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5到10%的人終其一生會罹患消化性潰瘍,最常發生在十二指腸及胃。除了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外,也與壓力、長期服用藥物、暴飲暴食、刺激飲食等有關。飲食治療六原則,減少對胃刺激,避免胃酸分泌過多,讓胃自行修復受傷黏膜,胃潰瘍即能好轉。
1.修補黏膜食物
黏蛋白有助修復黏膜傷口,特別對胃黏膜、腸道黏膜有好處,可多吃富含黏蛋白的食物,像秋葵、山藥、木耳、蓮藕、菇類等。維生素U是抗潰瘍因子,能幫助黏膜修復,十字花科類含維生素U,如高麗菜、花椰菜等可常吃。
2.吃健康的油脂
含亞麻油酸的油品,可抑制胃酸分泌,含次亞麻油酸的油脂則能抑制發炎,交替使用可降低胃酸分泌,促進傷口修復。患者回饋,早晨空腹喝一匙好油再吃早餐,胃較舒服,但切忌吃油炸食物,易刺激胃黏膜。
3.選易消化食物
胃潰瘍應避免吃粗纖維、不易消化食物,如粗菜梗、糯米、纖維較粗的肉類,主食吃飯、粥、燕麥、小米、蓮子、山藥、地瓜、南瓜等能養胃健脾;蔬菜選纖維較短的嫩菜或瓜類;蛋白質則是魚類、蛋類、豆腐、短纖維肉類等。
麵製品少吃。麵是小麥製成,性質較溫熱,吃多易腹脹,多數人吃麵食不會搭配纖維質,缺乏纖維易消化不良;對麩質過敏,麵食會使小腸腸壁漏洞,讓毒素更易進到體內。
4.少吃刺激食物
炸物、辣椒、胡椒、咖哩、生蒜頭、生洋蔥,還有咖啡、巧克力、茶類、甜飲、甜點、菸酒等屬刺激性食物,易傷害胃黏膜,有喝茶習慣者,建議將茶沖淡或改喝無咖啡因水果茶或花茶。
5.不吃冰冷食物
胃病患者切忌食用冰冷的飲品及食物,冰冷食物進到胃,血管急遽收縮,影響胃酸及消化酶作用。
6.飯水分離
胃病患者吃飯別配湯、水或飲料,能刺激口腔分泌更多消化酶,分擔胃的負擔,喝飲料等飯後一小時再喝,或飯前半小時喝水。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