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FiftyPlus
50歲後還不錯!用新的方法,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
住安養機構是享受!丹麥奧雷斯塔德護理之家,下樓即是咖啡廳、每戶都是景觀房
下一篇

不分年齡,大家來交朋友!老後共居新實驗「好好園館」:希望做得比家更多一點

住安養機構是享受!丹麥奧雷斯塔德護理之家,下樓即是咖啡廳、每戶都是景觀房

每個安養機構都不該只是「治療的機器」,而是家。

編譯/陳莞欣 圖片與資料來源/jjw arkitekterboligertilaeldre arkitekturbilleder、ResearchGate

編按:美好的安養院,不僅不會讓人恐懼,反而會期待老年的到來!近年來,熟齡住宅去機構化成為業界主流,位於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奧雷斯塔德護理之家,在設計上採用鮮明的色彩、引入明亮的光線,並讓每個長者都擁有自己的陽台。照護機構不該只是「治療的機器」,而是讓長者生活更好、更健康的空間。

老年住進安養機構,是許多人心中「不得不」的選擇。但如果這間安養機構就像高級社區,一樓有咖啡廳,中庭是適合散步的寬敞綠地,每個房間都有落地窗大陽台呢?

台灣人可能很難想像,在丹麥、瑞典、芬蘭等重視社會福利的北歐國家,人們認為照顧老人不是子女生來應負的責任。根據歐盟執委會所進行的大型民意調查「歐洲晴雨表」(Eurobarometer)所統計的數據顯示,當年長者無法料理生活時,丹麥人僅有10.49%有和父母同住照顧的意願,33.07%的人會希望將父母安排到照護機構居住。

這個數據,並不代表丹麥人不愛自己的父母,而是他們深信,設計良好的專業機構,能給予老人不輸自宅的生活品質。

從治療的機器到洗刷長者汙名的建築  北歐熟齡住宅進化史

丹麥建築研究學者Terri Peters指出,二次大戰後,建築界現代主義的風潮興起,出現了許多像「治療機器」(Machines for healing)般用途的住宅。醫院、護理之家、老人院等照顧機構為了達到最大的使用效率,空間多半相當擁擠,氣氛冰冷而缺乏人性的溫度。

然而,隨著時代進步,現在50~64歲的「初老族」,對於老後居所的要求已和過往有極大的不同。照護機構不應該與世隔絕,最好是自然地融入在地社區,促進年長者的社會參與。如此一來,才能消除大家對「老」的負面印象與汙名。

社會福利領先國際的北歐國家,很早就開始展開熟齡住宅的創新。例如丹麥建築政策(Danish Architectural Policy)就規定,設計師有義務提供完善的設施,讓身心障礙者、失能者,也能如常人般參與各項社會活動,甚至做出貢獻。

因此,近年來丹麥興建的熟齡住宅或照顧機構,多以提升熟齡者的生活品質為目標。從外觀到內部空間設計,盡量營造出如家一般溫暖的氛圍,並將自然風景引入住民的生活中。花、樹、綠地,不再只是單純的造景,而是療癒身心的設計。像是可以動手做園藝的陽台、方便散步呼吸新鮮空氣的中庭等,讓身處其中的人自然變健康。

像共享空間、咖啡廳的安養機構   奧雷斯塔德護理之家

高齡住宅去機構化逐漸成為主流,位於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由非營利住宅協會KAB經營、丹麥大型建築師事務所JJW建築事務所設計,在2012年開始營運的奧雷斯塔德護理之家(ØRESTAD Nursing Home),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住安養機構是享受!丹麥奧雷斯塔德護理之家,下樓即是咖啡廳、每戶都是景觀房_img_1

↑位於哥本哈根的奧雷斯塔德護理之家,外觀看起來就像咖啡廳或美術館。(出自boligertilaeldre)

有別於台灣人將安養機構視為嫌惡措施,奧雷斯塔德護理之家的位置就在丹麥市中心,一旁是學生住宅。青、銀世代雖然不住在同一個屋簷下,卻很自然地會有對話與交流,消弭對彼此的歧見。此外,附近還有對所有市民開放的運動場、休閒設施和自行車步道,長者不會被困在機構內,失去和社會的連結。

在此案之前,JJW建築事務所就有不少設計熟齡住宅的經驗。他們希望除了安全以外,住宅也能讓長者活得更平等、更幸福,並且盡可能延長獨立生活的時間。「我們是在幫老人設計他們的家,不是機構。」事務所表示。

奧雷斯塔德護理之家的設計靈感,來自於丹麥傳統的村落與廣場。四方形的院區內,共有8棟建築、114戶。一樓有小規模的商店、咖啡廳、牙醫、理容院等商業空間,並且對一般居民開放。年長者在生活圈內,就可以解決日常生活的需求,也多了不少和社區民眾互動的機會。

住安養機構是享受!丹麥奧雷斯塔德護理之家,下樓即是咖啡廳、每戶都是景觀房_img_2

↑大面積的綠地廣場是院區核心。(出自boligertilaeldre)

考量到護理之家的量體較大、容易給人醫院般的冰冷印象,建築師在外觀上刻意選擇粉嫩的新綠、鵝黃、淺藍3色,融入自然環境。窗戶則設計成不規則的立體狀,就像從牆面上「跳出來」,看起來活潑又有趣。只有一樓的外牆則漆成黑色,營造有如漂浮的視覺效果,降低量體在視覺上的壓迫感。

院區以綠地為中心,輻射出寬敞的通道。不管住戶從哪一棟建築物出發,樓下就是大陽台及寬敞的客餐廳。客餐廳不僅有能引入陽光的大落地窗,餐廳和廚房之間的牆面還是活動式的,可將兩房合併為一大房彈性運用。住戶可以在此自己動手做料理,閒來無事也可以在大廳聊天、玩卡牌遊戲,甚至一起做體操。

住安養機構是享受!丹麥奧雷斯塔德護理之家,下樓即是咖啡廳、每戶都是景觀房_img_3

↑公共空間的隔間牆可自由移動,讓空間有更多彈性運用的可能。(出自arkitekturbilleder)

每個房間都有大陽台  失能、臥床也能享受生活之美

此外,院區內還有個很棒的共同工作空間。設計師認為,來到護理之家的每個院民都有不同的背景和專長。即便他們的身體機能有些退化、局部失能,也並非就此成為無用之人。共同工作空間有舒適的躺椅、柔和的燈光,歡迎大家在此創作,激盪出有趣的火花。累了也可以躺著眺望窗外風景,好好休憩,尋找更多靈感。

住安養機構是享受!丹麥奧雷斯塔德護理之家,下樓即是咖啡廳、每戶都是景觀房_img_4

↑明亮的共享工作空間,大家可以在此喝咖啡、閒聊,激盪不同的火花。(出自jjw arkitekter)

回到房間,玻璃帷幕的陽台是室內空間一大重點。在這個小天地,住戶可以栽種喜歡的植物、靠在窗邊喝咖啡。即使是臥床者,從房間向外望去也可看見對面住戶的陽台植栽,像相簿般色彩繽紛。此外,房內的擺設復刻了1940~1960年代的經典家具,讓年長的住戶覺得踏進房間,就像回到自己的老家

住安養機構是享受!丹麥奧雷斯塔德護理之家,下樓即是咖啡廳、每戶都是景觀房_img_5

↑採光良好的陽台,讓人感覺充滿了生命力。(出自boligertilaeldre)

考量到護理之家的住戶們身體退化狀況不一,建築師在設計室內空間時,也引入了「失智友善」的思維。一方面要保護失智長者們的安全,一方面也希望他們能夠盡可能地照顧自己,延長自立生活的時間。例如,為了避免空間感變差的長者跌倒,院區的通道、走廊,都漆上對比強烈的鮮明色彩。每個人的門牌前有個小平台,可以擺上個人專屬的裝飾物件。即使認不出名字,也能找到回房間的路。

住安養機構是享受!丹麥奧雷斯塔德護理之家,下樓即是咖啡廳、每戶都是景觀房_img_6

↑鮮明的色彩對比,對空間辨識能力不佳的失智長者更為友善。(出自boligertilaeldre)

良好的居住環境,對一個人老後的健康與生活品質有極大的影響。顛覆傳統思維,安養機構不僅不會讓人恐懼,反而讓人對老年生活充滿期待!

2021/01/07

贊助50+,支持免費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加入50+Line
https://fiftyplus.pse.is/5zvc58

下一篇

不分年齡,大家來交朋友!老後共居新實驗「好好園館」:希望做得比家更多一點

50+學院

50+熟齡美妝工作坊基礎班第2期:掌握關鍵減齡彩妝技巧
  • 旅讀or

  • 2025/04/15 ~ 2025/04/22

50+聲音表達工作坊第20期
  • 中山藏藝所2樓展演區

  • 2025/03/06 ~ 2025/04/17

50+生命寫作工作坊基礎班第15期
  • 旅讀or

  • 2025/02/18 ~ 2025/03/25

50+熟齡美式踢踏舞第1期
  • 舞工廠

  • 2025/01/07 ~ 2025/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