匱乏大腦「天生渴望所有食物」 大多數人本質是蔬食者

▲▼彩虹蔬果營養價值。(圖/Unsplash)

▲大多數的人本質上是蔬食者。(示意圖/取自Unsplash)

文/Michael Easter 譯/林慈敏

匱乏的大腦是在食物供給經常短缺的世界中進化出來的,因此天生就渴望所有食物,尤其是富含卡路里的食物。食物的味道越濃郁、卡路里密度越高,就越美味。它越是美味,我們就越可能渴望它,進而吃得比所需的更多一點。身體把多餘的食物儲存為脂肪,在過去,擁有多餘的脂肪是抵抗飢餓的保險政策,身體會利用這些脂肪,在食物匱乏時活下來,在找不到食物時補充熱量。

但是,我們一直以來從土地上獵捕、抓取或採摘的食物,並不是那麼豐富與高卡路里,不只是數量匱乏,在卡路里、口味、口感與其他使食物更加美味的特質上也很匱乏。我們吃的是我們找到的植物與獵捕和垂釣到的動物,請記住:是骯髒的植物根部與一些黏呼呼的魚在火堆上烹煮,樸素的飲食並沒有那麼令人渴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至少在一萬三千年前,我們就開始意識到,如果可以飼養動物、種植食物,而不只是獵捕與碰巧發現,或許就能擁有更多食物。於是,就跟里昂西奧一樣,我們繼續打獵、捕魚與採集,但也開始飼養綿羊與山羊之類的動物,以及種植稻米、馬鈴薯、玉米與小麥等食物。

人類開始在中東地區耕作小麥、豌豆、扁豆與鷹嘴豆,在中南美洲種植馬鈴薯、豆類、玉米與花生,在中國耕作稻米等等。這些農作物導致了人口成長、人類文明與帝國的出現。拜貿易與征服所賜,食物資源快速傳播至世界各地。

人類開始依賴農作物,因為它們是了不起的植物,是對成長、健康與不死超級有利的超級食物。「農作物是建立城市與軍隊的唯一方式,而這些是創立帝國的要件。」飲食歷史學家瑞秋・勞丹(Rachel Laudan)這麼告訴我。農業科學家稱這些食物為主要作物,它們變成人類飲食的主要產品,因為能為許多人提供茁壯成長所需的充足卡路里、維生素與礦物質。

農耕是人類曾犯下的「最嚴重的錯誤」這樣的說法,如今在部分學者當中相當受歡迎。他們主張,農耕導致了階級化的問題,而且身為獵人─採集者的祖先工作量比我們更少(大多數研究表示,這並未考慮處理獵捕與採集而來的食物需要的時間)。而回到我們開始農耕之前,科學家估計世界上有大約一千萬人。因為狩獵與採集需要大片土地才能找到足夠的食物,才不會挨餓,要是我們沒有開始種植主要作物,仍然會在外面挖掘與追捕食物,也仍然只會有大約一千萬的人口。你、那些學者與我,可能就不會是那幸運的一千萬人之一,所以我們就別抱怨太多了。

蔬菜與肉一般都是少少的配菜。蔬菜有重要的養分,但不會提供付出勞力所需的足夠卡路里,以重量計算,一份小麥所含的卡路里,是大多數蔬菜的五到二十倍。

這也是為什麼直到最近,如果人類試著像洛杉磯的純素食者那樣永遠都只吃各色蔬菜,就會繼續挨餓的原因。只有在你有一張資金充裕的信用卡,以及可以輕鬆前往現代雜貨店與雅痞快速慢食沙拉餐廳時,才有可能辦得到。齊曼內人吃蔬菜的方式,就是人類萬古以來的方式──當作補充品,一點促進營養的東西。

肉和魚也是如此。不管生酮、原始人飲食與肉食主義的倡導者相不相信,大多數早期的人類並沒有吃大量的肉,不會一邊走路一邊大口啃著獵捕到的動物煮熟的腿,就像我們經常在卡通裡看到的穴居人祖先的樣子。

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的人類學家與人類飲食進化專家艾莉莎‧克里特登(Alyssa Crittenden)告訴我,那些流行的飲食法過於注重肉類。「獵人─採集者主要是吃植物為主的飲食。」她說,像是塊莖與水果之類的食物。有一些罕見的例外,像是北極地區的部落。但即使是在少數肉類供應最充分的時候,大多數獵人─採集者部落的飲食,還是嚴重傾向植物。例如,即使在坦尚尼亞北部哈扎人(Hadza)部落的肉類很充分的時候,肉類也只占飲食的四○%,那還只是對男人來說,女人吃的肉更少。一年中的其他時候,這個部落的人幾乎完全仰賴野生塊莖植物。

肉和魚擁有必需的蛋白質與礦物質,對人類飲食相當重要。但動物的特點在於會逃走與游走,狩獵具有挑戰性,即使你有一把來福槍,更不用說弓箭或魚叉等自製武器了。即使人類馴養了豬與牛之類的動物,也不可能養太多,那時沒有現代的生物工程技術與豐富的飼料。

「肉類一直都很匱乏。」飲食歷史學家勞丹說。「大多數的人本質上是蔬食者,你不想殺掉你擁有的動物,因為牠們能給你蛋或後代。」她說,直到一九○○年,肉一般都被視為一種款待,在許多低收入的國家仍然是如此。像今天的美國人一樣吃那麼多的肉──一天吃十二盎司,只可能發生在國王與皇后身上。

在過去,大多數人的飲食就像齊曼內人一樣:以榖物或馬鈴薯等為主食,佐以一點肉與蔬菜。但這些飲食法讓文明得以崛起,也激勵了最了不起的思想家。古希臘作家、《伊里亞德》與《奧德賽》的作者荷馬,就稱大麥與小麥麵粉的飲食為「人的精髓」。即使是最兇猛的戰士與征服者,都是吃我們的主要作物。羅馬士兵每天吃兩磅小麥,十八世紀的大英帝國征服世界四分之一的土地,也都是靠小麥麵包來供給能量,日本武士也是以白米為食。

主要作物甚至打造了我們了不起的大腦。哈佛大學的考古學家團隊最近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兩百萬到七十萬年前,人類開始食用主要是澱粉類的碳水化合物,像是植物的根,類似今天的番薯。這或許就是大腦增大兩倍的原因,而非有些人聲稱的跟大腦生長的肥肉有關。

匱乏的環境與關於主要作物的某件事讓我們的心臟保持跳動,如《美國醫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中的一項研究指出:「二十世紀初期,心臟疾病在美國是不常見的死亡原因。」這種疾病甚至在一九○四年前都不曾出現在醫學教科書中,但在一九七○年代發生了改變。

▲▼。(圖/方舟文化提供)

本文摘自《大腦不滿足:打破「匱乏循環」,在數位浪潮中奪回生活主導權》/Michael Easter/方舟文化出版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