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病名稱: 缺鐵性貧血
-
英文名稱:Iron-deficiency anemia, IDA
缺鐵性貧血是什麼?
缺鐵性貧血是貧血常見的原因之一,主要由於鐵質不足,導致無法合成足夠的血紅素,因而產生一種小球性、低血色素貧血。此病發生在各年齡,台灣地區19~44歲的育齡期婦女中,患有缺鐵性貧血者的比例高達60%,是所有貧血症中最常見的一種。
可透過補充鐵劑(分為口服與靜脈注射),輸血(血色素過低時),治療過程中,須經常接受血液檢查,來確定貧血情況是否改善。飲食方面則可多攝取富含鐵質和可促進鐵質吸收的維生素 C的食物,預防缺鐵。
缺鐵性貧血的診斷只是一種症候群,並非最終的病因,接受輸血或補血劑只是減輕症狀,因此當一個人得到缺鐵性貧血時,一定要仔細尋找發生缺鐵性貧血的可能原因,並針對造成缺鐵的原因一併處置,才能對症治療。
缺鐵性貧血的疾病發展?
因鐵質缺乏導致無法合成足夠的血紅素,影響血紅素製造而導致貧血並導致血氧供應不足。
缺鐵性貧血的檢查方式有哪些?
檢查血液中血色素的濃度及紅血球數目等。正常成年男子,其血色素量正常值約是13.4~17.2 mg/dl左右,紅血球數目是一立方公毫約含四百三十萬至六百萬個,正常成年女性,其血色素量正常值約是11.1~15.2 mg/dl左右,紅血球數目是一立方公毫約含三百八十萬至五百萬個左右,貧血者這些量會減少。
其次,眼瞼結膜的泛白程度也可幫助判斷。但有時結膜發炎時會發紅,所以有時要參考口腔黏膜的顏色。
缺鐵性貧血該如何治療?
缺鐵性貧血治療時最重要是要:補充鐵劑,分為口服與靜脈注射,一般以口服優先。緊急狀況或是血色素太低也可考慮輸血。
治療過程中,須經常接受血液檢查,來確定貧血情況是否改善。
缺鐵性貧血相關疾病學會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