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結婚,講究門當戶對,但器官捐贈也需如此斤斤計較嗎?衛福部今年二月發布「活體腎臟交換捐贈移植手術管理辦法」,開放非親屬家庭可相互交換捐贈腎臟,截至目前,僅三組家庭成功申請,但配對後卻因為血型不同而告吹。
●新制上路 非親屬活體捐腎案掛零
新制上路十個多月,非親屬活體捐腎案例掛零,台大腎臟移植名醫蔡孟昆一語道破,大部分病家自私、小心眼,總認為自家捐贈的腎臟較優,別人家的較差,怎可能「一腎換一腎」。
台灣每年約七千多病患等待腎臟移植,位居移植等候器官首位,但因器捐風氣不盛,大愛腎臟移植比率偏低,平均每一百位等待腎臟移植的患者中,僅三人有機會等腎臟,完成移植。為此,衛福部於今年年初開放非親屬等待腎臟家庭可一腎換一腎,即使在親屬間未能配對成功,透過其他患者家庭交換機會,增加活體腎臟移植機率,無須赴國外冒險移植。
只不過,新制上路後,迄今移植個案仍掛零,衛福部醫事司長石崇良坦言,推動「非親屬家庭一腎換一腎」,確實困難重重,最近委託器捐中心分析問題,著手研議是否放寬程序或開放非親屬捐贈,增加腎臟器捐移植率。
●三大原因 繁瑣、減敏治療佳、自私
台大醫院外科主治醫師蔡孟昆則點出了窒礙難行的關鍵,原因有三,申請程序繁瑣、減敏治療效果佳,以及人心自私。
首先,申請非親屬活體捐腎移植,須經過倫理委員會三次審查,光是第一關等候程序,就刷掉許多有意願的患者及家屬;醫療進步,親屬間即使血型不同,透過術前減敏治療,還是有機會換腎,不少患者不願意移植一顆陌生人的好腎,寧願花大錢,自費接受減敏治療。
至於第三點則是人性自私,蔡孟昆說,即使雙方家屬配對成功,但許多病家卻斤斤計較,批評「你家腎臟比較小、功能相對差」,反觀我家腎臟較大顆、且捐贈者年紀較輕等,對於即將移植的腎臟並不滿意,許多醫師擔心術後衍生糾紛,而不敢執行。
●秤斤論兩 擔心這樣交換可能吃虧
對此,北榮一般外科教授級特約醫師龍藉泉也有同感,該措施在美國實施後,成效顯著,美國人對於有其他家庭成員願意捐腎,萬分感恩,感謝上帝恩寵,開心都來不及。但新制在台灣上路後,遠不如預期,臨床上看到太多台灣人自私的一面,常對著別人家的腎臟秤斤論兩,認為還是自家的好,擔心這樣交換,可能會吃虧。
龍藉泉說,「想在台灣順暢推行一腎換一腎,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活體器官捐贈除了腎臟,另也包含肝臟。我國肝臟移植權威、高雄長庚醫院名譽院長陳肇隆指出,非親屬活體捐肝以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教學醫院做最多,又稱「匿名捐肝」,除了法律開放,企業也支持員工的捐贈之舉。
陳肇隆說,多倫多大學不只是北美活體肝移植做最多的醫院,五十例活體肝移植中,就有十多例來自匿名捐贈,約三成指定捐贈,其餘則是基於善心而捐,例如家人曾是器捐受益者,或原本就曾經捐過血、腎、或骨髓等。重要的是,病人接受匿名捐肝後,五年存活率為九成以上。
台大醫院兼任主治醫師李伯皇指出,十年前,國內曾討論全面開放非親屬腎臟移植,但擔心淪為器官買賣,一直不敢開放,但目前器官移植已出現瓶頸,建議政府評估可行性與管控方式,原地踏步,無助於等候移植的患者。
●C肝新藥 致肝臟整體移植率下降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器官移植趨勢是肝臟整體移植率逐年下降,根據器捐登錄中心統計去年至今本月中旬,去年肝臟大愛移植人數九十六人,今年則增至一百廿四人,但活體捐贈則從四百九十四人降至三百七十人,整體移植數從五百九十人降至四百九十四人。
陳肇隆表示,很可能是肝病型態的改變。他舉例,C肝新藥上市後,臨床證明有百分之九十八的病毒清除率,且有效改善肝功能,二○一七年納入健保後,讓需多原本需要換肝者不必換肝。
三軍總醫院外科部一般外科主任陳登偉也認為,應與健保給付C肝新藥有關。
陳登偉說,等候肝移植患者多是C肝或B肝患者,民國七十三年政府推動B肝疫苗接種,大幅降低B肝引起的肝病變,近這兩年來,健保給付C肝新藥,今年更是全面健保給付,本來需要換肝的患者用藥之後,病情穩定,無需等候肝移植。令人擔憂的是,台灣肥胖人口眾多,未來因脂肪性肝炎引起肝硬化的患者勢必愈來愈多,將成為肝臟移植的主要族群。
了促成肝移植醫學交流,第四屆活體肝移植國際醫學大會將明年元宵節在高雄舉行,這是活體肝臟移植領域最高水準的國際盛會,陳肇隆身為大會主席,號召來自卅六國頂尖肝移植學者,卡司陣容強大,鼓勵年輕醫師把握機會報名參加。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