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非貨幣 僅為風險性資產

以「幣」為名的比特幣、穩定幣盛行,引發監管疑慮,中央銀行7日首度將其明確定義為「數位科技發展下的風險性資產」,因貨幣具備交易媒介、計價單位及價值儲藏三項基本功能,比特幣及穩定幣不具貨幣功能,且價格波動大、無法一直保持穩定,絕非貨幣。

比特幣、穩定幣話題不斷,近年更捲入洗錢及詐騙等法律問題,行政院2023年指定金管會為主管機關,並以《虛擬資產平台及交易業務事業防制洗錢及打擊資恐辦法》,及《管理虛擬資產平台及交易業務事業指導原則》,推動業界自律,以循序漸進方式強化監管。

對於比特幣、穩定幣怎麼稱呼,外界最常使用的是「虛擬貨幣」,不過央行對於「貨幣」有明確定義,對使用「虛擬貨幣」這個詞彙相當敏感,主要是若其被視作貨幣,一來就具有法償概念,容易與國幣混淆,二來若比特幣真的是貨幣,就等同民間也能發行貨幣。

央行表示,不管是比特幣或穩定幣,都沒有交易媒介、計價單位及價值儲藏三項貨幣的基本功能,且比特幣因炒作、投機性及價格波動大,並無定錨效果,而穩定幣雖為目前主要交易媒介,同樣可能因壓力事件使得交換價值偏離面值,價格無法一直保持穩定。

央行解釋,即便是以資產為擔保的穩定幣,前三大為USDT、USDC及BUSD,在初級市場發行時與美元兌換的比例為1:1,但在次級市場交易時,卻無法一直保持與美元1:1,近年曾因價值穩定機制失靈,或FTX破產等事件,造成市占率前三大穩定幣價格大幅波動前例。

央行強調,資產代幣化是指將現實世界資產所衍生的經濟價值及權利,連結至區塊鏈上之代幣,並於鏈上交易清算,但仍舊需要央行貨幣定錨及清算資產,這是最佳政策方案,不過也因具發展性,各國才會研議將批發型央行貨幣及銀行存款予以代幣化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