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平台
醫病平台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醫病平台
醫病平台
聽健康
編者按:幾週前才以ChatGPT為主題,由三位年長的醫師發表這新科技可能引起對醫病關係以及醫學教育的影響。本週我們再度以同一主題,由醫學院畢業沒幾年的年輕醫師寫出他們對人工智慧對醫療的影響。一位醫師討論「大型語言模型」對病歷書寫可能發生的影響。在目前煩忙的醫療工作中,如果能只輸入簡短正確的病史要點,而由電腦轉寫為文法通順且內容正確的住院、出院、轉院的病歷紀錄,可以改善醫療工作的效率。其他兩位醫師由另一角度探討這問題,認為這種科技的介入最大的受益者應該是普羅大眾,病人可以更容易獲得他們可以了解的醫療專業知識,讓病人在醫病關係中獲得較為平等的地位,並且因為診斷和檢驗效率的提高,而大幅降低等待時間,提高治療品質。同時,醫師也才能有時間改善與病人與家屬的互動,達到更理想的醫病關係。這三位年輕世代的醫師呼籲醫護人員、民眾和醫學生一起好好利用新技術,創造更美好的醫療環境,並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中共同成長。
「我們預見這樣的人工智慧模型將會存在每個人的手機裡面,包括病人、家屬以及醫護人員,不對,這是現在已經發生的事了。醫學界必須要盡快開始討論要如何面對人工智慧模型。」
微軟的研究部門負責人Peter Lee在討論ChatGPT等人工智慧模型時憂心忡忡地提到,ChatGPT等利用巨量的網路資料訓練的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在這幾年展現了驚人的發展,以美國醫師國考舉例,前一個版本的GPT-3只能拿到剛好及格的分數,但最新的GPT-4已經可以高分通過,許多研究亦顯示高度專業化的考試(如律師、大學入學考試等)人工智慧模型都能得到高分。如此強大的AI模型,任何人只需要付幾十塊美金的月費就能取得,網路上關於非醫學背景的人詢問ChatGPT疾病診斷和治療的新聞更是比比皆是,相關的倫理問題及政策上的討論卻遠趕不上其發展的速度。隨著人工智慧的「智力」呈近乎指數型的增長,可以想見數年內對於醫學知識的掌握超過一般醫師的AI模型就會出現,這將會對病醫關係、醫學教育研究等各個層面造成極為深遠的影響,下文將就幾個面向討論這樣的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
就病醫關係而言,醫生個人的權威性將會受到不小的挑戰,雖然現代的醫學已從最初的權威家父長式(Paternalism)逐漸轉為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目前醫病共享決策中很重要的基礎仍是對於醫師專業的信任,而這樣的信任在AI時代必定會受到影響。自從網路的興起,我們就常看到病人問醫師說為什麼你講的跟我在網路上查得不一樣,或是拿其他醫師或國家的資料詢問。這樣的情境下,大部分醫師都能蠻有把握得解釋說網路上大多資訊是沒有查證或是有其理解上的誤差,但是進入了AI的時代,如果AI提供的思考及醫療證據更加完備,甚至可以糾正醫師錯誤或有瑕疵的決策,對於專業的信任是否會受到影響?筆者認為在AI時代的病醫關係應該反璞歸真,回到照護—被照護者的關係。假如有一天AI可以提供最佳的診斷及治療選項,病人最需要的也許不再會是大醫院的王牌醫師提供最專業的意見,而是跟他們有密切情感基礎的家庭醫師,可以細膩地、長期地跟病人及家屬溝通及追蹤疾病的進程,並且協助解讀AI提供的建議。
這樣模式之下醫生的執業型態可能會變成一個M型分布,其中一群人將會以研究為主,他們將需要具備對人工智慧深刻的了解,包括資料結構、模型訓練及潛在偏誤,並且協助資訊工程師驗證人工智慧所生產出的醫療建議,以及從事基礎研究及和臨床試驗,進行醫學知識的生產。另外一群將會回歸「醫者」的角色,充份運用AI協助以大幅減少執行診斷和治療的時間,而將大部份的精力用在提供身心靈的全人關懷與照顧。如果這就是二十年後醫師的模樣,那我們應該如何教育現在的醫學生呢?
台灣現今的醫學教育仍是以大堂課教授需要背誦的醫學知識為主,這樣的模式在以前所有知識都只存在於圖書館的年代有其必要,但在網路時代、甚至接下來的AI時代,每個人隨時都能從手機中得到最及時、最完整的資訊時,醫學生最需要被培養的能力將不是背誦,而是如何獲取、分析及運用知識。美國杜克大學眼科教授Edward G. Buckley曾經在醫學教育的演講中提到,新形態的醫學教育應該有幾項特色:知識面從背誦(memorizing)變成獲取(acquire),資訊面從收集(collect)變成分析(analyze),環境面從單獨學習變成團隊學習,而以後醫生的角色將從治療漸漸變成預防。筆者認為除了學習方法的改變,在內容上也需要更加深醫學人文的訓練。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尤其是病者與醫者之間的互動是極其複雜的,包括了語言與非語言的互動,更要考量到文化、情景等不同脈絡因素。AI固然強大,如果沒有好的資訊輸入也不會有好的輸出,要如何從跟病人的互動中察覺到許多細微的資訊,以及以同理的態度去陪伴病人,提供情緒上的舒緩,這可能是人類最不容易被AI取代的技能,也是醫生最重要的使命。
AI的時代下醫療究竟會發展成什麼模樣呢?在訪問的最後Peter Lee 耐人尋味得說道:「2030年對我們科技人來說已經是科幻小說的年代了,連我們都不知道那時候世界會變怎樣。」在科技飛速發展的年代,也許嘗試預測未來已經不切實際,我們真正需要具備的能力是如何在瞬息萬變中隨時調整步伐、反躬自省,自始至終堅持著作為醫師的核心價值。
3/31-醫病平台/ 醫學院教授的難題——沈默的槍手: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ChatGPT
責任編輯:吳依凡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