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混農林業行不行? 暖化調適下的農業新解方

記者 劉俐均 / 攝影 余信翰 報導
發佈時間:2024/07/21 21:22
最後更新時間:2024/07/30 11:44

在氣候變遷下,出現越來越極端的氣候型態,首當其衝受到危害的就是農業,其中山坡地占全台總面積100多萬公頃,其中30萬公頃是農牧用地,是國內主要水果、花卉和茶葉的重要產地,要對抗暖化威脅,政府部門希望推廣混農林業,在農地中種樹增加碳吸存,採訪團隊走訪南投的廬山高山茶葉的聚集地,有一戶茶廠,在10多年前就開始造林,雖然佔據栽種面積,但是長年下來不僅是成為茶樹遮陰的幫手,對於土地的水土保持也有很大成效。

圖/TVBS

 
沿著斜坡走,左右兩旁種植各種樹木,圍在中間的還有咖啡樹。

這處隱身在都市中的莊園,是老闆花了30多年心血,慢慢種植,長成茂密的小山林。

記者劉俐均vs.老闆高福勝:「這片山林目前這一塊,這個地方剛好就是符合那個林下經濟、我左手邊這邊就是咖啡,然後那個右手邊這個就是大樹,那是不是可以讓整個吸碳能力更好,像這個大概都是三十年了,所以說它的那個吸碳能力就很強。」

 
高老闆帶著我們巡視咖啡園,咖啡樹結果飽滿扎實,其中最自豪的,是早年種下的樹木,如今又高又大,不僅是遮陰乘涼的好地方,更是能幫忙把咖啡樹照顧得更好。

咖啡莊園老闆高福勝:「混農的情況之下,它就是半日照,所以它這個生長的情況是很好,每一顆都是很結實、很飽滿」

將近一公頃的土地,從早期種植果樹,到後來專心種咖啡,林木就占了60%面積,在夏天高溫曝曬時間越來越長,這些高聳樹木就是最好的遮陰棚。

咖啡莊園老闆高福勝:「森林農作咖啡剛好是最適合,它就是半日照就是它需要那個陽光把它遮一半,大概是40%是種經濟作物,然後60%的部分就是全部都是種大樹,像牛樟樹我這邊大概120顆到150顆。」

在氣候變遷下,越來越極端的氣候,農作物是第一線受害著,坡地農業更是首當其衝,農業轉型已經成必然,混農林業開始漸漸走入台灣農地之中。

從空中俯瞰,滿山滿谷種滿茶樹,位在南投廬山的坡地,是台灣重要的產茶聚集地,而其中這一區塊,雖然剛剛修剪完茶樹,但周圍圍繞著高大肖楠樹,讓原本採收季後的土色大地,點綴上綠色顏料。

茶園廠長莊正豐:「茶園那麼寬光禿禿的,我想說就在這個行道旁邊種一些樹木,後來發現說這個樹木長大了,這個好處非常的多,生態多樣性。」

 
誤打誤撞在茶園間,種植樹木,成了林試所要試驗推廣的混農林業示範區域。

圖/TVBS (2)

林試所博士陳芬蕙vs.茶園廠長莊正豐:「你看我當初綁了繩子,幾年下來已經不夠長,已經把它勒住了,它長的很好很快,最近這邊的這塊地的茶葉產量還行嗎?這一塊茶區本來可以收一千台斤的茶葉,那現在大概剩下四百台斤,我們這邊失去了,但是我們在某方面我們是獲得的,比如說環境的改造,還有這個景觀的美化,還有對於茶葉品質的照顧都是相得益彰。」

10多年前林試所要找示範的山坡農地,正好莊廠長的茶園,已經有些許林木規模,接著林試所再幫著廠長,沿著茶樹周圍,包含行道樹,一共種了130棵,形成一道天然屏障。

記者劉俐均:「混農林業就是林業跟農業複合式經營,像是這片茶園有將近六公頃,其中有1.2公頃都是用來種樹,除了可以達到降溫遮陰的效果之外,也可以提升固碳作用。」

每增加一棵樹,就能增加碳匯,甚至能提高山坡地的水土保持,而混農林業朝向在山坡種植水果與樹木間作,種植農作物也要種樹木,不用全光照的農作物,高山茶葉正是適合做混農林業。山坡地占全台總面積三成、有100多萬公頃,其中30萬公頃是農牧用地,是國內主要水果、花卉、茶葉的重要產地,對抗暖化威脅,希望推廣在農地中的10%面積種樹,增加碳吸存。
 

林試所博士陳芬蕙:「那我們種樹可以帶來一些固碳效益,然後可以減緩氣候變遷,還有一個是它在這個水土保持方面,也是很有幫助的,所以又開始混農林業又受到重視,譬如說茶園這邊就是茶園混植肖楠的部分,肖楠其實也是一個很好的台灣的原生樹種,那根據地主的需要,我們就可以用不同的東西,譬如說你要景觀類的,我們就可以種漂亮一點的開花的,或者是變葉子的,農民在照顧他農作的時候,他會順便去照顧他造林的樹,所以他的樹長得特別好,所以它還有機會變成一個成功的造林的地方」

透過長年觀察,雖然種樹不會增加產量,但是卻能種出不同風味的茶產品,而過去農林爭地,引起的水土流失、環境惡化、氣候失調等等問題,現在得要一步步的靠種樹把地養回來。

農業部資源永續利用司司長莊老達:「林農或是說農民,他在種樹,種樹就有森林碳匯,那在種樹的過程當中,如果有一些農作物可以增加這些種樹的,林農或是農民的這些收益,然後也不會影響到整個造林。金線蓮台灣山茶,我們有陸續開發出一些適合的,經營的模式跟作物的種類」

不過難題是,要在農地推廣造林,就會壓縮到農地的使用面積,產量可能減少,讓不少農民卻步。

台大農藝學系名譽教授郭華仁:「農民通常捨不得他的農田的作物來種樹,那台灣其實最可以做的是坡地農業,特別是我們的這個高冷地蔬菜,那假設我們的這個坡地,每10來公尺種一排樹木,修剪下來的樹枝把它蓋在這個土面上,這樣的話就可以防止這個水土的流失。」

圖/TVBS (3)

美國將混農林業歸納成六種形式,包含混牧林業、田籬間作、濱河森林緩衝帶、防風林、森林農作和家庭農園等等,混農林業在歐美國家已經行之有年,台灣起步已經算晚。

林試所博士陳芬蕙:「其實這一二十年來,歐美國家也非常重視混農林,看到的是氣候變遷的問題,還有水土保持的問題,乾旱的時候他的葡萄園反而比較不會乾掉,台灣目前還有很多東西需要研究,他其實需要非常多領域的人一起加入。」

農林間作,增加碳匯,達到固碳效果,再加上台灣國土面積本就不大,讓農中有林,提高農業韌性,成為全球暖化趨勢下的新解方。

更多關於地球超載日的介紹,可以到TVBS GOOD網站。

2024第三屆亞太永續博覽會以「潮·永續」為主題,將於2024年8月8日至8月10日在台北世貿一館A、C、D區舉行。歡迎蒞臨參觀TVBS GOOD攤位。

 

◤超夯旅遊新玩法◢

👉輕奢露營新玩法!盤點夢幻露營地GO

👉 Jennie新歌〈Mantra〉人辣車更靚

👉豪華露營車新亮相!旅行說走就走


世界翻轉中

減碳生活

#氣候變遷#極端氣候#水果#農業#水土保持#咖啡樹#茶葉#極端的氣候#ESG#TVBSGOOD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547

0.0852

0.2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