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癌症是國人十大死因第一位,人人聞癌色變。癌症之所以難治,其中關鍵就是腫瘤細胞會誘導周圍血管新生,除壯大自己,還趁機轉移。因此,許多抗癌藥的治療原理,都是透過抑制血管新生,避免癌轉移,甚至餓死癌細胞。
臺中慈濟醫院一般外科主任余政展表示,許多致癌原因均與飲食西化、攝取過多動物性脂肪與動物性蛋白有關。而美國最新保健概念,即建議三餐吃蔬果,能有效改善高血壓、心臟病、中風、糖尿病,並發揮減重、抗老化等作用。
余政展指出,醫學研究發現,當癌變細胞成長到原子筆尖大小,就會開始「接水電」,透過血管不斷增生以提供癌細胞養分,進而攻城掠地。而抗癌藥「血管新生抑制劑」能抑制癌細胞血管新生,讓癌細胞營養不良而凋零。
而三餐多吃蔬食就是最好的抗癌藥,能讓癌細胞「斷水斷電」,提升人體免疫力。他進一步說明:「其實抑制癌細胞血管新生的作用,本來就存在很多蔬果的營養素成份」。
余政展表示,例如,大豆裡的大豆異黃酮、葡萄的白藜蘆醇、蕃茄有茄紅素、綠茶有兒茶素等;另外,蔬果中的纖維質也是體內好菌成長的關鍵,可以改善胃腸菌叢,提升健康。
以前的觀念認為胃腸道只負責消化,但現在已經改觀。最新的醫療研究顯示,胃腸道裡還有很多神經系統,因而有「人體第二大腦」之稱,攸關身體的代謝與免疫系統。
胃腸道是人體與外界交流最密切的器官系統,攤平表面積可達到足球場那麼大,而醫學研究證明,選擇正確的食物可以治療很多病症,搭配蔬食能減輕甚至治好症狀;反之如果每天吃得不正確,對人體健康影響很大。
素食最讓人擔心的是「不吃肉會沒有體力」。但余政展以自身為例說明,他茹素已經30多年,而外科醫師工作讓他必須長時間站立手術,不但沒有發生過體力不足的狀況,反而更能集中精神。
營養師許嘉芸於「台灣癌症基金會」官網撰寫〈治療中的癌症病友應減少肉類攝取,改吃素或生機飲食?〉一文中提醒,癌症病友由於體內組織蛋白容易流失,加上在治療期間需要蛋白質提供體內組織修復、重建,必須攝取足夠熱量、蛋白質以維持體重及避免蛋白質消耗。
蛋白質可分為動物性及植物性。許嘉芸於文中提到,動物性蛋白質較完整,稱為「完全蛋白質」,可提供人體較齊全的必需胺基酸、吸收率也較高,如乳製品、魚類、全蛋、肉類。
而植物性蛋白質所含的必需胺基酸較不足,為「不完全蛋白質」,人體吸收率也較差,使營養價值受限,其中,蔬菜的蛋白質含量極少,水果類則不含蛋白質。因此,適當攝取動物性蛋白質,可以補足植物性蛋白質的不足。
許嘉芸建議癌友不需要刻意改茹素,均衡攝取多種食物,才能維持良好的營養狀態。若癌友本身為素食者,則必須要注意食物的多元性,並透過不同食物搭配,讓蛋白質攝取更完整,不捨棄奶類、蛋類等,才能攝取到足夠的營養。
諮詢專家/臺中慈濟醫院一般外科主任 余政展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