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肉是我們很常吃的肉類之一,但有些人覺得雞肉不好吃,因為雞肉容易煮得太柴。要能煮出美味的雞肉,原來從買回來的那一刻就要注意了。《CNN health》列了以下幾個大家煮雞肉容易犯的錯,趕快學起來,下次就能煮出令你滿意的雞肉料理。
常見8個錯誤的雞肉烹調料理法
錯誤一:烹飪前沖洗雞肉
原因: 雞肉是最容易傳播有害細菌的肉類,美國疾病管制署之前就曾發文提醒,烹煮生雞肉之前不需用水沖洗,清洗、漂洗或浸泡都不會殺死細菌,反而很有可能將危險的細菌噴灑到整個廚房,污染水槽、流理檯及旁邊的餐盤器具。
正確做法:買回來後只需用紙巾把雞肉拍乾,在煮的時候高溫就會殺死細菌,毋需太擔心,但一定要煮熟。
錯誤二:總是選用無骨、無皮的雞胸肉
原因:這部份非常瘦,最終在燉菜和慢燉鍋等長時間煮熟的食譜中會變得乾燥和粘稠。
正確做法:試試帶骨、帶皮的大腿。或者帶皮、帶骨的雞胸肉,注意不要煮過頭,將火候控制在約攝氏70度,肉就會變得又嫩又多汁。
錯誤三:一次煎太多塊
原因:煎雞肉時,如果一次放很多塊下去,當肉與肉的位置太緊甚至重疊時,它們很難在鍋裡移動及被均勻地受熱。每塊肉都需要額外的空間,否則雞肉會在自己的汁液中蒸而不會變成褐色,這樣就不會有酥脆的外皮。
正確做法:用大一點的煎鍋,每塊肉就不會接觸。加入剛好足以覆蓋平底鍋的油,然後用中火加熱。一開始雞肉會稍微粘住,看到一側變成褐色時,開始重覆翻面。
錯誤四:用橄欖油炸雞肉
原因:炸雞需要很多油,用橄欖油不僅浪費錢;此外,如是初榨橄欖油太熱會冒煙和燃燒,留下苦味。
正確做法:使用植物油或淡橄欖油,並要特別留意溫度,如溫度太高,在裡面的肉熟了之前,外皮會變成褐色,並選用較小的雞(或切成較小塊),使其在鍋中有足夠空間煎炸,讓外皮變成金黃色、雞肉多汁。
錯誤五:在過高的溫度下烹煮
原因:將雞肉煮沸可使肉變得緊縮且有嚼勁,但在此過程中它也會失去其汁液並變得乾燥。
正確做法:開小火、蓋上鍋蓋慢慢煮,把雞肉煮到中心不再是粉紅色。並且水要多到可以覆蓋肉,如能使用事先熬的蔬菜水下去煮,則會讓味道更好。
錯誤六:雞肉烤好直接切片
原因:雞肉在煮的過程,其汁液會從中心滲向皮膚,如果你馬上切,肉的汁液會流滿砧板,肉就變乾了。
正確做法:用鋁箔紙鬆鬆地蓋上靜置約15分鐘,它們需要一些時間重新融入肉中。
錯誤七:不止一次重新加熱
原因:每次你重新加熱已經煮熟的雞肉時,它都會變乾、變得粘稠和粉狀。反復加熱也會讓味道變得愈來愈奇怪。
正確做法:只重新加熱你這次要吃的那部分。
.如使用烤箱:將整塊雞肉用箔紙緊緊包裹,將烤箱預熱至攝氏175度,再將雞肉放進去大約以75度左右的溫度烤。
.如使用微波爐:用濕紙巾蓋在雞肉上,每隔 1 分鐘煮一次,每次之間旋轉幾次,讓雞肉受熱均勻。
錯誤八:同時炒雞肉和蔬菜
原因:冷雞肉會降低鍋的溫度,汁液會沾滿蔬菜,讓味道混亂。
正確做法:先將雞肉翻炒至剛熟,在快熟之前加入蔥、薑、蒜、醬油等調味料,然後先起鍋備用。再將鍋子重新加熱至非常熱,再繼續加入蔬菜和醬汁,等到蔬菜快好時再將雞肉放回鍋中短暫翻炒加熱,即可上桌。
控熱量或膽固醇吃雞胸肉 補充鐵質吃雞腿肉
雞肉是重要的蛋白質來源之一,且相對飽和脂肪含量較低,雞肉也含有豐富「精胺酸」,有助改善血管功能、讓免疫功能正常運作。
而現在很多健身或瘦身族群會刻意挑雞胸肉吃,但根據之前臉書粉絲團「台灣營養」分享圖解雞隻不同部位所含熱量,其實里肌肉甚至比雞胸肉熱量低一點點,去皮雞胸肉約102大卡,而里肌肉僅100大卡。熱量最高的竟然是一般認為肉少的「雞翅」,熱量達230大卡,還高過雞腿的150大卡。
不過雞腿肉仍有其豐富營養。桃園中壢天晟醫院營養師林詩蓓曾受訪指出,雞胸肉富含維生素B群,脂肪含量低,每100公克僅有2.1公克脂肪,膽固醇含量也低,想要控制熱量或膽固醇的人可選雞胸肉;雞腿肉相較雞胸肉,含有較多的鐵、鋅、維生素B2、B12和葉酸及脂肪,若需要補充鐵質又想吃白肉,雞腿及鴨肉會是好選擇,可改善缺鐵性貧血。
【參考資料】
.《CNN health》9 mistakes everyone makes cooking chicken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