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太陽能產業重重危機

【財訊快報/蘇彬貴】身為「世界工廠」的中國,許多當地政府政府大力扶植的策略性產業,由於不計成本加以補貼等的做法,其結果,很快都淪落至產能過剩的窘境。而為了突破困境,業者就會往海外市場來動腦筋。正當台灣為著如何提升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使用的比重,以減少碳的排放量,但卻又面臨電力不足的挑戰,而引發是否重新啟動核能電廠不同論點的爭議之際,歐美國家卻因為來自中國的太陽能相關產品的傾銷,而忙於祭出因應對策。



市場機制失能

經過過去幾年來的迅速發展,中國太陽能產業的整個供應鏈,可說是當今全球的超級大霸主;以製成本太陽能模組(solar module)為例,光是中國一地目前的總產能,就已經是全世界各國每一年安裝的總數量的甚至達1倍以上。自從2021年的短短幾年以來,中國太陽能模組的總產能,至今就已經膨脹了達3倍。

整個中國的太陽能科技與相關產業,之所以能夠發展如此迅速,就是因為過去數十年來,一直有著各地的地方政府,在背後大力扶植;因為這類產業的建立,可以給地方創造就業機會,以及給政府帶來稅收;自從當地的房市泡沫破滅之後,地方政府失去了最重要的稅收來源,這類的產業於是顯得更為重要。

而地方政府給業界補助的範圍,可說是玲瑯滿目、應有盡有;根據美國堪薩斯州的衛奇塔州立大學(Wichita State University)的一位學者的指出,這包括了:免費的土地、電費、免利息的貸款,以及甚至是相關高端科技的提供等等;而把這些補助的項目通通加總起來,其占據中國太陽能產業平均成本的比重,居然高達了35%左右。

然而,也正因為如此,在產能嚴重過剩的窘境下,業界於是有恃無恐、不惜競相削價求售,最後於是造成產品價格的崩跌。除了太陽能模組之外,無論是太陽能電池(solar cell)、多晶矽(Poly-Silicon)等其它的太陽能零組件與原物料,現在市場的銷售價格,都已經低於業界平均的生產成本了。



股價紛紛走空

受此衝擊,今年的3月間,中國的太陽能大廠隆基綠能科技(601012 CH Equity),就宣布要裁減5%左右的員工。今年以來,該公司的股價進一步下挫了近38%,為第三年的連續性下跌。除此而外,其它同樣的股價,也都跌得慘兮兮。

經營環境如此惡劣,台股中過去風光曾經一時的茂迪(6244),如今的股價卻只剩下不到30元,不是沒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