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此書出自德國戰時財政大臣兼內務大臣卡爾.赫弗里希(Karl Theodor Helfferich)所著《世界大戰》(Der Weltkrieg)第二冊中的第三部分。赫弗里希原為著名財政學者及銀行專家,自歐洲戰爭開始後不久,被德皇威廉二世(William II)任命為財政大臣以及內務大臣,主持「全國經濟動員」的相關事宜。他主張的「軍費政策」,以及將「軍費」作為「特別支出」,不用傳統的徵稅方法,代之以舉行公債(借貸)作為填補,雖然多次被其他德國經濟學者所抨擊,但他在大戰之中,維持德國財政危局,並與世界列強進行「經濟戰爭」的功勞,是不能否定的。後來德皇威廉二世主張「無限制潛艇戰爭」(德國海軍部宣布的一種艦艇作戰方法,對任何開往英國水域的商船,不進行警告而予以擊沉,旨在對英國進行海上封鎖。這也是後來美國對德宣戰的導火線)時,赫弗里希曾極力勸阻,可惜沒有被採納。一九一八年七月,他出任駐俄大使,並預備「全國解除經濟動員」之事。戰後他成為德國社會民主黨右翼首領之一,並發明「有利馬克」計畫,以緩解當時德國面臨的金融恐慌,並奠定了現在(對於作者所處時代而言)德國貨幣制度的基礎。一九二四年四月,赫弗里希因火車出軌而遇險喪命,享年五十二歲。無論是友黨還是敵對政黨,都發表文章稱讚他是理財天才,是歐洲大戰中的怪異而傑出的人才。
所謂「經濟戰爭」這個說法,就是指在世界大戰之中,協約各國,尤其是英國,利用各種「經濟封鎖」的策略以圍困德國。同時,德國方面,又用各種抵制手段,進行對抗。我們知道:戰前德國陸海兩軍的預備,都已經極其充實。血戰四年,除了大戰剛開始的時候,俄國八十萬軍隊曾乘機一度侵入東普魯士(東普魯士原是普魯士王國的一個省,普魯士統一德意志後,併入德意志帝國),不久被保羅.馮.興登堡(Paul von Hindenburg)元帥全部殲滅,敵國的陸軍沒有侵入德國境內一步。至於海軍實力,自一九一六年五月三十一日爆發的日德蘭海戰(Skagerrak,在挪威、丹麥兩國之間)後,英國海軍從此不敢正視德國海岸。所以單就軍事而言,德國在「國防」上面的準備,可以說是非常充足。然而,德國最終不免於失敗,是輸在了「經濟戰爭」上。當時德國海軍的實力,對於保護本國沿海口岸來說綽綽有餘,但是想要直搗英國根據地還是不行的。其結果,德國海軍逐漸被包圍於東海(波羅的海)與北海(大西洋東北部邊緣海,位於歐洲大陸的西北,北部與大西洋連成一片,東經斯卡格拉克海峽、卡特加特厄勒海峽與波羅的海相通)之內。但當時與德國接壤的中立各國,如丹麥、荷蘭、瑞典、挪威、瑞士、羅馬尼亞(指羅馬尼亞尚未加入協約國之前)等等,還能不斷地接濟德國各種糧食用品及海外原料。
英國知道這個情況後,就宣布北海也是戰爭區域。所有與德國鄰近的中立各邦國,從此也被劃入了封鎖範圍之內。凡是中立各國船隻,從海外運回原料的時候,必須先向英國海軍當局報告,否則就要受到沒收貨物的處分。英國並在各中立國內勾結當地商家,共同組織「海軍公司」獨攬該國海軍之事。
凡是該國船隻運入原料時,都需經由該公司負責。該公司還必須親自向英國當局保證:所運原料確實是專供中立國自己用度,絕不會有絲毫轉輸入德國。同時,英國更是將人民的生活日常用品,也一一列入「禁運物品名單」之內。當時歐洲中立各國,雖然都具有一定的軍事實力,但對於英國這種違背國際公法的行為,也只能忍氣吞聲,聽其安排。中立各國中只有美國(指美國尚未參戰以前而言),具有與英國力爭的資格。但後來英國又利用美國需要英屬各殖民地原料的機會,與美國方面訂立條約:以後不可再將羊毛、橡膠等物輸入德國。於是美國也陷入了英國的圈套。
至於德國方面,海外來源既然已經斷絕,國內糧食就變得非常缺乏。至於其他方面的物資,則由國內的學者想盡辦法,透過發明創造來補救。比如,當時的「氮素」這種東西,國內非常缺乏,曾使德國火藥及肥料之製造,一時陷入了極其危險的境地。等到後來德國學者發明了從空氣中提取出大批「氮素」的方法,這種困境才得以解除。又如當時紡織線缺乏,德國又發明了木料製絲的方法,使其紡織業不至於癱瘓。
總之,在大戰短短四年之中,德國人的發明之多,實在使世界各國驚駭不已。在其他方面,德國又利用中立各國需要德國煤炭、藥材以及化學用品的弱點,暗中與中立各國訂立交換貨物的條約。這樣以後,戰時歐洲中立各國輸入德國糧食的數額,竟然比戰前還增加了;與此相反,當時歐洲中立各國輸入英國糧食的數額,卻比戰前減少。所以專就「經濟戰爭」一項來說,德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但是,大戰之時,德國的壯丁全都要開赴前線作戰。同時,又因要趕造大批槍彈(當時德國動員了大批的女工,但仍缺乏勞動力),以至於國內其他生產事業難免面臨停頓。雖然戰爭期間曾經試用各種「戰爭經濟」的手段來補救,但後來終於因為各方面的力量消耗殆盡,不得不接受失敗。
所謂「戰爭經濟」的說法,是指一國與其他國交戰之時,一方面國內最能工作的壯丁,必須開赴前線作戰;另一方面又因為敵國的封鎖,以致國內原料、糧食的來源,無不大受打擊。這時,國內經濟生活頓時處於一種特殊狀態,必須採用各種特殊的經濟手段來處置。學者因此稱之為「戰爭經濟」。比如,德國在大戰期間所採用的「經濟效率原則」(停辦一切小工廠,專用大工廠生產,以免多用人工煤炭)、《救國服役條例》(限制工人進退自由,以及女工代替男工)、「限制國民糧食消費」、「重要原料收歸國有」,等等,都屬於「戰爭經濟」範圍內的處置措施。
依照德國以前的政治體制,全國的經濟事宜由內務大臣掌管。這本書的作者卡爾.赫弗里希,曾以內務大臣的資格,主持一切 「經濟動員」,他所用的方法,很多都是前所未有的;都是靠辛苦的摸索,從一點一點地經歷中得出來的。所以這本書的取材,並不是像普通「教科書」那樣,錄入各種組織條文,而是在事後追述當時創作的艱難與得失,用來讓後人做個參考而已。
王光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