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製品在日常生活幾乎無處不在。根據統計,全台灣一年約使用180億個塑膠袋 ,平均每人一年使用近782個,除了影響生態與環境,塑膠製品中添加的塑化劑,是否也可能經由製造流程中的接觸,造成食品安全的隱憂?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就發表研究認為,速食店中的漢堡肉等產品,恐含有會干擾身體的塑化劑物質。
食物中會有塑化劑殘留? 專家:外包裝滲入機率較大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毒物科主任洪東榮醫師接受《潮健康》專訪表示,相關研究中食物中被檢驗出塑化劑,有80%來自於「塑膠手套」。餐飲業人員會配戴手套處理漢堡、薯條、炸雞等食物,因而增加手套表面的塑化劑滲入食物的可能性。
此外,若食物盛裝在塑膠、壓克力或含有塑膠塗料的免洗紙盒當中,塑化劑滲出的可能性也較大。洪東榮醫師提醒,高溫與強酸鹼物質易導致塑化劑溶出,因此塑膠材料應避免用來盛裝過熱、過酸、刺激性強的食物。
洪東榮醫師解釋,食品本身含有塑化劑的機率較小,通常是接觸到塑料製品,或是在出餐的過程中接觸到塑膠物質,才會使食物中殘留塑化劑,並隨著食物進入人體。有些塑膠材質受熱60°C以上就有溶出塑化劑的風險,民眾外帶餐點時,應避免將溫度過高的食物或湯品,盛裝在塑膠容器中。
塑膠製品恐使孩童性早熟!青少年、孕婦都應避免使用
洪東榮醫師表示,在兒童、青少年階段開始接觸大量塑化劑,的確可能影響到性荷爾蒙,造成內分泌失調。以女性來說,會使月事提早來臨、進而造成性早熟、第二性徵發育過度;男性則可能使生殖器官發育不全、罹患女乳症。懷孕婦女更需避免各種塑化材質,以免影響胎兒正常生長。
不過,洪東榮醫師也說明,目前衛福部食藥署對於塑膠類容器有制定嚴格規範,若是在正常使用的狀況下,食物中的塑化劑含量並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塑膠產品也未證實是致癌物質,只要肝、腎功能無礙且未大量曝露,平時多攝取水分,身體可將塑化劑正常代謝並排出體外。
微波食品加熱易產生塑化劑!外食族自備容器吃得更安心
洪東榮醫師建議餐飲業者,使用塑化劑含量較少的塑膠製品,可保障消費者健康。民眾如果要長時間保存食物,用玻璃、不鏽鋼或陶瓷等製品,會是相對安全的選擇。
洪東榮醫師提醒民眾,市面上販售的微波食品,包裝上含有一層塑膠薄膜,經過微波爐加熱後容易變質。若有加熱食物需求,自行準備餐盒裝填會更為健康。也可選擇在家開伙,自己準備便當,是降低接觸塑化劑的有效方式。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潮健康(原標題:漢堡含「塑化劑」? 微波食品和手套也危險? 醫師提醒「3類食物」別用塑膠裝)
責任編輯/林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