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珮婷(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賴以威(國立師範大學電機系助理教授)

說到民意調查,大家不僅不陌生,甚至可說是充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相信大家就算是沒有接受過電話訪問,也曾經在路上遇過一臉害羞地默默靠近的正妹/型男,正暗自竊喜以為是搭訕,但一開口:「可不可以麻煩你幫我填個問卷?」,小鹿亂撞的心當場變成灰燼。

如果沒遇過在路上偽搭訕的,餐廳也曾看過服務與餐點意見調查表。除此之外,網路上還有各式各樣的民意調查,比如說最近很流行用臉書粉絲頁的表情符號進行投票,媒體也常利用這種民調製造話題,例如:《蘋果日報》 2016年11月17日的新聞:「「網路民調」13萬人挺同性婚,大贏反對9萬票」。

民意調查的結果數據隨處可見,尤其是政治性民調結果,幾乎可說是天天在新聞上放送,對總統的滿意度下降了多少百分比、某某縣市的幸福指數最高等諸如此類的調查數據。同一份民調,媒體、政黨、政治人物、名嘴(政治評論家)往往又會做出不同的解讀,各說各話,每個看起來似乎都有幾分道理,但拼湊起來,又讓人想到瞎子摸象這句成語。

到底這些數據代表什麼?要怎麼做一位正確解讀民調的聰明閱聽者呢?

讓我們把結論說在前頭,其實只要掌握兩大原則,就可以大致不被騙了。第一個原則是「這個民意調查是怎麼做的?」調查的設計必須公正、客觀且受訪者具有代表性。第二個原則是「應該怎麼解讀?」必須說明調查的範圍與誤差,不能過度詮釋與解讀,有多少資料說多少話。

民意調查是怎麼做的?

民意調查簡單來說就是,抽取一小群人,了解他們對於特定議題的看法,是個便利又快速了解民眾看法與意見的方式。

然而,不是隨便做做、隨便問問就可稱之為民意調查,必須以系統的、科學、公正的方法從研究範圍內的全體民眾中,依隨機抽樣抽出具代表性的民眾為樣本,詢問其看法,再推論全體民眾看法(母體),並說明誤差。

我們一般民眾要看懂民調,可以先從問問這個調查怎麼做的開始。

第一個問題:這個調查想解答的問題是什麼?如何得到這個答案?

民意調查都有主題,想了解特定人、事、物的民眾意見或行為,「問卷」是民意調查用來探知答案、蒐集資料的測量工具。理想狀況是設計一組問題後,能直接得到解答。

然而,問卷設計看似簡單,卻常常充滿了陷阱,這些陷阱有可能是無心也可能是有意的,都會影響到調查的結果。更有甚者,是調查者透過問卷設計來操弄民調的結果,使得這些數字不再是單純地呈現民眾的真實意見,而被當成達成特定目的(如政治鬥爭)的工具或手段。

以下簡單說明幾個很常遇到的陷阱題:

1. 一題多問:同一個問題裡包含了一個以上的問題,到底要回答哪一個?

(1)請問您對於本餐廳的服務品質與餐點口味,滿不滿意?

服務品質與餐點口味事實上是兩個問題,這2個的滿意程度可能是不一樣的。

(2)請問您贊不贊成調高大學學費來提升教師的教學品質,使學生更具有就業競爭力?

調高大學學費是手段,提升教師的教學品質與使學生更具就業競爭力都是目的,一個題目裡包含了3個問題。 若受訪者回答贊成,贊成的是哪一個問題,我們其實無法分辨。

2. 引導式題目:透過前導句或具有傾向性的語句來誘,導你回答特定方向的答案

(1)前導句誘導範例:

層出不窮的酒駕傷亡事件已造成許多家庭家破人亡,請問你認為目前國內對於酒駕的刑責是太輕還太重?

先強調酒駕傷亡的嚴重性,很容易使受訪者往「太輕」的方向去回答。

(2)傾向性語句範例:

請問您是否贊成政府合理調高稅收?

「合理」一詞很容易讓民眾傾向贊成,但民眾所認定的「合理」與調查者的「合理」分別是什麼,我們並不清楚。

另外,還有一種不是透過題目本身來引導式,而是透過問卷結構。例如說先問民眾對於某個重大事件(可能是天災人禍或是弊案等)的觀感後,再問對現任政府的施政滿意度,很容易引導受訪者回答負面評價。

除此之外,問卷有時候也可能出現太專業、太難的描述,民眾可能根本看不懂是什麼火星語,做出來的結果當然就失去可信度了。

第二個問題:誰是受訪者?

大約從將近10年前開始,政論性call-in節目也流行起call-in式民調,由民眾自己打電話進來對於特定議題或投票意向表態,現在也還有很多節目與電子媒體採用這種方式,通常的選項只有最簡單的「贊成/反對」或「候選人名」的選項,而沒有「還沒決定」、「無意見」等選項。

但是哪些人會主動打電話進去或是上網點選表態呢?一來是有在看這個節目與電子報的民眾,而我們都知道電視節目通常有特定的收視群,民眾也通常會有習慣閱讀的電子媒體(這部分相關的傳播理論為「選擇性閱聽」)。二來是有撥打電話與點選表態的動機,通常是有明確強烈意見且個性較積極主動的人。但這些人能代表大多數人的意見嗎?答案是否定的。

「隨機抽樣」在民意調查中是非常重要的事,隨機抽樣意謂著你所感興趣的那個群體中的所有人(母體),都有被抽中的同等機會,比如說我們感興趣的是2016年總統大選,哪些人投給了蔡英文?那麼母體指的便是台灣的合格選民,再從這些合格的選民中,隨機抽取出具有代表性的受訪者樣本。

因為是抽取出來的樣本,不大可能百分之百與母體一模一樣。因此必須充份的了解受訪者的結構(如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等)是否與母體相符,再去計算抽樣的誤差,也就是把樣本與母體之間的差異考慮進去。

誰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當想要問題得到適當的回答時,就必須找到適合的受訪者。比如說,前面開頭所提的餐廳意見調查表,想要了解的是民眾對於服務與餐點的滿意度,受訪者就必須是在這家餐廳有食用經驗的人。又再比如說,想要知道台北市長柯文哲上任後的施政滿意度,訪問對象就必須是台北市的市民,而不會是由全台灣的民眾來回答這個問題。

民意調查執行機構的中立性、執行的時間、訪問品質、拒訪情形等也是可以注意的小眉角。看到這裡,相信你對民調的第一個原則「這個民意調查是怎麼做的?」已經有更清楚的認知。

本文經科學月刊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