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恭
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陳亮恭
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
從機場回家的路上與空服員朋友聊天,談到空服員的勞動權益與薪資,對於他們工作的辛勞,心有同感.這些因應工作狀況所提供的薪酬,很大比率是全民買單。然而,當我詢問她因應相似的勞動狀況,落實醫護人力納入勞基法的政策,醫療成本將顯著增加,健保費很可能也將大幅增加,她卻憤憤不平:「怎麼可以這樣!」但對比空服員爭取勞動權益的狀況後,她便語塞了。
台灣醫護過勞的情境在世界上實屬少見。在歐美醫院,臨床服務、教學與研究可說是三份工作,而三合一的台灣醫師,必然超時又血汗,即便不特別做研究與教學,臨床服務的工作時數也很嗆。而這樣的困境似乎是看不到解方,這是算術問題,而不是情感議題。
全國不斷擴張醫院床位,用簡單的算術就會知道醫師人力需要倍數增加,雖然目前針對住院醫師做工時調整,但主治醫師的工作量將隨之加重,也會增加主治醫師離開醫院的動機,五大皆空可能更空。許多主張訴求的是勞動權益的落實,不會衍生準時下班而中斷病患照護,而是醫院須補發超時工作的加班費,與空服員情況類似,然若健保保費不做調整,醫療本業營收一片慘澹,會不會以後都得用加班費來補月薪呢?
面對不斷成長的醫療照護需求,在有限的醫療經費之下,OECD國家自1980年代起,醫院病床數便逐年縮減,以日間病房、居家醫療、分級醫療、急性後期照護等各種模式來紓解醫療需求,整體醫療服務雖然增加,但病床卻可以逐年縮減,並在支付制度上強化醫療體系對病患健康狀況的關注,而非單純以論量支付給付醫療院所,避免醫療院所不斷擴大來維持營收。
台灣在談醫護的勞動權益時,似乎較少連結到醫療體系改革,這些改革若不規模化落實,血汗醫護的情境大概也難以改變。
台灣人有著「愛拚才會贏」的精神,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賺取生活中額外的小確幸,超時工作成為各行業的常態,台灣的工時在全世界也名列前茅,一例一休是一個顧及勞工權益的法案,由於雇主人事支出增加使經營困難,勞工相對減少了收入,生活的小確幸不見了,幾乎變成全輸的狀態,這個困境與醫護過勞的情境類似,是結構性議題,若未能調整產業與薪資結構,可能也是另一個難解問題。
機場回家路上,周末街道許多店家似乎都未營業,是經濟發展的遲滯還是台灣已開始過歐洲國家的生活了呢?我只知道,醫院是一年到頭都不能關的機構,醫護的生活品質何時才看得到呢?
(作者陳亮恭為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陽明大學高齡與健康研究中心教授兼主任)
●健康名人堂邀請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二刊出。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