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文創園區一點也不文創?連松菸、寶藏巖也一一淪陷,失去前衛藝術的可能性?原來閒置的華山大草原上,自今年2月起由藝文團體「野青眾」接下,建立名為「草原自治區」的藝術聚落,然而這塊空間,即將在6月30日收回,做為日後的司法院司法園區用地。30日晚間,發起「海市蜃樓計劃」盤點全台公家蚊子館的藝術家姚瑞中,來到草地上分享從1980年代解嚴至今,台北、新北地區的藝術空間究竟是如何演變成今日的模樣。
1987年大家開始走上街頭 表演展現「對戒嚴30年的反彈」
為何台北的前衛藝術會走到一步?姚瑞中說,1987年解嚴後,大家開始走上街頭,爭取包括像廢除刑法100條、廢除萬年國代等權利,而當時的藝術家,在還沒有國藝會,還沒有展演空間的年代,都是到廢墟裏面表演,後來像是有蘭陵劇坊,開始嘗試打破第四面牆、打破導演暴力的表演,同時也探索很多禁忌的議題,像是女同志、酷兒議題 。
姚瑞中並播放1998年由張釗維所拍的紀錄片《廢墟地圖》,紀錄王墨林等人當時在廢墟裡表現前衛藝術,很多嘶吼、吶喊的元素,不太強調理性的劇情,而戲劇中對女性被壓抑的、被傳統枷鎖的情況也都會去衝撞,此外還有有反諷蔣介石獨裁的小劇場,這些表演的展現,姚瑞中總結是「對戒嚴38年的反彈。」
姚瑞中說明,當時的台灣被黨國禁錮,所以很多的小劇場喜歡從政治批判來著手,當時像是甜蜜蜜咖啡店,息壤等團體都是代表。而像陳界仁更早在在1983年,在解嚴前4年便趁著增額立委代表補選時,利用這個機會去結合議題,在西門町做了場演出叫《機能喪失》,大家戴著黑頭套飾演受刑人,像遊街示眾一樣。對於劇場、表演藝術在當時時代氛圍下的意義,姚瑞中直說,以前不能集會遊行,台灣人的自由是被禁錮的,而要解放這個自由,就要從身體的解放來著手。
姚瑞中也說,那時候在廢墟裡的表演,沒有經費補助,都是自己去掏腰包,也沒有座位,颱風來大家就撐雨傘去看,像那時在淡水的飛碟屋旁演出,表演者在海邊、在大雨中賣力演出,也沒什麼工作安全的概念,就是要突破演出限制。
「民進黨當年策略,大量利用當代藝術的批判 力去打擊保守的國民黨」
接著姚瑞中提起1995年的後工業藝術祭,說那是台灣第一個噪音藝術局,在當年的板橋舊酒廠倉庫,也就是後來的板橋車站,當時的主任簡明輝力排眾議,讓台灣噪音藝術的先鋒林其蔚跟王福瑞去辦,因為當年台北縣長是民進黨的尤清,民進黨當年的策略,就是大量利用當代藝術的批判力去打擊保守的國民黨,而即便後來有開始燒火、毀壞地場地的情況,但因為是市政府主辦,警察也不太敢去取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