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座紡錘形的島嶼,我們像有孔蟲一樣,亙古以來寄生在此,淵遠流長。於是,我們像吟遊詩人一般採集、說唱,並凝視深淵、行路天涯
人間條件
攝影家楊基炘(1923-2005)今年正逢誕生百年,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特別以「凝光」百歲典藏展的主題,展出他於1950至1960年代初期,在《豐年》雜誌任職時期,所拍攝的臺灣珍貴影像及農業記錄,創辦於72年前的《豐年》雜誌,可說是臺灣戰後第一個農業媒體,楊基炘也可謂是臺灣第一個農業媒體攝影記者。
梁皆得非常喜歡猛禽,至今已經拍過四種猛禽的紀錄片,包括夜行性猛禽蘭嶼角鴞、陽明山國家公園大冠鷲和松雀鷹、《老鷹想飛》的黑鳶,以及與林務局合作拍攝的林鵰《山林魅影》,近年隨「熊鷹保育行動計畫」拍攝熊鷹,即使「跨越海洋的飛翔」四部曲的八色鳥跟灰面鷲也在等待經費,但若有機會,他也希望「下一部紀錄片就是熊鷹」。
紀錄片《守護黑面琵鷺》去年底完成,一路伴隨王徵吉先生等一群愛鳥熱血人士,見證他們為黑面琵鷺棲地持續努力,30年來黑面琵鷺也由全球不到500隻逐漸復育,吳念真為影片旁白說道:「湖濱散記裡提到,野性在,世界就存在。」導演梁皆得說,我們對環境要多多的去關心和了解,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這個是很重要的科普,我要傳達出去」。
紀錄片《他還年輕》為詩人吳晟面對生命、創作、社會議題的困頓與活力,留下珍貴影像。「甜蜜的負荷」早已成為國民詩句,如今〈負荷〉詩中的孩子們早已不再是小孩,和吳晟一起帶大孩子們的妻子莊芳華女士,陪他種樹修枝,耕田堆肥,彈琴伴奏合唱,顧孫子。讓他放心作詩、深根土地的,是因為有她相伴。當他為她唸詩時,顯然,他們還年輕。
說故事的人
在宜蘭南澳,有一個特別的社區產業培力計畫,他們以「白玉蝸牛」養殖作為主軸,在原鄉地區帶領輔導的案家在養殖過程中不只收穫利潤、幫助家庭經濟,更重建並提升個人的生活信心、促進家庭與部落整體的關係。「我們想把白玉蝸牛發展成一個產業,改善原鄉地區缺乏工作機會、經濟狀況差導致部落人口外流、家庭失能的弱勢情況。」
曾文水庫是臺灣大規模綜合水利建設,更是政府首次發行糧食實物債券籌募款項,克服各項艱鉅工程,至1973年10月竣工。曾文水庫發揮灌溉、防洪、公共給水與水力發電效益,至今年屆滿50年,就讓我們一起探索這座多功能水庫從籌劃、興建到完工啟用的歷程。
在火雞的食材歷史中,日本人統治臺灣時的相關作為,其實是一個比何時何處輸入,更值得投注目光的議題。火雞之進入臺灣人的飲食文化,大概不能捨此時而它論。事實上,戰後臺灣農政單位的相關措施,在策略上仍然延續日本人的規劃,而1910年至1980年間臺灣本土火雞飼養數量基本呈現持續上升的大勢,則足以說明這個時間縱軸上的發展特徵。
臺灣四面環海,整座島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都與海洋息息相關,而港口正是海洋與陸地間的樞紐,許多故事都由此而起。臺南麻豆曾緊鄰倒風內海,擁有一座貿易興盛的內海河港「麻豆港」,也是西拉雅族最強部落「麻豆社」的居住地。
風土元素
青農老斌以無農藥、無肥料雙無栽培土鳳梨約9年,並自2022年4月開始進行鳳梨田踩草的試驗,也就是不割草,而是將雜草踩壓至不影響鳳梨植株生長的狀態;經過一年多踩草試驗,他發現田間保水能力變好,然而在降雨較多的情況下卻對鳳梨風味造成影響,同時新、舊兩塊田區的土質與收成,也能比較出明顯的差異。
自然步道解說員,走進知本溼地時,大概都會感到不知所措。因為那片曠野,行走能及的範圍,確實就是整片的荒草疏林,一個雜亂無章的廢墟。儘管所有環境都有著雜亂的一面,但知本沖積扇在多數自然觀察者,甚至部落族人的潛意識裡,大概多半都視之為一處遺跡,一處曾有過美好往昔,但現在只堪憑弔的遺跡。或許憑弔,正就成為解說實務上最直接的一種策略。
疫情期間蔬菜箱曾被搶破頭,現在則有花東直送野菜箱,讓人不用出門也能在家吃到新鮮野菜。在地食材的好味道,連高級餐廳都指名要6塊錢一片的高規格大圓葉胡椒做料理。野菜不只做食材,還能做野菜皂、發展成野菜食農教育。臺東「野菜皇后」、花蓮「邦查農場」、「原味直送-箱子裡的部落」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努力著,目標就是讓野菜跨出部落,讓所有人都能認識野菜。
相遇
身體滿布大面綠羽、頭與胸部有著紅、黃、藍、黑的色彩交錯,這是臺灣長見的五色鳥。牠其實是臺灣的特有種「臺灣擬啄木」,背部常帶有一小塊紅斑。臺灣擬啄木的身長約20公分,叫聲像和尚敲木魚,因此也俗稱「花和尚」。通常出現在海拔 2400 公尺以下的闊葉林,平地樹木較多的地方也有機會看到。
我們沒有在哈崙工作站多做停留,畢竟找樹的人更有興趣的是島嶼上的巨木森林,我們想要發掘更多的偉大巨木與美麗森林,中央山脈從來都不是阻礙,那是島嶼的骨幹,而我們的大河是發源自中央山脈的血脈,森林跟孕育其中生物便是肌肉,臺灣因為有中央山脈而偉大,成為不平凡的島嶼。
如果把全世界的鳥巢放在一起看,會發現什麼有趣的模式呢?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洪志銘副研究員、端木茂甯助研究員與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碩士生方怡婷,統整全世界五千多種鳥巢,推算鳥巢的演化史,發現鳥巢與鳥類的演化歷程息息相關,研究成果刊登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農藝
青農老斌以無農藥、無肥料雙無栽培土鳳梨約9年,並自2022年4月開始進行鳳梨田踩草的試驗,也就是不割草,而是將雜草踩壓至不影響鳳梨植株生長的狀態;經過一年多踩草試驗,他發現田間保水能力變好,然而在降雨較多的情況下卻對鳳梨風味造成影響,同時新、舊兩塊田區的土質與收成,也能比較出明顯的差異。
為減少農民生產的農作物殘留農藥不合格情事,本文簡介現行農作物農藥殘留監測制度,再列出常見的不合格原因,減少農友與消費者對於使用農藥之偏見。經收集及分析各種案例,除合法使用及減量使用農藥外,亦提出防止農作物受污染的建議,可逐一弭平對藥劑管理問題,亦能控制病蟲草害。
東方果實蠅本身遷飛能力強、棲地廣泛、寄主範圍廣、繁殖能力強等生物特性讓其難以防治,而許多零散分布的非經濟性寄主植物,如庭園、公園、公路兩旁的植物果實,都會受到東方果實蠅危害,加上部分果園在採收過後便疏於管理、未落實清園,成為潛在的繁殖溫床。
羅勒屬植物自古以來在世界各地皆為廣泛使用的料理或藥用植物,栽培面積仍持續增加,因為香味濃烈、品種多樣、葉色變化多等特性,在各國的廚房花園(kitchen garden)都能見到,為常見的香草類蔬菜。除了精油產業、食品加工的原料外,近年亦因料理趨勢傾向使用新鮮香料,使低碳足跡之在地生產鮮葉需求更為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