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生病的人有一條路走!」天主教輔仁大學醫學院數據科學中心執行長蒲若芳說。
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指出,應考量罕病患人數少,以及許多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若因療效未確定或臨床證據仍不足,導致還未能取得許可證的罕病創新藥品,在爭取用藥時效的前提下,建議有條件核准,及早提供患者用藥,並獲得支付。
蒲若芳指出,國內的藥物給付是透過比照十國中位價,並經過核價的過程,給予支付價,但隨著新創藥物愈來愈多,價格也非常高,給付應有新的思維與作法,否則勢必面臨窘境。在多元新藥時代,應該互讓一步,讓事情可以推展下去。
她舉例,如同Netflix的創新作法,吃到飽的訂閱制是一種可行的方法,這樣的價量協議,在議定整體費用後,讓符合條件的病人都可以用到藥,藥廠也不至於損失,願意提供藥物。給付範圍伴隨真實世界證據產生的分期付款;以基金形式付款的論成效計酬;特定基金的包裹式支付,都可以是先進治療醫藥產品給付的國際經驗。
罕病基金會建言書中,建議成立創新基金,取得罕藥認證的藥物,在等待進入健保期間,可先由創新基金支付,讓等待藥物的病患早一點使用,蒲若芳指出,罕病患的治療本就具有社會救助的意義,治療費用由健保署給付是必然,在創新基金的來源,應有多元財務管道,健保與公務預算應該均納入。
蒲若芳呼籲,給付的水龍頭不開,讓罕病患要去哪裡哭呢?明明有藥物可救命,卻無法取得,作為政府應該要給生病的人有一條路走!
(責任編輯:周佩怡)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