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統台灣」民調、清真寺遭強拆、北約「東進」和本周更多重要故事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在五月下旬,一份有關近1800多位中國公民針對「武統」台灣的相關民調結果,在兩岸局勢緊張及美中關係不睦的當下,引發各方關注。

另一方面,在過去的周末,互聯網上傳出消息,中國雲南省一座清真寺的阿拉伯式外觀遭當局強行拆除,施工期間有當地穆斯林居民到場試圖阻止,與警察發生衝突,被指是在北京政府「宗教中國化」政策下的新一輪事件。

今年5月,日本官方證實北約將於7月在東京設立聯絡處,雖然同時澄清日本現在無意申請加入北約,但是北約在亞洲活動越趨高調,引發印太區域國家關注。

5月28日,中國第一架國產大飛機C919成功實現商業首航,由上海飛往北京。這家飛機由國資背景的中國商飛(COMAC)製造,從2007年立項到2023年商業首航,歷時15年。

BBC中文梳理信息,採訪專家,分析中國大飛機獨特的優勢和劣勢,試圖回答一個問題——中國產飛機能否複製高鐵的成功?

新冠疫情緊急狀態解除之後,一位前中國政府高級科學家接受BBC訪問表示,不應排除新冠病毒從實驗室洩露這一可能性。

越來越多的科技界領袖警告,人工智能(AI)可能導致人類滅絕,這種事情會如何發生?

剛剛過去的一周,BBC中文以下新聞內容受到讀者的關注。如果你錯過了,我們帶你一一回顧。

今年五月,知名英文期刊《當代中國》(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發表了一份有關近1800多位中國公民針對「武統」台灣的相關民調結果。

研究調查顯示,受訪者中表示支持北京「武統」台灣者僅有55%,而且有33%的受訪者不同意動用武力統一台灣,表態希望立即對台灣發動戰爭者則僅有1%,民調結果引發輿論討論。

有關中國民眾對於兩岸議題的看法,因為議題敏感一直不多見。

作者之一的劉遙告訴BBC中文說,「最重要的發現是大陸民眾對解決台灣問題的手段有比較大的包容性,並不是像預期的一樣多數都傾向武統。換言之,研究結果顯示,武統並沒有在受訪者間獲得壓倒性的支持。

在兩岸局勢緊張及美中關係不睦的當下,相關調研引發各方關注。兩位作者在論文最後也提到研究結果或可讓美國決策者認識到,對多數中國受訪者來說,並沒有一個立即出兵武統台灣的時鐘正在倒數,美國無須施行強硬的對華政策。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雲南省有眾多清真寺(資料圖片)

日前互聯網上傳出消息,中國雲南省一座清真寺的阿拉伯式外觀遭當局強行拆除,施工期間有當地穆斯林居民到場試圖阻止,與警察發生衝突。

社交媒體上流傳的顯示,數十名民眾在雲南玉溪市通海縣納家營清真寺外與配有防暴裝備、手持盾牌的警察發推撞,試圖突破警方防線,期間有人向警察投擲物件。

中國官方消息似乎確認該事件發生於上周六(5月27日)。當地警方於5月28日,稱「通海縣納古鎮發生一起嚴重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的案件」,呼籲涉案人員在6月6日前「投案自首」,以爭取「寬大處理」。

衝突被指是與當局拆除清真寺的穹頂有關。當地法院曾於2020年作出一項判決,指清真寺部分改建屬於違法,下令拆除。

通海縣警方在周日的通報中稱,事件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將嚴厲打擊,並且「鼓勵和保護」民眾積極舉報。

中國在近年加緊了對宗教團體及個人的政治管制,並將「深入推進我國宗教中國化」列為統戰工作的明確要求。

法新社引述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回族問題專家大衛·史特魯普(David Stroup)評論指,雖然這些做法對新疆以外的社群影響相當較小,但仍然有不少清真寺被「強制改建」,以符合官方的中國化定義。

圖像來源,Getty Image

圖像加註文字,中國的C919。

5月28日,中國第一架國產大飛機C919成功實現商業首航,由上海飛往北京。中國寄希望由這架飛機打破美國波音(Boeing)和歐洲空客(Airbus)的壟斷,在萬億級的航空市場中分一杯羹。甚至複製中國高速鐵路的成功——2004年高鐵立項到2018年,14年間開通里程3.8萬公里,佔全球高鐵里程的七成,並成為中國高端製造的"名片",開始對外輸出。

但大飛機與高鐵不同的是,後者中國通過短短三四年的時間就通過技術轉讓、消化和升級,形成自有技術;而大飛機的發動機等關鍵部件,還在依賴歐美,有觀點認為,在日益緊張的地緣政治格局下,隨時面臨技術"卡脖子"的危險。

那麼,中國國產大飛機的未來在哪裏?中國產大飛機能否複製高鐵的成功?

圖像來源,Reuters

圖像加註文字,高福

一位前中國政府高級科學家告訴BBC,不應排除新冠病毒從實驗室洩露這一可能性。

曾作為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教授在疫情應對和溯源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政府否認了這種疾病可能起源於武漢實驗室的任何說法,但高教授沒有直截了當

在接受BBC廣播四頻道播客《發熱:尋找新冠病毒的起源》採訪時,高教授說:「你總是可以懷疑任何事情。這是科學。不要排除任何可能性。」

高教授是世界級別的病毒學家和免疫學家,去年從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退休後,現任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

高教授還告訴BBC,中國政府對武漢病毒研究所進行了某種正式調查,這也許可以說明,中國政府對實驗室洩密理論的重視程度比其官方聲明所稱的要高。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包括OpenAI和谷歌Deepmind負責人在內的專家警告,人工智能可能導致人類滅絕,但是機器如何取代人類呢?

自2022年11月推出以來,ChatGPT——一款使用人工智能根據用戶的需求回答問題或生成文本甚至代碼的聊天機器人,已經成為歷史上增長最快的互聯網應用程序。

在僅兩個月的時間裏,它的活躍用戶達到了1億。據科技監測公司Sensor Town稱,Instagram花了兩年半的時間才達到這一里程碑。

數十名專家支持在人工智能安全中心(Center for AI Safety)網頁上發表的一份聲明,稱:「減輕人工智能造成的滅絕風險,應該與流行病和核戰爭等其他社會規模的風險一起成為全球優先事項。」

但也有人表示,這種擔憂被誇大了。

圖像來源,Takashi Aoyama / Pool /Anadolu Agency via Getty

圖像加註文字,岸田文雄之前一直被認為是日本自民黨內堅定的溫和派,但今年出台三份文件都顯示,日本將突破諸多戰後禁忌,包括進一步擴大武器對外出口等。

作為全球最大的跨國軍事聯盟,北約(NATO)自去年莫斯科入侵烏克蘭後,在亞洲的活動越趨高調,引發印太區域國家關注。今年5月,日本官方證實北約將於7月在東京設立聯絡處,但同時澄清日本現在無意申請加入北約。

中國外交部立即抨擊北約此舉將破壞區域穩定。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新聞會上對此消息回應表示,「亞太不歡迎陣營對抗,不歡迎軍事集團。」她強調,北約既然自稱是區域性聯盟,就不應當尋求地理突破。

但是,北約在印太設定第一個正式聯絡處,只有象徵性意義還是具有實質戰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