》,寶鼎出版

作者:萊恩.霍利得(Ryan Holiday)
譯者:朱怡康
繪者:木木Lin

沉靜是釐清思緒的能力,是引導心力的能力,
也是在世界翻天覆地時保持鎮定的能力。
沉靜是表現出色的祕密,也是領導統御和揮灑創意的祕密。
問題是:該怎麼沉靜下來?沉靜下來又能成就什麼?

喇叭聲、立體聲、手機聲、社群媒體通知聲、電鋸聲、飛機聲⋯⋯我們私人和工作上的問題同樣多得讓人難以招架。職場上有競爭者磨刀霍霍,桌子上有文件如山高,信件匣裡有滿坑滿谷的訊息。我們隨時都得與人接觸,爭執和突發情況永遠離我們不遠。新聞塞滿每一個視窗,用一個又一個危機轟炸我們。沉悶的工作消磨我們的精力,而且似乎永無止盡。我們硬吞太多,消化太少。接收太多刺激,時間排得太滿,卻無比寂寞。

誰有權力叫停?誰有時間思考?
我們時代的吵雜與問題如此擾人,有沒有人能不受影響?

要達到沉靜,我們必須把焦點放在三個領域,亦即心、身、靈永恆的三組對應——思考、肉體與情緒:

心的修練

  • 美國總統甘迺迪在十三天的古巴危機中如何冷靜應對,避免核武戰爭開打?
  • 明星球員肖恩.格林(Shawn Green)怎麼走出低潮,單場擊出四支全壘打?
  • 比起技巧,弓道大師阿波研造為何更著重於傳授「放下」的精神功夫?

靈的修練

  • 作家約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的「夠了」哲學,為何反讓他獲得更多?
  • 相信某種更高的力量存在,為何能幫助心靈強大並找到平靜?
  • 憤怒是籃球明星麥可.喬丹不斷奪冠的祕密,還是反而讓他無法真正享受自己的成就?

身的修練

  • 作家祁克果(Søren Kierkegaard)、詩人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為何熱愛散步?
  • 為何體育健將、成功創業家皆會養成習慣、建立「儀式感」?
  • 市值高達數十億的美國服飾(American Apparel)最後以倒閉收場,原因很可能跟創辦人過勞有關?

從孔子到塞內卡,從哲學家皇帝奧理略到基督教修士,霍利得一一細數歷史上最偉大的一群思想家,告訴我們什麼是沉靜,還有沉靜能讓我們成就什麼。在此同時,他也檢視很多真正體現沉靜力的人:棒球選手王貞治,習禪讓他成為史上最偉大的全壘打王;懂得平衡生活的邱吉爾,他在查特韋爾莊園的畫畫和砌磚時光,讓他可以承擔挽救世界的重任;長青主持人弗瑞德.羅傑斯陪伴了好幾個世代的兒童,教他們留意眼睛看不見的東西;安妮.法蘭克藉著寫日記和對大自然的愛,在難以想像的壓力中維持善良。

沉靜絕非新世紀那種軟膩的胡說,也不是僧侶或聖賢的專利,而是我們每一個人必須掌握的工夫。這條路每一個人都能尋見,它能帶你走向啟蒙,走向卓越,走向偉大,走向幸福,讓你在與生命的喧囂和責任中奮鬥時,也活在當下——

沉靜,便是關鍵。

「安靜下來——哪怕只是安靜片刻——我們才聽得見世界一直想告訴我們的事,還有我們一直想告訴自己的事。」

本書特色

  1. 作者以優雅的文字、洗鍊又生動的人物故事,帶領讀者一步步放鬆身心,並學習在忙碌的生活中實踐真正的休憩。
  2. 以淺顯易懂的用字來討論深刻的東西方哲學思想與議題,讓讀者能夠快速掌握核心思想,更好去消化內容。
立封_含書腰

Photo Credit: 寶鼎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丁肇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