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的故事....」 不斷堆疊的經驗,豐厚了我們的人生!

博思智庫 跟自己作伴:找回獨處不心慌的安定力量

「人不輕狂枉少年。」年輕的時候憑藉著一股衝勁,用力燃燒熱情,在生活與工作,甚至在交友上,多方面的嘗試、摸索和體驗。

正因為擁有這樣的體驗,讓我們得以從經驗中慢慢瞭解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對自己的深入認識,需要經過「歲月」的淬鍊和沉澱,才能展現屬於自己的生命厚度。

當生命的經歷增加之後,我們就用這些累積的經驗來豐厚自己,去因應目前遇到的困難或變化。圖/ingimage

那些年,我們的故事……

年輕時,在學校習得的知識與概念,進入社會後,開始有機會在生活裡驗證,同時因為生活裡有越來越多可以自主的空間,便形成了個別化,逐漸在生活裡塑造個人的興趣、價值,以及個性的展現、行事的風格。當然,也包括人和人之間的互動模式。

第一組化妝品、第一台機車、第一份薪水、第一次自助旅行、那個讓自己痛徹心扉的失戀、曾經熱血綻放的堅持……,這些過去的故事,都是我們經歷過的深刻經驗。

如果讓這些經驗在我們的生命裡單純路過,那麼生活就只是事件的堆疊,過往的傷口依然隱隱作痛,而曾有的光彩卻可能早已褪色。

如果可以,當你慢慢學會回頭整理那些歷程,體會當中所帶來的感受,進而瞭解這些經驗對自己所帶來的轉化,當時來不及完成的事、說不出口的話,或者不想面對的人事物,如今再次檢視,能重新給出新的詮釋,豐厚了我們的生命。

在探索自己的過程裡,和過去的自己對話,在經驗中塑造自己,這也就是我們在講「我」的內涵,它不是一個線性的狀態,而是一個整體性、多面向的綜合。從過往的事件中整理自己,而這樣的經驗,在某些情況下,還可以移轉到各種不同的情境中。

舉個例子,在求學的階段,大家多少都有臨時抱佛腳的經驗吧!遇到考試才會趕緊唸書,一邊唸書,一邊後悔之前沒有好好複習,焦慮與懊悔的心情凌遲著正在準備考試的信念。

「這次考試之後,我一定要好好複習功課,不要再臨時抱佛腳!」然而,這些約定往往也隨著考試的結束而煙消雲散,直到下一次考試前,這種拉扯的焦慮又開始湧現,再次悔不當初。某一次的痛定思痛後,開始改變了自己的唸書習慣,終於在面對考試時,不再有那麼大的焦慮與懊悔的壓力,課業成績也逐漸有了起色。

於是,這段經驗裡,有對考試的情緒反應、有對唸書模式的反省、有開始行動的掙扎與突破,還有希望自己能夠考出好成績的期許。像這樣把一個看似平常的經驗,深入探究當中更細微的自己,看見當時潛藏的訊息與內心的聲音,還有承受壓力的韌力,以及反轉逆境的潛力。

就這樣,在整理自我的那一刻,同時用第一視角見證了過往的自己,而看見自己突破的價值。

不斷堆疊的經驗,豐厚人生

我們有時候會說:「他經歷過生命的歷練,所以不論遇到什麼樣的大風大浪,相信都有能力可以應對。」當生命的經歷增加之後,我們就用這些累積的經驗來豐厚自己,去因應目前遇到的困難或變化。

人生的一些經驗是可以移轉應用的,當我們靜下心來將過去的經驗做一個整理,這個過程就是在幫助自己認識每一個生命的轉折、自己的價值、抉擇模式,或者壓力的涵容,人生歷練就成為探索自我的指引,也就是所謂的「用經驗塑造自己」。

經驗可以陪伴自己,也可以分享。當你和別人分享你的經驗或想法時,得到的回饋是人與人之間的知識與情感的交流,同時,也增加別人對你的瞭解,減少了人際間的疏離而創造了親近的友誼。人際關係的改善增加了我們對自己的信心,以及得到一份支持,讓生活更活躍,更有動力。

當然,自己的某些經歷、想法或者感受,並不適合透露給別人知道,你會選擇放在心裡面,屬於自己的世界,適合在獨處的時候,試著用對話的方式來感受深層的自我。

我們與朋友相約在咖啡廳裡閒聊,不管是陳年往事、豐功偉業,或是不久前剛經歷的一段旅行,聊著聊著話匣子就打開了。當話語之間總是提到「以前、曾經」時,代表那件事情雖然已經過去了,可是它依然對你產生影響,這個影響可能帶來一種與事件發生的當下,不一樣的全新體會與感受。

例如,當年那一段談得轟轟烈烈、義無反顧的感情,過幾年再回頭去看,成為和朋友談笑的話題:「真不知道我當時看上他哪一點?」然而,對當時的你來說,走出這段感情的傷痛是很痛苦磨人的過程。也許在幾年前這段感情造成的傷痛還沒有痊癒,但在自我對話的沉澱之後,才能敞開心房,對信任的友人娓娓道出當時心中的百轉千迴。

此外,當再次碰觸喪親、悲傷的失落經驗,或是某一個人生當中的創傷經驗時,也會有類似的體會,已經走過的,會成為生命的底蘊,展現韌力。

看見傷痛,珍惜獨一無二的經驗

在經歷創傷時刻,我們通常會把事情、感受放在內心,此時的生命故事只有我們自己才知道,別人無從得知,尤其在面對這類的失落時,容易故作堅強,不去談自我的感受、看法,也不願去聽別人對這件事情的見解,只想待在自己的世界裡。

等到認為自己可以從傷痛中走出來時,才會一點一點跟信任、親近的人說,聽聽他人的反應,再回到自己的窩裡舔拭尚未完全癒合的傷口。直到自己準備好之後,再試著談更多自己的狀態。慢慢地發現,大家對這件事的反應有著不同的觀點或評價,可能是鼓勵,也或許是輕描淡寫回應,抑或是表達共鳴。

也許會有人跟你說:「可以體會你的心情,因為這是大家都有的經歷。」沒錯,誰沒有失落的經驗呢?誰沒有體會過挫折?誰不會經歷考試失利的沮喪及自責?任誰都有跌倒過,但即便如此,那個經驗對自己而言,仍然是獨一無二的,我們不必抹煞自己的感受和經歷。

當我們能從中找到一個支撐的力量時,自我的開放度就出來了,甚至偶爾談起,還會開玩笑或是自嘲:「那時候怎麼這麼笨?」或是:「如果可以回到當初,我一定不會怎麼樣……。」就像很多人感嘆虛擲人生,若青春可以再來一次的話,也許就不會選擇荒度歲月,而懂得為人生負責的道理。


※本文摘自博思智庫《跟自己作伴:找回獨處不心慌的安定力量》

生命故事 人生 壓力 焦慮 傷口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