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地選舉活動如火如荼之際,被譽為臺灣最重要的原住民當代藝術節,「2018 Pulima藝術節」於11月3日﹙六﹚在台北當代藝術館開幕,展期將至明年元月13日。兩年一度的藝術節活動涵蓋含視覺、表演、錄像藝術展覽,以及國際論壇、藝術工坊、演唱會等250場活動,包括獲得本屆Pulima藝術獎的21件台灣原住民藝術家的得獎作品,以及享譽國際的台灣與紐西蘭原住民藝術家都帶來多元精采的作品。
象徵手與手相連 引發無限文化創造力
Pulima為排灣族語「手藝精細之人」,在許多南島語系中,「Lima」皆有「手」的意思,本次參展藝術家融合傳統與新創媒材,如漂流木、樹皮布、鋁線、織品、廢輪胎等,從雕塑、油畫、動畫到古謠採擷、舞蹈劇場等,充分展現當代原住民藝術家豐沛多元的創作能量。
今年藝術節以阿美族語「Micawor 翻動」為主題,策展人那高‧卜沌表示,Micawor是「翻動」之意;藉由翻動,可讓泥土裡的新芽竄出,木臼裡的生糯米熟成,象徵藝術的創造與反思力量,不斷啟發我們用更創新的方式去思考、行動。只要持續翻動的過程,每一個人都將成為翻動者,形成一股社會改革力量,延續原住民文化的價值和精神,終能遍地開花。
台北當代藝術館從一到二樓,規劃以一至三個作品為一區,一個個展間串起奇妙的橋樑,敘說著這塊土地上許多已知與更多未知的故事。走進入口第一個展區,從踩著地面枯葉的沙沙聲響中,傳來一陣撲鼻的樹葉清香。光線昏暗中,看到站在板凳上的部落長者,對著電燈泡點菸的大型雕塑。這件原住民藝術家撒古流的雕塑作品,重現其童年回憶--五十年前部落從沒有電力到有電的情境,兩邊牆上各有一個十字架和國旗,隱喻著文明和政權轉移對部落文化的衝擊。
那高‧卜沌指出,這次特別邀請今年獲得國家文藝獎的前輩藝術家撒古流參展,其從70年代開始即投入部落田調與創作,作品繪畫、雕塑、建築及裝置等,其將自己放在思想啟蒙的位置上,影響了無數原住民藝文創作者,與新生代原住民藝術家聯展,深具意義。
定位「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交流平台」
排灣族青年藝術家安君實《向古老的巡山員致敬》作品獲獎參展,其運用森林裡撿拾來的紅櫸木,將其拆解、重新塗色和組裝,先做出想像中神話人物的形象,象徵著祖靈至今仍梭巡守護著山林。再纏以現代媒材鋁管,比喻與自己的血脈相連。現在於台東都蘭從事家具工藝與藝術創作的安君實說,從前部落每個家屋都有象徵自己家族的圖騰,譬如蝴蝶雕刻,即象徵這家主人是個跑得很快的人,但從小一直居住於台北的他,必須運用現代媒材和線條,去詮釋出象徵自我的圖騰。
相對於男性原住民藝術家,女性原住民藝術家作品量體大,反思性別、生命與殖民文化議題,也相當令人驚艷,本屆藝術獎視覺藝術類首獎得主武玉玲,得獎作品《脈動》運用纏、織、勾、編傳統編織技法,從紅花、藍色河流、白色脈動到黑色的自我堆砌與掙扎,表現女人不同時期的思緒、情緒與生命,也紀念與其血脈相連的外婆。
同為應邀參展的林介文,融合自身生產經驗創作《母地》系列作品,詮釋了土地和女性生產、養育的過程。來自紐西蘭毛利藝術家莉莎.瑞哈娜(Lisa Reihana),以長達17公尺的全景數位動畫錄像《追尋金星(感染)》,在2017年威尼斯雙年展大放異彩。創作的起源來自於19世紀初期一幅著名的法國壁畫《南太平洋的野蠻人》,在看似寧靜優美的手繪風景中,融入當年英國庫克船長、歐洲海軍、貿易商與原住民的互動與衝突,是本次藝術節最不能錯的亮點。
11/8~11/25贊助本篇文章,傳承原住民族精彩的藝術文化一起來!
贊助咖啡就有機會抽2人景觀湯屋票券!活動詳情: http://bit.ly/2DmrnQ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