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定序
從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到黑手黨的緘默規則,都有賽局視角
《人性賽局》一書的兩位作者艾瑞茲.尤利(Erez Yoeli)及摩西.霍夫曼(Moshe Hoffman)皆是芝加哥大學布斯(Booth)商學院專研經濟學的博士,目前也都在哈佛大學經濟系兼課。
賽局理論在發展初期是考慮到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但假設參與者具備追求自身效用極大化的理性行為,從而對人類的各種行為提出解釋與預測。1970年代左右,兩類研究的興起,對賽局理論提出了挑戰。第一類研究考慮賽局參與者之間的資訊不對稱,所產生參與者的資訊搜尋或資訊揭露行為對賽局均衡的影響。2001年時,三位學者因為與此相關的研究,共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第二類研究進行各種實驗或以資料,來顯示人類是非理性的或偏離傳統賽局理論的預期。這一類的研究被稱為「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 economics),而其頂尖的研究者,如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及理察.塞勒(Richard Thaler),也分別於2002及2017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不過,「行為經濟學」的研究卻受到極端擁護理性人(Homo economicus)假說的學者的抨擊。例如,因「效率市場」假說的研究而獲得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尤金.法瑪(Eugene Fama)即認為,行為經濟學研究的一個重大缺陷是提出了人類各式各樣不理性行為的證據,但未有一套統合理論在支撐。
本書兩位作者認為,在假設人類為理性的傳統經濟學以及不理性的行為經濟學之間存在一個令人驚訝的知識領域,並將其稱為隱藏賽局(hidden games);他們對於隱藏賽局的研究可以解讀為科林.卡梅拉(Colin Camerer)在1990年所提出的「行為賽局理論」(behavioral game theory)的研究核心。簡言之,「行為賽局理論」的學者一方面認同行為經濟學者透過實驗來觀察人類行為的研究途徑;另一方面,他們認為要注入心理學的要素,也就是將諸如熱情、互惠、短視、懷疑他人、過度自信、愛有程度差異等人性的七情六慾納入賽局的理論模型。此時,就要使用諸如資訊不對稱、賽局重複進行、演化及學習等較晚近發展出的研究方法,不過終極目標是以理性人的角度分析人類各種非理性的行為。
由於兩位作者並未在引言介紹書中各章節的安排,因此,在此稍加介紹可能有助於讀者。
第1章首先說明幾個令人費解的行為,包括人們熱情追求專業成功、美學及利他行為。最後再談到可以使用賽局理論,並借助演化及學習的觀點來解除上述迷惑。第2章介紹學習,包括史金納對鴿子所採取的增強式學習、斐濟人及因紐特人的社會學習,以及說明學習及模仿可以塑造信念和喜好。第3章說明分析賽局理論常用到的三種區別方式,包括主要及次要獎勵、近似及終極解釋,與主位及客位解釋。
第4章以達爾文《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一書探討性別差異的主題,解釋納許均衡的概念。接著提到人們無意追求最佳化,但卻經常達到納許均衡的一些例證。第5章以鷹鴿賽局為例,說明動物及人類對財產權的歸屬,經常持先占先贏的態度,以及說明共同預期的重要性。接著探討一些人類的行為,包括道歉、何時要佯裝信心滿滿,以及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和內化的歧視等。第6章介紹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麥克.史賓賽(Michael Spence)的訊號理論,以說明強壯的雄孔雀為何會演化出妨礙獵食的長尾巴、奢侈品是人們炫耀財富的方式,以及長指甲及白襯衫是人們釋出高貴階級的訊號等例證。
第7章說明為何人們刻意隱藏對自己有利的訊號,包括謙虛、匿名捐贈、裝酷或擺架子,以及隱藏才華等。第8章說明人們操弄證據的三種方式,包括選擇性揭露、選擇性搜尋及確認性檢驗。接著介紹事前機率及事後機率的概念,以將貝氏理論引入訊號賽局的分析。第9章介紹動機性推理的文獻,並說明內化以及操弄資訊可解釋動機性推理。
第10章先以重複囚徒困境模型說明人們為何會有利他動機,接著介紹「子賽局完全均衡」的概念。第11章探討規範落實的模型,說明該模型具有第三方懲罰及高階懲罰的特點,以及說明可觀察性、預期及高階信念在規範落實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作者並列舉17世紀末及18世紀初井然有序的海盜船,做為規範賽局模型的例子。第12章以狀態訊號結構探討絕對規範。作者說明,由於人們只能根據離散訊號,而非連續訊號進行規範,因而會出現二次大戰時,羅斯福總統寧可犧牲硫磺島兩萬名美國人,也不願使用化學武器,以及出現美國的吉姆克勞法會以「一滴血規則」來歧視黑人。
第13章介紹高階信念,說明哲學家創造的「電車難題」的解決方案,會和潛在遇難者是否為自己的親戚相關。而高階信念可以從可觀察性、關聯性、是否可推諉塞責,以及高階不確定性,來影響賽局參與者的協調能力。第14章說明為何會出現決鬥與家族間的反覆復仇,以及說明道德運氣扮演的角色。第15章說明主要獎勵對人們熱情行為扮演的角色。
本書的寫作並不拘泥於賽局理論數學推衍的嚴謹性,而是著重現實生活以及許多歷史事件的解讀。因此,其寫作風格類似拜爾、格特納及皮克三人所著的《法律的賽局分析》(Game Theory and the Law, 1994,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例如,第10章在介紹「子賽局完全均衡」的概念時,作者不厭其煩地解釋為何冷酷觸發及永遠背叛的策略合乎此種均衡,而以牙還牙策略則不符合。
本書可以解答許多有趣的問題,例如,被綁架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受害者為何幫綁架者說話?為何人們不計代價要到羅浮宮目睹《蒙娜麗莎的微笑》的真跡?為何美國發現接種過疫苗的人幾乎不會傳播新冠肺炎病毒,但仍要求全民戴口罩?宗教團體為何充滿一堆勞民傷財的規矩和儀式?為何二次世界大戰,希特勒會接連併吞奧地利、捷克及波蘭?義大利黑手黨為何要求其黨羽遵守緘默規則?對於上述問題,讀者皆可透過本書流暢的譯筆下,獲得滿意的解答。
周治邦
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
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兼任教授
《賽局理論》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