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讓台灣學了一課,本來的『模範生』在3個月內被打到谷底……貧富差距在疫情發生時可能透過更細膩的金融體系產生,貧困者也將更難翻身……」
2021年5月份台灣爆發大規模COVID-19本土疫情、近乎半封城之「三級警戒」一路持續至7月底,儘管如今台灣似乎走過疫情、街頭人潮恢復,12月4日由台日韓三國共同舉辦之「2021台日韓貧窮與債務國際研討會-疫情下的債務與貧困」,長期關注與陪伴貧窮者的律師與學者看見疫情難以抹去的傷害。
儘管在台灣、日本、韓國皆有各種社會福利與貸款協助貧窮人,曾於京都市役所服務個案超過20年、如今日本佛教大學講師佐藤順子,對日本社福最大隱憂就在於審核制度「剝奪尊嚴」,造成人們不願求助;台灣雖於疫情期間提供紓困貸款、低利率政策,在輔仁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吳宗昇看來,這也可能造成台灣股市與房價居高不下、富者越富貧者越貧,窮人將更難翻身。
沒錢比染疫更先逼死人,這是全球疫情下共通狀況。雖然台灣於三級警戒看似失業率只上升1%,這1%背後代表的是數十萬人,更不用說失業率看不到的、被迫放「無薪假」的人口,而該如何撫平疫情海嘯難以抹去的創傷,也將是台灣難題。
失業與無薪假人口激增、低收入戶卻沒增加 律師點出台灣社福制度大盲點
就台灣COVID-19疫情狀況,法扶律師李艾倫回顧,雖然2020年1月份台灣出現首例境外移入確診個案、3月起旅外台人紛紛歸國而確診案例陡升,台灣在2020年其實疫情尚稱平穩,直到2021年5月份才陸續出現群聚感染狀況、實施類似國外「半封城」之三級警戒。對於疫情造成經濟衝擊,台灣也自2021年5月27日推出「紓困4.0」系列方案,包括──
‧個人補貼:中低收入戶加碼4500元、急難紓困1–3萬元、自營工作者3萬元。農民1萬、漁民1萬、甲級漁工3萬,導遊、領隊及國旅領團人員、計程車、遊覽車司機等3萬。
‧產業紓困:營業受衝擊50%以上,補助薪資4成、上限2萬,將從寬認定,按員工人數補貼薪資每個月2萬。
‧紓困貸款:提高總預算,勞工可持續申請紓困貸款10萬。
疫情趨緩後的2021年9月份,台灣也發放「振興五倍券」,總金額超過1150億台幣。但,這些預算真能幫助到受疫情影響的貧窮人嗎?各種數字可見端倪。
就低收入戶來看,台灣低收入戶人口遠低於世界平均,李艾倫說,這不是因為台灣貧窮人口真的這麼少,是制度有缺陷──台灣低收入戶申請制度包括所謂「擬制所得」、除例外都會被視為可以有所得的勞動人口、此外還有扶養人口問題,造成人們申請低收入戶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