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太不在,也要能自己過得好!男子的獨自生活指南
第030期 2024.07.29

太太不在,也要能自己過得好!男子的獨自生活指南

太太出國3個月,熟男一個人的生活練習!邱顯晉:我本來連洗衣機都不會用,但學會照顧自己才能準備未來
太太出國3個月,熟男一個人的生活練習!邱顯晉:我本來連洗衣機都不會用,但學會照顧自己才能準備未來

文/蔣德誼 攝影/影巷26號 內文圖片/邱顯晉提供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不少50+男性生活依賴太太打點。但你可曾想過:萬一有天太太不在了呢?無論是太太旅遊、生病,都有可能;男子的獨立生活,現在就要開始練習。《50+》讀者邱顯晉分享,因為太太要到美國幫女兒顧孫,而開始練習一個人的生活,起初他也曾覺得不適應,後來卻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本文出自《50+週刊》:太太不在,也要能自己過得好!男子的獨自生活指南) 

在許多社群分享或討論中,我們發現不少50+世代女性,煩惱往往來自家裡的另一半。 

例如:先生在退休後不知道要做什麼,整天待在家裡看電視,夫妻從有話聊到沒話;而因為先生整天在家,想安排自己的活動,不好意思不帶著對方一起,但先生又興趣缺缺,最後弄得兩個人都不開心。

也有先生退休後習慣黏著太太,什麼活動都要跟,或是在家裡太過囉嗦愛管事,讓太太壓力很大。 

《50+》讀者邱顯晉和陳小萍夫婦則沒有以上的困擾:結婚30年,兩人平常感情融洽,也經常一起旅行、露營,兩人既是伴侶也像摯友,幾乎形影不離。 

今(2024)年4月,小萍因為要到美國幫女兒帶剛出生的孩子,直到滿6個月可以托嬰為止;邱顯晉則因為需要照顧年邁的爸媽而獨自留在台灣,意外開始了為期3個月的「一個人生活」。 

85天,他像數饅頭一般在臉書上倒數著日子。朝夕相處的另一半不在身邊,他是如何開始練習自己過日子? 

總不能每天都去咖啡館!用臉書寫下「偽單身」日記 

邱顯晉說,起初決定這個安排的時候,他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想法。「太太出發後的第一天,我在咖啡館坐了好一陣子,發現:總不能每天都這樣泡在咖啡館裡吧。」

一個人生活的第一天,邱顯晉在臉書上傳了一張獨自下午茶的照片,並在臉書自我解嘲地寫著:「臨演客串三個月的孤獨老人角色」。 一個人生活的第一天,邱顯晉在臉書上傳了一張獨自下午茶的照片,並在臉書自我解嘲地寫著:「臨演客串三個月的孤獨老人角色」。

他靈機一動,決定把「寫日記」當成動力,好好安排這段一個人的生活。平常就喜歡攝影的他,便帶著家裡的毛小孩「妮妮」,開始到處走走逛逛,並拍照留下紀念。

因為和家人輪班照顧爸媽,邱顯晉一個禮拜有三天的「放假日」。他會避開人潮,平日到郊區走走步道、登山踏青,假日則是去逛逛商圈、市集,也因此開始會上網找哪裡有什麼有趣的活動。 

在這段時間中,邱顯晉帶著愛犬「妮妮」到處走走逛逛,一人一狗也能自得其樂。在這段時間中,邱顯晉帶著愛犬「妮妮」到處走走逛逛,一人一狗也能自得其樂。

在家裡,邱顯晉則是開始自己簡單的料理三餐、所有家事也都得自己一手包辦。「以前沒有特別感覺,現在什麼事都要一個人做之後,才發現家裡要做的事情還蠻多的。」他有感而發的說:「很難想像,小萍以前日常做的工作,現都已成為我的日常。這倒也不錯,換個角色,長時間體驗一下對方所做的日常。」 

邱顯晉說,以前自己也是那個躺在客廳看電視玩手機的人,甚至連洗衣機都不知道要怎麼操作。「小萍出國以前,我還特別請她錄了一段短片,一步步示範要怎麼洗衣服。」(相關閱讀:退休後練習人生第二次獨立!男人不要依賴妻子女兒,做家事、學懶人料理、做一個人能享受的事) 

發掘過往不曾有的樂趣  也帶來意料之外的體驗 

有意思的是,這段期間,邱顯晉刻意不約朋友一起吃飯出遊,而是嘗試真的只有獨自一人的生活。「可能是我的個性比較喜歡自我挑戰,把一個人過日子當作一個全新的嘗試,也體驗過去沒有機會過的生活。」 

不只到處走走逛逛,為了參加女兒的婚禮,邱顯晉也積極鍛鍊健身配合飲食控制,3個月下來身形精瘦不少。不只到處走走逛逛,為了參加女兒的婚禮,邱顯晉也積極鍛鍊健身配合飲食控制,3個月下來身形精瘦不少。

他試著一個人去看電影、去聽戶外音樂會、逛展覽……而讓邱顯晉印象最深刻的活動之一,就是一個人去知名的音樂餐廳看現場演出。「表演是晚上9點多到凌晨12點多才結束,平常這時間可能都睡了!但既然好奇,想說不然就去體驗看看。」

一個人獨自生活,讓邱顯晉更懂得如何找樂子、發掘有趣的事。一個人獨自生活,讓邱顯晉更懂得如何找樂子、發掘有趣的事。

他原本以為,自己大概聽一個小時就會累了想回家,結果現場氣氛太好,他聽到結束還意猶未盡。 

「我遇到什麼有趣的活動的時候,就會想說,之後也可以帶小萍一起來。」平常和太太出遊大多是負責規畫行程的邱顯晉,言談之間,還是藏不住夫妻間的好感情。 

一個人或兩個人各有各的好  但必須能獨立生活 

至於這段「體驗」的感覺如何?他笑說,過去身邊總是有太太一起,原本以為自己會很不習慣,「但你如果可以自己照顧好自己的話,一個人是很自由的,孤獨其實是一種可以去享受的感覺。」 

一個人有一個人的自在,兩個人有相互陪伴的好,但無論是哪種生活,都要有可以適應的彈性。 

如今兩個女兒都已經在美國成家定居,邱顯晉說,自己和太太都已經有準備要獨自度過老後,不依靠孩子。所以培養把自己照顧好,生活過好的能力就更顯得重要。(相關閱讀:10年間一人社會已成形!20年後當獨居者變老,沒有子孫的晚年怎麼過才健康?) 

最後他也建議熟男讀者,還是要有獨立生活的能力。畢竟將來和老伴誰會先走不知道,也都有可能成為另一半的照顧者,「養成一個人生活的能力,也是一種為未來的準備!」

每週3天夫妻分開生活,獨自上山療癒自我!馮云:一個人的快樂會上癮,如何開始婚內獨活?
每週3天夫妻分開生活,獨自上山療癒自我!馮云:一個人的快樂會上癮,如何開始婚內獨活?

文/蔡碧月 圖/馮云提供 責任編輯/吳丹華、陳莞欣

編按:夫妻不一定要住在一起?每週有3天和丈夫分開生活的馮云,分享她與先生「盧魚」婚內獨活的經驗。既享受每週可以見面相處的4天,也期待獨自生活想幹嘛就幹嘛的另外3天。不僅兩人關係更好,自己與自己的關係也更好了。(本文出自《50+週刊》:太太不在,也要能自己過得好!男子的獨自生活指南

婚姻,是讓天天在一起生活的2個人變得完整,還是更依賴?如果每週只和另一半共處4天,其他3天可以分開生活,會讓彼此更疏離,還是更豐盛?

55歲的馮云曾經是廣告導演、事業總監,現在和先生「盧魚」一起經營電商事業。結婚10多年來,夫妻工作、運動、出國幾乎都在一起,感情融洽。然而3、4年前,盧魚突然提出一個人去運動、一個人去野營的希望,甚至要求一個禮拜要有1、2天的獨處時光。

起先馮云有點驚訝、有點難過、有些抗拒,不明白先生出門為什麼突然不讓她跟?

冷靜想想後還是答應了,因為先生的快樂就是太太的幸福,甚至發現盧魚這樣很快樂,馮云也開始試著自己一個人旅行、一個人在山上生活。

婚內獨活會上癮  不依賴他人後心情變平穩

「『享受一個人的快活』這件事,會上癮的。」

暌違10多年拉起行李獨自遠遊,馮云本來覺得有點恐怖,不過一上路就恢復過去單身的本能,一年內連續去了冰島、北海道等好多國家自駕旅行。

結婚10多年後開始在婚內練習獨活,馮云一個人去了冰島旅行。結婚10多年後開始在婚內練習獨活,馮云一個人去了冰島旅行。

除了旅行,「一個人的快活」也延伸到生活裡。如今,夫妻倆會確保一週有2、3天可以各自一個人獨自生活,也有3、4天是一起相處日子。

馮云分享,儘管很愛丈夫,但每次獨活日到了也會有點微微興奮感,可以「想幹嘛就幹嘛」是珍貴的自由。

「婚內獨活」的新相處模式,獲得釋放的不只是個體,還有她高高在上的身段。過去幾十年來擔任導演、老闆的她,因為被大家捧著寵著,工作專業但生活仰賴別人,幾乎喪失了獨自生活的能力。

一個人到異國旅行,沒人靠得自己來,自助加油站不會使用,也要自己想辦法解決⋯⋯她發現,過去那個下意識有事馬上請人做的自己獨立了,不再老想著依靠別人。一個人在山上生活時,更進一步認知到,只有自己才能照顧好自己,漸漸把照顧自己的能力建立回來。

「以前無論生活、工作或團隊合作,一旦有狀況,頭腦就會開始檢討是誰的責任、為什麼沒做好?當然先生首當其衝最倒楣。獨活之後,情緒比較沉穩,不容易發怒。」

在山上的基地生活,一個人時自在,2個人時愉快。在山上的基地生活,一個人時自在,2個人時愉快。

讓另一半活出自己  沒有誰喜歡整天服務伴侶

曾經,一位董事長朋友告訴她,自己不喜歡和太太一起出國,因為每次出國都覺得自己變成太太的僕人!聽到這些話,她大笑出來,董事長朋友完全講出盧魚的心聲,這種苦若沒說出來,就是躲、或往心裡壓。

馮云檢討,還沒開始「婚內獨活」模式之前幾年,兩人相處容易有磨擦,應該是她沒有讓出空間跟時間,讓先生活出自己想要的狀態,夫妻相處已經失衡。「先生是陪伴型的人,但不代表他沒有自我。即使他只是一個人坐著沒幹嘛,那就是屬於他自己陪伴自己的時間,而不是陪伴我,那樣的時光也很重要。」

夫妻不再天天綁在一起後,獨活時光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用遷就彼此,2個人都比以前開心,感情更好。「人的身心跟植物有點像,不同的個體硬要放在同一個花瓶,個性再合,多少也會互相干擾,如果一方常常隱忍,日積月累下來容易折傷感情。」(相關閱讀:60歲起為自己而活,獨自享受山居時光!日本YouTuber UriUri阿嬤:和先生分開住,才能保有我喜歡的生活方式

自己陪伴自己的時光無比重要,一個人運動也能自得其樂。自己陪伴自己的時光無比重要,一個人運動也能自得其樂。

花時間照顧自己  療癒又豐盛地活著

獨活其實是一種生活能力的考驗,馮云讚嘆先生非常獨立,幾乎不曾要求被照顧,即使腿斷住院也說不需要她去看護,不需練習就可以脫離城市、脫離家電,很享受一個人在山裡面的自在與孤獨,但她還在練習,如何在山裡做飯,如何取用乾淨的水,許多生活能力還不行。

「我以前就是一個工作機器,忙著賺錢,家事請人做,20幾年來早就忘記怎麼掃地、洗碗。到了山上,沒有人會幫你做這些事,都要自己來。一個人做料理很花時間,一開始會覺得很焦慮,想到工作一大堆,自己還在那邊洗菜切菜,好像很沒效率!但漸漸發現,放下工作專注當下,做料理變成一件很療癒的事,掃地也變成一件踏實的活兒。」

人在塵世庸庸碌碌,一些美好的事被遺忘,卻在獨活時重新找回來。譬如為自己好好做一餐飯、好好吃飯,做自己想做的事,練習把自己照顧好,一個人散步、跑步、冥想,專注當下忘我放鬆⋯⋯「這是以前所沒有的,以前生活忙碌但沒有真正好好地豐盛地活著,為了工作常感焦慮、壓力很大,忘了好好關照自己。」(相關閱讀:一個人的女子公寓!少家具、捨家電、減衣服,每月只花3000吃飯卻好滿足

獨活時也刺激思考,反映在寫作攝影創作上,更是有幫助,促成她收錄寫成《收信愉快!52封,宇宙的訊息》。「只有一個人的時候,腦裡會出現很多的問題,情緒、金錢、關係上的困擾都會出現,這時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好好地安定內心情緒,釐清自己真正的感覺,幫助自己做出合適的決定。譬如說我開公司,員工突然離職了,那要怎麼樣去照顧當下的焦慮,如何處理?靜下來自然有答案。」

只有一個人時,可以好好面對自己、釐清真正的感覺。只有一個人時,可以好好面對自己、釐清真正的感覺。

人生是一個人的道路  在婚姻中仍要為自己負責

然而,婚內獨活需要2人有足夠的信任感,需要練習,不是說想開始就開始。剛上山獨活時,馮云會一直LINE先生,先生也會很緊張是否遺漏訊息,花了一些時間她才習慣儘量不打擾。

馮云認為,成熟的婚姻關係是有點黏又不太黏,相依相伴之外,加一點獨活時光,會讓彼此更快樂。「就算是有小孩的夫妻也可以獨活。我認識的寵物店店長,有2個幼童還有長輩要照顧,理論上應該沒有獨活的空閒,但她的獨活方式很棒,一天給自己一個小時,去運動、走路或泡咖啡廳,時間短但效果很好。」

獨活不是只有偽單身的快樂,也有更多關於婚姻與個體生命的察覺。她發現,很多人把另一半當成拐杖依靠,變拐杖的人會很累。婚姻裡的兩人是因為愛而互相扶持,不是因為不想為自己負責而依靠對方。當自己的存在變成別人的依賴,這樣的婚姻很容易失敗

「正如《百年孤獨》所說:『人生的本質就是一個人活著,我們總是想要找到能為自己分擔痛苦和悲傷的人,但大多數時候,我們那些驚天動地的傷痛,在別人眼裡,不過就是隨手拂過的塵埃,不要對別人心存太多期待。』這些話不是無情,反而是看透,明白另一半不可能陪你到永遠,如果哪天突然離開了,不管是愛上別人,還是過世,都要準備好為自己負責。」

也想開始「婚內獨活」?3個起手式建議

1. 從一刻鐘開始練習

從每天一小時練習起,慢慢拉長時間。你一個小時我也一個小時,或兩三天有一個小時獨處;如果一個小時抽不出來,那就30分鐘或15分鐘也好。

2. 要學會娛樂自己

獨活不會無聊,全面自由,一個人去看電影,一個人去吃飯,買自己喜歡的東西,要學會娛樂自己。

3. 照顧好自己才會充滿愛

獨活是一種人生態度。靜下來好好寫一封信給自己,把自己喜歡的、討厭的寫下來,了解自己照顧自己的內心。要先自己照顧好、充滿愛,旁邊的人也會感受到愛,關係自然變好。

65歲徒步環島,人生值得!寶哥:把自己變好玩、健康,是給家人最棒的禮物
65歲徒步環島,人生值得!寶哥:把自己變好玩、健康,是給家人最棒的禮物

文/蔣德誼 圖片提供/寶哥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達成目標的感覺,太棒了!」你是否也想有這種心裡熱熱的感覺?67歲的寶哥,有感於生活中不能只有工作,決定在50後提早退休,好好過生活。他聽別人說,台灣人一輩子要完成3件事:登玉山、單車環島和泳渡日月潭,他努力練身體,結果都達到了。他更在65歲時徒步環島,用走的,把全台所有好朋友都探望一遍。67歲時,挑戰50+熟齡街舞男團的MV拍攝。他的太太說:「下次你又有什麼花樣啊?」(本文出自《50+週刊》:太太不在,也要能自己過得好!男子的獨自生活指南) 

熟男退休後,日子無聊怎麼辦?國內外許多媒體報導,很多熟年男性在離開職場之後,由於生活中沒有其他的興趣或休閒,只好成天坐在家裡對家中大小事指手畫腳,乃至於被太太、兒女們嫌棄,成為家中的「大型家具」。

然而,一身背包輕裝,身形矯健,肌膚曬成小麥色的寶哥,很難看出已經67歲(受訪時年紀)。退休之後,他除了挑戰登山、徒步環島,更在今年參與了50+熟齡街舞男團計畫,踏實完成心中的夢想清單。

我們問寶哥,如何把日子過得生動精彩?他說:「只要勇敢走出去第一步,剩下的就不難了!」

達成目標的感覺太棒了!台灣人一輩子要完成的3件事

退休之前,寶哥和許多人一樣,過著單純的朝九晚五上班族生活,平時也沒有特別投入的興趣。年過50,寶哥評估經濟狀況還足以應付,決定提早退休,「一開始我對退休後要做什麼事沒有太多想法,也試過閱讀一類的靜態活動,但久了總還是有些無趣。」

直到有回一個喜歡登山的朋友邀他去爬山,並告訴他:「寶哥你身材精瘦、身高也不高,這樣重心穩、身體也比較沒負擔,很適合爬山。」從此他一試成主顧,一頭栽進與山為伍的世界。

寶哥第一次登山,就選擇了台灣最高峰──玉山。他參加食宿交通安排妥善、有專業嚮導帶領的登山團,走的也是相對輕鬆的路線,過程大致順利。「大家不都說,台灣人一輩子要完成3件事:登玉山、單車環島和泳渡日月潭?我覺得達成目標的感覺很棒。」

65歲徒步環島,人生值得!寶哥:把自己變好玩、健康,是給家人最棒的禮物_img_1

↑第一次登山,寶哥就挑戰台灣最高峰玉山,順利登頂。

完成玉山之後,他又陸續挑戰了雪山、甚至是日本的富士山和馬來西亞沙巴的神山(Mt. Kinabalu)。

「登山界都說這叫中毒了!不去爬就渾身不舒服。其實登山過程是很辛苦的,有時候心裡也會想:幹嘛大清早不睡覺,來這受罪?可是一旦登頂之後,看著群山環繞眼前,你又會忍不住想:下一趟要去哪?」

目標很難時怎麼辦?登山培養毅力  也讓人懂得放棄

隨著登山次數的累積,寶哥逐漸認識許多同好,攀爬難度也愈來愈高。在他認識的山友當中,有一群由政大登山社校友組成的社團,名稱就叫「523」(諧音:我愛山),和寶哥特別談得來。2010年,大夥更組團前往非洲最高峰──海拔5,895公尺的吉力馬札羅山。

「從平地仰望的時候,那個山就像是掛在天上一樣,心裡忍不住想:我的天,這麼高的山,我們真的爬得上去嗎?。」寶哥回憶,當地嚮導非常專業,除了沿途幫大家量測血氧、確認身體健康狀況,也不斷鼓勵我們說:「你們都像獅子一樣強大、一定可以完成。」

2014年和2017年,寶哥又再度組隊攀登了青海的玉珠峰、甚至挑戰了位於尼泊爾的聖母峰基地營。「隨隊嚮導跟你聊天或觀察訓練過程後,會根據經驗判斷你有沒有辦法上去,如果他判定不行,就算遠從台灣來,也只能放棄。」全隊共27人,最後19個人完成登頂,裡面超過60歲的,只有寶哥一人。

65歲徒步環島,人生值得!寶哥:把自己變好玩、健康,是給家人最棒的禮物_img_2

↑海拔5,170公尺的聖母峰基地營,是寶哥挑戰過最具難度的高山。

我們問寶哥:攀登這麼高難度的目標,不怕家人擔心嗎?「其實還好,因為我是很自制、絕不冒險的人,像有次我去爬聖稜線,剛好遇到天氣不好,眼前能見度只有50公尺,那就是下次再來,因為沒有什麼比安全更重要。」

退休至今山齡已15年,在寶哥的觀察中,喜歡登山的人「大多個性蠻大度的,不太會計較小事。對我自己來說,除了體力變好、更有自信心以外,登山對心智是很好的鍛鍊,可以培養自己完成目標的毅力。」

徒步環島太有趣了!拜訪全台老友、路上還有新朋友

除了登山之外,寶哥持續蒐集「台灣人這輩子必須做的事」清單,先後完成了單車與徒步環島的壯舉。「這跟我認識的一位山友有關:他參加過差不多上百場的馬拉松、三鐵等賽事,也曾經完成徒步環島。當時我住高雄,特別到岡山陪他走到高雄,大概18公里,感覺不錯,就決定也來試試。」

2018月2月20日,寶哥正式啟程。不只徒步環島,也是全台訪友之旅。「我就想想有哪些好久不見的老同學、老朋友,出發之前相約拜訪,若可以收留我過夜,我就借對方的廚房,做糕餅回贈給他們。但出發之後我實際上只有做過一次,因為大家都覺得我太辛苦了,也有不少朋友自告奮勇陪走一段。」寶哥笑說。

65歲徒步環島,人生值得!寶哥:把自己變好玩、健康,是給家人最棒的禮物_img_3

↑趁著徒步環島的機會,寶哥拜訪全台各地的老朋友、老同學,旅途更暖心。

65歲徒步環島,人生值得!寶哥:把自己變好玩、健康,是給家人最棒的禮物_img_4

↑寶哥用「以餅換宿」回饋熱情款待的朋友:留他住下一晚,他便做餅回贈。

沿途他帶著山友前輩送的一面旗子:上面寫著「寶哥的徒步環島」,並且印著台灣地圖和寶哥的照片,邀請好友們或是在路上巧遇的陌生人簽名留念。旅途上遇到什麼樣的人,都是驚喜的新朋友。

65歲徒步環島,人生值得!寶哥:把自己變好玩、健康,是給家人最棒的禮物_img_5

↑徒步環島途中,寶哥感受到台灣人真的很溫暖。有些人會默默送上飲料,還會跟著一起走。

「走在路上的時候,我背後還會掛著一個牌子寫『我在徒步環島』,還有今天預計完成的起訖點和里程數。沿途就有很多人默默遞來飲料、食物,還有人騎機車路過停下來,轉頭塞錢給我。」台灣的人情,真的很溫暖。

65歲徒步環島,人生值得!寶哥:把自己變好玩、健康,是給家人最棒的禮物_img_6

↑在途中,寶哥一路上背著徒步環島的牌子,因此獲得許多陌生人的照顧。

65歲徒步環島,人生值得!寶哥:把自己變好玩、健康,是給家人最棒的禮物_img_7

↑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寶哥用雙腳在全台灣留下自己的足跡,圖為知名地標西螺大橋。

當然,徒步環島絕非一件輕鬆的事,「到後面我因為負重加上大量走路,腰跟膝蓋逐漸有些吃不消。差不多走到東港的時候,有次路過一個十字路口,往右就是繼續走,往左就是去車站,剛好往右的綠燈亮了,才沒有放棄。」

「一個人走是挑戰自我、把家人朋友都拉進來,就有意思多了。」既有老友相聚的喜悅,也有來自陌生人的溫暖善意,這趟共34天的徒步環島行,不只是達成目標的成就感,心情也是滿滿的豐盛。

多嘗試收穫就更多 !自我挑戰完成街舞夢想

熱愛戶外活動的寶哥,2020年更挑戰了另一個不一樣的自己:站上50+熟齡街舞計畫的舞台。「因為疫情的關係今年都沒辦法出國,我就想找些事情來做,本來我正在打工換宿,但是看到街舞被錄取了,我就馬上決定去報到!」

65歲徒步環島,人生值得!寶哥:把自己變好玩、健康,是給家人最棒的禮物_img_8

↑參與50+熟齡街舞男團計畫,讓寶哥(前排中央)一圓帥氣登台的夢想。(日日寫真攝)

很多人對於在別人面前展現自己會有些緊張害羞,對個性活潑大方的寶哥來說,最大的挑戰,其實是要在有限的時間內,記住每個舞步動作。「別人可能練10天就OK,我記不住的話,除了多練習沒有其他辦法。但很高興最後在舞台上完成了我的夢想,MV完成之後,很多遠在國外的朋友都傳訊息給我,說他們看到了。」

↑經過2週的訓練,熟男們放開自己勇於嘗試新挑戰,展現帥氣舞姿!

太太孩子都高興!把自己照顧好,就是給家人最好的禮物

完成街舞計畫後,寶哥和同團的成員們也因此成為好友,大夥說好:不要做完這次表演就散掉,目前也一起繼續學新的曲目,偶爾也相約聚餐聊天。「我太太有時都會開玩笑說,接下來你還有什麼花樣?」但其實無論是練習過程中或表演當天,寶哥的太太總是陪伴在旁,可說是最溫暖的後盾。

「不只是太太,孩子們也很高興看到我把自己照顧得很好,他們就不用操心。我覺得把自己的身體照顧好,就是留給兒女最好的財產,生命也才有品質、有尊嚴。」

現在寶哥除了每個禮拜至少有3天跑步、健身之外,也不定期拜訪朋友、聚會或是出遊,未來他還想在70歲以前再挑戰一次包含離島、範圍更大的徒步環島。「退休後千萬不要整天待在家裡,多嘗試一些自己有興趣、或是想做但沒做的事,生活就不怕無聊!」

65歲徒步環島,人生值得!寶哥:把自己變好玩、健康,是給家人最棒的禮物_img_9

↑退休後的人生,不妨放膽挑戰,也能找出新樂趣!(影巷26號攝)

喪妻之後 朱全斌:和韓良露道別,我學會一個人生活
喪妻之後 朱全斌:和韓良露道別,我學會一個人生活

文/陳莞欣 攝影/何經泰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每個人生命的最初和最後,可能都是一樣的:獨自降生在這個世界上,最終孑然一身地走。倘若起點和終點都是一個人,那麼曾擁有過另一人與否,又有什麼不同?(本文出自《50+週刊》:太太不在,也要能自己過得好!男子的獨自生活指南

那些擁有過也失去過的人會告訴你,不一樣。因為付出過、珍惜過、全心全意的愛與被愛過,即便有朝一日,那人離開你的生命,你也不再只是原本的自己。

知名飲食作家韓良露和台灣藝術大學傳播學院院長朱全斌,是朋友口中的「神仙眷侶」。結婚30多年,他們互相暱稱「朱寶」、「韓寶」,把對方當作是孩子來疼愛。兩個人都喜歡旅行、熱愛美食,是彼此最好的旅伴和飯友。作家詹宏志曾形容,「世上哪裡找得到像他們那麼享受人生、每天遊樂的大人呢?」

喪妻之後 朱全斌:和韓良露道別,我學會一個人生活_img_1

朱全斌和韓良露是朋友眼中的「神仙眷侶」。(朱全斌提供)

回想過去30多年的關係,朱全斌懷念地說,「因為沒有孩子,我們幾乎24小時都在一起。我們33年的相處密度,一般夫妻可能要50年才會達到。」在兩人婚姻的最後5年,原本性喜獨處的韓良露告訴他,「兩個人比一個人好。你就是我生命的核心。」

兩人相伴的日子,一直維持到2015年前,57歲的韓良露因病過世。生活賴以運行的恆星殞落,時隔30多年,朱全斌再次過起了一個人的日子。

感情愈好的夫妻,當一人先走了,留下來的那個,心裡就像永遠有個洞。應該怎麼往前走?

「我有過30幾年的時間,體驗兩個人的幸福。現在開始,我要學習一個人的好。」朱全斌說。

重現回憶,讓你愛的人永遠活在你身上

交代後事時,韓良露曾特別叮嚀朱全斌:「你要有一起吃飯的人。」過往兩人都愛吃,口味又相近,飲食是兩人生活最大的樂趣之一。她擔心自己走了,另一半也會失去對食物的胃口。

韓良露離開以後,朱全斌確實消瘦了好一段時間。過往兩人喜歡的餐廳、菜餚,在喪偶之後,只讓人觸景傷情。尤其在夫妻生活中,他最想念的餐桌記憶並非美食,而是有妻子在身邊的陪伴感。

婚前,韓良露喜歡一個人吃飯。唯有獨處時,才能細細咀嚼食物的味道、思考飲食的文化意涵。但在一起久了,她也逐漸接受與人共食。和另一半一起吃飯,一餐無話也自在。那是只有和家人相處時,方能擁有的怡然自得。再好的朋友,也很難重現那樣的安心感。

所幸,食物雖是勾起哀傷回憶的觸媒,卻也具有療癒的力量。婚後很少下廚的朱全斌,如今又開始自己採買、做菜,親手再製韓良露擅長的幾道家常菜。「她做菜很隨興豪邁,從來不看食譜。她的菜有種熱情的味道,就像她的人。」朱全斌說。

喪妻之後 朱全斌:和韓良露道別,我學會一個人生活_img_2

朱全斌形容,韓良露重吃,更重視食物所蘊含的情感。(朱全斌提供)

例如,韓良露常做的一道油豆腐燒肉。做法不難,但食材講究。朱全斌照著妻子生前的習慣,上超市買日本油豆腐、到菜市場買五花肉,用她慣用的醬油牌子。燉肉的時候,香氣在廚房裡瀰漫,就像女主人不曾離開過。

「吃了這道菜,我就知道自己不會失去和她的回憶。韓良露已經成了我的一部分。不然,我怎麼會做出和她一樣的味道呢?」兩個原本獨立的個體,早已在歲月的小火慢燉下,溶進了彼此的生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兩個人很幸福,一個人也有它的好

重新開始一個人的生活,讓朱全斌想起人生的第一個30年,自己總是獨來獨往。一個人看電影、旅行,到美國念碩士班。這些獨立生活的能力,都在長年安穩的伴侶關係中逐漸荒廢。既然妻子走了,何不重新學習和自己相處?

而且,60歲的單身,比30歲時更自在。「現在的我,比年輕時更能放心追求熱愛的事物,享受一個人的狀態。」朱全斌說。

朱全斌認為,在婚姻關係中,韓良露始終是較為幹練、能帶領伴侶的那方。例如,兩人一起旅行,她方向感好、警覺性強,總能趕跑壞人。「扒手一定找我,不會找她。」朱全斌笑說。和妻子一起旅行,猶如請經驗豐富的導遊領路。雖然玩的開心,但也因事事都有人代為打點,日後回顧旅途,常是一片模糊的畫面。

韓良露過世以後,朱全斌和友人一起走訪她最愛的城市京都。他發現,雖說過去30多年來、兩人造訪京都幾十次,幾乎是一得空就去。但印象最鮮活的,卻是這趟沒有韓良露的旅行。

喪妻之後 朱全斌:和韓良露道別,我學會一個人生活_img_3

京都是韓良露最愛的城市之一。(朱全斌提供)

其中一段印象深刻的記憶是,以往到京都旅遊,韓良露總要他吃「葛切」(一種日式傳統點心)。他雖然跟著品嘗,卻從不覺得這份點心有特別美味之處。如今少了妻子在耳邊提點,他才發覺這道貌不驚人的點心口感滑溜,加上黑糖,又有清涼的甜味,在味蕾上留下回甘的韻味。

一樣的點心,因為品嘗的情境不同,而有了完全不同的口感。朱全斌不無感嘆的「懺悔」:「以前我跟韓良露旅行的時候,不應該那麼懶惰!自己用心體會,才會真正有感。」

自行打點日常瑣事、解決突發的意外狀況,找回生命的主導權。成長的過程中,你會愈來愈了解並肯定自己。這是只有一個人生活才能領略的樂趣與成就感。

離開是一種渡化,讓你認識真正的自己

認識韓良露和朱全斌夫婦的朋友,大抵會同意:不管在什麼場合,氣場極強的韓良露總是全場的中心。

曾有學生笑說,和韓良露在一起,原本在台上能言善道的「朱老師」也會突然變成寡言的小書僮。韓良露即使和初次見面的人,也有說不完的話、問不完的問題。在一旁的朱全斌只能偶爾插上幾句話。「韓良露就是這樣,對生命好奇、熱愛。她像水龍頭,話不停流出來,旁人有時沒法參與。」朱全斌說。

正因妻子如此亮眼,朱全斌剛開始也擔心,朋友多是為了韓良露而來。如今她走了,是否朋友也會散去?沒想到,不只老朋友還在,更來了許多新朋友。原先帶有社會公益性質的「南村落」,如今變成平均每週舉辦一次朋友聚會的「私沙龍」。聚會頻率比韓良露生前還高。朱全斌驚訝地發現,原來,自己比想像中更能享受社交生活。

朋友也察覺朱全斌的轉變。有鹿文化編輯施彥如指出,韓良露還在時,不論公事或私人聚會,兩人總是共同出席。朱全斌發話的機會較少。韓良露過世以後,眾人才發現朱全斌其實風趣又幽默,只是過往沒有機會展現。

「她的離開,就像刻意為了我讓出舞台。」朱全斌形容,和伴侶分離是一場渡化。原本緊密相繫的兩人,在分開之後,才能彰顯各自獨特的樣貌。朱全斌笑說,獅子座的他,其實本來就喜歡鎂光燈,「韓良露不在,我才知道我也有屬於自己的掌聲。」

喪妻之後 朱全斌:和韓良露道別,我學會一個人生活_img_4

韓良露離開以後,朱全斌常在兩人過去共同經營的南村落宴客。

處理失落的哀傷,是每個人生命必經的功課

失去摯愛的人,常會聽到一種勸慰的語言:「加油」、「節哀」。彷彿哀傷必然是負面的、需要趕快擺脫的情緒。

「你可以否定悲傷,勉強自己變得陽光。但在陽光的表象下,心裡還是空虛。」朱全斌認為,處理失去的哀傷,其實是一場生命成長的功課。重點不在盡快度過,而是修行過程中,你是否能真正的觀照內心、釐清這段關係在你生命中的意義和它所帶來的改變?

喪偶3年,朱全斌還是常常想起妻子的一切:她寫過的筆記、衣服上殘留的氣味、嘴角上揚說:「我好幸福喔。」的樣子。還有她強大的氣場,帶給人無比的安全感和方向感……

但在想念的同時,還是要學著向前走。

他漸漸讓自己學會體會獨居生活的樂趣,自己買菜、下廚,習慣一個人吃飯的感覺;將凌亂的家清掃整理,由空間開始建立起一個人的生活秩序。此外,他也恢復寫日記的習慣,和自己的內心對話,用文字梳理情緒。雖然平日分享心情的妻子不在了,透過日記,還是有對話的對象。少了妻子的保護,但在脆弱的時刻,更能感受到朋友的愛與溫暖。

在朱全斌《謝謝妳跟我說再見》一書當中,他模仿韓良露的口吻,寫了一封信給自己:「快樂與悲傷是一體的兩面…當你熬過了最暗淡的歲月,自然就會找到亮麗的出口」。

或許,明與暗共存,本就是生命必然的基調。經歷過沉痛的哀傷,才能領略什麼是真正的喜悅。

相關閱讀:朱全斌著,《謝謝妳跟我說再見》,有鹿文化出版

69歲沒染髮仍一頭烏黑,每晚9點半入睡!寇世勳:好好照顧自己、不造成家人負擔,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69歲沒染髮仍一頭烏黑,每晚9點半入睡!寇世勳:好好照顧自己、不造成家人負擔,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採訪/王美珍、顏理謙 文/顏理謙 攝影/日常散步.李盈靜 內文圖片/寇世勳提供 場地協力/特有種商行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今年(2024)69歲的寇世勳,出道將近50年!沒有染髮,卻保有一頭全黑烏髮,維持高拔的良好體態。慎重看待工作的他,如果劇本題材無法打動他,便會婉拒演出。然而,他卻接下失智名醫曹汶龍真人真事改編的戲劇《你好,我是誰》第1、2季的演出,甚至親自到醫院考察。他想告訴《50+》讀者,「面對失智,我們真的需要全民的教材......」

疫情以前,若你曾在早晨6點多開車行經高速公路,很可能和載著熱騰騰早餐的寇世勳擦身而過。

寇世勳的母親晚年住進長庚養生村,養生村是集體生活,餐食以健康、安全為主,吃久難免會膩。為了偶爾幫母親換換口味,他每週約有3~4天早晨會變身專屬外送員,帶著剛做好的單面煎荷包蛋、三明治等驅車前往。母親開心的神情,比什麼都重要。

有些心意,不一定會化為語言,而是存在日復一日的行為之中。這一點,寇世勳很清楚。

母親以92歲高齡過世後,隔年,《你好,我是誰》製作團隊安排寇世勳到失智症權威、大林慈濟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曹汶龍家中參訪。親眼看到曹汶龍與罹患失智症的曹媽媽互動後,他深深被觸動。

「那種孝順,不是一般人做得到。」寇世勳感動地說:「曹爸(指曹汶龍)和媽媽講話時,那種哄小孩子一樣的耐心和從內散發的真誠,給了我很大的震撼。而且,曹奶奶和我母親都是北方人,很多小細節都讓我想起媽媽。那個當下,我就決定要接演了。

失智症照顧  家人的愛與耐心比專業更重要

根據衛福部「全國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全台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將近8%,約有35萬人,預估到了2041年,失智長者人數將上看68萬人。

當失智症成為台灣社會無法避免的未來,如何提前做好準備?在這部真人真事改編的戲劇中,為了飾演失智症名醫,寇世勳做足功課,不只到曹汶龍家裡參訪,也到診間觀摩。

演完這部戲,給他最重要的學習是什麼?

他觀察,失智症長者就像「超齡的小孩」,雖然有很多生命經驗,但是現在已不記得了。

「有一點最重要的是:長輩會信任親人。」他認為親人在照顧上扮演的角色無可取代,「長輩就像孩子一樣,要待在熟悉的人身邊,才會放鬆。即使外傭再專業,也無法取代親人的照顧。」

此外,受到神經退化影響,失智症長輩在行為和情緒上會出現許多失序狀況,也只有親人的愛足以包容。

寇世勳回憶,曹汶龍雖是失智症權威,但在母親面前,就像「老萊子」一樣逗她開心。

「曹爸會問奶奶:『我是誰呀?』奶奶有時候會講錯,不認得他是誰,還說他是『范玉蘭』。」

他笑說:「曹爸回:『范玉蘭是你自己,我叫曹汶龍,我是你兒子。』等到奶奶終於說:『喔!你是曹汶龍!』曹爸就會哄她:『你好聰明喔!』」失憶帶來的失落與悲傷,可以因為愛而化成一陣笑聲。(相關閱讀:請她買雞蛋、玩麻將叫起床!曹汶龍醫師照顧失智母親:白天多動腦,晚上睡得好

69歲沒染髮仍一頭烏黑,每晚9點半入睡!寇世勳:好好照顧自己、不造成家人負擔,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_img_1

寇世勳親眼看到曹汶龍與曹奶奶的互動,深受感動。寇世勳親眼看到曹汶龍與曹奶奶的互動,深受感動。

當然,並非每個失智症家庭都如此溫馨,更有不少殘酷現實。此戲中的案例取材自真實故事,從中可看到社會剪影。

比方說,長輩失智後,幾個子女互相推卸照顧責任;獨子照顧失智母親,擔心母親半夜跑出家門,只能狠下心把母親綁在床上;甚至是母親失智後,父親為了不麻煩子女,扛下照顧重擔,沒想到自己後來也出現失智傾向。種種過程,都為家庭帶來嚴重考驗。

面對此種殘酷案例,又帶給自己什麼樣的學習?寇世勳說出二字:「感恩!」

「每個家庭的狀況都不一樣。看了越多案例,對我媽媽的感恩之情越深。」他感慨說:「回頭一想才知道,她努力好好活,把自己照顧得那麼好,不是為了自己舒服,而是為了我們,怕給我們添麻煩。」

40後下定決心少喝酒、規律作息  不想造成兒女麻煩

為了不麻煩子女,寇世勳的母親晚年獨自搬進養生村。直到92歲在午睡中過世以前,身體還非常硬朗,沒有任何毛病。

寇世勳回憶,母親個性直,當年,孩子們擔心她獨居沒人照顧,母親卻說,要是跟小孩一起住,三天兩頭會有摩擦,她也不喜歡。因此,她挑中清幽的長庚養生村,決定在那裡度過餘生。經濟獨立的她,還堅持自己付了保證金。

然而,孝順的寇世勳,察覺到母親雖然不說,但其實已吃膩了養生村的早餐。他會在前一天晚上打電話給母親,詢問明天早上想吃點什麼,他就充當「人肉Uber eat」,想辦法買到媽媽喜歡的早餐,一大早送去。

因為是把早餐從台北送到桃園,意味著寇世勳要更早出發。「很多店是早上6點半以後才開門,我就去拜託人家早一點開門,因為如果太晚出發,路上就塞車了。」

店家為什麼提早開門?寇世勳說,有些老闆聽到是為了幫母親送早餐,大多數店家會樂於幫忙。此事也讓寇世勳看見台灣溫暖的人情味。

寇世勳與母親。寇世勳與母親。

母親瀟灑自主的個性,為他帶來很多影響。談及未來的老年生活,他表示,自己要努力做到兩件事:照顧好身體、提早規劃財務。「我一定要學我媽媽,把自己照顧好,不給子女帶來負擔,這就是給孩子最大的禮物。」

因為拍戲工作,寇世勳笑說,自己在40歲以前常常熬夜,還喜歡和朋友聚會小酌。「有一次喝太多,第二天拍騎馬的戲,竟然不小心從馬上飛出去!抬頭一看,感覺馬也在笑我!」而以往記台詞速度一流、甚至連對手的台詞都記得一清二楚的他,也因如此不斷忘詞NG,「當最有把握的事都做不好,我就慌了。」

那次之後,他下定決心告訴自己:「不喝了!」3個月內,他遵守諾言,在聚會中滴酒不沾。而當眾人皆醉我獨醒時,這才發現,「喝醉酒真難看!」

後來,雖然因為工作關係,還是很難完全不喝酒,但他已學會控制酒量,盡量不讓自己跨過那條線。(相關閱讀:沒有人可以一輩子當主角!寇世勳:中年男要想通,一直糾結只會延長痛苦

此外,他也改掉了熬夜的壞習慣。「養生的第一件事,就是生活要規律。」近10年來,他每天強迫自己早上6點起床,晚上9點半就寢,而且每週到健身房重訓3次。

久而久之,他發現自己的五臟六腑都慢慢變得更正常,人也神清氣爽。今年69歲的他,採訪當天完全沒上妝,仍然容光煥發。一頭茂密烏黑的頭髮也是自然髮色,完全沒染,體態仍挺拔。

69歲沒染髮仍一頭烏黑,每晚9點半入睡!寇世勳:好好照顧自己、不造成家人負擔,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_img_2

寇世勳每周到健身房3次,維持極佳體態。寇世勳每周到健身房3次,維持極佳體態。

內心保持清明,不須記住的事情就忘掉,也是他維持健康的秘訣。

雖然記劇本能力極佳,但他坦承,戲一殺青就會放空自己。台詞、合作演員的名字等,也不刻意留在心上。

他笑說:「很多事其實都不用記,記仇更不用!我覺得不要浪費精力,什麼都記著會太累。」不過,他笑說結婚紀念日、太太生日等重要的家庭節日,一定要寫在行事曆上提醒自己。「除非,你不想活了!」他爽朗大笑。

紀錄日常行程可以仰賴行事曆,但是,保持好認知功能要靠自己努力。

「一個家庭裡,只要有一位失智症患者,身邊的5~6個人都會受影響。」寇世勳建議,讀者可以把《你好,我是誰》這部劇當成教材,約家人一起看,「用心看,會學到很多東西。」第一季播出時,他也曾和家人一起觀賞,看完各自分享心得。

「看了之後,我請他好好照顧身體,千萬不要生病。」一旁陪著他受訪的女兒笑道。

保持健康,就是對家人最深刻的愛。從母親身上學到的智慧,成為寇世勳在人生下半場的重要信念。

一個人住更快樂?李偉文:熟年和中年需求其實大不同!做好「幫未來設想」的獨處練習
一個人住更快樂?李偉文:熟年和中年需求其實大不同!做好「幫未來設想」的獨處練習

文/李偉文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王美珍

編按:無論是誰,未婚、已婚、離婚,最後都是一個人。各種統計顯示,各個年齡層一個人獨居已是普遍現象。作家、牙醫李偉文提醒,中年時獨居也許很快樂,但高齡後可能是警訊。千萬別因為數位科技發達,讓自己活得足不出戶。如何「外展」?他提供務實建議。

隨手翻閱一本過期的雜誌,赫然發現有位著名的社會評論家在文章中說:「台灣的離婚率是世界第二高。」嚇了一跳的原因是感覺上周遭已離婚的朋友雖然有,但是好像也沒有太多,也不知道那個統計是哪一年或以哪個年齡層為對象。

不過不管是離婚還是還沒結婚,正如同日本社會學者上野千鶴子在「一個人的老後」書中寫的:「結婚也好,不結婚也好,無論是誰,最後都是一個人。」這本書在2007年出版,暢銷破百萬冊,也揭開一個嶄新的社會現象,日本在這2年已邁入全人口中有半數處於沒有婚姻狀態的社會,因此有所謂「全員單身時代來臨」。

台灣65歲以上超過50萬戶獨居  6成人足不出戶

單身也意味著獨自一人居住的可能性,在台灣這個數字也年年攀升,依財政部的納稅資料顯示,單身報稅人口早已過半數。(50+註:據內政部統計,2023年全台灣家戶數達924萬戶,其中一人戶有332.3萬戶,占比達36%。而根據2022年資料僅65歲以上居住的住宅數有68萬,其中高達51.79萬戶僅有一名老人獨居)

當然,獨居不是老人的專利,各個年齡層一個人住的比例全世界都在迅速增加中,正如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所觀察到的:「年輕人想要一個人生活,中年人愛上一個人生活,老年人必須一個人生活。」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喜歡或適合一個人過生活,但是要自在快樂地過獨居生活絕對有方法,但是也要預作準備與練習,不然等到因各種措手不及的意外發生,被迫獨居而成宅男廢女或獨居老人就慘了。

依國民健康局2009年的調查,台灣有6成的65歲以上的長者幾乎足不出戶,當少了運動也欠缺人際互動之後,失智失能的比例會大幅增加,也可能形成日本人所說的一個人住的無緣社會,甚至日本每年有高達4萬多人是孤獨死,也就是死後4天以上才被人發現。(相關閱讀:劉秀枝專文|全台「孤老宅」高達51.79萬戶!做好8個準備,熟齡獨居者的人生晚霞也很美麗

在家追劇好快樂?數位消費是一個人居住的最大陷阱

對於上班族或身強力壯的中壯年來說,獨居是很快樂的。

因為一個人住很舒服,家裡怎麼布置擺設都可以,東西用完收不收也無所謂,生活起居作息也隨自己高興,不用遷就別人,不必聽人在旁邊嘮嘮叨叨,而且現代的都會生活很適合獨居,想買什麼上網就行,食衣住行日常所需在家就可以完全搞定。

而且有無數的影音串流平台,付少少的訂閱費,精彩的高品質娛樂無限供應,包括現在有無數的怎麼追都追不完的各國影片與連續劇,只恨時間不夠自己一個人窩在家中享受。

但是這麼便利的數位消費時代,正是一個人居住最大的陷阱因為當你有工作,所以勢必要出門去面對許多人際關係時,還不會有什麼後遺症,反而一個人住是珍貴的獨處時間;然後退休初期,身強力壯行動自如時,還會出門旅行見見老朋友,但是當行動不便或身體衰弱時,網路的方便與線上的影片,不知不覺就會把我們變成國民健康局統計中足不出戶的族群了。

趁體力還行時  練習與鄰居互動、參加社團

因此除了透過網路與遠地的老同學、家人或老朋友隨時保持聯絡之外,還要練習參加街坊鄰居及社區所舉辦的活動,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當生活中有些緊急事情時,熟識的街坊可以提供莫大的幫助,而且人的幸福感與生命意義,往往也來自人與人實際的互動。

如果體力還行,最好也能參加一些社團,不管是興趣才藝方面的,還是社會公益性的,或是宗教信仰的都好,要提醒自己必須從年齡或體力還行時,就維持與不同的團體互動。(相關閱讀:50後開始經營社團!丘美珍:朋友相聚不只喝茶聊天,每次碰面都要學會一件事

維持居家空間的清爽為何重要?可邀請朋友來家裡

一個人居住的練習,還可以從一個人的旅行,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上餐廳吃飯來試試是不是能夠很自在與自己獨處,練習不受別人眼光來干擾,不要讓「為什麼找不到人願意陪我」「為什麼沒人在乎我」「為什麼沒人愛我」這些負面情緒侵蝕了我們的精神活力,為了以後勢必來到的一個人生活,一定要先練習一個人獨處時自我取悅的能力。

我自己都是透過閱讀書本來享受獨處的時間,覺得閱讀跟看影片追劇很不一樣,因為影片先天設計就是吸引我們一直看下去,所謂「沉迷」,意思就是自我的喪失,而閱讀書本是主動的,是能從書中觀照到自己的內在心靈,並且在停頓與思索中可以讓我們發現之前所未見的自己。

而且一個人居住的練習,最重要的是無論如何,一定要維持正常的作息,這是身心靈健康非常重要的基礎,而且要維持居住空間的清爽,除了基本的清潔衛生之外,物品也要定期斷捨離,透過整理不斷地檢視自己過去與現在的生活及人際關係。

而且舒服的居家空間會讓我們精神振奮起來,有動力回應內心的渴望及參與社會,而且,整潔的居家也讓我們敢邀請朋友到家裡,這種親密感是人的幸福來源,不是再多的金錢能達到的。相反的,紊亂的生活空間只會讓我們逃避到銀幕裡的虛擬世界,沉迷後懶得做其他任何事情

關懷身邊的獨居者  自己活好也助別人活好

除了自己要事先練習一個人的生活外,我們也要主動觀察是否自己的親戚或朋友已經在獨居中,適時提供些建議和協助。比如說,各縣市社會局都已開辦緊急救援服務,免費為獨居老人的家中安裝通報的機器與可隨身攜帶的按鈕,可以24小時跟服務中心聯絡,當有意外發生時可以提供緊急支援或救護車,並且通知緊急聯絡人。

總之,一個人生活絕對不等於寂寞與孤獨,但是我們一定要主動練習,為自己安排生活節奏,一方面保持社會連結,另一方面又不會失去獨處的好處,那麼一個人生活就將是生命最棒的一段時光了。

(本文轉載自李偉文的沙龍,原文標題為〈練習一個人的生活〉)

白飯早上吃與晚上吃差很大,如何一年瘦9公斤不反彈?時間營養學專家:間歇性斷食成功3要訣
白飯早上吃與晚上吃差很大,如何一年瘦9公斤不反彈?時間營養學專家:間歇性斷食成功3要訣

文/柴田重信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

編按:時間營養學專家柴田重信指出,間歇性斷食成功減重在於3個要點:限制進食時段、減少晚餐碳水攝取、三餐比重均等,就可以一年內減重7~9.7公斤,且無反彈現象。並強調早餐適量攝取碳水、晚餐減量,配合生理時鐘進行飲食調整,有助於穩定血糖與減重。

做到間歇性斷食3要領  一年瘦9公斤體重不反彈

營養學的觀點看間歇性斷食,成功的要領有下列3項。

1. 一日的進食時段,限制在12小時內完成

2. 限制晚餐的碳水化合物攝取量(主食減半吃)

3. 進食時間從早晨開始,三餐比重為1:1:1

針對這3項要點,實驗人員徵得前述的健康飲食管理應用軟體「ASKEN」3千名使用者協助,參與瘦身計畫實驗。

實驗實施一個月後,統計結果如下:

・完成12小時間歇性斷食者,體重平均減少690公克;
・完成晚餐碳水化合物減半者,體重平均減少690公克;
・完成三餐比重均等者,體重平均減少580公克。
・而做到第1到第3的每一項者,平均減去體重810公克;相反地,3項都做不到的人,平均增加120公克。

從以上結果可知,配合生理時鐘進行間歇性斷食,一個月減去580至810公克是可行的。由此推算,持續堅持半年,可以減去3.6至4.9公斤,一年可減掉7至9.7公斤。有一說(註:指溜溜球效應,也就是體重忽高忽低的反彈現)是減重速度宜維持在一個月減去體重5%以內,可避免遭遇減重最容易出現的「體重反彈效應2」。而上述減重結果,都在此安全範圍內。

白天克制吃白飯  夜晚易報復性大吃

攝取過量碳水化合物容易肥胖,所以正在節食或想要保持體型穠纖合度的人,對碳水總是戒慎恐懼。許多人會盡量選用坊間標榜「減糖」、「無糖」的商品,或是減少米、麵、飯等主食的攝取。

從事業務工作的B先生,才剛踏入不惑之年,就已經比20多歲時多出10公斤贅肉。學生時代的B先生一直是運動健將,但是進入職場以後,運動機會大為減少,唯獨飯量還是和學生時期一樣完全沒變,總是放開褲腰帶吃得很盡興。

想減肥的他決定先減少飯量,早餐只吃水煮蛋和優格,午餐點烤魚定食或燒肉定食,飯量也減半吃。這樣忍了一天,直到晚餐時分,他明知道主食要少吃,但是往往仍克制不住莫名想吃白米飯的衝動,在下班途中就衝進專賣牛丼或咖哩飯的餐館飽食一頓。

結果,他唯一不吃碳水化合物的一餐,也就只有早餐而已。可是不吃米飯引起的反彈,卻導致他在晚餐時展開報復性大吃碳水,結果減肥不成,人反而更胖了。

BMI若大於25  每日碳水以60克為限

一般限碳水的節食,多是針對BMI值超過25的肥胖者,建議將一天的碳水攝取量限制在60公克以內,尤其是晚餐,更要避免攝取大量碳水

牛排一向給人「吃了會變胖」的印象,但是和米飯等主食相比,牛排的碳水量低,所以在限碳水的節食期間,反而成了「健康選項」。

然而,日常吃什麼、怎麼吃,多半是隨個人的主觀判斷而定,有人能將一天有限的碳水限額平均分配著吃,但不少人則是像B先生那樣,從白天忍耐到夜晚,最後再也忍不住而暴食。

理論上,我們應該先充分理解食物吃下肚之後,血糖會如何變化,然後將相關健康知識實際應用於自己的飲食管理。然而這畢竟只是理想,能夠親身實踐者又有幾人。

蔬菜優先飲食法  即使吃烏龍麵亦能穩定血糖

幾年前,基於研究需要,我在身上裝置連續血糖監測儀,方便觀察自己的血糖變化。方法是在上手臂的皮下埋入極細的探針,連結到血糖傳感器,即可連續觀察血糖變化。部分糖尿病患者為控制血糖,會使用連續血糖監測儀1~2星期,我則是持續監測了半年之久。

在這半年期間,我有一次應香川縣丸龜市的市政府邀約,擔任市民講座的主講人,也因此有了與市長同桌用餐的難得機會。想當然爾,我們當天吃的是地方名產「烏龍麵」。

香川縣自詡為「烏龍麵縣」,烏龍麵文化盛行,全日本知名,但隨之而來的副作用,就是縣民多罹患糖尿病。我計畫在市民講座中,拿出統計數據,提醒與會的聽講者,留意「烏龍麵富含碳水化合物,容易讓血糖升高」的風險。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我和市長飽餐一頓烏龍麵以後,卻未在身上的血糖監測儀見到預期的高血糖。回想這一頓午餐,我們吃的是烏龍麵套餐,除了烏龍麵以外,還有生菜沙拉和肉類等配菜。

有一種「蔬菜優先飲食法」,主張每餐先從蔬菜吃起。優先攝取蔬菜的膳食纖維,有助於穩定進食所引起的血糖變動。我們吃的雖然是容易刺激血糖上升的烏龍麵,但是只要吃法得宜,仍然能夠穩定血糖。(相關閱讀:糖尿病前期可靠飲食逆轉!游能俊醫師:控血糖、防肌少的321餐盤這樣吃

也是在監測血糖的半年期間,適逢日本營養.食糧學會舉辦為期2天的午餐研討會。吃了這2天大會所提供、看似再平常不過的午餐飯盒後,血糖竟然比平日飯後還要高,引起我的注意,禁不住提出來檢討。

如果是其他學會也就罷了,但畢竟是營養學會的學會午餐,這可不妙啊!倘若連營養學專家對飲食誘發的血糖變動都缺乏足夠意識,就遑論一般民眾如何懂得妥善處理碳水引起的血糖問題,這也說明關注這一議題是多麼重要。

時間營養學建議:早餐吃碳水、晚餐減量吃

過食碳水化合物固然容易導致肥肉上身,但碳水化合物又是人體重要的能量來源,尤其是大腦活動所不可欠缺。人類與碳水化合物早已建立了長久的合作關係,碳水對人體而言是效率極佳的能源,只要少量就足以維持生命,在人類與飢餓搏鬥的漫長歷史中,碳水化合物長期扮演著猶如救世主一般的吃重角色。

從時間營養學的觀點來看,配合生理時鐘,在身體需求熱量的時辰攝取碳水化合物,在身體容易囤積熱量的時段避免吃碳水化合物,這種弛張有度的飲食調節,對現代人是必要的,而落實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早餐適量吃碳水,晚餐點到為止」。(相關閱讀:早餐吃什麼比較健康?吐司配半顆酪梨,可以使血糖平穩、整天更有精神!)

傳統營養學講究「吃什麼」、「吃多少」,時間營養學則是以此為基礎,再加上「什麼時候吃」的一門新學問。我們研究進食的時間如何影響生理時鐘加快或延遲,即使飲食內容完全相同,在不同的時間進食,對血糖的變化、食物能量的轉換以及使用效率會造成哪些影響,目前已經有了更深入的發現。

一日早、中、晚三頓飯,雖然都是吃飯,時間營養學卻能夠釐清其中不同的意義。

(本文摘自柴田重信著,《最強時間營養學:何時吃比吃什麼更重要!讓你吃不胖、身體好、改善睡眠品質的健康新觀念》,時報出版)

聲音、影像可輕易偽裝的年代,如何預防高齡長輩遭AI詐騙?資訊專家的4個提醒
聲音、影像可輕易偽裝的年代,如何預防高齡長輩遭AI詐騙?資訊專家的4個提醒

文/林芳如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 王美珍 

編按:AI持續發展,各行各業無不積極想辦法跟上,就連詐騙集團也不例外,散播假訊息、聲音偽裝、AI換臉等手段,恐將愈趨興盛,但此一趨勢也令人憂心,怕高齡長輩落入AI詐騙的陷阱。我們該如何預防AI詐騙,保護自己和家人?

AI發展迅速的時代,我們所接觸的一切,將更加真假難辨——無論是文字、聲音或影像,都可能係由AI所創造或執行。 

這,不免令人對於網路、電話所接觸到的資訊,抱持警戒態度,也擔心家中高齡長輩遭受AI詐騙。 

網路抽獎、填寫問卷調查  小心個資外流

對此,東海大學資訊管理系助理教授潘人豪指出,AI詐騙和一般詐騙本質無異,都是利用良知、貪婪以達到目的,差別在於,有了AI輔助,流程將變得更加自動化。 

例如,社群媒體上常見的飆股群、好康報報群,背後可能即是由AI機器人所執行。這些群組經常以免費為誘餌,至各社群散播假消息,吸引人加入LINE群組。 

「只要是數位的資訊,你都要保持戒心。」潘人豪說,AI機器人經常進入各大品牌LINE群組、臉書,透過分析對話、留言,以AI模擬真人回覆,再提供連結引導使用者加入群組。 

此外,假帳號也經常刻意將自己的LINE名稱設置為小編、版主,加入原有群組後,再假借關閉群組、人數太多將開設第2個群組等名義,邀請成員加入另一個群組。 

邀網友加入群組,有時候是為了推薦飆股、報明牌,誘使投資人做出錯誤判斷。有時候,則會以抽獎、問卷調查等名義,邀請成員留下個資,再進一步利用,例如寄送貨到付款的詐騙包裹,若一時不察,即可能上當。 

以假網站竊取個資,也是詐騙集團慣用的伎倆。 

其形式為模仿公、私單位設計假網站,若使用者未留意網址,不小心點入並輸入帳號、密碼,明明輸入無誤,系統卻會自動跳轉到真網站,再以輸入錯誤為由,要求重新輸入。此時,你的帳號、密碼已經被偷走了。 

令人憂心的是,以往做出一個以假亂真的網站需要寫很多程式,但在AI助攻下,將能快速生成,令人防不勝防。 

不必說話  打字就能用聲音騙人 

網頁可以偽裝,聲音和影像也可以。 

詐騙集團假冒網拍業者、銀行、公家單位打電話給民眾,再以家人被綁架、下單數量錯誤等理由,要求民眾匯款的案例時有可聞。 

以往,此事需多人分飾行員、警察等腳色,但在AI科技介入後,任何人都可輕易變聲,一人分飾多角。而且,他們甚至不必開口說話,光靠打字就能發聲。 

「聲音是很容易模仿的。」潘人豪說,模仿聲音有2種方式,一種是明明是陌生人在說話,聲音聽起來卻像你的親友;另一種是透過打字,即時透過AI生成聲音。 

所以,未來當你的銀行帳戶被盜用,歹徒的下一步,可能是聯繫你的家人,請他們匯款到遭盜用的帳戶。 

聽聲難以辨人,加上影像呢? 

目前,已出現AI工具可將屬於你的模型訓練出來,製作出一個虛擬的你,當你說中文,這個虛擬的你可以即時翻譯,產出英語、日語等各種外語版本的影片。而且,語言切換時,連臉型和嘴型都和語音相符,令人難以辨識哪個才是真的你。 

善加利用,這樣的AI工具可以成為跨國交流的利器,但若落入歹徒手中,則可能淪為不法工具。 

AI換臉技術愈趨先進,除了外貌,還能改變性別和聲音。AI換臉技術愈趨先進,除了外貌,還能改變性別和聲音。

4個建議  預防落入AI詐騙的陷阱

當AI詐騙已成現在進行式,我們該如何自保?潘人豪提出4個建議: 

1. 提升AI識能,增加科技敏感度 

「提升識能(literacy),這件事是最重要的。」潘人豪認為,唯有提升知識,了解在什麼情形下可能被騙、可能用來詐騙的工具有哪些,才能增加自己的敏感度,降低受騙機率。 

2. 減少數位足跡,預防自己的資料成為訓練AI的素材 

社群媒體時代,多數人已經習慣上傳個人照片、影片到網路上,但這些素材可能被恣意拿來訓練AI,再生成假的照片和影片。 

因此,潘人豪建議,應盡量減少自己的數位足跡,如果想上傳到網路上,也盡量別設成公開,而是設定成僅限好友觀看。有程度的授權,相對能避免自己的個資、照片和影片成為有心人利用的工具。(相關閱讀:她在臉書加陌生人好友、以為找到真愛,竟被詐騙4千萬!黃定宜:怎麼把錢拿回來?) 

3. 當親友使用陌生管道或帳號聯絡你時,請保持警覺 

假設平常你和家人都以LINE聯繫,但對方某天忽然改用臉書傳送私訊,或者雖然使用LINE,傳送訊息的卻是另一個陌生帳號,此時應保持警覺,打電話向家人確認。 

而即使家人使用慣用管道和你聯繫,但你對於他所傳送的訊息有疑慮,也應選擇先停止,想辦法聯繫上家人,確認帳號是否被盜用。 

4. 與親友建立通關密語 

在聲音、影像都可輕易複製的年代,沒看到本人的情況下,你我將愈來愈難辨別電話中、視訊裡的那個人,究竟是親友本人,還是陌生人所偽裝。 

因此,潘人豪建議,可將通關密語設成招呼語,替雙方設一層保障。「我知道這件事情有點荒謬,可是未來真的可能發生。」他也期待不久的將來,能夠出現類似Whoscall的數位防堵機制,用來判斷聲音、影像是否可信。 

畢竟,我們生在一個眼見未必為真、耳聽未必為實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