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有些悲傷來得比較晚
總在某些聚會結束之後,
可能是過了幾天,也可能是隔了幾個月,
才發現內心有某些地方隱隱作痛,
才發現原來自己在那當下受傷了。
■
之所以隔這麼久才發現,是因為你從沒有想過當你友善與真誠待人時,
對方的言語或眼神,其實對你是很不友善的。
發現這個事實時,有時候我們反而會先對自己生氣,
氣自己不夠敏銳、氣自己沒有反擊,也氣自己沒有保護自己。
■
請別誤信是你的錯,才讓別人這樣糟蹋你。
沒有人的友善和真誠是該被糟蹋的。
你可以學習自我保護,盡量與能夠善待你的人相處,
至於那些會因為你的柔軟和真誠而欺負你的人,
或許,他們還沒有值得你溫柔以待。
陪伴你成長:【人際安全感】人際傷痛修復班
延伸閱讀:內心經常並存的兩種聲音:我希望你過得好,但不希望你過得比我好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我希望你過得好,但不希望你過得比我更好。」
前者是真的,後者也是真的。人好像就是這樣。
這二種聲音經常並存在我們內心,但不代表我們是不一致的人。
只是,後者可能指出我們內在的自卑狀態。
■
看到別人比我們好(這個好通常都是主觀的感受,或許對方並沒有覺得好,也沒有與我們較勁),就引發我們內在那一股不如人的感受。
為了消滅這股困窘,人們各種荒謬的行為都做得出來。
記得高中時期,班上轉來一位成績很優秀的學生,不知道為什麼,我竟開始到處跟同學講他的不是(明明我根本就不了解他)。
直到某一天,一個在班上被尊稱為老大的同學看不下去了,嗆我:「你夠了沒啊?人家惹到你什麼?他是有要跟你比排名嗎?」
剎那間我才驚醒過來:「對啊!我是怎麼了?我怎麼成了那種私下道人長短的人?」
多年後再回顧這段往事,我覺得驅使自己做出這種行為的力量,就是內在那一股不如人的自卑。
這股自卑跟別人無關,而是自己內在的議題。
■
藉由比較或許可以獲得短暫的快樂,但那也只是短暫的。
因為在比較的過程中,人會不停看見自己不好的、不足的那一面。
或許,是因為對自己的不接納,才想要藉由贏過別人來彰顯自己的價值。
所以,想要活得更放鬆一些,
更重要的是練習與自己的自卑相處、用健康的方式來提升自己,而不是成為另一個因為自卑而攻擊別人的人。
陪伴你成長:【永遠不夠好】如何擺脫補破洞的自卑人生的20堂課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假如某些人在探問你的隱私、嘲諷你的工作、拿你跟別人做比較之前,全都沒有經過你的同意,那為何你在刪除好友關係時,還得先發文提醒:「明天我要整理好友清單了,不小心被我刪掉的還請見諒。」
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你去買東西的時候,老闆可以因為好心情或快收攤了,所以佛心特價或買一送一,但你不能強迫老闆給你優惠。
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粉絲頁收到提問,我沒有回答。結果對方傳來:「你花一點時間,用手輸入幾個字,沒有損失、不用成本,為什麼不回答我?人家OOO心理師都會回答問題!」
有幾次演講結束後,主持人說:「我們時間到了,假如剛剛還來不及問問題、或者問得還不夠的,私下也都可以傳訊息繼續與心理師討論。」然後轉頭問我:「對不對?」
後來我都會直接說:「不可以。」
因為我的時間與心力,真的無法做到這件事。做不到卻承諾,不僅讓對方受傷,也讓自己心力交瘁。
我知道,這與文化期待不相符合。我會盡力在我們約定的時間裡盡所能地提供我的所學。不過,這是有限度的。
請你問問自己:「你覺得自己值得被尊重嗎?」
◎你尊重自己的專業是有價的嗎?
◎你認同別人需要你的協助時,也需要尊重你嗎?
◎你對自己的專業有信心嗎?
你可以在專業上給予優惠、在心有餘力時給予額外的協助,那是出於你願意。
至於別人願意做些什麼,那是別人,但不代表你也得跟上。
所謂的協助,應該是基於彼此互相尊重、心甘情願的立場,而不是「唉唷沒關係啦你吃點虧,幫幫別人嘛」這樣,關係才能長長久久。
假如你是藉由無形的教育訓練、知識傳遞來維生的工作者,更需要這樣尊重自己。
想要學會尊重自己,在提供協助時建立必要的界線,就是很重要的行動。
「我可以心甘情願,但你不能理所當然。」
陪伴你成長:【人際安全感】人際傷痛修復班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這陣子觀察學生(其實也包括不少大人)在回應他人時,經常有二種極端類型:
1. 不敢(或不知道)該怎麼回應他人,因此經常回答:不知道、沒意見、搖頭(露出尷尬的微笑)
2. 完全沒有關照他人的感受,直接回(嗆)應(聲)。
前者讓人覺得心疼,後者讓人一身冷汗。
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痛,經常帶給人很不舒服的感受。
痛,是一種身體傳遞給你的訊號,告訴你身體某些地方受傷、不對勁了。
如果你有一個好朋友不舒服,我們通常會關心他、照顧他,要他多多休息,對嗎?可是,當我們感覺到痛的時候呢?我們也會如此溫柔地陪伴自己嗎?
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早年,大人在處理孩子紛爭時,SOP三步驟通常是:
先調查誰先動手(通常找不到,或沒人承認)
再來就是判定動手的人都有錯、都處罰
最後則是要彼此互相道歉、承諾當好朋友(更可怕的是現場互相握手、擁抱)
Read More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幾年後,我又遇到同樣的一句話。
多年前我在學校演講時,一位家長站起身來、當場指著我說:「我從小也是被打大的,打到我現在事業有一番成就。我愛我的孩子,我打他、打到他不敢調皮搗蛋。這樣有什麼錯?你懂教育嗎?」
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上週到南投地方法院演講,離開前,法官與我聊了一下。
他說,在家事案件裡,有許多攻防都是多年來累積的怨恨。坐在法庭裡,他無法停止這一切,卻又對這些家人之間的衝突感到無力、感到難過。
「面對這些家庭\家族裡的紛紛擾擾,到底該怎麼辦?」法官問。
「下次我們再來開一堂課好了。」我苦笑。
「復仇」的表面目的是為了要讓對方好看,然而在內心深處,卻是讓自己受傷的心好過一些。
是啊,傷得越重,想要復仇的動機就越強烈。
好比說:
「我想讓全世界都知道他有多爛。」
「我想要讓他也嚐嚐我的痛苦。」
「我看到他過得悲慘,我就是爽。」
這時候,旁人的優劣分析你一點都聽不進去。
可是靜下心來想想:你為何需要讓大家知道他是個爛人?你為何需要對方體會你的痛苦?你為何需要知道他過得幸福還是悲慘?
真正的怨恨是冷淡,是你徹底將這個人排除在生命的脈絡之外。而當你用盡心力想報復的同時,你也正在為自己創造機會,與對方保持各種互動與連結。
這裡面或許有一個很重要的理由,那就是:「你真的受傷了。」
其實你好希望有人可以理解你的難過與委屈。而讓你更難以接受的事實是,你最想報復的這個人,或許也就是你最希望可以理解你的人。
所以你有沒有發現,想要復仇的自己,其實是希望別人可以聽見你受傷的聲音。
可是,你真的需要這些人來聽見你的悲傷、憤怒、與受傷嗎?這些人聽到了,就能理解你了嗎?如果可以,那這些衝突怎麼還能維繫這麼久?
還是你希望,學習不讓這些人有機會再干擾你,然後把力氣用來好好生活呢?
「放下」是很困難的事情,難的不是放下仇恨,而是必須接受一個事實:對方是不會理解、也沒有意願理解你有多麼痛苦。
不過,你不孤單呀。
這世界上,有一個人真真切切知道你的痛苦,而他這麼多年來,也陪著你一起受苦。你知道這個人是誰,對嗎?
與其報復,你其實更需要的,是學會停下腳步。把注意力從外在拉回內在,好好陪伴自己。喔對了,或許你身邊也有一些人從頭到尾都陪伴著你。你有注意到嗎?
如果生命有限,你覺得把力氣拿去放在與你討厭的人無限攻防比較重要,還是好好地與陪伴你的家人\朋友相處,CP值比較高呢?
陪伴你成長:【情緒健檢】重新認識、練習掌握、與修煉情緒
延伸閱讀:討厭與被討厭,不過是彼此長得不一樣!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與討厭的人重修舊好,不代表你是不一致的人,也不代表對方變成了你喜歡的人。
當我們準備跟一個人分道揚鑣、斷絕往來的時候,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將對方「妖魔化」,把他想得一無是處、可惡透頂。無論是你對別人,還是別人對你。
好比說:
說這個人毛很多,
說這個人很難搞,
說這個人很自私,
說這個人很勢利,
說這個人太秋條,
說這個人沒衛生。
事實上,或許這都只是我們用來幫助自己下定決心與這個人劃清界線的理由,也讓自己有個合理的說法來做出這個不容易的決定。
畢竟在你的生命當中,或許也不乏與某個人決裂之後,又因為某些神秘的緣故而與這個人再次拉近距離。
這時候,你又會發現這個人身上其實也還有一些不錯的部分。
所以當你討厭某人時,不需要說服自己對方是個壞人,你只需要提醒自己:對方有某些行為、特質、價值,是現在的你所無法接受的。
而當你被對方討厭的時候,也不需要用對方的眼光來貶低自己,你只需要提醒自己:這個人無法接受某些面向的我。
陪伴你成長:【敬,童年的傷】療癒自我,從致敬童年的傷開始。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面對成長過程中大大小小的創傷,有些人選擇否認、有些人選擇壓抑、有些人選擇美化、有些人把專注力都放在追求成就,有些人則嘗試接受治療。
無論哪一種方式,或許都是當下的你所能想到的最佳選擇。但我們能夠幫助自己做一些簡單的檢視,了解童年的創傷是否還持續存在著:
*當別人稱讚你時,心中會不會先浮現過往貶低你的聲音?
*當你被欺負時,不是先思考解決策略,而是先擔心被罵?
*當別人表達欣賞與愛慕你時,你覺得不自在、感到懷疑?
*難以與別人建立親密關係、不相信有人真心願意幫助你?
*與那些傷害過你的重要他人相處時,身體依舊感到僵硬、心跳加快?
這些反應跟著你多久了?你覺得,這些反應適當嗎?或者,它們是源自於哪些曾經發生過的經驗呢?
想要療癒曾經遭遇過的創傷,最重要的態度是:幫助這個創傷經驗在「過去」找到一個位置安放。
我們不需要去否認這些創傷、也不需要為造成這些創傷的人找到合理的解釋,因為事情的確發生過了,且我們也因此覺得受傷、覺得難過。
創傷引發的痛苦,經常會讓我們覺得發生在當下:突然闖入腦海的重複影像、突然又像在耳邊傳來的聲音、突然又覺得當下被碰觸,這種彷彿又再一次發生的感覺,會讓我們的身體重發引發過往創傷發生當下的不適反應。
可是,這畢竟是已經發生過的事情了(但願現在的你不再需要面對有害的情境),現在的你可能已經遠離了當時的情境、也已經是個有能力的大人,但我們卻長時間因為某些刺激源而引發不再需要存在的創傷反應。
陪伴你成長:【敬,童年的傷】療癒自我,從致敬童年的傷開始。
延伸閱讀:從《鬼滅之刃》看悲慘的童年經驗,如何造就出完全不同的人格發展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日前,我有幸參加陳志恆諮商心理師的講座,他拋出了這個問題:
「童年創傷對一個人而言,究竟是詛咒還是禮物?」
為什麼這樣問呢?他接著說:
「我們常常聽到人家說,我們之所以有今日的能力或抗壓性,都要感謝昔日那些傷害過我們的人或事。」
過去,我曾為此寫過一篇文章,當中提到一句話:「#你要感謝的不是傷害你的人,#而是受了傷還願意站起來的自己。」
可是,為什麼在童年遭受創傷後,有些人能夠往正向發展,有些人卻從此走向傷害他人或自己的道路?這中間的因素是什麼?
-
我腦海中不禁又想起《鬼滅之刃》這部動畫。
如果你有看漫畫的版本就會發現,在這部漫畫裡的所有人物幾乎都有著悲慘的童年經驗:被遺棄、受暴、被虐待、身染惡疾、失去雙親、目睹可怕的遭遇等等。
然而,遇到產屋敷曜哉(主公)的孩子們,逐漸往成為鬼殺隊的方向前進。
相對地,遇到「無慘」的人,則走向「下弦、上弦」的惡鬼之途。
你或許不需要喜歡這部漫畫,卻值得細細品嘗這二者對待人的方式,如何造就出完全不同的人格發展。
在漫畫中,主公在面對這些受傷的孩子時,最常用的方式是「傾聽」,讓那些悲慘的故事被細細地聽見;接著是「相信」,相信孩子在這過程中為了生存,用盡力量、只為了活得更好,而不是為了要傷害誰(即使有些方式是不適當的);最後則是「鼓勵」
,鼓勵他們往更好的方向邁進,也給予適當的協助。
反觀另一個大反派「無慘」,面對這些受傷的孩子,他所使用的方式是「利誘」,透過將對方變成鬼,強化他們醞釀復仇的恨意;「恐懼」,藉由控制與比較,讓他們不得不成為更兇狠的惡鬼,以避免消失在這個世界上;「汙衊」,不斷地羞辱這些鬼的價值與能力,讓他們失去自我、並且持續為無慘效勞。
結果,鬼殺隊的凝聚力變得更強、願意為對方付出與犧牲;而擁有某種程度不死之身的鬼,反而變得只關注自己、懷疑彼此、毫無對對方的同理心。
-
志恆心理師談到的這個重要因素,就是「貴人」。
面對創傷的孩子,或許我們都改變不了他的生活環境、也改變不了他難受的過去。但若可以提供給他正向的對待,就能幫助他改變對人的恐懼、提升對人的信任,當然,也提升他對於自己的欣賞與價值感。
而這個貴人,或許是身為老師的你、身為鄰居的你、身為親戚的你,或者,身為願意覺醒的父母、願意改變過往對孩子毒性語言或行為對待的你。
陪伴你成長:【敬,童年的傷】療癒自我,從致敬童年的傷開始。
延伸閱讀:孩子長大後刻意與你疏遠?其實是你揮霍掉了孩子對你的信任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建立關係很困難,打壞關係很容易」相信你對這句話一定很熟悉。人際關係,總是得付出極大的心力才能獲得別人的信任,但一個小小的誤解或摩擦,很可能就讓多年的交情付之一炬。
那麼……
天底下,究竟有沒有那種無論你做什麼,對方對你的信任與好感依舊會自動加值的關係呢?
當然有,那就是「孩子與你」的關係。
-
當你因為心情不好罵了孩子,過一段時間,他還是會想你。
當你打了孩子,傷痕復原之後,他可能會怕你、可能會討厭自己,但卻依舊愛你。
當你批評或貶低孩子時,他不一定會否定你說的話,卻很可能會否定自己。
當你在大庭廣眾下說「你自己在這裡,我不要你了」並發動車子離去時,孩子還是會哭著在後頭追著你跑。
在我們離開這個世界之後,孩子還是會因著沒有化開的誤解,帶著傷生活。
當你傷害了他之後,每當逢年過節,他心裡依舊掛念著這個家、以及家中的那一對父母。
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他雖然生氣,但依舊在意。
我遇過年幼的、青少年的、成年的孩子,提到父母先是許多抱怨、憤怒,但是當生氣消退之後,隨之而來的卻是失落與受傷。
他們對父母有多生氣,就有多在意。而那個在意,往往是來自於沒有被理解的失落。
-
你知道嗎?
身為父母的你,在孩子心中有一張堅不可摧的貴賓卡。
無論你做什麼,都在他的生命中佔有一席無可取代的位置。
可是,你有珍惜孩子對你的重視嗎?
-
你是否隨口說出:你怎麼這麼笨?怎麼不懂事?怎麼說不聽?怎麼連買菜都不會?
你是否告訴他:別人的孩子都比你厲害、別人都怎樣而你又怎樣、你再怎樣我就不要你了。
你是否恣意地把自己在工作中的情緒丟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懂事」,懂得你的壓力、理所當然地接受你情緒化的行為?
-
你有沒有觀察到:
那個你嫌笨、不會賣菜的孩子,其實是用心想要幫忙、想討你歡欣的?
那個你說不如別人的孩子,其實很努力想要達成你的期待,但在這過程中卻備感挫折、甚至逐漸失去自信心。
那個你情緒化對待的孩子,變得在愛你與怕你之間動彈不得、充滿矛盾。
他會這樣,不是因為他脆弱,而是因為他真的很在意你。
你以為孩子長大以後刻意對你疏離與冷漠,其實是我們長時間大把大把揮霍掉信任與親密的額度。
-
這一套加值系統雖然很堅固,但也可能慢慢喪失加值的功能。
不是因為他不信任你,而是因為他變得不信任自己。
-
其實,你只需要一句謝謝,他就願意繼續為你賣命。
其實,你只需要針對他具體的努力而鼓勵,他就願意繼續努力。
其實,你只需要不帶批評的分享你的心情,他就願意繼續傾聽。
其實,你只需要在工作之外花一點點時間專心陪他,他就願意陪著你工作。
其實,你只需要多一些尊重,他就能夠成為尊重自己的人。
-
其實,你最該珍惜的就是你在孩子心裡那一張VIP貴賓卡。
要剪掉這張卡很困難、要加值這張卡很容易。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孩子把你當成無比重要的貴賓。
-
那麼,你如何看待孩子呢?
陪伴你成長:【親子學】親子間的療癒連結:呵護每個待綻放的脆弱天使
延伸閱讀:急著罵孩子之前,先讀懂孩子背後行為的目的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後來,你是怎麼克服面對人群的焦慮呢?」
「我沒有克服,直到現在,面對人群時我還是覺得焦慮,但我的確長出了一些與人群相處的方式。」
-
這是某次一位大學生問我的問題。
-
直到現在,在面對群眾演講時我還是會覺得緊張,心跳加快、難以專心,也時候也會影響食慾和睡眠。
我不太習慣接家人或摯友以外的電話,工作聯繫傾向以信件處理。我不喜歡參加聚會,非不得已,也可能在一、二個小時後就會想離開,回家休息。在工作之外,面對陌生人時我經常找不到話題,刻意的互動之後會讓我覺得格外疲憊。
我不太喜歡到人多的地方,大量的訊息與聲音會讓我覺得有些暈眩、失去定向感。比起都會區或鬧區,我更喜歡在郊區旅遊。
仔細想想,小時候的我就有這種狀況。
-
我害怕參加營隊,不喜歡跟陌生的小朋友進行分組活動。跟著家人去拜訪父母的朋友時,我只想要靠在父母親身邊,再長大一點,如果可以,我會選擇獨自待在家。
比起鼓起勇氣向不熟的同學借東西,我寧可選擇被老師罵;比起向路人問路,我寧願四處找路。感謝智慧型手機導航功能,讓我在行走或開車時,可以更加放鬆。
每一個階段開學都讓我焦慮萬分,我害怕要花時間與不熟的同學建立關係,當然,我也不喜歡參加任何社團活動,即使是大學時期的屏友會等等。
我曾經努力過,試著克服這種小時候被稱之為「小氣」「不夠大方」的「缺點」,表面上做得還不錯,但只有我清楚知道,心裡其實是很累的。
這種狀況在我當了心理師之後並沒有比較改善,只是,我允許自己接納這種狀況,我把這種狀況稱之為我的「限制」。
-
以前,我對自己在社交上的困難稱之為害怕,並且責怪自己膽小;長大以後,我漸漸地把這種狀況視為我的限制:我不太擅長、也不太喜歡。
一個人的時候雖然也會覺得孤獨,但大致上而言,比跟人群相處時舒適許多。
不過,我必須在某種程度上與這種限制妥協、超越,才可能讓自己更順暢的工作。
所以我找到了一些方式,像是:
.客氣地請對方盡可能以信件與我聯繫,而不是電話。
.提早到演講現場,熟悉環境、並在陸陸續續與個別成員打招呼的過程中穩定心情。
.練習拒絕大部分的社交場合與聚會。
.練習享受獨處的時光。
.設定社交時間,覺得累了就委婉地道別。
.同時間,也要練習接受被誤解為不屑與別人往來、孤僻。
-
我在安靜的午後,輕輕地寫下這一段文字。
我相信,我會持續與自己這個部分繼續互動、理解,找到更舒服的相處方式。
不知道在你的內心,是不是也有一個從小跟隨著你、卻未必能夠和平相處的自己?
如果有,請給自己一些勇氣與他對話、也給自己一些時間去適應。
有時候如果覺得辛苦,請攤開手掌輕輕地貼在自己的胸口,告訴自己:
「沒關係,這就是我啊。我有努力了,有時候雖無法盡如己意,但日子過得還行。」
陪伴你成長:【敬,童年的傷】療癒自我,從致敬童年的傷開始。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改變,到底有多困難?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期待自己有所改變,降低後悔的頻率。
可是你知道嗎?要讓一個人心甘情願、徹底改變,至少得觸及三個條件。
1. 覺得事情與自己有關
產生改變的意願,首要之務就是要覺得這件事情與自己有關,然後才會願意負起改變的責任。可是很多時候,我們經常覺得別人都是豬對友、問題都是別人搞砸的、都是別人害你不順心。
問題都出在別人身上,所以你不得不大吃大喝來紓壓、不得不臭臉罵人、不得不哀怨過生活。
「都是they的錯,我還能怎樣?」是的,正是這個想法讓你常常覺得自己沒有其他選擇,只好維持哀怨的生活。
其實,或許不是你真的沒有選擇,而是你不認為需要為你想要的生活負起改變的責任。
所以,想要改變,你得先願意為現況負起該負的責任。
2. 對於現況感到不滿
一個人要產生改變的意願,還得要他對現況感到不滿意。因為想要改善、想要更好,才會有改變的意願。可是很多時候,你只是腦袋覺得現況不好,其實你並沒有真正想改變。
為什麼呢?因為現況有很多你捨不得割捨的「好處」。
你雖然覺得要減肥,但大吃大喝讓你短時間就能紓壓。(健康更慘)
你雖然覺得要積極,但拖延擺爛讓你無需面對壓力(當然,結果更慘)
你雖然覺得要對對方好一些,但對對方臭臉大罵,覺得暢快無比。(關係更慘)
你雖然覺得要保護視力,但躺在床上用手機追劇實在無敵開心。(視力更慘)
你雖然覺得要遵守規則,但闖紅燈可以讓你少曬一些太陽。(荷包更慘)
你雖然對現況有些不滿、卻更捨不得割捨這些好處,改變當然不會發生。這些好處都在短時間內讓你覺得舒服,但長時間下來,卻帶來更多傷害(否則你也不會興起想要改變的念頭)
所以,想要改變,你應該要分辨哪些好處是短期的?哪些好處才是長期的?
3. 擁有改變的策略
有時候你不改變,是因為你不知道該如何改變。
你想要改變飲食,但除了鹹酥雞和火鍋,實在不知道哪些食物才健康。
你想要改善人緣,卻不知道如何與他人打招呼、面對衝突。
你想要增加朋友,卻不知道該如何加入他人的活動。
你想要提升成績,卻沒有更有效的學習策略。
你想要換工作,卻不知道從何蒐集就業資訊。
不知道該怎麼執行新行動的你,當然也只能繼續沿用舊的行為。
所以,想要改變,你應該要努力問自己「可以做什麼」,而不只是一直告訴自己「不可以做什麼」。
雖然我們都覺得改變仰賴的是決心、是用七天(或七七四十九天)培養習慣,不過,如果你總是在發誓與失敗之間無限輪迴,不妨檢視一下這三個原則吧。
陪伴你成長:【陳年焦慮】18堂課擺脫積習難改的不安全感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獨處的時候,你有這些現象嗎?
不自覺連留在臉書或IG、不停更新他人動態。
心裡總覺得有些發慌、不踏實。
總想安排些事情,最終卻是茫然地過了一天。
三餐成了煩心且空虛的時刻。
明明討厭喧囂,卻又害怕期待已久的獨處。
對於虛度的時間,你感到自責又懊悔。
對於為自己做安排,你感到既嚮往卻陌生。
想要提升獨處的能力,你要先學會為自己做選擇。
有些人習慣把選擇權巧妙地丟給別人,以「都可以」、「你們覺得好就好」來回應。或者你只需要撒嬌、表現出沒有想法,或許別人就會幫你張羅好一切。
其實你不是真的什麼都好,而是不想面對意見分歧的衝突,也不想花力氣辨識自己真正的需求。
但是當你習慣由他人來為自己做選擇時,其實也等同於將生活的方式交由他人來決定。
一旦獨處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不知所措、覺得發慌。
獨處的時候,每一分每一秒,你都得為自己做選擇。
你必須為自己決定三餐要吃什麼、決定什麼時候要做什麼事、決定不出門的時候在家要做什麼,並且為你自己的決定負起責任。
不作任何安排的時候,你要學習面對無事可做的時刻、安然接受自己沒有生產力的一面。
去電影院看了一部出乎意料的爛片、吃了某一間人氣很高卻很難吃的餐廳,你也無須後悔出這一趟門。每一個嘗試,都是一種經驗。你並沒有浪費什麼時間。
你越常為自己做選擇,就越能夠了解自己的喜好、需求、限制,即便某些場合不允許你開口表態,至少你內心也清楚知道自己的聲音是什麼。
一個清楚自己內在聲音的人不只能夠獨處,也能夠在關係當中活得更自在。
因為你知道自己的限制,所以不會隨意答應自己做不到或討厭的事情;因為你知道自己的喜好,所以你能幫自己篩選更適合互動的對象;因為你知道自己的需求,所以你有機會正確地讓別人了解你。
把為生活做選擇的權利拿回自己的手上,你就越能夠在獨處的時候傾聽內在的聲音,為自己安排生活的大小事。於是,你可以變得更獨立。
想提升獨處的能力嗎?那麼,先從學習為自己做選擇開始。
是的,無論是多麼微小的事情,都記得問問自己:
我的想法是什麼?
我喜歡這個嗎?
我需要什麼?
我討厭什麼?
我害怕什麼?
我渴望什麼?
我在意什麼?
每一次思考、每一次回答自己,都會幫助你更靠近真實的自己一些。
陪伴你成長:【陳年焦慮】18堂課擺脫積習難改的不安全感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你身邊有沒有那種「發生事情,無論如何都先指責別人」的人?
遇到困難、發生狀況,相關人等都不好受,這時候大家需要的是穩定心情、思考對策。
但這時候往往會有人這樣說(做):
「我不是跟你講過要___了嗎?」
「你怎麼這麼笨(沒用、懦弱、麻煩)啊?」
「嘖,你實在是……。」
「……」(用鄙視的眼神看對方)
如果這個人,是你最親密的家人呢?
Read More
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有一次到國小演講,因為距離演講還有一些時間,我便到校園的其他角落走走。
在人來人往的走廊上,我看見一對父母正在教訓孩子:「剛剛老師都已經告訴我了。」「你不要以為我們不知道你在學校做了什麼事。」「你真的會被我們修理得很慘。」
「我們有講錯嗎?你說啊!」雖然父母親盡量壓低了音量,但她們的對話我還是聽得很清楚,感覺得到父母的確蠻生氣。
沒想到孩子竟扭動身子說:「媽我跟你說,我們班同學說有一個地方很好玩,你們要不要去看看?」
父母親聽到孩子的回應似乎氣炸了,瞪大眼睛、說不出話。
換成是你,當下會怎麼回應呢?
(A)我在跟你講話,你到底有沒有在聽啊?
(B)你也知道丟臉喔?知道丟臉就給我乖一點。
(C)先這樣,回家之後,我們需要花點時間討論這件事。
當天演講的題目是「看見行為背後的訊息」,講座結束前有一位爸爸舉手提問,我一看,是剛剛在走廊上的那對父母。
父親提了剛剛的對話,疑惑的問:「孩子這樣打岔、逃避問題,行為背後難道也透露什麼訊息嗎?」
當然呀!
你想,當一個孩子在人來人往的地方被教訓,可能會被認識的老師或同學看見、可能會擔心被嘲笑,這時候的心情是什麼?
覺得尷尬、覺得丟臉,對嗎?更別提那個當下孩子早已滿臉通紅、身子扭來扭去。
那麼,當一個人覺得尷尬、不想繼續這個話題的時候,可以用什麼方式來中斷對話呢?
孩子想到的方式可能就是轉移話題。
只是,孩子的認知並沒有成熟到可以緩緩說出:「爸、媽,這個話題在這當下讓我覺得有些尷尬、有些不自在,我知道我或許做錯了,但我們能不能回家再繼續討論呢?」(萬一一個國小的孩子講出這段話,我猜大人也會傻眼)
如果沒有讀懂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我們就會把這種行為解讀成打岔,甚至是不尊重父母。
那麼,如果讀懂了孩子當下其實蠻尷尬、想要保留一些面子(價值感),身為大人的你會選擇怎麼回應呢?
(A)我在跟你講話,你到底有沒有在聽啊?
(B)你也知道丟臉喔?知道丟臉就給我乖一點。
(C)先這樣,回家之後,我們需要花點時間討論這件事。
問題的確是要處理的,不過我們往往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連人也一併處理掉了。
我們是家人,不是敵人。
我們的目標是教育,而不是漏氣;
我們的本意是相愛,而不是相害。
陪伴你成長:【親子學】親子間的療癒連結:呵護每個待綻放的脆弱天使
延伸閱讀:自在父母學:你正在用「恐懼教育」養出匱乏無力的孩子嗎?
Read More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剛在便利商店繳費時,一旁有個小女孩向母親央求著買巧克
小女孩當然就開心地去拿了一條巧克力。但母親隨後抱怨道
在這個互動中,你看見了什麼?
是不懂事的小女孩?還是心不甘情不願的母親?
我看見的,是在這個文化底下不敢拒絕的我們,以及無法接納他人對我們的失望。
父母難以面對的,其實不是這個吵鬧不休的孩子,而是無法
父母親有經濟的壓力,當然有權利規劃金錢的使用。如果不
「我不買,她就一直吵啊!能有什麼辦法?」是這樣嗎?
其實,你是可以不要買的。
只是,你得要接受孩子失望的情緒、多花一些時間與孩子周
無法全然滿足別人並不是一件錯事,因為父母親也是人,是
同理,對於成年的孩子而言,當你無法滿足父母的某些期待
這時候你或許也會覺得:「這是情緒勒索吧?幹嘛要求我滿
但是,你選擇不滿足他們的需求,同時也得接受他們就是會
但我們卻都忘了去面對一件事實:你其實是一個無法接納父
接受「自己無法滿足他人所有的需求」,同時,也接受他人
我們都在生命中不斷地發現彼此的有限、接納彼此的不完美
陪伴你成長:【親子學】親子間的療癒連結:呵護每個待綻放的脆弱天使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記得是幾年前的一場工作坊,席間一位因某種原因被要求來上課的學員,不僅遲到許久,而且帶著滿臉不悅進入課堂。
整天的課程,他採取半躺的方式坐在位置上不停滑手機、頻繁地進出教室,課堂上的繪畫活動也是揮個兩筆就把紙給扔到一旁。
看著這一幕,我好想直接對他說:「如果你覺得來上課沒有意義,那麼請你回去吧。」
雖說被要求來上課的心情往往不會太好,但那也是因為他申請了某些經費,因而需要完成的責任。
「只想享受利益,卻不想付出相對的責任?」
「想擺爛,為何偏偏選我的課程?」
「擺著一張臭臉,我欠你很多嗎?」
隨著這些想法出現,我愈想愈氣。課才上不到一半,就覺得很沒勁。
下課時間,我走到陽台伸展筋骨、呼吸幾口新鮮空氣,突然有一個想法浮上心頭:
「我為什麼要為他的不開心負責呢?」
「他用痛苦的態度熬過六小時,那是他的選擇。」「他得上六小時的課,那也是他該盡的責任。」
而我需要做的事情只有兩件:
1.接受有人就是用這種態度面對學習,硬要勉強對方,不僅費力、也沒有意義。
2.把注意力放在其他二十幾位認真投入的學員,繼續好好上課,這樣,對於上課的夥伴也才是公平的。
想著想著,原本鬱悶的心情瞬間晴朗多了。
從那一天開始,我對於這類型的成員似乎產生了抗體,不太因此而感到在意或不舒服。
想一想,我們在人際互動中有時候對自己不是太嚴格,不然就是太容易受傷,有時候抱持著不切實際的期待,有時候則是太過為對方負責。
不僅為難了對方,同時也為難了自己。
他過好他的生活,並且為他的行為負起責任;我過好我的生活,並且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
這樣就好了。
陪伴你成長:【情緒健檢】12堂課
延伸閱讀:蘇益賢說書:《憤怒也好,生氣也可以》不被他人操縱情緒的憤怒使用說明書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訂閱就能收到文章更新喔!
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有時候,腦袋裡浮現負面思考時,整個人幾乎都要被不舒服
我們常常會誤以為「不舒服的感受等於我們的全部」,也因
痛苦是真實的,無法忽視、也無法否認。
不過,我們可以嘗試幾個方式,讓原本幾乎占據我們整個人
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在大學校園談「壓力調適」的時候,我經常會帶領一個活動
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三月份的一場講座,開場時我放了一張圖片在投影幕,請大
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前幾天逛街時,一位母親帶著兩姐妹走在我的前方,姐姐看
母親一路上不斷「叮嚀」姐姐:
「剛剛出門前不是說不想尿尿嗎?怎麼一出來又要尿尿了?
「叫你去問哪裡有廁所,為什麼不敢問?」
「連問個廁所在哪裡都不敢,真是沒用。」
姊姊沒有說話,只是低著頭跟在持續碎念的媽媽身旁。或許
突然間,一直保持沉默的姐姐開口說了:「我知道錯了,不
結果媽媽回應:「怎麼樣?妳還會怕丟臉喔?」「我又不是
姐姐聽了媽媽的回應,不知道是因為「求饒」未果,還是不
在後方看著這一幕的我,心裡面想著,自己小時候好像也是
剛上幼稚園的時候總是在校門口嚎啕大哭、被同學欺負的時
當時,幸好我還有一個大我三歲的姊姊,經常在我需要的時
我們的「害怕」,往往是覺得自己不足以克服眼前的挑戰,
因而覺得膽怯與焦慮。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又因此被罵,內心 肯定是很難受的。
想想看:如果一個人的害怕是來自於「覺得自己面對困境的
鼓勵孩子思考、並且說出他
陪伴他回想曾經有過的成功
有時候孩子的害怕是因為
即使你在那當下也不知道
「尿個尿還要這麼麻煩,我哪有這種閒工夫?」雖然,表面
想到這裡,我覺得眼前這一個小女孩比小時候的我勇敢多了
因為我相信,當她說「我知道錯了,不要再說了好嗎?」的
覺得不舒服而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也是很重要的能力之一
身為大人的我們不也常常因為不舒服卻不好意思說、不敢說
有時候留點台階給孩子下,大人沒有什麼損失,也幫孩子保
或許,彼此都是贏家。
延伸閱讀:孩子出狀況我卻最後一個知道?心理師帶你重建「親子間的信任連結」
Read More
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先說一件過往的糗事,再說有點認真的事情。
大學時期有一次和朋友去吃火鍋,當天可能因為客人太多,
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Joyce在一場餐會中得知,那一個劈腿的前男友近年來不但生意失敗、健康不如從前,就連當初與第三者看似甜蜜的戀情最終也是悲劇收場。聽到這些事情,她的嘴角不禁微微上揚,心裡沉悶多年的怨氣像是拔開軟木塞的酒瓶,「啵」一聲,瞬間通體舒暢。
「知道你過得不好,我也就好多了。」Joyce心想,從此應該可以擺脫情變的傷痛,全心迎接新生活。
然而這份快感並沒有維持太久。
Read More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我選擇溫和客氣是尊重你;我的態度堅定是尊重自己。
我的工作經常需要搭各種交通工具,偶爾不得已,若合作單
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老師你覺得我要不要轉系?」這是大學生帶來諮商中心的典型問題。
談話的方向不脫離為什麼想轉系?轉或不轉的優劣勢分析,然後拿出相關的心理測驗,從解測的結果中提升對自己的了解,並且討論關於「選擇的困境與勇氣」。
Read More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去年的研習,有老師提到一位母親經常到學校咆哮、堅稱自己的管教方式沒錯、孩子也沒有問題。
但根據在場多位老師的「多重核對」,這個孩子的確有很嚴重的行為問題,不但班上同學不喜歡他,老師們也都拿他沒轍。上了國中之後,不但狀況益趨嚴重,家長與學校的關係也惡化到極致。
老師們經常在與這位家長溝通時感到受挫。
Read More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我覺得你設計的東西好像比較單調。」
「我是覺得等你累積更多經驗,寫出來的文章可能會更吸引
「你再多看看別人的食譜,煮出來的東西會更有味道。」
這些明明是出於好心而給的建議,時常是不僅對方感受不到你的美意,還惹得對方不高興。
Read More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這陣子經常遇到有人提問:「如果知道別人在背後講自己的壞話,該怎麼辦?」
如果是以前,我一定超生氣、超想把對方拖出來、高高釘在十字架上嚴加拷問。
作者: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這是諮商、社工學生或助人者很常問的問題。畢竟若能提升對情緒的敏銳度,就能更敏察到彼此的狀態、提供更貼近的回應與協助。
想提升對於情緒的敏銳度,練習,絕對是不二法門。但重點是:「如何練習?」
練習的對象,絕對絕對是從自己開始,也就是— 從「覺察自己的情緒」開始。
Read More作者: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假設你每次到某間速食店買炸雞時,都習慣挑選你喜歡的部位,而店員也從善如流地點餐。某次農曆春節,店家在門口貼了一張「因應春節人潮眾多,連假期間恕不挑選炸雞部位」的公告。但你完全沒注意到,只是抱著飢腸轆轆的肚子衝進店裡點餐,當然,又一如往常地挑選了你最想要的部位。
Read More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小傑很挫折。
他在一次聚餐上,禮貌性地稱讚死黨的太太手藝精湛、能夠天天吃到這種厲害的菜色真的很幸福;也誇獎朋友的房子布置得溫馨又好看,他也好希望可以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子……。回家的路上,太太的臉色開始不太對勁,並且拒絕跟他講話,幾天後,他在Line訊息裡收到來自太太的幾句話:
Read More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每次都會有老師或父母困惑的問:「我是帶我孩子來被你諮商的,你幹嘛要跟我談話?」
為何要跟大人談話呢?
如果,我們把家裡的每一個成員都看成是一顆齒輪,而一個家庭,就是由許多齒輪組合而成的單位。
Read More
我想寫這篇文章很久了。
我這輩子最虔誠念佛號的時刻,就是生平唯一一次放生的經驗,那幾分鐘對我像是度秒如年,我看著那些小魚有些經過長途奔波早已白肚上翻,有些被放到陌生的水域裡掙扎著,我只能在嘴裡念著佛號,不是祈求上天保佑我身體健康、工作順利,而是希望佛祖保佑他們平平安安,誠心發願未來不管生活多麼困難,我一定要做更多好事,來彌補我今日的罪孽。
Read More這陣子沉迷於天龍八部,看見丁春秋與門下徒弟在江湖中行走時,即便身處困境,卻依舊不忘排場與吹捧,甚至看見徒弟們迅雷不及掩耳的見風轉舵,儼然與人類社會一直存在著所謂的「詐騙集團」「邪教」多所相似,讓我與這幾年來在諮商工作中的經驗產生許多共鳴。在此也與讀者們分享我自己對於這一類團體的認識,為何人們總是容易被這樣的團體吸引?
Read More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休學?轉學?這樣好嗎?我怕我爸媽會生氣……」
「我其實不太想生孩子,可是我又擔心我爸媽會很失望……」
「我不喜歡化妝,但是我男朋友又很期待我化妝。」
「週末我想跟哥們去打球,可是女友總罵我太自私。」
「我覺得很委屈,但講出來又怕別人會覺得我是玻璃心……」
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試想,A跟B各自在生活中曾經受盡凌辱與傷害,長時間陷在遍體麟傷卻又苦無傾訴對象、甚至不敢隨便告知他人的困境裡。某一天,這兩人因緣際會得知彼此都有類似的遭遇,更巧的是,令他們生不如死的敵人竟然還是同一人……,哇,這下子就算沒有天雷勾動地火,也免不了惺惺相惜、互相訴苦與彼此扶持。
Read More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我身陷在一片茫然而無力、名為空虛的海裡。我曾經努力、卻在滿受挫折之後,再也走不出來。別問我、也別逼我,因為在那片空虛的海裡,深埋著我難以直視的秘密。
有些人害怕與才華洋溢的人來往,因為對方的能力會讓自我價值受威脅;有些人逃避專心投入一段關係,因為害怕投入得愈多、傷得愈深;有些人拒絕太深入的交往,因為他們害怕這樣一來難免要把最真實的自己暴露在別人面前;有些人發現自己正處於一段不滿意的關係時,會選擇擺爛的方式,讓對方來決定這段關係的走向……
Read More作者: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時時提醒自己:別人怎麼看我,不代表我就是那樣的人;別人拋出來的責任,不必一肩扛起;別人不理性的指責,無須照單全收;別人施予我們的期待,我們也用不著耗費寶貴的時間使命必達。
Read More作者:胡展皓 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