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珮君專文:令人失望又充滿希望的時代

2024-07-27 05:50

? 人氣

筆者指出,台灣從二戰廢墟,變成亞洲四小龍,而至今天為全世界所關切,絕非偶然。(示意圖,顏麟宇攝)

筆者指出,台灣從二戰廢墟,變成亞洲四小龍,而至今天為全世界所關切,絕非偶然。(示意圖,顏麟宇攝)

紀念臺灣那個很有骨氣的年代。感恩那些從大江南北匯聚在此、不分彼此的「臺灣行者」。行者,行動的人。臺灣行者,畢生以行動愛臺灣的人。他們用七十二變竭盡所能把臺灣造就成世界一道光,自己也是歷史一道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是歷史的晚學者,直到發現歷史是活生生的人和事,而且近在眼前,我這才睜開大眼,興味盎然。這一切從尹仲容開始。他民國五十二年去世時,我還是滾在泥巴裡的娃娃,半世紀後偶然讀到他,大感佩服,開始「肉搜」他,了解越多越激動,「追」到美國尋他子孫,打電話到北京訪他女兒,資料滿桌卻仍不知如何下筆,突然發現:我家根本就是他「圖利他人」的「他人」。他如此巨大,與我如此親近,〈親愛的尹仲容先生〉開啟了我和歷史的對話。

歷史從來不遠,但稍縱即溜到很難追索。我開始環顧周遭我所敬所愛的人物,我要趁還能親訪到他們時,聆聽他們如何成長、所思所學,而在他們的敘述中,我同時看到那個可敬可憐的時代。

臺灣從二戰廢墟,變成亞洲四小龍,而至今天為全世界所關切,絕非偶然。我要記下那些對我斯土斯民貢獻卓越的人。但我何其駑鈍,自二〇一九年採訪尹仲容兒孫至今,六年才寫了十來位傳主,但每描摩一位傳主,訪問至少六次,周邊人訪問至少五位,多則十餘位,六年訪問人次不下兩百,查閱的書籍也不下一百本。六年點點滴滴才得一書若此。

我每每有跟時間賽跑的感覺,生怕時間不等我。本書傳主最年長者劉國瑞先生今年正好一百歲,葉萬安先生九十八歲,孫超九十五歲,越年長者越列入我的最優先,也許正因為如此,他們都是自民國四〇到八〇年代,臺灣最苦最難時期的關鍵人物,回顧他們怎麼幫助國家和自我突破,正好也回顧了我自己的童年、青春。我看到了自己如何在他們灌溉的土地上,成長與受益。

那是個絕望又絕不絕望的年代。常常失望又充滿希望。

誰能想像:創辦台積電的元老曾繁城幼時,是坐在媽媽扁擔籃子裡飄泊大江南北的?曾繁城為了擔下長子的責任,不敢念自己鍾愛的歷史系,卻成了護國神山第一個「愚公移山」的人,他排除萬難,以極有限的經費設計廠房,專注硏發,替臺灣半導體在世界插旗,從一開始就立下可大可久的世界格局。

誰能想像:永遠帶著微笑慷慨助學、終身以「傳播進步觀念」為職志的高希均,他最小的妹妹,也是因軍人家境清寒而送人?曾繁城、高希均他們早已站在科技界、文化界最高峰。他們都出身眷村,因曾清寒,特別知道在關鍵時刻適時伸出關鍵的手,拉一把年輕人。

誰能想像:臺大校長傅斯年生前最後那一刻聲嘶力竭要求保住清寒奬學金,這奬學金後來栽培出一位臺大校長?孫震在傅斯年去世兩年後因有這份清寒獎學金才讀得了臺大,跟他一起拿奬學金、當清潔工的還有中硏院院士于宗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email protected]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