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楊聰財醫師/失眠分3大型態 別單靠安眠藥,睡眠日記有助改善
2020-11-24文/精神科 楊聰財醫師
現代人常有睡不好的情況,怎樣的程度算是失眠?怎樣的失眠狀況需要就醫?
所謂失眠,是指因入睡或睡眠維持困難,造成睡眠的品質變差或時間減少。依照「精神疾病診斷統計手冊 - 第五版」(DSM 5) 的診斷標準:以每週有 3 天或 3 天以上之失眠,且白天出現倦怠、嗜睡、情緒煩躁、難以專心或身體不適等症狀,進而影響學習或工作者。其持續時間少於一個月者為急性失眠,超過一個月以上就稱慢性失眠。不過根據臨床經驗,如果一個人連續一周都有睡眠障礙,身心狀況,例如:情緒、注意力、記憶力、規劃力、執行力等都會受到干擾而苦惱。所以在上述情形發生時,便應該要就診精神醫療團隊,從生理、心理、環境等面向去評估與治療,不但要治標,也要治本。
失眠型態概分為3類:
入睡困難型:
上床後超過 30 分鐘以上才能睡著
續睡困難型:
入睡後易醒來,且清醒時間超過 30 分鐘以上才能再度入睡者
過早清醒型:
比預定醒來時間更早清醒,且無法再入睡的睡眠困擾。
我們要治本,對於失眠的原因務必要了解清楚。
一、急性失眠的原因:
主要與壓力、身體病痛、環境變化、藥物或物質使用、睡眠時間改變等有關,此類失眠的原因比較容易被發現。
二、慢性失眠的原因:
通常複雜且較難以確認,可分為下列三種,其鑑別診斷如下。
1-原發性失眠
A-占慢性失眠的 20-25%。
B-指持續於每週三天或三天以上之失眠,期間超過一個月以上,且非由其他精神、身體疾病、物質或藥物使用、或其他特定的睡眠疾患所引發的失眠症狀而言。
2-次發性失眠
A-身體疾病引起的失眠約佔 10 %。
B-會造成睡眠時產生身體疼痛或不適感之疾病,如慢性疾病病人常會有失眠問題。血壓、血糖、攝護腺肥大等生理疾病如果治療效果不佳,也會造成失眠。
3-與精神疾病相關的失眠約佔 40 ~ 50 %。
為失眠最常見的病因,又以憂鬱症和焦慮症為造成此種失眠的主因。
4-因使用藥物或物質引起的失眠約佔 10 %。
失眠症狀可以是在開始使用許多會改變生理狀況會精神狀況的藥物或在改變藥物劑量時發生。
5-因其他原發性睡眠障礙引起之失眠佔 20 ~ 25 %
A-睡眠延後型:晚上不易入睡和早上不易醒來,常見於青少年和年輕成人
B-睡眠前移型:晚上很早入睡和早上很早醒來而不能再睡著,常見於老年人。
C-輪班型:因輪班時差問題而有睡眠困擾。
慢性失眠問題常是多重病因和共病狀態,例如因罹患憂鬱症而失眠的病人,在憂鬱情緒顯著改善後,睡眠問題卻未隨之消除。因此失眠可以是一個單獨的症狀,也可能是與其他生理/精神疾病共存的一種疾病。
若須就醫,消費者應看哪一科?
睡眠障礙在疾病分類上是屬於精神科(或叫身心科),這個觀念很重要,因為睡眠是身心健康「能睡、能動、能吃、能笑」的第一根柱子,睡不好覺百病生;但是睡眠障礙又常常是冰山上的一角,冰山下的原因務必要釐清並且治療完全,方能治好失眠的本。依照上段所述,原因最常與負面情緒(焦慮、憂鬱、憤怒)以及生活壓力感有關這些都是需要精神科專科醫師、護理師、心理師、社工師、職能治療師多方協助方能根本解決困擾。
現代人失眠也常會與自律神經失調有明顯關聯。自律神經是每個人身上都有的一套重要系統,從脊椎發散出來,分布到全身,它具有二套狀況:一套是像加油器的交感系統,一套是像剎車器的副交感系統。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很容易產生自律神經失調的狀況,主要特徵就是「身體不舒服,但是就是查不出器官病因」,例如:頭痛、頭暈、頭重感、耳鳴,但是做了腦波、腦部電腦斷層或者是核磁共振,都會被告知:沒有明顯異常發現。
自律神經在目前就診精神醫療團隊,是有科學儀器可以檢測出來的:明瞭壓力指數有多高、抗壓指數有多低、心臟變異率(又叫做心臟彈性)是否有老化的現象、屬於哪一種失調、失調到甚麼程度、多少比例屬於生理因素、多少比例屬於心理因素,然後進行一套約3~6個月的治療療程,兼顧生理、心理、環境因素,達到緩解復原的目標。
如何緩解失眠狀況?
因為睡不好考慮就診,不妨可以進行睡眠日記的記錄,讓醫師可以協助研判屬於哪一種類型的睡眠障礙。如果不吃藥睡不著,請不要排斥服用藥物,只是依照睡眠醫學的觀點來講,也不鼓勵單吃安眠藥物,因為這樣會容易產生安眠藥物依賴,以及長期服用安眠藥物會影響記憶力、注意力等腦力功能。精神科專科醫師一般也會同時開立不成癮、保護腦部、改善情緒、幫助睡眠的藥物,例如可以調整血清素運作的藥物;如此比較可以達到治標又治本的效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