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米颱風肆虐台灣,其特殊路徑和強大威力引起國際媒體關注。美國CNN氣象主播范丹姆(Derek Van Dam)近日分析凱米颱風的衛星影像,並形容凱米「像彈珠一樣反彈」,以此表示凱米不尋常。而前中央氣象局局長鄭明典也在臉書上發文指出,凱米與2009年造成重大災害的莫拉克颱風有相似之處,並提到「地形鎖住」概念,分析地形加強對流區的正回饋作用,讓地形雨下得更大、更久。
范丹姆指出,凱米颱風原本朝西北方向移動,卻突然轉向,沿東部海岸線南下,嚴重影響東部地區。隨後,颱風又離開海岸線,在海上打轉,再以逆時針方向登陸。他形容凱米的行為「像彈珠一樣反彈」,彷彿台灣正試圖將颱風引開。范丹姆解釋,台灣高達3657.6公尺的中央山脈扮演了關鍵角色。這座天然屏障迫使颱風改變路徑,延遲或阻止颱風直接襲擊台灣西部。他比喻道:「就像在河裡放一塊石頭,可以讓水流繞過障礙物。」
鄭明典則在臉書上解釋,凱米颱風的強降雨是由於颱風外圍環流與西南季風的輻合帶造成的。兩股氣流的尺度都比一般颱風大,因此影響時間較長。但與莫拉克颱風在陸地停留24小時不同,凱米颱風快速通過陸地,使得強降雨區主要集中在台灣海峽上,「但只是前緣就會帶來很大的降雨量!」
鄭明典提到了「地形鎖住」的概念。他解釋道,強對流的凝結熱會導致局部氣壓降低,使低氣壓系統如颱風,傾向於向「強對流」區域靠近。當颱風接近地形時,若地形雨明顯,颱風會加速接近受地形影響的區域。相反,當颱風位於地形上或準備離開時,地形雨會延長颱風的影響時間。
鄭明典表示,當颱風駛流較弱時,颱風接近地形,地形雨明顯時,颱風會向地形雨區域接近,看起來則是加速接近地形影響區。相反地,當颱風在地形上或將離開時,地形雨則會拉住颱風,讓颱風的影響時間拉長。鄭明典也說明,若不看颱風,單純看地形加強的對流區,這種機制也可以解釋地形加強對流區的正回饋作用。台灣西南部的河谷多是東北-西南走向,西南風受地形舉升的對流增強作用最顯著,「正回饋作用讓地形雨下得更大、更久!」
美國CNN氣象主播范丹姆(Derek Van Dam)近日分析凱米颱風的衛星影像,並形容凱米「像彈珠一樣反彈」,以此表示凱米不尋常。 圖:氣象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