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5
user-img
檸檬的家(IG:lemon0814)

88則書評

88本書評分

20位追蹤者

139次有幫助

全部書評 | 共88本書評分

主題分類(可複選)
展開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評鑑發表
伊莫的心靈感冒:101個療鬱處方箋
讀者評分
4.5
|
2024/11/02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
我們每個人都像是奔跑的陀螺,
有時會不由自主感到疲憊、迷茫,
甚至陷入情緒的低谷。

但我們好像很難好好的找到時間、空間,
讓自己全身心都能修整一番,
面對朋友的詢問,
大概也就是一句:「我沒事。」
但我們清楚,那些事情是一層層堆疊起來的。

💛《伊莫的心靈感冒》這本書,
有點像一個好朋友,輕輕握住我們的手,
告訴我們:「讓我陪你走這一段路。」

按照慣例,先看封面:
有隻小恐龍伊莫(Emo)站在一本書上,
眼眶泛淚,看得出他很難受。
伊莫是這本書的主角,象徵內心深處的感受,
尤其是憂鬱、難過的情緒。

🚪封面上有數個階梯和小門,
呈現一種半抽象的、夢幻般的景象,
階梯和門似乎通往不同的地方,
象徵了探索與選擇。

對於憂鬱症患者來說,
每個階梯或門都代表著一個突破、
一次嘗試或一個新的視角,
暗示著治療過程中需要逐步探索自己的內心,
不斷跨越心理障礙,進入不同的內在世界,
找到真正的自我和內心的平靜。

還滿喜歡這個書名「伊莫的心靈感冒」,
把憂鬱比喻為一場心靈上的感冒,
這樣的比喻讓人更容易理解,
並且也接納這樣的狀態,
畢竟感冒也是有重有輕的。

💛這本書的作者「所長任有病」,
經歷過重度憂鬱的深淵,
這讓她以最真摯的筆觸描繪出伊莫的故事。
當我們翻開書頁,彷彿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那個在生命壓力下喘不過氣,
對未來感到茫然的自己。
伊莫的故事不是虛構的童話,
反而像是每一個我們在工作中的、
家庭裡的、感情裡的⋯⋯
那些掙扎、療癒與重生的真實心路歷程。

💛書中提供了101個療癒處方箋,
作者並不是身心科醫師,也不是臨床心理師,
她提供的不一定是標準答案,
但是是可以立即付諸實踐的小動作。
從簡單的深呼吸到擁抱自己,
從畫畫到寫日記,這些方法都在告訴我們:
療癒可以從生活中的小事開始。

在伊莫最脆弱的時刻,
小兔子和小獅子的出現讓人倍感溫暖。
小兔子的擁抱和小獅子的鼓勵,
都讓我們明白:
在生命中,我們並不是孤單的。
這些角色不僅僅是故事中的配角,
更像是現實生活中願意靜靜陪伴我們的摯友。
當我們感到無助時,
他們的存在就是最溫暖的光。

有時候,很累、想哭、無助、難受⋯⋯
可能需要的就是一個擁抱、陪伴、被同理⋯⋯
我們要的並不是「加油」、「你可以的」⋯⋯
只是需要「停下來喘口氣」,
如果人生的路很漫長,
那麼,請容許我們可以停下來稍作休息,
讓一個合適的人陪在身邊,
僅僅是陪伴就好,毋需語言、批判、勸告⋯⋯

💛書中充滿了對自然的描繪,
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下,
微風輕撫過臉龐的感覺,
這些都是大自然給予我們的溫柔治癒。
伊莫透過繪畫表達內心的過程,
讓我們看到藝術創作可以是情感宣洩的出口。
也提醒我們,藝術和創作是心靈的出口。

在伊莫的康復之路上,
心理師的專業引導與家人的理解支持很重要,
尋求幫助從來不是軟弱的表現,
而是邁向康復的重要一步。
就像我們感冒的時候,
我們知道尋找醫生的協助,
那麼心靈感冒也會有相對的醫生。

如果家人、伴侶或朋友的支持無法幫助我們,
那麼尋求專業吧,
專業的心理師與身心科醫師,
會專業且耐心地陪伴我們,是最好的支持者。

🧡在這本書中,
對我最重要的一課是:
面對自己的脆弱,接納自己的情緒。
當我們停止與自己對抗,
學會溫柔對待內心的脆弱時,
康復的道路才真正開始。

《伊莫的心靈感冒》像是與自己心靈的對話,
每個人都可能經歷情緒的低潮,
或許是昨天、今天、明天,
這些生命中的低谷不是終點,
而是重新認識自己、更深刻理解生命的起點。
當我們願意正視自己的情緒,
接受他人的幫助,生命就會綻放出新的光彩。

💛在這個容易讓人感到孤單的時代,
這本書像一封來自遠方的溫暖信件,
告訴每一個正在經歷困境的人:
「你並不孤單,有我在。」

它的書頁像是朋友的雙手,
輕輕的擁抱著我,
那些似曾相似的話語都告訴我,
它懂我的不舒服、難過和哭泣,
提供給我一個暫停的空間,
似乎可以把一切暫時拋開。

相信嗎?就在今天早上,
我丟垃圾的時候,
清潔的先生問我這是哪一類?
我愣住了,好一陣子才緩過來,
他問的是我手上的垃圾,
我差點以為他理解我想丟掉自己的心態,
這樣的我需要書、需要朋友,
或許也需要專業協助。

💛我會有這樣的時候,其他的人也可能有,
也許此刻的你正在經歷人生的低谷,

但請記住,每一個靈魂都值得被溫柔以待,
尤其是自己。
展開
寂寞的天才—黃土水(「日治時代臺灣人物」臺語繪本系列第二彈!)
讀者評分
5.0
|
2024/11/02
這是大塊「日治時代臺灣人物」臺語繪本系列第二彈,
第一彈是《兩撇喙鬚醫生—賴和》,
也非常精采,兩本書以完全不同的手法呈現,
不同的藝術手法,卻帶來相同動人的情感。

這本書最特別的地方,
在於它選擇以拼貼藝術的呈現整個故事。
我猜想這與黃土水的藝術歷程有深刻的呼應,
在那個充滿變動與矛盾的時代,
這位懷抱藝術夢想的臺灣青年,
必須在東西方、傳統與現代的文化激盪中,
找尋屬於自己的創作語言。
拼貼藝術正好反映這種文化的交織與融合——
不同的色塊代表著不同的文化元素,
線條的交錯則暗示著思想的碰撞與融合。

💛按照慣例,從封面來看:
封面的設計是全書的點睛之筆,
黃土水高舉雕刻工具的身影,
在紅、藍、綠三色交織的背景中,
散發著一種無法忽視的力量。
奪目的紅色,象徵藝術家永不熄滅的熱情,
更暗示他在藝術創作上的突破與創新;
清冷的藍色像是理性的沉澱,
沉穩的綠色則流露出對土地的情感。
這些看似簡單的色彩組合,
像是整本書視覺主題的預告,
暗示一位藝術家在不同文化間的游移與探索。

💛先從扉頁開始:
以淡雅的綠色為底的版面,
保留歷史文獻的質感,
更展現出現代設計的美學。
每一件作品的呈現方式都各具特色,
從線條的流暢到留白的運用,
都在詮釋著黃土水不同時期的藝術風格,
完美幫助讀者理解藝術家的創作歷程。

💛來看看內頁:
黃土水從總督府國語學校畢業後,
開啟了教學生涯,
但總督府民政長官覺得他應該持續做雕刻家。
在這一頁,巨大雕像與渺小創作者形成對比,
畫面中的藝術家雖然身形嬌小,
但高舉的雕刻工具卻充滿了力量,
暗示著藝術創作能突破時間與空間的侷限。


後來,黃土水到日本持續對藝術的深造,
他在東京美術學校求學的期間,
但日本人卻有點瞧不起他,
這讓黃土水覺得身為臺灣人應該做點什麼?
他開始思考:什麼是臺灣?什麼能代表臺灣?

他創作了〈蕃童〉,
並入選「帝國美術院展覽會」,
是當代藝術家莫大的光榮。
〈蕃童〉的創作靈感來自臺灣原住民文化,
「蕃」在日治時期指稱臺灣的原住民族群,
「童」則代表年幼的孩子,
黃土水在作品中呈現原住民小男孩的形象,
小男孩神情自然、天真,充滿原始的活力,
結合西洋雕塑技法和臺灣本土文化元素。

黃土水運用西方雕塑的解剖學知識,
將肌肉和動作表現得栩栩如生,
同時,在小男孩的面部表情和肢體動態中,
融入獨特的臺灣氣息,
這使得〈蕃童〉既具有西洋雕塑的技術力量,
又充滿東方文化的內在精神。

這反映出藝術家的社會責任感和文化自覺,
他在接受日本現代藝術教育的同時,
並沒有忽略自己身為臺灣人的身分。
他試圖用學到的技法來展現臺灣本土的故事,
這是在異文化中尋找自我的藝術探索之旅。
與此同時,這件作品也讓黃土水這三個字,
在臺灣聲名大噪,更讓臺灣人理解藝術帶來的感動。


💛在這一頁裡,
我們看到得獎沒有使黃土水停下腳步,
第二年,他創作了〈甘露水〉。
這件作品依舊入選「帝國美術展覽會」,
作品名稱來自佛教的「甘露水」,
象徵著慈悲與救贖。
這件作品描繪一位女性,頭部仰起、眼睛微閉,
彷彿正在接受「甘露水」的潤澤,
展現出一種祥和與自信的神情。
她的身材比例並非西方的「九頭身」理想,
而是具有東方特質的豐滿、婉約與親切,
充滿力量與希望,
這使得〈甘露水〉既有西方雕塑的寫實性,
更表達出東方女性的溫柔和堅定。

💛此外,
延續上一彈的驚喜是「臺灣日日新報」,
這不只是一份普通的贈品,
而是一件充滿巧思的創作。
從紙張、排版到印刷,
讓我展開這份特製報紙時,
彷彿能觸摸到歷史的溫度,
感受到一個世紀前的藝術氛圍。
報紙中的黑白照片、手繪肖像,
以及「寂寞的天才」的標題,
都在訴說著一位藝術家既傳奇又帶有幾分悲憾的一生。

這本書不僅記錄一位藝術家的生平,
更述說藝術在文化衝突與融合中找到出口。
透過精心的視覺設計,
我們看到了一個世紀前的藝術家,
如何在東西方文化的激盪中,
堅持自己的藝術理想。

💛隨著〈甘露水〉作品的重新面世,
和這本作品的出現,
我們發現黃土水的故事並未隨著時間消逝。
他的藝術精神依然鮮活的存在於我們的時代,
在當代藝術家面臨全球化與本土化的挑戰時,
黃土水的經驗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也讓我們得知藝術如何能夠跨越時空,
持續與人對話。

這正是這本書最珍貴的價值——
讓我們明白,真正的藝術永遠不會寂寞,
因為它總能在不同的時代,找到新的共鳴。
展開
國家圖鑑:用可愛角色讀懂全世界
讀者評分
5.0
|
2024/11/02
🌍「只有埃及有金字塔嗎?」
「為什麼法國人那麼愛吃麵包?」
「德國人是不是每天都過啤酒節?」

孩子們的好奇心總是天馬行空,
尤其是關於世界各地的知識,
你是否也曾經啞口無言?
(說實話,多數問題我也不知道答案。)
而且,身為一個絕對方向癡,
我是沒有方向感,不是不好喔,是「沒有」!
連住家方圓百公尺內都有問題了,
還其他國家咧?

💛但是,
我想介紹《國家圖鑑》這本書給大家,
這本書從宏觀的全球視角逐漸深入到各大洲,
再到每個國家與地區的特色,
這種從全球到各個國家的介紹,
就像是幫我搭建了一個清晰的地圖框架,
讓我能更好的理解每個國家的位置與特色。

我可能看完還是沒有方向感啦,
但是對於某些國家好像有更近一步的了解,
尤其是那些有趣的小知識和故事。

💛按照慣例,先看封面:
整體以明亮的黃色作為主色調,
封面上有多個有趣的卡通角色,增添趣味性,
還有許多代表不同國家的文化符號和建築物,
本書「介紹大使」——北極燕鷗位於左上角,
牠是一種遷徙距離極長的鳥類,
象徵著探索和世界旅行的精神,
這樣的角色賦予書籍更多的故事性,
就像北極燕鷗帶著我們出發探險去一般。

🌍先看看這本書的使用說明,
這裡詳細列出每個頁面的訊息,
還有北極燕鷗會帶來什麼樣的小知識。
除了第一章,
每章的開始會有整個地區的大地圖,
並且標明各國對應的頁碼,相當好用。

第一章介紹的是全世界的概況,
例如,這一頁就是世界地圖啦!
可以詳細看清楚每個國家的位置,
後面還介紹各種氣候、與臺灣的時差⋯⋯
這可以幫助我理解全球氣候的多樣性,
和不同地區的時間差異,
多那麼一點點對世界的整體認知。

🌸接下來第二章介紹的就是亞洲各國,
當然有亞洲地圖,
但我得從自己最愛的日本開始,
這裡介紹了日本的許多小資訊,
例如日本有名的民間故事《桃太郎》,
和富士山、櫻花、地形、氣候⋯⋯
或許沒辦法從一個跨頁就了解日本,
但是它為我們開了一個小小的縫,
從這個縫隙稍稍可以窺見日本的有趣。


🍺第三章來到了歐洲,
當北極燕鷗飛到德國的時候,
牠帶著你認識慕尼黑啤酒節,
告訴你德國人為什麼這麼愛喝啤酒,
順便還介紹一下布萊梅樂隊的故事。
喔喔喔,別忘了赫赫有名的「德國豬腳」,
這些看似不相關的文化片段,
其實都在悄悄幫助我們建立這個國家的立體印象。

每到一個國家,
書中都會用可愛的插圖來呈現當地的特色。
這些圖畫不是隨便畫畫就算了,
而是精心挑選過的視覺符號。
比如介紹法國的時候,
不只有人盡皆知的艾菲爾鐵塔,
還介紹了阿爾卑斯最高峰,和相關的甜點唷!
這些生動有趣的知識會讓我容易產生連結,
比死記硬背地理位置要有趣得多。

💛另外,這本書特別懂得「玩」。
北極燕鷗時不時會丟出一些有趣的問題:
「為什麼河狸是加拿大的國獸?」 
咦?我還以為是棕熊耶! 
「埃及料理中最有名的是什麼?」 
(絕對不是木乃伊啦!)
 每次看到這些問題,
都覺得自己好像在參加什麼趣味小測驗,
 答對了會很得意,答錯了也會大笑。
每個挑戰題都有對應的答案,
讓大家可以即時驗證自己的想法,
這種立即反饋的方式非常有趣,

🌍透過北極燕鷗的視角,
我們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
原來世界上的人們有這麼多不同的生活方式,
每一種都值得我們去了解和尊重。

雖然這是一本寫給孩子的書(太可愛),
但我讀起來真的是開心到不行,
或許是因為它生動的方式呈現這個世界,
不是生硬死背的一條條知識,
而是各種有趣好玩的小常識,
這些讓我重新找回了對世界的好奇心。
這不正是我們希望孩子能夠保持的特質嗎?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
我們往往被快速流動的片段知識沖昏了頭。
但這本書就像是一位耐心的老朋友,
帶著我們停下腳步,
用最溫暖有趣的方式重新認識這個世界。
當我跟著北極燕鷗從日本的櫻花紛飛,
一路飛到德國的啤酒節,
從埃及的金字塔探訪到土耳其的堅果,
才發現原來地理知識可以這麼生動有趣。

✈️這本書就像是一場充滿驚喜的世界旅行,
只是不用花大錢買機票,
也不用擔心時差和水土不服(笑)。
說真的,連我這個沒有方向感的人,
居然開始期待下一頁會遇見什麼有趣的事物。
而且終於能回答朋友家孩子的問題了:
「對啊,德國人是真的很愛啤酒,
不過啤酒節一年只有一次啦!」(霸氣)。
展開
學校與我
讀者評分
5.0
|
2024/11/02
🏫很喜歡這本繪本的作者和繪者,
尤其是谷川俊太郎的文字,
幾乎只要是他文字的繪本,
每一本都想收藏。

谷川俊太郎說過:「都說詩人是藝術家,
但我更願意稱自己是手藝人,
我是語言的匠人,以此手藝為生。」
而就是這樣的一位匠人,
把文字語言組織無數令人感動的詩句、文章。

👦🏻按照慣例,先看封面:
封面上最引人注目的圖像是奔跑中的男孩,
他背著書包,似正向學校的方向前進。
男孩的表情帶著微笑,
透露出他對學校生活的期待,
這種簡單而直接的表情帶來一種真實、純粹的感受。

背景中寬闊的天空和學校建築的相互襯托,
彷彿暗示孩子們在學校這片天地中,
擁有無限的可能性,讓他們去追求自己的夢想。

記得第一天上班的緊張嗎?
那種既期待又害怕的心情,
其實在很久以前,我們就已經體驗過了。
封面上那個揹著書包、躍在空中的小男孩,
正是我們人生第一次離開安全區域的寫照。
秦好史郎細膩的筆觸,
完整保留那份忐忑與勇氣:
緊握書包帶的手指、微微泛紅的臉頰,
和閃爍著期待又帶點不安的眼神。

第一天上學,第一天上班,
都是生命中的重要轉捩點。
書包換成了公事包,制服換成了西裝,
但那份初次踏入新環境的心情,卻始終相似。

🏠「在家裡,我是一個小孩,
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
這句話讓多少上班族會心一笑,
不就像是在描述我們下班後的世界嗎?
只是現在的「家」可能是一間小公寓,
「做任何事」可能變成了追劇、
打電動或者賴在沙發上。

🏫而「一旦去了學校,我就是學生,
成為許多人中的一個」,
何嘗不是職場生活的寫照?
在辦公室裡,我們都是公司中的一員,
需要遵守既定的規範,配合團隊的節奏。
那個在家肆意張揚的自我,
必須適度收斂,學會在群體中找到平衡點。

教室場景彷彿是職場的預覽版本,
黑板前的老師,就像是主管在主持會議;
同學間的小組討論,不就是日後的團隊合作;
課堂報告,則是簡報技巧的初體驗。
如果腹黑點的思考,
甚至連座位安排都暗示著日後的辦公室政治:
誰坐在前排,誰被安排在角落,都各有深意。
我還記得國中時的座位是按照名次排的,
名次在前的人先選位子,
於是小圈圈就這樣形成了。

💡書中描繪的遊戲場景:有人在踢足球,
有人在觀察花朵,有人選擇獨處。
這些不同的選擇,
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們在職場中的定位,
有人喜歡站在聚光燈下、
有人偏好在幕後默默耕耘,
而有人則在專業領域中深耕。

💛「有時候,也會和不喜歡的朋友變成好朋友。」
這句話道出了職場中最值得玩味的現象,
就像我們在學校裡與不同性格的同學相處,
職場中也常常需要和性格迥異的同事合作。
那些在樓梯間化解的誤會,
那些在教室角落達成的和解,
都是為今日職場關係的墊腳石。

💛但只有職場嗎?怎麼可能。
還記得嗎?
放學時分,空教室裡殘留著一整天的痕跡:
黑板上未擦淨的字跡、抽屜裡遺落的鉛筆屑、
窗臺上的粉筆灰⋯⋯現在想起來,
生命中最深刻的體悟往往來自最平凡的時刻。

在校園生活裡,
一個鼓勵的眼神、一次真誠的道歉、
一場突如其來的雨中並肩奔跑,
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時刻,
卻是構築生命的重要部分。
誰沒有過被老師點名回答問題時的緊張?
誰沒有因為一個善意的謊言而感到愧疚?
這些經歷,塑造了我們的價值觀,
定義了我們與這個世界的關係。

💛那些在求學時期學到的處世之道,
至今仍在指引著我們的人生。
無論是如何在團體中保持自我、
如何在競爭中守住善良、
如何在規範下找到自由⋯⋯
這些都是一輩子的功課。

💛谷川俊太郎和秦好史郎用最純粹的方式告訴我們:
成長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段持續的旅程。
對於正在經歷這一切的孩子們來說,
這個故事讓他們明白每個感受都值得被重視;
對於我們來說,
這本書喚醒內心深處最真摯的感動,
提醒我們那些曾經被遺忘的純真時光。

💛這本書,不僅是一次回憶的旅程,
那些看似平凡的校園時光,
其實暗藏著人生最重要的智慧,
今日的我們在生活中、
職場中所需要的生存之道,
很可能早就藏在那些課堂、
操場和走廊的回憶裡。
(也有可能是老師的吼叫聲)

💛或許這就是《學校與我》最動人之處:
它不只是繪本,
更是一部映照人生的巧妙寓言。
那些孩提時代學到的課題,
在人生和職場中不斷被驗證;
那些青澀時期的經歷,
總在某個職場時刻突然浮現,
提醒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智慧,
原來很早我們就已經懂了。
展開
世界上最棒的地方就在這裡
讀者評分
5.0
|
2024/11/02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時,
我以為又是什麼厲害的魔法店家?
不過,這個故事和我想的完全不一樣,
所以,來聊聊這本書。
(提到的故事內容不會比出版社公布得多。)

☕️按照慣例,先看封面,
封面上的那間溫暖的小咖啡廳非常吸睛,
有種非常熟悉的既視感,
臺灣的小巷弄裡有很多這樣的小咖啡廳,
可能只有幾張桌子,裝潢也不算特別,
但是那樣的氛圍就是可以留住我。

故事就是發生在這個咖啡廳裡的,
主角伊莉絲在父母意外過世後,
整個人像是失去了生活的重心,
世界彷彿一下子失去了所有色彩,
那種痛苦、孤獨和失落,
不是三言兩語就能描述的。

☕️在伊莉絲最低潮的時候,
她走進這家咖啡廳,
咖啡廳裡的每張桌子都有點不可思議的魔力。
咖啡師盧卡說過一句話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想法就像飄過天空的雲朵,
我們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但不必為想法負責。」
讀到這裡時,我感覺自己的心突然輕鬆了一些。

這讓我想起自己也常常被各種想法困擾,
可能是對過去的懊悔、對未來的擔憂、
對現在的不安⋯⋯
然後我就浪費了我的「現在」,
把「現在」最寶貴的時間浪費給「想法」,
還是一些可能派不上用場,徒添煩惱的想法。

☕️在書中,咖啡廳就像一個心理療癒的空間,
提供了一個安全且充滿支持感的環境,
讓伊莉絲能夠面對自己的情緒,
並逐漸找到生活的意義。
六張桌子象徵著不同的心理過程,
這些桌子的象徵性設定,
就像人在經歷心理療癒過程中的不同階段,
從自我封閉到開放心靈,
從懷疑到接受,最終找到內心的平靜。

💛書中有一段特別讓我共鳴:
「當我們埋葬快樂時光,
就等於告別那個最棒的自己。」
讀到這句話時,
我想起自己有多久沒有真心的大笑了?
有多久沒有好好享受當下的時光?
無論過去發生了什麼,
我們都不該忘記那些帶給我們快樂的時光,
因為那些記憶塑造了今天的我們。

在這個總是催促我們往前衝的世界裡,
伊莉絲的故事像是一個溫柔的提醒,
偶爾停下腳步,看看身邊的風景,
聽聽內心的聲音,也許能發現不些什麼。
過去的傷痛確實無法完全抹去,
但我們可以學著和它和平共處,
甚至從中找到新的力量。

💛現在,我想回到書名「世界上最棒的地方就在這裡」,
這個名字乍聽之下,似乎有點太過自信,
甚至帶著些許誇張。
畢竟,世界上有那麼多地方,
一間小小的街角咖啡廳,
怎麼敢自稱是「最棒的地方」?

但當我讀完這本書,
才真正明白這個名字的巧妙。
「這裡」並不是在說那間咖啡廳本身,
而是指向每個人當下所在的地方、
此時此刻的自己。

💛想想看,我們常常在追尋所謂的「最棒」,
最棒的工作、最棒的生活、最棒的時光⋯⋯
彷彿幸福永遠在別處,快樂總是在下一站,
等到了那裡,卻又開始期待下一個「最棒」,
就這樣,我們錯過了許多當下。

就像伊莉絲,她一開始沈浸在過去的懷念中,
覺得失去父母後的生活一片黑暗。
但在那間咖啡廳裡,
她慢慢學會看見身邊的美好。
原來,最棒的時刻不是非得轟轟烈烈,
有時就藏在生活中最平凡的細節裡。

💛所以,「世界上最棒的地方就在這裡」,
其實是在提醒我們,別再總是向外尋找了,
停下腳步,好好感受此時此刻。
因為,當我們學會珍惜現在,
任何地方都可能成為最棒的地方。

那麼依莉絲在這家咖啡館找到答案了嗎?
她真的好好的走出傷痛了嗎?
這本書並沒有給出標準答案,
也沒有告訴我們該如何走出傷痛。
相反地,它帶著我們看那些迷惘和不安,
直到我們意會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就像那間咖啡廳的存在,
不是為了解決所有問題,
而是提供一個安心的空間,
讓我們能夠慢慢整理自己的思緒。

💛這個書名,像是一個溫柔的邀請,
邀請我們重新發現生活中的美好,
或許就是整個故事最想傳達的心意。
展開
深夜圖書館的宵夜(博客來獨家書衣版)
讀者評分
5.0
|
2024/11/02
💛讀完這本書,在我腦子裡的畫面是:

安靜的夜裡,
書架之間,翻動書頁的聲響猶如耳語,
偶爾傳來的腳步聲輕得像是貓的腳掌。
在這座收藏著已逝作家藏書的圖書館裡,
竟然飄來了食物的香氣——
這是一個多麼不可思議的畫面。

原田比香的《深夜圖書館的宵夜》,
就是這樣一本充滿矛盾又和諧的作品。
它讓人想起那些熬夜讀書時,
突然感到飢餓的深夜時分(來碗泡麵加蛋)。
是一種孤獨又充實的感覺,
那種想找個人說說話,
又覺得一個人也挺好的心情。

💛書中的這座圖書館選擇在夜晚開放,
像是一個隱祕的約定。
白天的世界太過喧囂,
每個人都戴著面具奔波忙碌,
被工作、人際關係、生活壓力追趕著。
夜晚的圖書館,卻像是一個避風港,
接納著那些在白天無處安放的靈魂。

夜晚本身就帶有一種魔幻的特質,
當城市的喧囂逐漸安靜,
街燈的光暈在窗外搖曳,
這時候,似乎才能真正聽見自己內心的聲音。
這座夜間圖書館像是為守護這份寧靜而存在。

主角樋口乙葉就是這樣一個迷失的人,
書店工作的挫折讓她對自己的選擇產生懷疑,
熱愛書籍卻無法在現實中找到立足之地的矛盾,應該困擾著許多和她一樣的人。

在這座夜間圖書館裡,
她遇見了同樣有故事的人們,
他們各自保持著距離,卻又互相療癒。

🥪最讓人驚喜的是,
這座圖書館還提供宵夜。
不是普通的宵夜,
是從文學作品中走出來的美食,
例如,《清秀佳人》裡的小黃瓜奶油三明治,
這裡的每道宵夜都承載著特定的故事與情感。

但是,為什麼是宵夜?
宵夜的時間通常在深夜,
是一個過渡的時刻,
既不是正式的晚餐時間,也不是翌日的早晨,
象徵著夜晚與清晨的交替。
在這本書中,
宵夜也承載角色在不同人生階段中的過渡期。

宵夜成為他們在這段過渡時期的安慰與依靠,
無論是面對工作的困境還是個人生活的難題,
宵夜象徵著他們暫時的停頓與修復,
讓他們得以重新整理自己的情感與心靈。
這些短暫的片刻,雖然不多,卻至關重要,
因為它們為角色提供了繼續前行的力量。

💛在現代社會中,
我們每個人也都可能面臨這樣的過渡期,
需要一段短暫的停留來重拾勇氣與力量,
而宵夜正是這樣的象徵。
想像一下,當你捧著一本最喜歡的書,
同時品嚐著書中描寫的美食,
這種感覺一定很奇妙吧?
彷彿穿越進了故事裡,
和書中的角色共進一餐。

這種將文學實體化的嘗試,
讓閱讀變得更加立體,更有溫度,
每一口食物都是一次與作品的對話,
每一次品嚐都是一次情感的交流。

💛在這座圖書館裡工作的人們,
保持著一種微妙的距離。
他們並非刻意疏離,
而是懂得尊重每個人的空間。
這種若即若離的關係,
恰恰反映了現代都市人的處境:
我們渴望連結,卻又害怕太過親密;
我們需要陪伴,卻又珍惜獨處的時光。

這種距離感在書中被處理得恰到好處,
角色們各自有著自己的故事和秘密,
但他們並不急著訴說或傾聽。
正如夜晚的圖書館,
提供了一個可以安靜存在的空間,
這些角色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
他們就這樣安靜的陪伴著彼此,
像是書架上並排的書籍,既獨立又相連。

💛書中角色多因熱愛書籍而選擇相關的工作,
卻在現實中遭遇挫折。
這種情況在現實中太常見了,
當熱情被生活的瑣事消磨,我們該如何自處?

夜間圖書館給出的答案很溫柔:
不必著急,慢慢來。
即使暫時迷失了方向,
也總能找到一個讓自己安心的地方。
就像書中的每個角色,
他們並非一夜之間就解決了所有問題,
而是在這個特別的空間裡,
慢慢找回了對書籍的熱愛,
找回了工作的意義。

這種尋找的過程並不輕鬆,
但正是這樣的掙扎讓故事顯得真實動人。
當乙葉重新審視自己對書籍的熱愛時,
當其他館員們在工作中找到新的可能時,
我們看到的不是童話般的奇蹟,
而是一種緩慢但確實的成長。

💛在這個講求效率的時代,
「慢」似乎成了一種奢侈。
但讀書和吃飯,本來就是應該慢慢來的事。
當我們好好讀一本書,
當我們好好品嚐一道美食,
那些被時間沖刷得粗糙的感官,
才能重新變得細膩。


這本書最動人的地方,在於它讓我相信:
即便在最困難的時候,
書籍和美食都能成為我們的加油站。
無論是一本喜愛的書,
還是一道溫暖的宵夜,
都能在深夜裡給予我們繼續前行的力量。
即使在最孤獨的時刻,
文字和美食永遠都是最好的陪伴。
展開
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日本出版界話題作,只有紙本書可以體驗的感動)
讀者評分
4.5
|
2024/10/19
在數位化閱讀逐漸崛起的此刻,有一本書卻固執的只存在於紙張上。為什麼?請往下看。

原本想著到底要不要聊聊這本書呢?本著對作者、出版社、編輯和翻譯的敬意,還是該寫⋯⋯因為,少了任何一環,這本書都無法出版。

按照慣例,先看封面,封面以柔和的灰藍與粉紅為主,整體冷調且寧靜,與書名相得益彰,略帶憂傷的氛圍,彷彿呈現一個介於現實和幻想之間的故事。

封面中男性角色的背影應該是藤阪燈真,他穿著簡單的連帽外套,背對著我們,面朝著一片若隱若現的場景。他的身影孤單,似乎處於某種沉思或尋找的狀態,背景中模糊呈現一些建築物的輪廓,似乎是一片廢墟或荒廢的建築。是時間的流逝,也是記憶的褪色,表達逐漸消失的過去或對於過往的無法掌握。這些建築物呈現的破碎感,暗示書中角色心靈深處的傷痕,和他們試圖拼湊完整的過程。

書腰以描圖紙印刷(很花錢),「唯有紙本書得以實現,對讀者最大的敬意和最深的愛意!」這樣的文案暗示本書擁有特別的設計或機關,也突顯紙本書的獨特性。

作者杉井光對推理元素的運用非常出色,透過一步步揭開的謎題,他成功將讀者帶入多層次的敘事結構之中。故事中設下多個伏筆,每一個線索的發現都讓真相變得更「透明」。

這種「透明」不僅是一種敘事手段,更是一種情感的呈現,讓讀者隨著故事的發展,逐漸了解主角內心的轉變和對家庭的重新認識。

這本書最引人注目的特點在於,它強調「唯有透過紙本書實現」的閱讀體驗。作者杉井光在創作這部作品時,特別設計了只能透過紙本書才能體驗到的機關和巧思。

作者在訪談中提到,「從決定開始寫到完成初稿,大約兩個半月。但在確定故事脈絡即情節之前,確實經歷了一連串的煎熬。僅僅有機關是無法讓讀者感到驚喜的,他們可能會覺『喔,這樣啊⋯⋯』就結束了。

機關必須要與故事緊密相連,當謎題揭曉時機關也隨之揭露。而且,這兩者必須密切相關,否則就不會有趣,所以構思這部分非常困難。因此,主角燈真是小說家的兒子,他的母親是校對員,疏遠的父親是已故推理小說家,這些角色設定很大程度上都是為了實現機關,而經過縝密思考決定的。」


的確,這些特別設計與故事情節的發展緊密相連,並非僅僅是為了「設計而設計」,而是為了劇情的發展和故事的鋪陳,這讓紙本書的形式成為了故事敘述的一部分。這些精妙的設計讓讀者在解謎的同時,亦能深刻體會到角色的情感轉折。透過這些巧思,紙本書不再僅是信息的載體,而是一種文學創作的媒介,擴展了紙本書在文學藝術中的可能性。

在這本書中,編輯和翻譯尤為重要,因為他們,這些紙本機關的創意和設計才能完美呈現。誠如故事中的編輯霧子,她在故事中不僅是燈真的合作夥伴,更是一位理解宮內創作意圖、幫助拼湊故事真相的偵探。她的角色不僅僅是文字的修改者,而是一個參與故事進程的推動者。因此,在故事中和現實中的「編輯」,都是這本書極為重要的推手,我想這也是這本書想傳達的一點。

同樣的,譯者在這本書中也扮演非凡的角色,
由於這本書包含大量需要精確把握的細節,譯者必須在忠於原意的基礎上,精確呈現出故事中的每一個伏筆和機關,幾乎是「牽一髮而動全身」。

如果你已經許久未對一本書燃起熱情,我想這本書是個好選擇。它不只是一個故事,更像是一個待解的謎題。當翻開書頁,自己不知不覺成了故事的一部分。想體驗在每一個轉折處屏住呼吸的感覺嗎?小心翼翼,深怕錯過哪個線索,這不僅僅是閱讀,而是一場冒險。

它還在缺貨中,但是它值得等待,
畢竟,這樣的「透明」非常罕見。


#檸檬的家 #檸檬讀小說
展開
生活裡,遇見阿德勒的溫柔:克服自卑x接納不完美,從阿德勒心理學找到自我療癒與成長的勇氣
讀者評分
5.0
|
2024/10/15
2.7公分我讀多久呢?
我第一次讀它只花了一個半小時,
反而是後來寫文花了很長的時間
(包含擦眼淚之類的),
因為這是一本需要和自己對話的書。

書本的文字非常輕鬆好讀,
沒有一大堆艱澀難懂的專有名詞,
非常貼近人心,
沒有接觸過任何心理學專業的我,
不覺得有什麼困難或卡住之處,
分享自己的不專業閱讀經驗給大家參考。

千萬不要被厚度、阿德勒唬住🤣

💛拿到這本書的瞬間,
2.7公分的厚度沒有讓我打退堂鼓,
因為在海蒂老師之前的創作裡,
我得到很多的撫慰與被理解。

以前沒有讀過太多關於「心理學」的書籍,
近年來接觸很多書籍和心理師後,
我才知道自己是「高敏人」、擁有「討好型人格」,這樣的性格讓我經常感到壓力比山重啊!


⛵️別人對我的評價很容易影響我,
尤其是越親密的人。
像是一艘不斷飄搖的小船,
隨著水波和風向逐流。

每一次揚帆,都是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
每一次停泊,都是為了避免可能的失望。
我,就是這樣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代表。

記得某一次,為了遠道而來的親人,
我在家裡拚命的打掃,
因為不想被挑惕或聽到任何批評,
但是努力並沒有迎來好結果。
那麼後來呢?我還是持續這樣做著,
不管家庭、工作、朋友⋯⋯我都不大會掃興,
就連一起吃飯,我也習慣維持場子的熱絡。
有時候想想,我又不是綜藝節目主持人,
何苦來哉?為什麼我總是不懂得說「不」?


🤍我開始回溯自己的人生軌跡,
從小,我就是那個「乖孩子」。
在學校裡,我努力維持著成績,
生怕讓父母失望。
在朋友圈中,我總是聲音最少的,
深怕表達自己的意見而失去友誼,
甚至我永遠是揪起聚餐的那個人,
還會一個個聯絡到位,
就怕有哪裡做得不夠好。

然而,這種看似完美的表象下,
卻隱藏著深深的自卑與不安。
我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好,
擔心別人發現我哪裡不對不完美。
每當獨處時,我總會被一個聲音困擾:
「你真的值得擁有現在的一切嗎?」
這種自我懷疑如影隨形,
讓我陷入「冒牌者症候群」的泥沼,無法自拔。

💛翻開這本書的第一章,
我彷彿看到自己的倒影。
阿德勒提到:「人一輩子,
都在跟自卑感奮鬥。」
這句話幾乎完美詮釋我自己。
我清晰記得,在小學的某次班級發表會上,
我因為害怕說錯話而緊張得雙腿發抖,
最後只能低著頭快速說完,
連自己說了什麼都記不清,
那一刻的羞愧感,從未忘記,
而後的上臺機會,無一倖免的砸鍋⋯⋯

💛然而,在書中,阿德勒提到:
「自卑感未必等於痛苦的來源,
也未必是差勁的體現。」
我看這句話,頓時愣住了。
我回想起那些因為自卑而努力的日子,
那些熬夜學習、反覆練習的時光,
原來都是在為自己「造山」,
讓我在往前走的時候,
能有更多的能量作為自己的靠山。

我開始學著用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
試著靜下心來,輕聲問自己:
「這種感覺告訴我什麼?
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漸漸的,我發現自卑感不再是可怕的怪物,
反而是指引我成長方向的指南針,
他只是告訴我,我缺少了某些部分。

🔑在書中,
「課題分離」這個概念像一把鑰匙,
為我打開一扇全新的大門。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生活中要練習課題分離,
而在關係互動中, 每個人都要為自己負責,
管好自己的事情就好。
我開始明白,我的疲憊和他人的期待,
是兩個獨立的課題,
我有權利照顧自己的需求,
而這並不意味著我不在乎他人。

💛帶著這樣的認知,
我開始嘗試在生活中說「不」。
起初,拒絕別人的時候,會帶來一陣心虛。
昨天,我婉拒了一個朋友的聚會邀約,
誠實並且坦白的告訴他,
我需要獨處時間來放鬆,
我得到了「已讀不回」的下場。

我有一點難過,不過我沒有改變決定,
或許會讓人不愉快,
但是我想先好好對待自己,
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和腳步,
讓自己有足夠的能量面對一切,
其餘的,我就且戰且走吧!

💛如果說書籍是一路相陪的摯友,
那麼這本書無疑是其中最溫暖的一個。
海蒂老師將阿德勒的智慧娓娓道來,
生活裡的那些自卑、不完美、孤單⋯⋯
好像被接住了,並且被溫柔以待。
這本書彷彿把那一堆亂七八糟、瑣碎凌亂,
輕輕的、慢慢的一一歸納整理,
放到屬於它們的位置上。

我想阿德勒是個了不起的心情整理收納師,
而海蒂老師是個善解人意的引路人,
帶著我們應用阿德勒的智慧和收納技巧,
為凌亂的心靈空間重新布置。

💛在海蒂老師的書寫、阿德勒的話語間,
我彷彿重新認識自己,
覺得自己又長大一點點了。
那個曾經戰戰兢兢、總是以他人為前提的我,
或許無法立刻轉變,
但是我嘗試用更溫柔的方式面對自己,
希望自己慢慢蛻變成一個更加真實、更加自在的人。

對於像我一樣層在討好中迷失自我的人,
我想說:「你並不孤單」。
願你也能在生活中遇見屬於你的那份溫柔,
找到那個真實而美好的自己。
也願每個人能以溫柔的力量,
重新擁抱這個世界,也擁抱值得被愛的自己。


💛或許我還有很多迷惑和不足,
但是我知道可以慢下來,讓時間和書陪伴,
帶領我緩緩的、平和的找到那些答案。
這是一段溫柔的自我探索之旅,
而這本書無疑是這趟旅程中最溫暖的嚮導。
展開
我的眼淚果醬(林格倫大獎得主艾娃‧林斯特代表作品)
讀者評分
5.0
|
2024/10/03
💛這是本不好寫的書,
花了很多時間刪刪修修,
寫難了,好像連自己都看不懂,
寫簡單了,對不起艾娃・林斯特,
瑞典的書評家曾稱她的作品為——
「10年才會出現一次的那種好作品」。

💛我們來看這本書,按照慣例,
我們從封面開始,
封面上方可以看到三個角色正開心互動,
左下角的法蘭克獨自走向另一個方向,
法蘭克彷彿與其他角色格格不入。
他低著頭,身體微微前傾,步伐緩慢,
給人沮喪、沉重的感覺,彷彿被邊緣化。

封面以溫暖的橙黃、淺綠和棕色調為主,
平靜卻帶有一絲寂寥的氛圍。
橙黃色背景中的一條深褐色分界線,
彷彿將法蘭克和其他角色隔開,
能看出他在群體中的疏離感。

💛在這個跨頁裡,
法蘭克偷偷躲在圍牆後面觀察其他角色的活動,
表現出既渴望參與但又無法靠近的狀態。
畫面右半部的暖色調營造出歡快氛圍;
法蘭克的左側則以冷色調營造出疏離感。
畫面的構圖也呈現法蘭克的內心狀態——
那面牆是他心中的隔閡和自我封閉的狀態。

這一頁,法蘭克抱著鍋子不停哭泣。
這幅圖表現出法蘭克情感的低潮,
利用空曠的空間傳達他心裡的空虛。

這個跨頁,法蘭克開始製作眼淚果醬,
他試圖以此平復自己的情緒,
他開始動手做果醬,就像在處理自己的情感,
從之前的被動哭泣轉變為一種主動,
試圖將悲傷轉化為一種可以掌握的事物。

這個跨頁呈現法蘭克準備茶點的過程,
桌上擺滿了茶具、烤麵包、果醬和三把椅子,
從窗戶可以看到外面的角色們在窺視法蘭克,
這種窺視動作代表著他們的好奇,
以及悄悄關注著法蘭克的狀態。

這一頁的色調變得更加溫暖,
然而,椅子數量的設計和窗外角色的窺視動作,
暗示了法蘭克內心的糾結和期待。
他想與他人分享,但又有所保留,
反映出他對人際關係的矛盾心情。

最後結局會是怎樣呢?
三把椅子是夠的嗎?
大家可以猜一猜想一想。

💛書中,作者運用簡約、純粹的色塊表現情緒,
留白和空間的運用突顯出法蘭克的內心孤獨,
她以簡潔卻富有詩意的方式,
將角色內心的複雜情感傳遞給讀者。

畫中角色造型奇特介於動物與人類之間,
這種模糊角色身份的方式,
讓讀者可以將自己投射到故事中,
而不被具體的形象所限制。

💛法蘭克製作果醬是處理自己情緒的一種方式,
一滴一滴滴落的淚水也是釋放的情緒,
這是一種充滿隱喻的行為,
眼淚代表著內心的悲傷與痛苦,
果醬的製作過程是他將負面情緒轉化為內心的療癒。
就像我們偶爾不開心會去KTV唱歌,
隨著每首歌的高唱,情緒也就宣洩了。
法蘭克將眼淚轉化為可以具體品味的事物,
這代表著他正在嘗試接受並轉化內心的悲傷。
三把椅子則反映他對於人際關係的期待與矛盾,
他既希望與他人連結,又害怕再次受到傷害。

每個人都會遇到與他人相處的困難,
特別是在人際關係中感到被排斥時,
有時候會產生自我懷疑和孤獨感。
這個故事也表現部分人的內在渴望:
在被忽視的情境中,其實渴望與他人連結,
渴望被接受,渴望被理解。
法蘭克最後邀請朋友分享果醬的行為,
也顯示希望與他人重建關係的努力。

💛艾娃・林斯特以其獨特的畫風和敘事方式,
將看似沉重的主題以輕盈而細膩的方式呈現,
為兒童文學帶來了新的深度和可能性。
她常在創作中探討孤獨、人際關係等主題,
並融入兒童的視角,
真實呈現出孩子面對情緒波動的經驗。
她曾表示,
創作靈感常來自於一種模糊的情感狀態,
在書中,她以「大家都走開了,就是這樣」為起點,
這種從情緒和內心感受出發的創作方式,
使得故事更加貼近兒童內心世界。

💛關於故事的結尾,
作者喜歡故事帶有一種開放性,
讓讀者自己去解讀和完成。
在書中,法蘭克在製作完果醬後邀請朋友喝茶,
這個場景既給人一種和解的感覺,
但似乎又留下了疑問。
很多時候,我們無法得到所有問題的答案,
只能學著接受「沒有答案的答案」。

不過,事情並不總是表面所見的那樣。
有時,我們以為自己被孤立,
實際上他人可能正在默默關注著我們。
事實是什麼?即使開口也不一定有正確答案。
然而,生活中得學會接受這種不確定性,
也正是這種開放性,給予我們思考和成長的空間。

💛當我們下次感到孤單時,
也許可以問問自己:我們真的是孤單的嗎?
也許,就像法蘭克一樣,
我們需要的只是勇氣,
去邀請他人品嚐我們的「眼淚果醬」。

一個看似簡單的故事,
繪出了人性的複雜,
更為讀者留下了無盡的思考空間。
展開
浣熊的房間
讀者評分
5.0
|
2024/10/03
劇透警告

物語人生

作者巧妙運用色彩呈現角色的內心世界和情緒變化。
當浣熊看到朋友整潔的房間時,
畫面以淺色調和柔和的色彩為主,
營造出乾淨、溫馨的氛圍;
而浣熊自己的房間充滿豐富的色彩和物品,
顯示出他的生活多姿多采,卻又有點雜亂。
這種色彩的對比,巧妙傳達出浣熊內心的掙扎——
他既羨慕別人整潔的生活方式,
又難以割捨自己喜愛的物品。

💛作者因為父母工作的關係,曾經住在泰國,
所以熟悉亞洲風格的市集場景。
在之前繪製《源氏物語解剖圖鑑》時,
愛上了平安時代繪卷的風格,
所以在書中也採用類似日本傳統繪畫手法「吹拔屋台」的概念,
去掉建築物的屋頂或牆壁,讓觀者得以俯瞰室內布局,
並全面觀察角色的活動,例如:浣熊房間和市集。

💛尤其市集場景,當屋頂被「打開」,
我們能夠俯瞰整個市集的全貌,
物品和攤位密密麻麻、色彩斑斕的呈現,
反應浣熊在尋找失去物品時的迷茫與複雜心情。
這種視角的運用讓畫面充滿細節,
也增強讀者與浣熊一起尋找的互動感。

其實自己很像浣熊,
對於IG或Fb上無印風、簡單風這類風格無比羨慕,
會隱隱希望自己也可以有這樣的房間。
而這反映的是我們面對他人生活時的不安感,
尤其是社交媒體上展示的「完美生活」,
讓人不禁反思自己的生活是否也應該如此。
浣熊的羨慕正是這種心理的具象化,
代表著當今社會普遍存在的「比較心態」。

💛當浣熊決定將自己的物品免費大贈送時,
內心充滿了掙扎和不確定。
這過程與現實生活中的「斷捨離」類似——
人們總是希望簡化生活,
卻往往在面對曾經喜愛的物品時難以割捨。這反映出浣熊內心的矛盾。

浣熊尋找失去物品的過程,
象徵著他對自我價值的重新審視,
市集中充斥著各式各樣的物品,
暗喻了現實生活中的眾多選擇。
或許並非所有物品都值得被保留,
而是那些真正對自己有意義的東西才是寶物。
這種對於「珍惜」的領悟,也是內心成長的重要一步。

🧡「斷捨離」,這是一種源自日本的生活哲學,
強調捨棄不必要的物品,
追求簡單而有品質的生活。
浣熊的故事正是對這一哲學的詮釋,
透過浣熊的掙扎與探索,
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對於「斷捨離」的看法:
捨棄並不是最終目的,
而是為了找到真正珍視的事物。

💛色彩繽紛的插畫呈現雜亂與秩序的矛盾,
浣熊的尋寶之旅映照出我們的內心世界,
探索物品與記憶的聯繫,
引發對當代生活方式的反思,
作者在溫馨幽默中藏著深刻洞見。

推薦這本書。
展開
章魚的異想世界:遇見深海宇宙的八爪星人
讀者評分
5.0
|
2024/10/03
劇透警告

墨韻星河

對我來說,精美的生物插畫是書中的一大特點,
繪者以黑白為主色調,搭配金色點綴,
描繪出章魚的生態特徵、環境及其他海洋生物。
這種視覺設計風格讓整體既優雅又充滿神祕感,
既有生物學的科學性,又充滿藝術的詩意。

如果從內容來看,
作者的文字風格幽默詼諧,
常常在知識間插入一兩句俏皮話,
打破了傳統科普書中嚴肅、冷峻的語氣。
喔,也別忘了那些冷笑話,
這些幽默元素讓我在閱讀時,
一頁頁的往下翻,忘了時間,
但學到了知識,還感受到文學的美感。

🐙這本書也並非僅是單純的科普書,
它更是一個充滿互動性的學習小幫手。
書中穿插了各種供讀者思考、參與的元素,
如冷笑、各種解謎、尋找等遊戲,
這些設計不僅增加了書籍的趣味性,
也把「學習」和「遊戲」真正融合。

書中對於科學知識的介紹並非僅是灌輸,
取而代之的是以提問的方式引導讀者。
例如,
「你是否想過,假如你擁有八隻手臂,
你會做些什麼?」
這樣的問題不僅引發讀者的想像,
也更容易記下這些知識點,讓我更想往下閱讀。

🐙書中也提及人類文化中對章魚的認知與描述,
例如,羅馬人對章魚墨汁的利用,
並介紹了章魚在不同時代和文化中的形象,
包括神話中的怪獸、智慧的化身等。
這種歷史與文化的視角,
讓我了解章魚不僅是一種海洋生物,
還是深植於人類文化中的符號,
這樣的多元介紹法讓我像看故事一樣,
有點難停下來,迅速的啃完它。

除了章魚以外,
書中也涉及了許多跨學科的知識,例如仿生學。
仿生學是一門從自然界中學習生物機制,
並應用到科技領域的學科,
以簡單易懂的文字解釋章魚在仿生學中的應用,
讓讀者了解章魚的特性如何啟發人類科技。

🐙就是這些一個個從不同角度的介紹,
讓我覺得「章魚」就是個開發不盡的宇宙,
而書中也巧妙的將章魚的特徵與宇宙聯繫起來,
將海洋比作宇宙,將章魚比作海底的外星生物。

這本書以精美插畫配上幽默文字, 
帶我們穿梭於海洋與宇宙之間。 
不只是本科普書,更是一場驚奇冒險, 
激發好奇心,點燃探索欲,
帶你遨遊未知的智慧海洋!
展開
提米與帕托貓
讀者評分
5.0
|
2024/10/03
故事以提米的開學日為背景,
描繪一個孩子面臨新環境的真實情緒,
現在距離開學有點時間了,
但是對我們來說,
一本繪本如果只能用在「開學」,
太浪費了⋯⋯

我覺得這樣的書可以用在很多時候,
尤其是面對「新」的時候,
面對「新環境」、「新同學」和「新同事」,
如果對大人們來說,這些也很令人緊張,
喔,還有面對「新家人」(結婚)更緊張,
所以這樣的書,並不只是為了「開學」而存在。

🐱面對陌生的學校、老師和同學,
提米感到緊張和不安,
他決定帶上他的帕托貓一起去學校。
這個決定表現他對帕托奇的依賴,
也反應孩子在面對未知時,
往往會依賴熟悉的事物來獲得安全感。
就像我到新的職場,
第一天,我一定帶著自己習慣的杯子,
這個杯子會給我帶來安全感。

我的杯子、提米的帕拖貓⋯⋯
這些都是一種典型的「過渡性客體」,
過渡性客體是孩子在面對焦慮時,
從依附對象(父母)過渡到自我安慰的暫時性替代。
這可以提供孩子心理上的慰藉,
讓他在面對陌生環境時可以緩解焦慮,
能夠獲得一定的安全感,
使他們更容易適應新的環境。

💛但隨著時間過去,
當孩子和周遭的人越來越熟捻,
會意識到自己有能力適應新環境、建立新關係,
就會減少對過渡性客體的依賴,
從而增強對自己應對能力的信心。

提米在故事中經歷了多種情緒的變化:
從一開始的不安和焦慮,
到帕托貓帶來的安全感,
再到和瑪呂斯建立友誼時的喜悅,
最後在教室中意外事件引發的緊張⋯⋯
這些情緒的變化過程,
有助於孩子理解並學習面對自己的情緒。

💛對我們來說,透過這個故事,
可以讓孩子明白每個情緒都有其意義,
並不是所有的焦慮和緊張都是壞事,
它們都是成長的一部分。

這個故事也提醒我們,
陪伴和支持是孩子成長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適時的給予孩子安全感,
將有助於他們逐漸建立自信心和應對能力,
這是他們邁向心理健康和成熟的重要一步。

💛這本書不僅是一個幽默有趣的故事,
其實也像是人生旅途的縮影。
每個人在面對「新」的時候,
都曾經是提米,懷抱不安與期待踏入未知。
我們都有自己的「帕托貓」,
那個能給予我們勇氣的小東西、習慣或信念。

生活中總有令人忐忑的「開學日」,
但別忘了,每次挑戰都是成長的機會。
當我們保持開放的心態,
我們會發現身邊的「瑪呂斯」,
那些與我們同樣在尋找共鳴的靈魂。


💛所以,請記得保持好奇與勇氣,
因為美好的相遇與驚喜,
總在意料之外的轉角等待著我們。
展開
小星的大月餅
讀者評分
5.0
|
2024/09/24
🌕這本書由美籍華裔作家林珮思所創作,獲獎無數(大家可以上網查查),
以月亮的盈虧為主題,巧妙的融入中秋節的文化元素,
故事中的「大月餅」象徵著月亮,隨著小星每晚偷偷咬掉月餅的過程,
呈現出月相隨著時光的變化。
故事中並沒有明確地提到中秋節,但卻能感受到濃厚的節日氣氛,
這樣的處理手法避免了文化限制,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也能享受這個故事,
作者在訪談中提到,這本書是她為了紀念喜愛的中秋節而創作的,
對她來說,中秋節代表了團聚與分享,而這本書則是她對這個文化的致敬。

🌕繪本的成功離不開其插圖的出色表現,全書的插圖風格既簡潔又富有細節,
特別是色彩的運用非常具有視覺衝擊力。
全書以黑色為背景,象徵著夜空,月餅的鮮黃色與星星圖案睡衣在背景下,
顯得格外醒目,營造出一種強烈的對比效果。
每當小星咬一口月餅,餅屑就像星塵一樣散落在空中,
這樣的視覺效果增添了故事的動感與活力。

⭐️書中的角色設計也非常生動,小星的表情與動作充滿童真,
那頑皮與無辜透過細膩的筆觸展現得淋漓盡致。
媽媽的形象則充滿了溫暖與愛意,無論是在製作月餅的過程中,
還是在發現小星星偷吃月餅後。

⭐️這樣的一本書充滿童趣、想像力、親情、文化象徵和科學知識,
小星每晚咬掉一部分月餅,月餅的形狀逐漸從圓形變為彎月,
這實際上就是月亮的盈虧過程。

🌕月亮的盈虧是由於地球、月亮和太陽之間的相對位置變化,
隨著月亮繞地球運行,我們從地球上看到的月亮形狀也會發生變化。
依稀記得當年老師教到這一段知識的時候,老師還搬出了地球儀、皮球和手電筒演示,
大家才弄懂這些略為複雜的知識。然而,作者緊透過小星咬月餅的故事,
就將這科學現象轉化為易於理解的童話故事,
讓我們在享受閱讀的同時,潛移默化的學習了關於月亮的知識,
這樣的書身為一個理科人不能錯過!

🌕這本書以獨特的視角詮釋了中秋文化,將月亮的科學奧祕融入溫馨有趣的故事中。
這不僅是一本節日繪本,更是連結親子、文化與知識的橋梁。
在這個中秋節,跟大家分享這本書,共同探索月亮的奧祕,品味節日的甜蜜。
展開
我會交朋友:學會傾聽和尊重的布萊恩
讀者評分
5.0
|
2024/09/24
我們可以看到內頁使用了不同的動物表情和身體語言,
來表達森林裡動物之間的互動,
布萊恩最初的大笑、自信的步伐,
與其他動物如狐猴、斑馬和野豬害怕、
擔憂的神情形成鮮明對比。
這種強烈的對比不僅僅是視覺上的衝突,
更是畫面和情感上的張力展示。

🦁在布萊恩與小老鼠對話的那一頁中,
小老鼠顯得很渺小且謹慎,
這樣的畫面象徵著權力不對等的現實,
動物們害怕布萊恩的力量而不得不忍受牠的行為,
而布萊恩從最初的自信與威嚴轉為疑惑與不解,
這也畫下故事的情感轉折點。

🦁布萊恩認為自己是叢林之王,
自信的做著每一件事情,
覺得所有動物理應喜歡並尊敬他,
因此無意識侵犯了其他動物的「界線」。
這個角色設定讓人聯想到現實中的權力不對等現象,
尤其是在社會中占據優勢地位的人,
常常因為自己的權力或影響力而無意識忽視他人的感受。
動物們對布萊恩的忍讓和退縮,
反映面對權威時的無奈,
他們不敢直面布萊恩表達自己的不滿,
只能私下互吐苦楚,
這也強調尊重和理解他人的重要性。

🐭當小老鼠鼓起勇氣告知布萊恩,
布萊恩會怎麼做呢?
在繪本裡,或許我們可以預料到結局不會太糟,
但在現實生活呢?
有些人在團體中會占據優勢地位,
例如在職場中,
資深員工可能無意中壓制了年輕同事的聲音;
或在家庭中,
父母因為年齡與經驗的優勢,
可能忽略了子女的感受。
但透過布萊恩的故事,
我們理解不論在多大程度上具備力量或優勢,
尊重他人的界限與感受是人際交往中的重要原則。

🦁布萊恩的角色轉變是典型的「從無知到覺醒」的過程,
這與現實中的許多情況相似,
我們在處事待人的過程中,
例如對待朋友、同事、子女⋯⋯
也有機會像布萊恩一樣,
無意識做出傷害他人的行為。

🦁我自己是獅子座,
雖然多數時候高敏感特質會幫助我同理他人,
但也曾經因為講話比較衝(白目),
而無意間傷害朋友,
就像布萊恩無意識中跨越界限一樣
布萊恩學會了反思,
我也因此學會了更謹慎的表達自己。

🐭此外,
書中的動物們表現出來的集體力量也好重要,
這傳遞了一個重要訊息:
當面對權威時,
團結和表達自己的感受非常重要。
尤其是站出來說話的小老鼠,
他扮演著布萊恩的「啟蒙者」角色,
讓布萊恩意識到自己行為的後果。

🐭這個故事傳達了尊重他人感受,
與理解界限的核心價值。
隨著故事情節發展,
布萊恩逐漸意識到自己行為的影響,
並學會反思與改變。
小老鼠的勇敢發聲則突顯了團結的重要性,
這也讓我們意識到,無論擁有多少優勢,
都應保持謙遜、體貼與同理。
展開
小青鳥與茉莉花
讀者評分
5.0
|
2024/09/23
🐦今天來聊聊一本很美的繪本,
除了美,它的內涵也很重要,
它是《小青鳥與茉莉花》。

這個故事來自真實世界的事件,
(以下部分資料來自出版社的網路資料)
比利時童書作家萊拉.庫巴擁有突尼西亞血統,
她透過寫作描繪突尼西亞人民反抗壓迫、
追求正義、以及從獨裁政權下解放的過程,
紀念這起震撼世界的歷史事件。

書中的茉莉花不僅是突尼西亞的國花,
也是阿拉伯世界追求民主的重要象徵,
小青鳥除了意味著自由,
同時也是推特(Twitter)平台最初使用的符號。

🍊這也是這本書的另一個重要處,
繪本的故事像是童話一般,
但它所傳遞的訊息卻是全球性的,
書中充滿了阿拉伯文化的元素,
從橘子樹、棕櫚樹到茉莉花,
這些符號不僅描繪了故事的背景,
也是異國文化的代表。

儘管文化背景有所不同,
書中的主題卻是存在於每個人心中的,
自由、壓迫、希望、抗爭⋯⋯
這些主題無論在何時何地,
都是人類共同的經歷。

🐦無論我們來自哪個國家或文化,
當我們閱讀這個故事時,
都能夠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共鳴。
我們都曾經或正在面對某種形式的束縛,
而小青鳥的飛翔和茉莉花的清香,
讓我們在這個過程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這是一個典型的善與惡對立的童話故事,
作者以現代的視角賦予它更深層次的意涵。
書中的國王和皇后代表了壓迫與貪婪,
阿奇與小青鳥則象徵著勇敢與希望。
這種對立不僅僅體現在故事的情節上,
也體現在插畫的對比中,例如:
奢華的宮殿與荒涼的沙漠、
禁錮的青鳥與自由的飛翔。

這樣的對比讓人不禁聯想,
現實世界依舊存在著不公與壓迫。
許多人依然生活在各種形式的壓迫下——
可能是政治、經濟,或是個人的心理枷鎖。
這本繪本透過童話的形式提醒我們,
每個人都擁有追求自由的權利與能力。

🐦故事中的小青鳥不僅是阿奇的救星,
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象徵。
小青鳥提醒我們,
即使生活中有無數的籠子等待著我們,
我們依然可以像這隻青鳥一樣,
找到屬於自己的出口


這是一部充滿力量的繪本,
為讀者描繪了一個關於自由與希望的故事,
為經歷過抗爭事件的人民留下紀錄。
小青鳥的翅膀掀起自由的微風,
拂過茉莉花瓣,散落自由和希望的種子。
阿奇的針線編織著勇氣的花環,
串起每一顆渴望解放的心。

繪本的每一頁都是一扇窗,
透過它,
我們看見了壓迫的陰霾,
也瞥見了黎明的曙光。
在這個跨越文化的故事中,
我們找到了共同的聲音——
是飛向無垠天際的嚮往,
也是綻放在荒漠中的堅韌生命力。
展開
胡蘿蔔妖怪
讀者評分
5.0
|
2024/09/23
🥕這繪本大家應該都看過了?
可能有人覺得這簡單有趣的繪本,
翻過不就完了嗎?
不~~~~~
對我來說,越簡單的繪本,
可以「讀到」的資訊越多。

🥕這本書很重要的一個特點是圖像,
其色彩運用的極致柔和,
無論是粉紅色的天空、淡綠色的草地,
還是藍色的樹木,
每一頁的色彩都讓人感到溫暖而放鬆。

其次,
每一頁插圖都充滿了動態感,
特別是在兔子們追逐胡蘿蔔妖怪的場景中。
兔子們總是從樹後偷偷觀察,
或者躍起準備撲向胡蘿蔔妖怪,
胡蘿蔔妖怪以各種「出乎意料」的方式躲開。
這樣的畫面不僅有趣,
也讓我們彷彿進入繪本畫面般。

這讓繪本不僅僅是一本靜態的書,
更像是一場正在上映中的舞台劇,
角色們的每個動作都充滿了戲劇性與幽默感。

🥕除了角色之外,書中的文字也極具韻律,
如果買了書的朋友,不妨讀讀看,
讀起來的感覺和單獨「看」的感覺不一樣,
尤其角色的心聲和動作,
我覺得讀起來極為有趣!

🥕接著談談角色,
胡蘿蔔,一個再普通不過的蔬菜,
然而,作者Q-Rais卻賦予他新的生命,
胡蘿蔔不再是默默無聞的餐桌蔬菜,
而是具有人形、能夠行走、
甚至靈活逃脫兔子們追逐的角色。
讓胡蘿蔔從被動角色轉變為主動角色,
不僅成為故事的核心,還帶來了強烈的反差感。

我們原本期待的是被抓住或吃掉的「獵物」,
卻發現這個「獵物」比追捕者還要聰明和靈活。
這種反轉設計不僅讓胡蘿蔔變得可愛有趣,
也打破我們對角色的固有認知。
在生活中有時我們忽視的平凡事物,
往往蘊含著無限的潛力。
畢竟誰能想到一個普通的胡蘿蔔,
竟能在追逐遊戲中成為主角?

🐰與胡蘿蔔妖怪形成對比的,
是那兩隻可愛的兔子——蹦蹦和跳跳,
他們的目標非常簡單:抓住胡蘿蔔妖怪並吃掉,
就是食物鏈這樣簡單純粹的追求,
然而,兔子們屢戰屢敗,屢敗屢戰,
但他們從未放棄,
這種永不言棄的精神反而成為可愛的執著。

每當兔子計劃失敗,
他們的沮喪與驚訝表現得淋漓盡致,
而胡蘿蔔妖怪也總是「若無其事」,
頭也不回的走掉,
大笑過後,我又開始期待下一次的PK。

然而,笑聲過後,我想著,
自己的生活中是否也有像這樣的「執著」,
讓我們一次次跌倒,卻又不斷站起來?
無論是在工作上追逐成功,
還是在生活中追求幸福,
我們不也是像這兩隻兔子一樣,
帶著單純的夢想,一次次迎接挑戰嗎?

🥕但我們總會遇到一些無法預測的情況,
讓原本看似完美的計畫突然發生變數。
我自己是個很執著的「超級計畫控」,
喜歡什麼事情都安排得好好,
但有個朋友卻是個「打破計畫控」,
常常讓我覺得「欸,不是說好了嗎?」
但後來,每一次的意外,
都讓過程變得更加有趣,
即便結局不那麼盡如人意或是有點小失望,
我也學會在這種時候讓自己放鬆或是來點自嘲。

🥕對於孩子來說,這本書充滿遊戲的樂趣,
追逐遊戲是孩子童年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而本書將這種遊戲化為生動的圖像與情節,
讓孩子們在閱讀時能感受到親切感與熟悉感。

對於成人讀者來說,
這本書則蘊含更多的隱喻與啟示。
兔子們的追逐像是我們在生活中的目標與夢想,
胡蘿蔔妖怪的靈活逃脫則提醒我們,
人生的結果往往不在我們的掌控之中。

這種輕鬆幽默的情節,
讓我們在笑聲中反思自己的追逐:
有時候,過程才是最重要的,
而不是最終是否能夠抓住目標。
展開
奇蹟淚水管理局:當眼淚成為貨幣……【限量珍藏版:PVC透明書衣+淚滴書籤+作者印簽扉頁】
讀者評分
4.5
|
2024/09/23
💰在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中,
「貨幣」一詞的解釋如下:
充當一切商品交換時的等值媒介物。
為商品的價值代表,可用以購買一切商品。
現今,我們的社會以貨幣為等價交換的核心,
但如果有一天,這個價值體系完全改變,
轉而依賴我們的情感——「眼淚」,
做為世界流通的貨幣,
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奇蹟淚水管理局》裡建構了這樣的一個世界。

💧眼淚象徵著人類最真實的情感,
而在這本書的設定中,
眼淚成為了最珍貴的貨幣,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
情感常常被視為弱點,尤其是眼淚,
通常與脆弱、無力等負面情感相連。
所以小說通過這樣的設定,
重新賦予情感應有的價值,
表達了情感的純粹性和重要性。
淚水不再是軟弱的象徵,
而是一種值得被尊重和珍視的資產。

大學畢業生艾瑪是個同理心旺盛的人,
看電視劇會哭、看書會哭、看紀錄片也哭。
她陰差陽錯進入淚水管理局任職,
甚至擔任「重度情感」眼淚的分析師,
隨著一滴滴淚水飛入測量臺,
艾瑪看見了角落裡人們的故事──
每個人的情感、每一滴淚水都有其無法替代的價值。

💧書中,為解決貧富差距和社會不公平的問題,
所以取消舊有的貨幣制度,
實行以眼淚為基礎的新貨幣政策。
然而,正如現實中的資本主義制度一樣,
這種新制度並無法澈底解決問題。
在這個眼淚成為貨幣的世界中,
富人依舊可以通過情感剝削繼續累積財富,
這不禁讓人思考:當情感商品化,
是否反而加劇了社會的不公正?

我不禁思考到,
當情感可以轉化為金錢,
誰還會純粹的為情感而流淚?
當情感的表達被賦予金錢價值,
人們會開始掙扎於如何區分真實與虛假的情感。
在這樣的制度下,是否還能保持情感的真誠?
這是書中每個角色都面臨的難題,
或許也是讀者閱讀時會思考的問題。

💧書中的艾瑪作為眼淚分析師,
但她卻顯少為自己而流淚,
總是把別人的事看得比自己更重要的她,
開始思考,她什麼時候會為自己落淚?
不為別人,只為自己而流的眼淚,
又會價值多少呢?

在生活的壓力和挑戰中,
我們經常在現實生活中經長隱藏起脆弱,
害怕表露情感會被視為不成熟或無能。
這本書讓我思考:哭泣真的丟人嗎?
情感的釋放能否成為解放內心壓力、
找到內在平衡的方式?
於我而言,眼淚是內心深處最真實的聲音,
這是一種治癒的過程,
也能夠幫助我面對自己內心的痛苦與脆弱。

💧在書中,
最特別的是,除了人類的眼淚可以換成貨幣,
動物為了某人而感動掉落的眼淚也可換成貨幣,
或許科學家認為動物的眼淚與情感無關,
但正如書中所言:
「假如世界只按照科學家所說的運轉,
想必『例外』與『奇蹟』這樣的字眼都必須消失了。」
或許這就是書名裡有著「奇蹟」兩字的關鍵吧!

💧當淚水成為貨幣,
這是否是對我們內心價值的一次重新定義?
在這個以眼淚為基礎的世界中,
我們是否也能學會更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情感,
不再害怕流淚,不再逃避內心的真實?
當我們能夠坦然面對自己的眼淚,
理解它們的重量與價值,
我們的生命或許也會因此變得更加完整與豐盈。

💧《奇蹟淚水管理局》讓我們看見,
情感並不是弱點,而是一種資產,
每一滴淚水,都蘊藏著無可替代的價值。


我們不必再隱藏自己的情感,
不必再害怕表達內心的脆弱。
這本書真正呈現流淚是一種力量,
而在這個充滿挑戰與現實的世界裡,
唯有坦然面對自己情感的人,
才能真正找到內心的安寧與力量,
而這也是我們值得守護的珍貴寶藏。


💧誠如作者所言:
「眼淚要比這世上任何東西都具有珍貴的價值。」
這本書提醒我們,情感不應該被壓抑,
眼淚也不應該被羞於表達。
讓我們勇敢面對自己,擁抱脆弱,
釋放自己的真情實感,成為心靈富翁吧!
展開
嗨!我是重力
讀者評分
5.0
|
2024/09/09
劇透警告

重力的溫柔擁抱

☁️當我們躺在草地上,
看著天空中的雲朵飄過。
當我們走在海邊,
看著潮起潮落。
這樣的畫面似乎無比愜意,
然而,這一切都被一種無形的力量牽引著,
那就是——重力。

今天要聊的繪本《嗨!我是重力》,
就是一本能夠帶我們認識「重力」的書籍,
而且它是理性、感性與藝術兼具的繪本,
千萬不要被封面的「重力」二字嚇壞,
立刻直接轉臺喔~

⚾️按照慣例,從封面看起,
這個封面充滿動感、科學和美學,
以深藍色的星夜為背景,
呈現了棒球從天而降的瞬間,
軌跡如同流星劃過,
暗示重力的無形和無處不在的影響力。

🍎作者亨利・赫茲和繪者梅爾茜.羅培茲再度聯手,將這個看不見的自然力量以擬人化的方式呈現給讀者。

全書以重力的「自述」,
講述它如何影響小小的蝴蝶到巨大的星系,
從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顆蘋果,
到遙遠宇宙中的黑洞。

這種敘述方式讓讀者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
都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
體會到重力無所不在的力量。

這本書的獨特在於不僅僅是一本科普書,
更是一本充滿藝術性與情感深度的作品。
繪者使用橙紅色與深藍色呈現重力的軌跡,
這種色彩的選擇營造出一種溫暖的氛圍,
也讓重力這個抽象的科學概念變得可視化。
科學不再僅僅是冷冰冰的數字和理論,
而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故事。

🐳書中的每一幅插圖都充滿了細節與詩意,
每一頁的視覺設計充滿了藝術感,
都可以作為一幅幅獨立的藝術作品來欣賞。
無論是蝴蝶在空中輕舞,
還是巨大的鯨魚潛入深海,
我們都能夠感受到重力的力量與神祕。

此外,書中的文字表達充滿溫暖與親切感,
重力的擬人化敘述方式,
無論是與孩子共讀還是自己欣賞,
都能引發我們對生活中自然力量的重新思考與感知,

🪐書中的每一幅插圖、每一句話語,
都在提醒我們這個簡單但深刻的事實:
重力雖然看不見,卻無處不在。
它牽引著天上的星星,
控制著我們的步伐,
也正因為有了它,
我們才能在這個美麗的星球上安然生存。

這本書帶我們進入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
它提醒我們,在這個忙碌的世界中,
我們應該花點時間停下來,
感受一下那些無形但重要的力量。

如果希望在日常中尋找一點詩意和科學的交織,
或者想與孩子一起探索自然世界的奧祕,
那麼這本書無疑是書架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重力的故事,會在翻開書頁的那一刻,
輕輕的擁抱你,並永遠陪伴著你。
展開
金繼 Kintsugi
讀者評分
5.0
|
2024/09/09
按照慣例,從封面開始:

🐰封面如一幅深邃的海底畫卷,
以墨黑為底,描繪出神祕莫測的水底世界,
兔子輕輕漂浮在其中,
環繞小兔子身邊的是灰白色調的深海生物,
彷彿是內心深處的恐懼與孤獨具象化的呈現。

一個藍色的小杯在畫面右上熠熠生輝,
在無邊的黑暗中閃爍著希望的光芒。

翻到封底,
彷彿從寂靜的深淵躍入了生機盎然的世界,
每一筆色彩都像是重獲新生的喜悅,
所有生物都是希望的化身。

封面與封底,
一個沉靜如夜,一個繽紛似晝,
形成了鮮明而深刻的對比。
不僅是視覺上的反差,
更是一段心靈修復之旅的隱喻。
從封面的迷失與孤寂,到封底的重生與歡愉,
正如「金繼」將破碎的陶器修復得更加獨特美麗一般。

🐰來看看內頁:
這個跨頁以深邃的黑色為底,
彰顯生命中的幽暗時刻,
兔子與紅鳥相依偎於長桌旁,
四周綠葉婆娑,生活器物點綴其間,
勾勒出日常的幸福與安寧。

這個跨頁,
隨著紅鳥色彩的褪去,
整個畫面開始崩解,暗示著失落與動盪的來臨。
視覺的轉變巧妙的捕捉了生命中的轉折點,
當我們驟然失去所依賴的事物時,
世界彷彿隨之瓦解。

紅鳥飛逝後,兔子的世界陷入混沌。
在隨後的畫面中,兔子在幽暗中四處摸索,
映射著內心的空虛與失落,
是生命中挫敗與崩潰的寫照。

🍃然而,在這過程中,
兔子手中的綠枝始終如一,
成為了兔子繼續前行的動力,
或許那就是我們經歷磨難時,
內心仍保有的一絲希望。

當兔子最終重返那張破碎的桌前,
他沒有逃避,而是選擇開始修復,
這不僅是對過往的接納,更是對未來的重塑。

🐰作者在這本書裡不僅探討外在的修復,
更著重於內在的重建。
修復並非僅是將碎片重新拼合,
而是透過這個過程,
讓我們領略生命中的裂痕和傷痛,
其實是成長的印記。
這與「金繼」的哲學不謀而合,
經由這項日本傳統工藝修復後,
裂痕不再是需要隱藏的瑕疵,
反而成為最動人的一抹美麗。

對每個人而言,
生命中無可避免的會經歷失去與破碎。
無論是失去摯愛、夢想幻滅,
或是情感上的創傷與挫敗,
這些經歷都讓我們深刻體會到生命的脆弱與無常。

💛然而,這本書並非只是描繪痛苦,
而是透過修復的過程,向讀者展現重生的力量。
告訴我們也能在困境中尋找到內心的力量,
從而變得更加堅韌。
裂痕並不會摧毀我們,
反而會讓我們成為更完整的人。

在作者的上一本繪本《遷徙者》中,
也有著深邃的黑色背景,
主角總是透過隱喻「說」故事。
作者在訪談中提到:「有很多人告訴我,
我的書充滿了沉默,這些沉默非常特殊。」
在這些沉默中,
她找到了一種與讀者平等對話的可能性,
並給予讀者空間,讓他們自己解讀故事。

💛然而,繪本的深邃不僅來自作者本身的才華,
也來自她獨特的背景。
她的母親是插畫家,父親是詩人,
在2016年一次訪問日本期間,
作者的姊姊與NHK的記者聯繫,
赫然在研究中發現,
她的祖父原來不姓Watanabe,而是Hasegawa,
一個日本著名的武士家族。
她的家族不僅是詩人世家,也是武士世家,
那如詩歌般的「沉默藝術」或許也是傳承的一部分。


正如作者在訪談中所說:
「我所做的是透過圖像來講述無言的故事。」
這本書如同一面心靈的鏡子,
以一種內斂而深刻的方式,
映射出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的掙扎與重建。
照見我們內心最真實的渴望。


💛《金繼 Kintsugi》像一首無言的詩篇,
將日本傳統的「金繼」工藝昇華為生命旅程的隱喻。
當我們回到封面與封底,
一暗一明,一靜一動,
看似對比,實則相輔相成。
它們共同譜寫了一曲生命的交響樂:
從迷惘到覺醒,從破碎到重生。
這正是這本書想要傳達的核心——
生命中的裂痕,終將成為我們最獨特的印記。
展開
上學快來不及了!(日本繪本獎、德國白烏鴉獎雙料大獎)
讀者評分
5.0
|
2024/09/04
劇透警告

追趕時間的腳步

🐊從封面看起,
一個男孩背著書包正匆忙奔跑,
背景中,有一列火車飛馳而過,
男孩的身後有一隻鱷魚張著大嘴,
這樣的安排強調時間的緊迫感,
也增加了故事的緊張氣氛。


🚂背景中疾馳的火車是時間的流逝,
也暗示了時間不等人的概念,
火車前方的鐘錶提醒讀者時間的存在,
右上方的月相變化彷彿訴說: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

這本書的封面成功傳達出一種緊迫感,
並通過巧妙的設計,
讓人迫不及待地想翻開書頁,
進入這個緊張刺激的故事世界。

🏃來看內容:
這個跨頁的時間點是07:48,
兩條圓潤可愛的小短腿飛奔著,
讀者可以感受到男孩奔跑的力度與速度,
背景以綠色和黃色的流動線條為主,
彷彿一陣風快速吹過,
也像極了快速推進的時間,
畫面下方的花草隨著男孩的奔跑動作而向後倒,
似乎也在跟隨男孩一起加速前進,
書頁前的我完全感受到那份急切與期待。

🐊這個跨頁的時間是07:50,
男孩趕路中遇到一個大水窪,
畫面中央是一條巨大、隱約可見的食人鱷,
鱷魚的身體被描繪成綠色和黃色的混合,
呈現出一種有威脅性的氛圍,
這些色彩的運用使得鱷魚似乎隱藏在一片迷霧中,
讓人無法確定它是否真實存在。

鱷魚的形象並非寫實的描繪,
而是夠過模糊、幻覺般的超現實表現手法,
暗示男孩可能正經歷一場內心的恐懼與焦慮,
鱷魚象徵著這種恐懼的具象化。
這個跨頁的色彩運用讓人感受到隱隱的威脅與不安。

🐊鱷魚是具有攻擊性和威脅性的動物,
在這裡被描繪成一個似真似幻的存在,
這象徵著男孩在這段旅程中所面對的巨大障礙,
可能是時間的壓力、恐懼、
或者其他不知的緣由。
鱷魚的眼睛瞪得大大的,
似乎緊盯著男孩的一舉一動,
男孩的姿勢表現出他內心的決心與勇氣,
雖然面對著巨大的威脅,
但他依然沒有停止前進的步伐。
這反映了故事中主角的堅韌與不屈,
無論前方的路途多麼險惡,
他都要努力克服困難。

不過,這個男孩到底在「趕」什麼?
這是繪本中最完美的地方,
留給讀者去驚豔,
保證是一定要「趕」的事情!

⏰看了兩個跨頁,
不誇張的說我有種升級打怪的緊張感,
彷彿看著螢幕上的HP(能量條=血條),
已經快要見底,
但是還有無數的阻礙在前面,
最後的大魔王到底是什麼呢?

再加上左下角倒數的數字
隨著時間的推進,
緊迫感不斷增加,
讓人不由自主擔心男孩是否能夠成功?

🕤這兩個跨頁清楚讓大家感受到緊張、壓迫,
雖然只是一個小男孩上學快要遲到的過程,
在早上7點47分時從家裡出發,
必須在13分鐘內趕到學校。
這13分鐘的旅程,看似簡單,
卻在書中變成了一場充滿緊張與驚險的冒險。
隨著時間的推進,
男孩遇到一系列看似不可思議的障礙,
例如藏著鱷魚的水坑,
每一個跨頁等於每一分鐘,
他所面對的挑戰都更加複雜與離奇,
讀者也隨著男孩的步伐,
一步步進入這個由現實與幻想交織的世界。

作者利用各種超現實場景來表現時間壓力,
或許是為了更直接、生動的將主角內心的焦慮、
緊張以及壓迫感具象化。
超現實表現手法能夠打破現實與想像的界限,
將抽象的心理狀態轉化為具體的視覺元素,
讓我們理解時間壓力的存在,
也切身感受到這種壓力帶來的情感衝擊,
進一步強調了時間的不可控性和迫在眉睫的威脅感。


❤️當我們「趕上學」、「趕上班」、
「趕高鐵」⋯⋯
內心是否也有這樣的壓力呢?
作者用一個跨頁畫一分鐘的場景,
豐富的場景具象化時間壓力以外,
我們也可以感受到,
一分鐘能發生多少事情?
可能有花草的晃動、鱷魚的血盆大口⋯⋯
當我們越「快」,
身邊的風景也越「快」,
我們會看不清身邊的風景,
因為我們的內心只剩下「趕」。

我們閱讀的不只是一個普通的趕時間故事,
而是在體驗一場心理冒險,
這繪本更是一面照映現實生活的鏡子,
提醒我們在快節奏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平衡與安寧。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