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罕見副作用「格林巴利症候群」是什麼?6大症狀要注意

被列為AZ的副作用:「格林巴利症候群」是什麼?6大症狀要注意

出處/康健雜誌

文/鄧桂芬 圖/許育愷攝

「格林巴利症候群」為什麼最近成為網路熱搜詞?原來是歐洲藥品管理局(EMA)將之增列為AZ疫苗的極罕見副作用。在台灣,目前也有10人施打AZ疫苗後發生格林巴利症候群。格林巴利症候群是什麼樣的疾病?如何治療?可能留有後遺症嗎?

格林巴利症候群的英文為Guillain-Barre Syndrome,簡稱為GBS。亞大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邱新藻曾在接受《康健》採訪時指出,格林巴利症候群是一種病毒或細菌感染後,所導致的急性多發性神經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致病機轉,來自人感染病毒後,引發身體本身免疫系統反應而產生抗體,但這抗體不只是攻擊病毒,還會「無差別」搗亂人體的周邊神經髓鞘細胞,進一步造成周邊神經系統癱瘓,導致感覺、運動或自律神經失調。格林巴利症候群症狀如下:

●四肢末端沒有原因的發麻

●手腳會對稱性地逐漸無力

●走路很容易絆倒

●全身肌肉張力下降

●吞嚥功能障礙

●呼吸功能障礙

比較需要注意的是,格林巴利症候群的病程惡化非常快速,很可能會讓病人形同癱瘓。邱新藻提醒,嚴重時,患者很可能併有吞嚥和呼吸功能障礙,甚至會需要氣切及插管,極少數人會因喘不過來而缺氧死亡。

(格林巴利症候群最近被歐洲藥品管理局列為AZ疫苗的新增副作用。 圖片來源 / 行政院提供)


格林巴利症候群常被誤為中風 警覺2大差異處


「儘管格林巴利症候群的發生率不高、約10萬分之1左右,但大部分的神經科醫師都有遇過,」邱新藻說,有的病人會將手腳發麻及四肢無力,誤認為是中風。「但兩者不太相同,相異處可從2點觀察:格林巴利症候群是四肢對稱式的發麻無力,肌肉張力下降;中風的症狀則是單側發麻無力,肌肉張力上升。

邱新藻表示,無論是年輕人或老年人都很可能發生格林巴利症候群,雖然抗體不會攻擊腦部,但若沒有第一時間治療,抗體存在愈久,亂攻擊周邊神經的狀況也會拖得愈久,造成嚴重的神經損傷。

相對罕見的格林巴利症候群,最近因為被歐洲藥品管理局列為AZ疫苗的新增副作用,成為網路熱搜詞。全球5.9億人,約有883人因AZ疫苗而罹患格林巴利症候群;台灣打AZ疫苗的9萬人中,也有10人因此患病。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在接受媒體訪問的時候有說,這跟感染病毒一樣,因為疫苗接種後引起了身體的免疫反應,才會發生格林巴利症候群。但不只是AZ疫苗,過去也有人打完流感疫苗發生格林巴利症候群。

「洗血」治療格林巴利症候群有給付 但效果要等2週


若不幸發生格林巴利症候群,該怎麼治療?「目前健保給付的治療方式為血漿置換術,俗稱洗血,可過濾血液中的抗體,壓下抗體對周邊神經的攻擊,減少神經傷害。」但邱新藻坦言,血漿置換術需等2周才能看到效果,療效較慢。

相較於血漿置換術,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的療效最快3天就能出現,減少神經損傷時間,但健保不給付,費用昂貴,每人必須自費約10~20萬元左右。「此時就會交由病患或家屬來做選擇,看是要使用哪一種治療方法,」邱新藻說。

治療過後,患者會留下後遺症嗎?「這還是要看神經受損的嚴重程度。」邱新藻表示,如果神經的髓鞘細胞被攻擊太多,復原期仍然會有手麻腳麻的情形,雖然神經需要時間慢慢修復,不過也建議接受復健、好好訓練肌力。

格林巴利症候群是病毒所致 應盡早就醫


邱新藻曾收治一名30多歲的粉領族。他說,這位小姐的症狀一開始也是手腳發麻,原本不以為意,卻沒料到1週後變得爬樓梯很吃力,瓶裝水的瓶蓋也無力扭開,開始懷疑自己可能中風,慌慌張張跑去急診就醫。

「但這位小姐很年輕,也沒有三高情形,不太可能中風。」經問診後,邱新藻發現病人前陣子曾經發燒、拉肚子,於是讓患者接受臨床神經學檢查,發現病人的四肢神經傳導變慢,確診為格林巴利症候群。

最後,這名小姐透過血漿置換術及走路訓練,逐漸找回手腳失去的力氣,也終於可以行動自如。

「我們還是呼籲病人盡早就醫,別讓抗體留在血液中太久。」邱新藻提醒,格林巴利症候群因是病毒感染所致,比較難預防,「不過如果能多戴口罩、勤洗手、減少病毒感染,就能雙管齊下,同時預防格林巴利症候群和新冠病毒!」

延伸閱讀:

3大疫苗比較》AZ、莫德納、輝瑞BNT,各年齡層副作用不同

AZ、莫德納、BNT混打效果「它」最好!疫苗混打必知6重點

Delta病毒症狀像重感冒!疫苗保護力有多少?Delta病毒6關鍵

BNT疫苗懶人包/BNT副作用有哪些?保護力最好?7大QA一次看

打完疫苗,保護力夠嗎?用「抗體測試」驗證你的免疫反應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