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77 筆數
常常嘴饞原因不單純?大腦可能正受影響,重症醫教3招應對!
2024-07-16嘴饞、想咬東西人之常情,背後的因素繁多,其中常見可能和腦部正受到影響有關,也因此會發現許多人進食未必是真的肚子餓,甚至明明已經飽了還繼續吃。重症醫學黃軒醫師在社群分享其背後可能原因,並教大家如何應對。
人看起來明明好好的?重症醫籲5種人注意生活,最好定期檢查
2024-06-17許多人平常看起來好好的,但往往門診掛號後就接著住院,甚至住入加護病房。甚至有些人還會認為「沒看醫生沒事,一看就出事。」重症專科黃軒醫師在群分享,自己就常被問、也最擔心病人或家屬問「人明明看起來好好的,怎麼會這樣?」。醫師指出盲點,呼籲5種人更要注意生活,最好定期檢查。
感冒好了卻還一直咳嗽?醫指常見原因,4招有助改善!
2023-05-17許多人感冒好了以後卻還是一直咳嗽,這在診間相當常見,胸腔內科暨重症醫學黃軒醫師就在個人社群分享,常會遇到民眾詢問這樣的問題,醫師指出常見原因,並提供4種方式有助改善。
常口渴也可能是疾病引起?醫指4大疾病,6方式改善不了早檢查!
2023-05-16許多人常常會出現口乾舌燥,這除了缺水而口渴以外,也有可能是疾病纏身。胸腔內科暨重症醫學黃軒醫師在個人社群分享,包括可能原因以及改善方式,更有助身體健康。
中國疫情升溫該擔心嗎?重症醫:做好2件事安心過好年!
2023-01-04中國快速解封下疫情不斷升溫,大白肺(肺部纖維化)的案例更是層出不窮,而緊接著又是春節假期,台灣和世界各國皆繃緊神經,民眾也怕是否會有新的、更具威脅性的變種病毒出現,甚至是倒退回到疫情剛爆發時。對此胸腔內科暨重症醫學黃軒醫師說明,並提醒做好2件事安心過好年。
電暖器溫度別調太高!防溫差釀猝死,醫教4招取暖又安全。
2022-12-20天冷之際民眾多會使用電暖器、電暖爐等設備取暖,不過也要小心的不只是低溫,溫差過大容易增加心腦血管等疾病風險。胸腔內科暨重症醫學黃軒醫師在社群提醒,民眾開電暖器也要注意避免室內外溫差過大,並分享如何開電暖器更經濟實惠又事半功倍。
吹氣球增肺活量、助肺健康!胸腔醫教4招簡單養肺,在家就能作!
2022-07-04一般身體健康的民眾若要訓練肺活量,黃軒醫師建議,最好的方式還是鼓勵多作慢跑、舞蹈、跳繩等有氧運動,這類運動不僅有助增強肺活量,也有利於心情愉悅、新陳代謝、防心血管疾病等,好處相當多。不過若是平時較繁忙、原本的心肺健康欠佳較難作有氧運動的族群,日常也可以透過其他的方式進行訓練,例如吹氣球。
快篩陽、確診,隔離留意3情況!重症醫:作好準備才好輕鬆面對。
2022-05-27黃軒醫師表示,為防染疫後原本沒事、過了一晚病情急轉直下,快篩陽、確診、隔離等族群,在與時俱進的遵照CDC及地方政府指示下應對後,接下來就是調整心態、適度的面對,注意體溫、症狀、血氧。
染疫就無敵?該主動染疫?重症醫指盲點,根本邏輯不通。
2022-05-25若主動染疫目的是建立在「避免重症和死亡」,那麼冒著「避免重症和死亡」的風險而染疫根本是本末倒置,邏輯不通,在主動染疫試圖獲得抗體的行為下,最嚴重很可能出現死亡的結果。而若非建立在此目的,那麼也不必主動染疫。
多國傳出「兒童不明肝炎」!與新冠有關?有何症狀?有何影響?
2022-04-28截至4/21,已有169例確定病例,包括英國114例、西班牙13例、以色列12例、美國9例,丹麥、義大利、荷蘭、愛爾蘭、法國、挪威、比利時及羅馬尼亞等國亦報告類似病例。
首例!中國傳H3N8病毒禽傳人!會大流行嗎?有哪些症狀?重症醫解說。
2022-04-28近日中國河南省傳出首例人類感染H3N8禽流感的消息,據了解該病例為4歲孩童,出現了發燒等不適住院治療。消息一出在社群上引起關注、討論及轉發,在新冠病毒肆虐下,難道又得防範其他新的病毒?會大流行嗎?有哪些症狀?又該如何防範?對此重症醫學暨胸腔內科黃軒醫師提出觀點解說。
大規模確診可能人人有獎?如何自保?醫教4情況應對!
2022-04-14大規模確診可能人人有獎?如何自保?醫教4情況應對!
確診數爆增該擔心嗎?醫:新疫情時代,重點已非確診數。
2022-04-12黃軒醫師表示,新冠病毒演化至Omicron,最大的威脅已不在重症和死亡,而是擴散率極高,以無惡意但容易理解的方式來說,這意味著「普獎」機率大幅提升,重症率、重症人口等「大獎」自然也會跟著上升。而若確診數上升提高了重症率,威脅到的將會是醫療量能,醫療量能受到衝擊,重症的治療便是個問題,死亡率也會跟著增加。Omicron在台灣開始蔓延時,台灣就進入了「新疫情時代」,以當前擴散速度來看,人人有獎將會是後續最有可能的發展趨勢。
打完疫苗月經沒來正常嗎?第三劑副作用會變強嗎?重症醫解說!
2022-02-07即便是打到第三劑,民眾不免還是擔憂新冠疫苗的副作用及不良反應,也有民眾納悶打完疫苗月經沒來是否正常,對此重症醫學暨胸腔內科黃軒醫師作出解說,並提醒留意事項,更有助確保健康。
N95、KN95、KF94口罩該怎麼選?戴哪一種?重症醫詳解!
2022-01-24近日民眾詢問度高的N95、KN95、KF94口罩,較顯著的差異在於認證國家、過濾效率及配戴方式。N95口罩認證國家來自美國,KN95則是中國,KF94則來自韓國,隨過濾效率賦予不同的數字,95代表著可過濾95%低於3微米的顆粒,94則代表為94%。
Omicron會和Delta合體?流感化、過年返鄉潮安全嗎?重症醫詳解
2022-01-06黃軒醫師表示,Omicorn確實是有可能和Delta合體,形成外媒所稱的「Delmicron」,但未必會形成新一波的災難,從現有紀錄研究來看,早在先前就有過新冠病毒結合成新變體的案例,包括在英國發現Alpha與B.1.177合併重組,造成44例死亡後消亡,而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科學家也發現由Kent與B.1.429結合的變體病毒,造成少數的病例後消失,兩者無造成大規模傳播,或成為更危險的病毒。因此即便有可能結合重組,民眾也不必過度恐慌。
一張圖看懂Omicron變種病毒!重症醫:不可輕忽。
2021-12-06黃軒醫師表示,從症狀來看,以往Delta的症狀主要以重症呈現,包括了嚴重疼痛、流鼻水、咽喉痛等,甚至是死亡;Omicron則據發現的南非醫師Dr Coetzee描述,案例症狀都相當輕微,只有疲倦、頭痛、喉嚨癢。因此目前各界專家普遍認為,新冠病毒正持續流感化。
小心香水、精油中的健康地雷!醫:挑選留意4重點,香氣太久要注意!
2021-11-09常見添加定香用的「鄰苯二甲酸酯」,其可讓香味持久,但它其實也是環境荷爾蒙的一種,可經由皮膚吸收,即便劑量小,長期也可能造成危害,包括引起過敏、代謝症候群等,許多人平常吃得少,但還是一直變胖,也有可能就是因為環境一直處於香噴噴的狀態,使得內分泌失調導致肥胖,其他也包括影響孩童性器官發育,導致乳癌、子宮內膜癌等癌症。
愛咬冰塊是健康出問題?醫:身體可能正尋求釋放管道!
2021-10-25咬食的舉動往往反應著當下的心理狀態,就像咬指甲一樣,咬冰塊也是,有可能是情緒壓力、強迫症、廣泛焦慮症等。咬冰塊的當下,或許正是身體正尋求釋放壓力的管道,若頻率太高,建議也可檢視一下自身心理狀態,並適時尋找精神科醫師、心理治療師等協助。
上廁所別滑手機!醫:恐比馬桶髒10倍,有洗手也一樣。
2021-10-19廁所的環境是非常利於病菌生存的環境,包括如廁者衛生習慣不可控,前使用者是否碰到尿糞一樣若無其事觸碰門把、又或者滴到馬桶蓋只用衛生紙擦拭等,我們並未可知。
如何避免暈針?醫教「手勾手」簡單6招有助預防!
2021-10-07黃軒醫師指出,一般暈針為「迷走神經性昏厥」的一種現象,又稱「血管迷走性昏厥」,迷走神經是人體的第十對神經,主要包括感覺神經、運動神經、副交感神經等,當中副交感神經主要掌管的就是血液相關、心跳、呼吸等生理反應。
一圖看懂!打完疫苗可以XX嗎?10件日常大小事,重症醫詳解!
2021-10-05打完疫苗可以「打手槍/自慰/性愛」嗎?此問題在黃軒醫師的粉專上意外的相當多人詢問,不過確實也是個相當重要的問題,值得重視。對此黃軒醫師表示可以,不論男女,新冠疫苗對這些行為都不會有所影響,也不會讓疫苗失效,疫苗不會藉此排出體外。不過還是有需要留意的地方,如前述避免太過激烈的行為,以免身體痠痛、疲憊等不適,無法辨別是疫苗引起或是性行為引起。
新冠、流感、肺炎鏈球菌疫苗 都打助防重症死亡!6種人建議早打。
2021-09-14黃軒醫師以較為常見的流感病毒比喻,其有如先遣部隊,一般而言殺傷力不高,但一樣有可能致命,通常在進入呼吸道後會一路破壞呼吸道,後續若染上新冠病毒或肺炎鏈球菌,將有如重裝部隊、特種部隊一般大舉入侵,病菌的侵害將易如反掌,重症、死亡的機會將大幅提升。反之也是如此。
打疫苗頭暈癱軟,是暈針?休克?重症醫指5點觀察多留意!
2021-09-03休克因過敏反應往往會經過一段時間才出現,相較暈針沒那麼快,通常約在5~30分鐘左右出現,患者往往會有昏迷、意識不清的情況出現,整體狀態會遠比施打前、比前述的暈針情況還要更差
擔心BNT心肌炎?年輕人打不打?為何先打?重症醫黃軒詳解
2021-08-31黃軒醫師則指出,心肌炎是非常罕見的副作用,約略每百萬人才會有12.6人發生,在美國已有304位確定因疫苗引起心肌炎的住院患者,95%為輕症,至今無人因心肌炎而死亡,死亡率為0.00%。相較之下,兒童、青少年等年輕族群,雖因染疫死亡的可能性也不高,但在沒有注射疫苗的情況下,染疫後死亡率還是有0.03%~0.22%,比心肌炎致死的機率高上非常多,施打疫苗才是上上之策。
疫情期間變得易怒易吵架?醫指4種人易中招,7招助改善!
2021-08-17黃軒醫師表示,英國研究發現,研究對象在大流行期間,容易因為疫情發生爭執、意見分歧、甚至不再與朋友或親人交談。也有對認識的人,因為防疫行為表現鬆懈而感到生氣,又或者別人對自己的防疫表現感到不滿而生氣,這樣的情況約佔了53%,超過半數,且有22%曾因防疫規範檢舉他人,也約有14%的人曾被檢舉。
網傳新加坡發現抗生素可治新冠肺炎?重症醫4點闢謠:別傳別信!
2021-08-03以此為開頭的謠言:「新加坡已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對 Covid-19 屍體進行屍檢(驗屍)的國家。 經過徹底調查,發現 Covid-19 並不作為病毒存在,而是一種暴露於輻射並通過血液凝固導致人類死亡的細菌。…」。
戴手套有助防疫?重症醫指2大風險,易成防疫漏洞!
2021-07-28黃軒醫師指出,戴上手套後民眾容易認為自己是乾淨、安全的,因為手套形成了阻隔。但事實上手套不僅碰到潮濕、髒污少有感覺,也容易聚集細菌,且若真有病毒一樣是在手套上。
看電影如何兼顧防疫?醫:注意相關風險,安心觀影免緊張!
2021-07-26黃軒醫師建議,看電影前最好就先以線上購票的方式完成訂位,除了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座位,更重要的是可避免現場可能出現人擠人排隊買票的風險。在出門看電影前,確認口罩是否妥善配戴、遮好口鼻,也建議隨身攜帶酒精,以利隨時做手部清潔。並且在看電影前先上完廁所,如此可避免使用公廁。
上公廁口罩戴好別脫下!重症醫3提醒:廁所一樣有傳染風險。
2021-07-23當馬桶在沖水的時候會產生氣溶膠噴末,強烈的湍流並迅速排出空氣,最大上升速度可達5m/s,可將飛濺物、生物溶膠一起帶出馬桶,噴濺在周圍的環境,如空氣、牆壁、垃圾桶、馬桶蓋、衛生紙等
打完疫苗不要揉、不要按。醫教1招減緩注射點疼痛!
2021-07-19民眾施打疫苗後注射點持續疼痛,黃軒醫師建議可用中醫穴位按摩的方式進行緩解,方法很簡單,只要適度的按壓注射同一手臂的虎口即可,並以順時鐘的方式進行按摩,建議每次可揉按3至5秒,按壓10~15下,如此便有利達到止痛的效果。若情況允許,建議可每天按個2~3次,每次的時間控制在10分鐘左右,約三至五天便可以完全痊癒。
2族群不適合打新冠疫苗!重症醫:其他人不用挑,能打早點打。
2021-07-16黃軒醫師表示,真正不宜施打疫苗的族群只有2種,就是對疫苗過敏族群,以及血小板低下者。以檢查或病歷論定而非自行判斷為前提,這兩類型的民眾施打疫苗就有可能出現嚴重過敏、嚴重的副作用或不良反應。而曾發現對疫苗過敏者,經由醫師診察無虞可考慮施打,接種後應持續留意是否有過度過敏反應。除此之外的族群都建議施打。
混打疫苗將成趨勢?安全有效嗎?W.H.O指危險?重症醫詳解
2021-07-16黃軒醫師表示,以醫學的角度及現有的研究來看,混打疫苗部份副作用的機率確實可能上升,且對人體的影響也可能較大,但不至於到無法負荷的程度。至於民眾所擔心的血栓、猝死等罕見不良反應,則無提升的趨勢。
避免共用電梯染疫!醫:風險不只按鈕,注意2關鍵防範。
2021-07-05打噴嚏、咳嗽是人體肉眼就可以看見的大型顆粒飛沫,人在打噴嚏、咳嗽的時候,反射動作會以前方、下方的方向運行,若染疫者搭乘又未戴口罩,病毒飛沫就會噴濺在牆壁,更多的是地板,且整個空間都會散布著病毒。
「兩層口罩」更有助防疫?重症醫指1關鍵:戴錯恐成防疫漏洞!
2021-06-29黃軒醫師解釋,口罩是否能有效的阻擋病毒,除了選用真正有防護力的醫療口罩、N95口罩等以外,最重要的關鍵在於「密合度」,而非戴了幾層。
一圖了解印度變種病毒!小孩也危險?倒垃圾會中?醫指防堵關鍵
2021-06-29黃軒醫師表示,印度變種病毒現在最讓人擔心的就是高傳染力、高致病率、高濃度等特色,可說是一個相當全面的進化。台灣日前爆發的英國變種病毒傳染力約為原始的武漢肺炎病毒的1.5倍,但現在的印度變種病毒可比英國變種病毒再高出了4~6倍之多,換言之,可說是原始的6~9倍之多。且以往年輕族群因免疫力較強,受感染後多為輕症或無症狀,但此變種病毒將使年輕人也會出現症狀,甚至也容易出現重症。而受感染者,體內病毒濃度也高,將也是持續擴大傳染的關鍵之一。
天天吃進塑膠微粒恐傷腦?醫教3招排出體外避免傷身!
2021-06-25黃軒醫師指出,塑膠微粒廣泛存在於日常生活當中,如包裝材料、手提塑膠袋、地毯、人造塗料等,甚至是食鹽、茶包等都有可能存在。且塑膠微粒並非不用塑膠製品就能避免,其也存在於水循環當中,日常生活中的飲用水,越來越容易發現塑膠微粒,幾乎無所不在。透過飲食、呼吸無聲無息的進入身體當中。
疫情趨緩能出遊、聚餐嗎?重症醫:趨緩之際更要小心大爆發。
2021-06-24小不忍亂大謀,以目的、目標來看,若好好出遊、好好做生意是所有民眾共同的目標,現階段直接解除警戒、開始出遊、開始聚會等,諸多「報復性行動」恐讓疫情再度爆發,離共同目標會越來越遠。疫情目前正以「流感化」的方向發展,短期內很難恢復原本正常生活,至少需要約2~3個月,從諸多角度來看,不論是民眾、店家都還是得辛苦一陣子。為了彼此所期盼的原本生活,提醒此時不論是否為中央宣布延長,都建議民眾持續做好防疫、維持警戒。
猝死頻傳疫苗打不打?醫:避開真正猝死4風險才是重點。
2021-06-23黃軒醫師表示,目前台灣施打疫苗後猝死的案例多為年長者,猝死的可能性確實相對年輕人來得高。但是,這樣的邏輯是建立在年長者猝死的機率本來就比年輕族群高,如同走在路上突然猝死一般,並不代表猝死的原因就是因為疫苗所致,若要防範猝死應留意真正原因,如同防範走在路上猝死一樣。
是疫苗副作用還是染疫?重症醫:注意「一疲二發四疼痛」
2021-06-18胸腔內科/重症醫學黃軒醫師表示,新冠肺炎染疫症狀相當多,施打疫苗的副作用也不少,要全部記起來其實不容易,建議可記住「一疲二發四疼痛」,也就是疲勞,以及發燒、發寒,還有注射點疼痛、頭痛、關節疼痛、肌肉疼痛。若出現這些以外的症狀就要提高警覺。
打疫苗後猝死事件頻傳,重症醫師解析背後真相!
2021-06-18黃軒醫師接著表示,施打疫苗確實也是會有猝死的可能。英國曾對年長者施打疫苗後猝死及感染新冠肺炎致死統計做比較,因疫苗施打後猝死約一百萬人中有8位,因新冠肺炎致死者有141位,而因車禍致死者有23位。看到這讀者或許會覺得奇怪,為什麼連車禍也算進去?
發現隱形缺氧該怎麼辦?氧氣瓶有用嗎?重症醫師詳解!
2021-06-15黃軒醫師表示,民眾若自行準備氧氣瓶放在家中,最怕的情況就是把自己當作醫生,認為出現隱形缺氧的情況靠氧氣瓶自救即可,這種問題在各項疾病當中都非常常見,在一般輕微的跌打損傷還不打緊,但隱形缺氧可是致命危機,後續的治療也非常重要,並非單靠氧氣就能救命,氧氣瓶頂多延遲猝死的時間,且會有延誤治療導致送命的危險。
為何施打疫苗仍染疫?醫指3關鍵:群體免疫前仍要戴好口罩!
2021-06-11重症醫學/胸腔內科黃軒醫師表示,疫苗的主要作用並非在於預防新冠肺炎感染,而是預防病情加重,民眾在接種疫苗後還是有一定的機率感染新冠肺炎,應持續提高警覺。
緊張、焦慮!我有新冠壓力症候群?1分鐘壓力評估自我檢測!
2021-06-10面對緊繃的疫情,許多人或許還尚未察覺自己正面臨情緒緊繃的狀態,黃軒醫師建議可使用「Covid19壓力評估工具」做個初步的自我評估。此為加拿大及美國各大學專業的心理健康科學家、臨床醫師、實習生所成立的《PsyPan Network流行病心理學網站》編製
防疫防到焦慮、憂鬱?醫教6招破解新冠壓力症候群!
2021-06-10由於疫情,全球都在推行留在家裡「stay home」,因為家是疫情期間最安全的避風港,但家卻不一定是抗疫的快樂天堂。COVID-19肆虐全球,各國專家曾提出警告,因疫情無法外出或工作,將使家庭暴力發生風險增加。不久後,家暴數據隨著疫情爆發,包含巴西、西班牙、希臘等國,家暴專線通報數,出現2成以上的增長。
端午別返鄉,小心害死自己和家人 醫教1妙招聚餐,兼顧防疫又有趣!
2021-06-09近一點日子來看,最近因移動導致病毒傳播、引起大規模傳染最知名的案例就是馬國的「巴塞感染群 (Cluster Pasai) 」事件。一名學生因父親過世返鄉奔喪,卻未料自己已染疫,最終導致1傳2363人、29人死亡的慘劇,其中原因也包括了當地醫療相對有限,不少人四處求醫,導致病毒擴散。
34歲藝人陳零九染疫!年輕確診比例攀升至25%,醫指3關鍵。
2021-06-08黃軒醫師指出,年輕人免疫力強,多為無症狀、輕症,但卻也正因如此,有很高的機率出現免疫力過強,傷及自身的情況,也就是所謂的「免疫風暴」。當病毒侵犯人體,免疫細胞會為了抵抗病毒而群起反攻,出現防衛過當情形。這將引起全傷性的傷害,提升各個器官衰竭的風險,包括了心肌功能障礙的「心臟猝死」。
與死神搶命!急診醫幫病人插管確診 醫師:飛沫病毒破20000隻
2021-06-03黃軒醫師表示,染疫的病患只要每咳嗽一次,噴濺的病毒量至少高達20000隻,而病患在插管時,反射動作出現的咳嗽肯定不會只有1~2次,再加上氣溶膠顆粒(懸浮在空氣中的冠狀病毒微小顆粒),醫護人員完全是處於一個被病毒密集包圍的環境當中。
為何年輕人染疫也容易猝死?重症醫揭4大關鍵!
2021-06-01近日陸續傳出染疫患者猝死在家中,引起民眾所關注的快樂缺氧也是關鍵之一。患者往往在不自覺的情況下血氧濃度越來越低,且下降速度非常快,發現症狀欲就醫為時已晚,甚至根本沒意識到自己即將過世,這棘手的問題不論是無症狀患者、輕症患者都有可能帶來死亡。
千萬別戴口罩運動!醫:恐防疫失效、加重負擔,嚴重致死!
2021-05-31胸腔內科/重症醫學黃軒醫師表示,不論是快跑、慢跑、騎車運動、爬山,或是瑜珈、筋骨身展等靜態活動或是有氧運動,都不應戴口罩執行。
傳統市場易成新冠病毒巢穴?!醫籲「買菜筆記」速戰速決勿逗留!
2021-05-31黃軒醫師表示,第三階段警戒的狀態下,要減少病毒在傳統市場的傳播,政府、攤販、民眾都應做好防疫措施,才有助於防止病毒不斷擴散。
公廁可能會感染新冠病毒?醫教4點自我保護
2021-05-27胸腔內科/重症醫學黃軒醫師說明,馬桶沖水時,產生的強烈湍流,會將含有病毒的氣溶膠顆粒從糞池中排出。大力沖刷生物物質,將導致霧化現象,因此,產生的生物氣溶膠,就含有病毒在糞池顆粒中。研究顯示,沖水後衝出的糞池顆粒,約40%至60%會超過馬桶蓋,尤其是公共廁所空間相對狹窄,且通風不足,也就成了COVID-19的傳播途徑。
早上無症狀、晚上心跳停止!醫揭「快樂缺氧」危險真相:2症狀在家發現快就醫
2021-05-25「快樂缺氧」名稱浪漫,實則危險性高,確診者往往不易發覺症狀,身體已在缺氧中而不自知。隱形缺氧時可能意識清楚、情緒平穩甚至能正常應答的情況下突然休克猝死,且病情進展速度不一,有些人是逐步漸進發生,有的個案病情惡化進展飛快,早上沒有症狀,晚上心跳便停止了。
防疫期間網購、收件安全嗎?重症醫:有風險,可先噴酒精或閒置。
2021-05-20黃軒醫師指出,在寄件人、送貨人染疫而不自知的情況下,從貨品、到貨品包裝、到運送外盒、包裝等,這些都是有可能藏匿病毒的角落。除此之外,在簽收、取件的同時也可能因接觸沾染病毒。
防疫期間外送員要注意什麼?重症醫:注意3件事,風險如機師!
2021-05-20黃軒醫師指出,在假設店家、用戶皆染疫而不自知的情況下,店家餐點的置物架、門把、自動門按鈕等任何角落皆有可能藏有病毒,同樣的用戶住處也是。除此之外,外送員多以機車為主要的交通工具,容易增加眼睛乾癢的問題。
防疫叫外送安全嗎?要注意什麼?重症醫:留意4風險,慎防接觸傳染!
2021-05-20黃軒醫師指出,叫外送時防疫風險主要可從兩大面向來看,一是使用信用卡、無接觸取餐,二是當面取餐、付現。兩者領取餐點時都會碰觸到包裝袋、餐具、食物包裝盒等,而當面取餐、付現更會與外送人員近距離接觸,此時若外送人員或店家已有人染疫,恐已讓自己暴露在風險之中。
【名家專欄】黃軒醫師/大賣場是病毒傳播熱區?員工感染風險高達5.1倍!逛完勤洗手
2021-05-20只要一公布任何疫情擴散,人潮擁擠會出現在大賣場!各國都會如此,而不只是臺灣而已!就是所謂「海潮效應」。當一個人,在疫情大流行公布後,會出現類似「海潮效應」或「巴納姆效應」或「齊加尼克效應」或「霍布森效應」的偏見。
【名家專欄】黃軒醫師/疫情升溫關閉學校是減災!醫:個人防疫措施仍重要
2021-05-182019冠狀病毒大流行,影響了世界各地的教育系統,大多數的政府都決定暫時關閉學校,以此來減少COVID-19的傳播。這次COVID-19大流行,使得目前全球約有8.25億學生受到了教育影響。
疫情升溫6件事不要做!重症醫:恐讓自己暴露風險當中。
2021-05-18黃軒醫師建議,民眾雖不必過度恐慌,但可以在保有禮節、沒有惡意的前提下,自己設定一個情境,假設現在身旁的人、物品、場所都是有病毒存在可能的,自己會如何躲病毒?以此將個人防疫提升到最高,更有利保住健康。
【名家專欄】黃軒醫師/社區傳播期間務必佩戴口罩!室內場所梅花座、社交距離不可少
2021-05-13為什麼唱歌需要戴口罩?重症醫學黃軒醫師表示,正常的唱歌比正常的講話,產生更多的飛沫顆粒。而大聲唱歌,又比正常唱歌產生更多的飛沫顆粒。如果我們使用口罩,又大聲唱歌時,其每秒產生的飛沫顆粒為410(200-1150)顆,因此,佩戴口罩能將唱歌時,產生的飛沫顆粒數量減少到與正常說話相似的水平。
新冠病毒家庭傳播機率高?專家教3招降低風險
2021-04-29人類近年被三大冠狀病毒攻擊,分別是SARS、MERS以及COVID-19,而三者之間,在家庭的傳播率也有所不同,SARS,傳播率7.5%(風險範圍:4.8%-10.6%)。MERS,傳播率4.7%(風險範圍:0.9%-10.7%)。COVID-19,傳播率16.6%(風險範圍:14%-19.3%)。由此可見,COVID-19是三大冠狀病毒最容易造成家庭傳播的。
含糖飲料手搖飲喝多罹癌?研究:最高增63%死亡風險!醫師:代糖也母湯
2021-04-15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撰文表示,每月飲用1至4杯含糖飲料者,相比每月飲用含糖飲料少於1次者,其死亡風險會上升1%。每星期飲用2至6杯含糖飲料者,死亡風險則會增加6%。每天飲用1至2杯含糖飲料者,死亡風險則增加14%。若每天飲用2杯或以上含糖飲料者,死亡風險提升至21%。
錢包比馬桶髒!避免細菌感染,別和這3種東西放一起。
2021-04-09錢包受細菌汙染的機會,可從最根本的材質說起,據研究有43.4%的民眾偏好使用皮革製的錢包,有38.6%的人會使用人工合成製的錢包,帆布錢包則約佔17.9%。當中最容易滋生細菌的就是人工合成製的化合物錢包,且不論材質為何,有紋路、刻紋的錢包更容易藏匿細菌,這些細微的角落都容易使細菌滯留。
你每天都在吃塑膠微粒?茶包、食鹽竟都有!醫師憂:恐滲入淋巴循環或大腦
2021-03-16黃軒醫師指出,研究證實能藉由糞便排出體外的塑膠微粒,其顆粒比較大顆,細小的顆粒則能穿過肺、腸的上皮屏障,且直徑愈小吸收效率就愈高。小於10μm的塑膠微粒會從腸道進入淋巴、循環細統,更小的塑膠微粒甚至能夠進入大腦。
新冠病毒變種害疫苗無效?重症醫師:疫苗2.0可解決
2021-02-19黃軒醫師指出,病毒出現變種原是意料之中,病毒必須在複製過程中變異,以利本身的傳播和繁殖。當前COVID-19病毒變種版本多達數千甚至數萬個,大多數變異多為無關緊要,但有些變異使病毒更具傳染性與威脅力,而英國變種、南非變種、巴西變種堪稱其中的「三大惡魔」。
戴口罩照染新冠肺炎?重症醫:候診區比病房危險
2021-02-03黃軒醫師表示,第908例新冠肺炎確診者,因陪同母親看診時,與第889例於同一候診室共處26分鐘而被傳染,此處的風險確實相對較高。
新冠肺炎出院卻多重器官衰竭?重症醫:微血管豐富部位成重災區
2021-01-26重症醫療醫師黃軒受訪指出,迄今不少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患者有所謂「新冠肺炎症候群」,如疲憊、睡眠障礙、呼吸道症狀與神經症狀,且並非只出現在重症患者身上,輕症病患也可能發生。如果患者免疫力無法恢復正常,就可能面臨再度感染,甚至多重器官衰竭等嚴重後果。
【名家專欄】黃軒醫師/疫情肆虐國外為何不戴口罩?專家:「心理防禦機制」可能害慘人類
2021-01-25一開始,當一個人處於危險,可能會給人很多強烈的感覺。人們都想來救他。尤其如果這個人是親人。但如果後來又有兩個人處於危險之中,那你就可能不會感到擔心了?或您可能會感到只是有點擔心?或者您可能會因為擔心分散了,也不會再關注同樣的問題上,如果後來持續增加無數個,從冷漠就會變成大爆炸悲劇。
【名家專欄】黃軒醫師/寢具一週沒洗有多髒?多久洗一次?醫:枕頭套最好每週洗。
2020-12-07我們睡覺時的口水、汗水、淚水,這些水就是會滲透進入枕頭內,研究人員發現腸胃細菌,呼吸道感染的病菌,什至有糞屎的細菌。如果你約兩年左右,不曾洗過你的枕頭,那麼你的枕頭有三分之一的重量是由病菌、污漬、死細胞、麈蹣、灰塵、糞屎、衛生物排泄物...等等組成的。
【名家專欄】黃軒醫師/川普染疫肺受損機率高?重症醫指6症候群,老、胖、慢性病是危險關鍵
2020-10-05依白宮新聞秘書麥肯內尼稱他症狀輕微,醫生說他難掩疲態,也有報導指他呼吸困難、咳嗽、發燒、疲勞、呼吸窘迫...這些都是屬於組別6的三級嚴重(腹腔和呼吸道),這組別6幾乎50%的患者都得住院,所以川普
【名家專欄】黃軒醫師/喝咖啡有利降腸癌死亡率?重症醫師:研究指出與5大成份有關
2020-09-28咖啡和大腸癌的關係,可能咖啡因有著「抗炎」、「抗氧化」、「抗血管生成」等多重功效,也正是這些功效讓咖啡降低了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的發病風險。
【名家專欄】黃軒醫師/新冠肺炎易釀共同感染 醫:不單只有流感病毒而已
2020-09-25由於COVID19主要攻擊呼吸道,導致大量的肺泡損壊、引發更多的ACE2的出現,更是使更多的COVID19感染,易造成嚴重災情。 黏膜組織纖毛運動受損,使得病人痰或發炎反應留下的碎片、分泌物,不容易清除咳出、這些戰爭中的產品同時也含有大量的其他病菌,容易繼發次波,更嚴重感染。
回家勿直接躺床,武漢病毒恐殘留衣物?黃軒醫師:洗衣溫度很重要,6招徹底消毒
2020-04-15記得如果是綿製衣物,可以用至少40度C的溫度水溫,同時在洗衣機內,又加上漂白劑或其他消毐水,才會殺死了大部分病箘,如果是麻製或其他質料,水溫可以調低一點(小於60度C),以免破壞衣服的結構。記得不管哪個溫度,洗衣機要設定至少60分鐘循環的清洗。
COVID-19感染病程快10天就見生死?重症醫師籲:及早就醫避免「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2020-04-06似乎告訴同時我們那些死亡族群,可能免疫系統很會「抵死奮抗」,一直撐到10天左右(比存活者慢了24小時)才敗血症發作,又繼續硬是多擋了2天,才變成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接下來就是多重器官衰竭兵敗如山倒了,一直到死為止。
武漢肺炎年輕人不用怕?重症科醫師黃軒舉3點:「一樣危險」
2020-03-31武漢肺炎相當詭變多端,為了求生存,不斷突變並改變傳播模式,讓自己能更適應人體,可能已進化成不再是最一開始大家普遍認知的,主要對老年人、有慢性疾病者有影響。
開學擔心孩子得新冠肺炎?4大疑慮抗SARS醫師黃軒一次詳解。
2020-02-25新冠病毒造成的小孩症狀,有98.2% 其實無症狀及輕微的症狀。這些輕微的症狀類似感冒症狀:發燒、咳嗽、無力、肌肉酸痛、流鼻水、喉嚨痛等,也不會像流感病毒在小孩身上易有神經症表現。發生極重症的症狀,在小孩只只有1.4%機率而已。
武漢肺炎無症狀感染者會傳染?重症專科醫師破解疫情迷思
2020-02-12重症醫學專科醫師、胸腔內科專科醫師黃軒接受本刊採訪指出,從這起個案可以瞭解,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的親密接觸者,一開就被列為最高危險群,而親密接觸者的確未必會有感染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