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聲/ 醫聲

肺癌治療缺口系列/晚期治療給付限縮,癌友深陷三大困境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拍攝/蘇湘雲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拍攝/蘇湘雲

肺癌是台灣新國病,大約每兩名確診病患中,就有一人已是晚期,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觀察到,不少晚期肺癌病患除了面臨「疾病本身煎熬」,同時也承受「有藥卻用不起、沒能力用」與「無法參與後續新藥國際臨床試驗」等困境,若政府可以盤點癌症新藥、新科技缺口、對癌症新藥給付有更明確的規劃,並增加對醫療、保健的投資,將更能幫助癌友獲得所需治療、提升存活率,對於達到賴政府「2030年降低癌症死亡率1/3」目標,也能產生助益。

蔡麗娟指出,目前,癌症新藥審查平均達782天,病患真正用到新藥時間,需等待3、4年以上。即使健保有給付,可能因財務衝擊而限制使用,往往也是後線治療,或限制療程及期程,,有些藥物甚至已列為國際治療指引的標準治療,病患還是無法順利使用。

舉例來說,像國際治療指引中,晚期肺癌病患若有EGFR基因變異,標準治療用藥為第三代標靶藥物,但因健保給付限縮,現在只有腦轉移病患可獲給付,在所有晚期病患中,只佔一成,其他病患與新藥的距離非常遙遠,治療權益也受到影響,存活面臨很大挑戰。

晚期病患和時間賽跑,壓力十分沉重

「健保的初衷在於避免病患因病而貧、因貧而失去治療機會,這樣的情況,與健保初衷背道而馳!」蔡麗娟直言,晚期病患等於是在和時間賽跑,當多數病患被迫自費用藥,且無力負擔合乎國際標準治療療程,也會造成「醫療階級化」隱憂,病患有藥卻用不到,無論是病患或病患家人,身心壓力都會更沉重。

一旦晚期癌症病患無法接受國際標準療程,還會面臨更大、更全面性的挑戰。蔡麗娟分析,由於多數癌症新藥臨床試驗以國際標準治療為基礎,當健保給付速度延遲、臨床試驗較難找到適合、接受標準治療的病人,國際藥廠未來進行新藥臨床試驗,可能就會跳過台灣,這對台灣的生技、醫療產業,都會帶來衝擊,無論是國際競爭力的累積或新藥使用經驗的傳承等,也都會產生不利影響。

癌症新藥給付,財源需多方支持

對於如何改善上述困境,蔡麗娟認為,現在的健保總額成長率只有不到5%,而癌症新藥的成長率為10%,只仰賴健保總額,等於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若觀察國內生產毛額(GDP)可發現,2023的整體醫療保健支出只佔6%,健保總額則只占GPD約3.5%,與韓國、日本相比,都有落差,這代表在醫療保健支出上,政府的投入並不足夠,須投入更多資源,才能把餅做大。

目前,針對癌症新藥的引進、運用,政府正在逐步規劃癌症新藥基金、暫時性支付等制度,以補足癌症新藥財源缺口。對此,蔡麗娟表示,由於健保總額的限制,導致許多已完成第三期臨床試驗、已上市,且列為國際標準治療療程的新藥無法跟隨國際腳步納入給付,而這類藥物對癌症病患可提供立即幫助,應優先考慮列為癌症新藥基金適用項目,以補足癌友急迫性治療需求。

蔡麗娟也建議,政府應積極盤點癌症新藥給付缺口、整體預算,分析哪些治療、用藥與國際治療指引有落差,盡快補足,並檢視實證醫學證據,以作為癌症新藥引入、給付規劃參考,如此才能真正符合癌症病患所需,資源才能獲得有效運用。

癌症新藥 治療 健保給付 臨床試驗 晚期肺癌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