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就任後從「520就職演說」提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在國慶晚會上拋出的「祖國論」持續發酵,首次的「國慶演說」強調中華民國在台灣落地生根,鞏固台澎金馬命運共同體,並以「跨」為元素揭示六大精神,有利於團結台灣。
台灣是塊自由的土地,跟對岸不一樣
首次的「國慶演說」與520就職演說,以及賴總統執政後的論述,基調具有高度一致性,四大元素不變,依舊為「穩健、自信、團結、負責任」,核心仍是民主、和平、繁榮,延續前總統蔡英文執政基礎,也揭示賴政府接棒至今的擘畫方向,讓台灣在全球經濟站穩關鍵地位,也在地緣政治下負責任地維持台海和平穩定現狀。
政治唯有提出願景、解決問題,才能為社會帶來長遠進步。「國慶演說」內容注入台灣年輕世代的創新自信,描繪新世代在不同領域傑出表現、打破歧視、展現多元,他們積極勇敢站上國際舞台發光,發揚台灣精神,一如台灣力爭國際參與的處境、不畏打壓的態度,借此強化台灣精神與韌性。透過「國慶演說」,主動向大家說明執政團隊所重視的社會議題、更同時傳達理念價值,啓動更多溝通對話。
台灣不需要失敗主義說三道四
這次「國慶演說」強調中華民國從113年前起算,把中華民國的詮釋權牢牢掌握在政府自己上,讓紅統派與中共只能跳針式回應說著「你就台獨」,在認知神經無法協調之下,這群人連基本的回應能力都沒有了。馬英九回應什麼違憲論更荒謬,不出席凸顯中華民國前總統反對中華民國,就是無法說明「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是違了什麼憲?
「國慶演說」把前述的內容轉化成為更清晰的政策,台灣現今處境複雜,中共持續壓縮台灣國際空間,對台發動各種侵擾,包括持續性的全軍戰略演習,灰色地帶騷擾與認知作戰已成常態等等,中共用盡手段造成混亂;對內,政黨競爭,國會朝野對立嚴重,立法院總預算卡關與考試院、司法院的人事權紛爭等等。因此,賴總統「國慶演說」訴諸共同情感,闡述共同目標,並釋出善意訴諸團結,以安定民心,於「國慶演說」對內團結,對外為壯大國家持續努力。
經濟論述台灣的國家發展戰略
「國慶演說」出現頻率較高的詞彙,除了反映「國慶演說」的核心主題外,關鍵詞彙點出了「國慶演說」的焦點所在,也就是台灣的內部發展、國際影響力、民主價值的堅持,以及面對全球挑戰的應對策略,都是以經濟為本。
如何持續壯大台灣,推動跨領域的經濟發展?台灣的經濟實力不是奇跡,而是全體國人的共同打拚。「國慶演說」提出要以「創新經濟」、「均衡台灣」、「包容成長」為目標,把握世界趨勢的變化,繼續站穩全球民主供應鏈的關鍵地位。
換言之,「國慶演說」不僅在強化國防、維護兩岸和平上展現堅定決心,更帶領我們走向「數位轉型」、「綠色能源」與「社會公平」的嶄新未來。在全球經濟變局中,「國慶演說」提出的政策正是帶領台灣走向經濟繁榮的關鍵。他致力於推動產業升級、鼓勵創新創業,讓我們的企業在國際舞台上更具競爭力,同時創造更多優質的工作機會。
居安思危是韌性不是任性
「當我們同在一起」有助於團結國人,中華民國政府施政走過國共內戰的「軍事對抗」與「制度比較」,民主化後則是進入「價值競爭」。政府用論述以「居安思危、有備無患」「強化應變、有恃無恐」以及「按部就班、有條不紊」來詮釋立場。我國難道要放棄防衛論述,直接讓中共予取予求才是正道嗎?
平心而論,除了中國威脅外,賴總統呼籲中國承擔國際責任的內容非常有新意,目前國際局勢的發展意味著對台灣來說,過去以台灣要單獨面對中國的假設要改變。隨著獨裁軸心與民主同盟對抗集團化的趨勢日益清晰,當印太區域有事時,台灣需要思考的不只是中國,可能還要包括俄羅斯與北韓屆時的配合與呼應,「國慶演說」更像是台灣版的印太戰略論述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