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健保署公布最新健保藥價調整,共計7470項藥品遭調降,調升66項,總體調幅約3.5%,預計減少藥費金額超過58億元,多項控制三高等慢性病藥物都在這次降價範圍內,新制將於今年4月1日上路。面對健保署砍藥價,醫界擔憂國內醫院最快可能在6月掀起一波換藥潮,影響民眾用藥權益。
為穩定健保財務,2013年起,健保署實施「藥費支出目標制」,每年就超出藥費支出目標值額度作為藥價調整額度。去年砍73.8億元,今年則為58.3億元,調降單價前5名多用藥中,單價調降最多的用藥一口氣降低7000多元,最少也降了985元。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科長連恆榮表示,分析所有降價藥品中,在國人前十大常見處方藥品,分別包括降血脂的冠脂妥、B肝用藥的貝樂克、降血壓的脈優、治療糖尿病的糖漸平等,今年雖有些藥品沒有調整,但降幅最多的藥品達9%。
醫療改革基金會發言人朱顯光指出,目前國內醫院普遍抱有藉藥價差賺錢習慣,除可能改用便宜學名藥,當藥價調降仍要求廠商給藥價差,恐導致優質原廠藥不願留在台灣,或用不好原料藥,造成藥安問題。
民眾如果被迫換藥該如何自救?朱顯光建議,可向附近健保藥局打聽是否有相同藥物,由醫院醫師把處方釋出,即可在藥局領過去習慣服用的藥品,但部分醫院系統限制醫師釋出處方,若遇到此狀況,民眾可先詢問醫師更換的藥品成分、劑量是否與過去藥品相同,類似就可放心使用。
朱顯光提醒,若換藥後,民眾發現療效不佳或出現過去沒有的副作用,民眾可多打聽其他醫院藥局是否有在用這個藥物,考慮轉診,甚至向健保署食藥署通報「療效不等通報」。
對此,連恆榮表示,過去調查發現,醫院實際換藥品項僅約不到1%,分析主要原因也非藥品降價造成,強調藥價調整後,可減少支出成長,運用於支付新藥及擴大給付適應症範圍,讓全民共享藥價調整效益。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