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及網路文字類評審(依姓氏筆劃排序)

王淑美老師

政治大學新聞學系教授

陳浩

陳浩老師

未來媒體事務所執行長、召集人

劉慧雯老師

政治大學新聞學系教授

陳浩

羅慧雯老師

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何旭初老師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系主任

鄭宇君老師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新聞學系副教授

陳浩

羅世宏老師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第一次評審會議

日期:109 年 08 月 27 日
地點:IEAT國際會議中心三樓第一會議室

本屆平面及網路(文字)類參賽作品件數共251件,各獎項參賽件數如下:「即時新聞獎」51件、「深度報導獎」96件、「調查報導獎」26件、「國際新聞獎」29件、「新聞評論獎」49件。

 經評審互相推舉,由陳浩老師擔任本屆平面及網路(文字)組召集人。

 評審方式決議為:

初審時,依獎項進行分工,將參賽作品達96件之深度報導獎分為三組,連同其餘四個獎項,共分七組,每組作品各由四位評審進行初審。初審時每位評審分別審閱責任範圍內所有參賽作品,並予以評分,給分方式為110分,最高10 分,以7分為可進入複審討論之門檻。各獎項七分以上之作品數量以不超過四分之一為原則。

 初選評分結果回傳秘書處後,經統計、排序,以總分獲28分以上者可進入複審為原則,但仍可依實際初選結果,透過群組討論後進行彈性調整。第二次評審會議前,評審先補審閱非原審閱範圍,但已進入複審之作品,並在開會前完成排序。排序統計結果,作為第二次評審會討論之參考。

 第二次評審會討論決定各獎項入選作品,第三次會議就入選作品選出得獎作品。

第二次評審會議

日期:109 年 10 月 12 日
地點:Laymoon Coffee

調查報導獎

首先討論調查報導獎。經過初選統計,進入複審討論之作品名單及排序如下:

作品名稱 序位和
安毒幽靈─毒梟、死囚、施用者,台灣人在亞洲的毒品「長征」 14
風向戰爭與它的推手:揭開台星馬中「資訊戰商人」的神祕面紗 19
光電侵農大調查:直擊上百案場,揭發四大亂象 20
台商大回流加速毒垃圾浩劫 29
揭開廢棄物黑幕 39
反紅色滲透:臥底直擊中國統戰調查報導 43
Twitter 大戰中國網軍:剖析網軍互動!長期低度使用、蹭熱點、小夥伴支援 47
台商第四波大遷徙南向4.0啟動 搶人搶地也搶商機 48
體檢行的正義2.0 49
黑金詐欺:咖啡豆混充騙局 61

 評審們集中討論序位和領先的前六件作品。

 有評審認為蘋果新聞網的「反紅色滲透:臥底直擊中國統戰調查報導」相當具有警示作用,由特派記者"臥底"對考察團及夏令營進行完整的梳理,做出第一手報導,且有取得不易的照片輔證,呈現紅色滲透的基本樣態,值得肯定。但也有評審認為,中國所辦相關統戰活動營隊很多,機會並不難得,採訪難度也不算太高,且部分報導與主題扣得不夠緊,標題略有誇大,文字略欠精緻。

 序位和前五名作品中有兩件與廢棄物相關,分別是天下雜誌的「揭開廢棄物黑幕」及商業周刊的「台商大回流加速毒垃圾浩劫」

評審認為前件作品由資深記者操刀,熟練度佳、文筆好、排版精美,報導品質良好,但內容以專訪為主,較難表現調查難度。商業周刊的作品則從台商回流角度切入,能看到大環境鼓勵台商回流背後所隱藏的環境成本問題,新聞點抓得很好,報導有新意。

 上下游新聞市集的「光電侵農大調查:直擊上百案場,揭發四大亂象」也獲得評審一致肯定,評審認為本作品由記者一人調查上百個案場,個案多且仔細,完整揭露光電產業與農業的衝突,令人印象深刻,場景照片怵目驚心。

有評審認為調查報導獎的評審標準在於選題是否具有特殊性及採訪是否有難度,依此標準,序位和排名第一名的報導者作品「安毒幽靈─毒梟、死囚、施用者,台灣人在亞洲的毒品『長征』」符合主題特殊及採訪難度高。

另一件報導者作品「風向戰爭與它的推手:揭開台星馬中『資訊戰商人』的神祕面紗」,能找到參與其中的出資者進行訪談,相當不容易。

討論至此,評審先確定序位和排名前四的作品入選,再以舉手表決方式決定第五件入選作品。投票結果「揭開廢棄物黑幕」以四票險勝獲得三票的「反紅色滲透:臥底直擊中國統戰調查報導」。

新聞評論獎

接著討論新聞評論獎。經過初選統計,進入複審討論之作品名單及其排序如下:

作品名稱 序位和
張潔平專欄 〈為時代記錄,香港的陷落〉 17
「全城烽火,香港移交後劇變」系列專欄 29
疫情、兩岸、身分政治 35
從反送中到國安法,香港共同體的潮起與潮落 38
那些民進黨的人與事 41
疫情如何改變世界? 46
中火事件中行政與司法的爭議 49
新冠肺炎疫情顯微鏡 49

對於今年新聞評論獎出現不少團隊作品,評審認為團隊作品的文章若有好有壞、品質參差不齊,反而容易被扣分。相較團隊作品,個人作品文風一致,容易辨識優劣。

以報導者的「全城烽火,香港移交後劇變」系列專欄為例,評審認為參賽者之一的吳叡人先生之文章較為突出,有發揮評論功能,其餘系列文章品質不一,對整體得分略有影響。但也有評審認為,團隊作品有其優點,因為個人專長有限,若由多人從不同專業領域切入,更能關照各角度與面向;報導者的這件作品雖然不是篇篇俱佳,但角度多元、切角精準,組合起來能產生系列性,適於處理複雜的議題。

另有評審指出,吳叡人一文並非本人寫作,而是記者採訪紀錄之作,其他文章則夾敘夾議,甚至敘多於論,反而偏向解釋性報導。評審認為,雖有讀者喜歡這類在陳述觀點之前先營造氛圍,且能提供背景資訊的文章,但確實有體例混雜的問題。

另一件同樣出現體例問題的作品,是端傳媒的「疫情、兩岸、身分政治」。該系列文章從陸生、陸配議題著手,提供不一樣的視角,值得肯定;但文章組合中未見雄筆,且有文章字數達5千多字,大篇幅陳述兩岸關係歷史,很難歸類為評論文章。評審認為,網路文章仍應注意篇幅,避免揮霍讀者的閱讀熱情。

接著討論天下雜誌的「張潔平專欄〈為時代紀錄,香港的陷落〉」。評審認為,作者對反送中運動的軌跡及中國政治狀態了解深入,能從歷史評論的角度解析,提供讀者事件脈絡及觀點。但也有評審認為,部分文章像側寫,文筆雖好但文章過長,圍繞同一主題,頗有重複。

上報的「那些民進黨的人與事」也獲得評審肯定。評審認為,系列評論具有火力,對執政黨的批判中肯且就事論事,很早發現問題且反省到位,不受立場侷限。另一位評審也肯定其文筆犀利,能快、狠、準地回應新聞事件,並引起讀者思考,以形成立場或解決方案,符合新聞評論文體。

蘋果日報的「從反送中到國安法,香港共同體的潮起與潮落」,因刊印於報紙,有篇幅限制,文章長度適中,評論者能深入解析運動本質、脈絡、影響及走向。但切入角度比較中規中矩,讀起來沒有特別高的區隔性。

另有評審推薦自由投稿人徐子軒的「疫情如何改變世界」,認為作者勤於寫作,文章品質佳且能跟上新聞點。評審認為,此作品能掌握議題關鍵概念,在二元對立之外,提供第三種思維。

也有評審肯定獨立記者朱淑娟的「中火事件中行政與司法的爭議」,認為系列文章聚焦關注一個事件,且能提出做法。但也有評審認為作品篇數雖多,但都是對同一事件在不同時間點上的評論,角度單一。

經過上述討論,有鑒於吳叡人那篇的內容係受訪紀錄,並非其親自執筆,落在新聞評論體例之外,評審因此決定將原本序位和排第二的「全城烽火,香港移交後劇變」的排名後推,由原本序位和第六的「疫情如何改變世界?」遞補。至此,評審們一致決議由「張潔平專欄〈為時代紀錄,香港的陷落〉」「疫情如何改變世界」「從反送中到國安法,香港共同體的潮起與潮落」「那些民進黨的人與事」「疫情、兩岸、身分政治」五件入選。

即時新聞獎

接著討論即時新聞獎。經過初選統計,進入複審討論之作品名單及其排序如下:

作品名稱 序位和
「離開定係留低」-香港反送中抗爭系列報導 25
世紀之疫──新型冠狀病毒風暴 27
武漢肺炎衝擊系列報導 30
《除草劑固殺草當紅豆落葉劑》系列報導 36
疫後產業求生術 38
「風暴下的真貌──醫材差額給付政策與巿場解碼」系列報導 38
聯合報「新冠肺炎」系列數位專題 40
武漢生與死 百萬台商親情與疫情的拔河 41
我們願為香港而死--831逆權運動紀實 42
無期的歸期:香港流亡世代在台灣 55

本屆即時新聞報導以香港反送中運動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兩大事件為大宗,同一事件下的不同作品被放在一起檢視、比較,競爭相當激烈。

首先,有評審認為即時新聞著重於即時性及現場感。以此標準,中央通訊社的「離開定係留低-香港反送中抗爭系列報導」能在高度不確定性的突發新聞中,掌握重要新聞現場,且採訪到關鍵當事人,提供觀眾當下最新資訊,具有時效性且報導生動,特別是以一己之力完成報導,相當難得。

進入複審討論的作品中,有五件與新冠肺炎疫情相關。評審們首先討論報導者的「世紀之疫-新型冠狀病毒風暴」,有評審肯定報導者很早就開始follow疫情新聞,面對這麼大的議題能連續性、滾動式地持續更新新聞內容,疫情大事紀也持續update。除了即時資訊,也能發揮其解釋性報導的長處,對於國內外疫情歷史的回顧非常具有參考價值,報導面向廣。

同樣與疫情相關的聯合報「新冠肺炎系列數位專題」,也獲得評審相當肯定。有評審認為,專題中的「圖解新冠肺炎台灣病例關係」,在疫情早期即進行報導,有效利用數位科技,以數位互動觀看細節及個案間的關係,且能做到對使用者友善,更新快速、節奏感佳。但也有評審認為報導是編年體,缺乏新聞故事,不過,也有評審回應表示,此作品屬圖表新聞,原本即講究文字簡潔精準。

上下游新聞市集的「武漢肺炎衝擊系列報導」同樣處理疫情議題,但聚焦於農漁產業,具獨特性。評審認為該媒體平日即深耕農業議題,事情一發生可以很快反應,以自身優勢做別人想不到或做不出來的報導。系列報導也能影響政府紓困資源的分配,具社會影響力。相較之下,經濟日報的「疫後產業求生術」的報導方向則是媒體普遍關注的。

另一件上下游新聞市集的作品「《除草劑固殺草當紅豆落葉劑》系列報導」,第一篇報導在6/4刊出,距離農委會公布除草劑標準的5/20,相距有兩週,因此,有評審認為本專題在即時性部分略有落後。

接著評審討論報導者的「『風暴下的真貌-醫材差額給付政策與市場解碼』系列報導」。有評審認為,此作品處理複雜且專業的議題,能在第一時間作出解釋性報導;但也有評審認為,系列專題中的每篇報導時間間隔較久,在深度上亦略有不足,整體介於即時新聞與深度報導之間。

鏡週刊的「無期的歸期:香港流亡世代在台灣」,有評審予以高度評價,認為此作品在眾多香港議題報導中顯得角度特別,能找到流落到台灣甚至必須隱姓埋名的香港人,取得對方信任願意接受採訪,切入角度銳利,反映出香港與台灣之間無以言說的現實。幾個故事雖然篇幅不長,但夠深入,且有痛感。另有評審認為,此作品應屬人物側寫。其他評審則認為,本作品能在很短時間內做出採訪,timing上確實可屬即時新聞。

詳加討論及評比,並經過一番相互說服,評審們相當程度推翻了原序位和的排列順序,最後決定由「離開定係留低-香港反送中抗爭系列報導」「世紀之疫-新型冠狀病毒風暴」「武漢肺炎衝擊系列報導」「新冠肺炎系列數位專題」「無期的歸期:香港流亡世代在台灣」五件作品入選本屆即時新聞獎。

國際新聞獎

經過初選統計,進入複審討論之作品名單及其排序如下:

作品名稱 序位和
「香港反送中運動紀實:強權與反撲.絕望與希望」系列報導 19
國家的囚徒 中國709大抓捕案律師 王全璋 26
一萬顆催淚彈下的香港 36
仇恨政治的崛起與救贖:柏林圍牆30年後,極化政治與資訊戰的新威脅 37
中國大倒退 37
永續能源之路 38
與台灣斷交七日內,索羅門群島紀實報導 39
《地圖上消失的國家》系列報導:非洲之角「索馬利蘭」 45
難民歸鄉路迢迢 48
《美中角力UN組織》 49

相較其他獎項,評審們在國際新聞獎作品的排序上共識較低,即使是序位和排序較為後面的作品都有評審給第一名,因此,在決定入選作品時更依靠討論及相互說服,最後結果更大幅度的修正了原有的排名。

在上述十件作品中,香港及中國相關議題佔了二分之一,於是評審們決定先討論這幾件作品。

有評審認為鏡週刊的「國家的囚徒:中國709大抓捕案律師王全璋」所處理的議題重要卻很少被注意,採訪難度極高,報導中也將採訪的困難表達得很清楚、很細膩,獲得評審一致肯定。

另一件與中國相關的作品,商業周刊的「中國大倒退」。有評審認為題材不夠新穎,類似題目已有較多媒體處理過。但也有評審肯定該作品在視覺呈現上十分用心,GDP等經濟數據的運用精準,用客觀、全觀的資料,為大倒退提供數據證據,並藉由敘事技巧,讓公眾能理解專業議題。

有評審認為,自由亞洲電台的「美中角力UN組織」,有助於讀者理解美、中兩國在UN相關組織中的爭霸過程,議題有重要性,報導角度周全、專業,是真正的國際新聞寫作格式。該評審努力說服其他評審改變看法,當場也獲得一定認同。

接著討論兩件香港議題作品,分別是商業周刊的「一萬顆催淚彈下的香港」報導者的「『香港反送中運動紀實:強權與反撲,絕望與希望』系列專題」

評審認為,商業周刊的作品從理工大學被警方圍攻的緊張態勢起頭,回顧催淚彈下的香港日常生活,探討面向完整豐富,能讓讀者感受到衝擊。報導者作品持續追蹤報導反送中運動,用心及報導品質佳,但在各媒體都已做出大量相關報導後,顯得較缺乏特殊視角。

除了大國議題,兩件關於索羅門群島及索馬利蘭的報導也讓評審驚艷。在端傳媒的「與台灣斷交七日內,索羅門群島紀實報導」部分,評審認為此作品以近乎人類學的介入觀察方式做報導,報導方法特別、內容好看,唯一的缺點是沒有採訪到重要人物。而上報的「《地圖上消失的國家》系列報導:非洲之角『索馬利蘭』」,優點是題材少見,也能讓讀者獲得新知,缺點是行文中看不出是自己採訪或引用國際報導,且較多錯字。

另一件以題材取勝的作品,是中央通訊社的「難民歸鄉路迢迢」。評審認為,國際媒體對東南亞難民問題著墨較少,本報導處理馬來西亞境內的難民議題,題材少見,且重要。

報導者的「仇恨政治的崛起與救贖:柏林圍牆30年後,極化政治與資訊戰的新威脅」,對德國政治經過數年變化成為當今樣貌,及其對全世界的影響,掌握得很好,報導細膩,符合評審對國際新聞文類的理解,是箇中佳作。

聯合報的「永續能源之路」採訪到不少國家的能源轉型政策及經驗,報導廣度及深度夠,但過往已有不少媒體報導過相關議題,且多偏向政策性探討,相較其他作品顯得較缺乏張力。

討論之後,在決定由哪些作品入選的過程中,評審們在兩件關於香港反送中運動的報導上有一番掙扎。報導者的「『香港反送中運動紀實:強權與反撲,絕望與希望』系列專題」的初審序位和雖暫居第一,但卻不是大多評審心中首選。反倒是商業周刊的「一萬顆催淚彈下的香港」,有兩位評審給第一名。評審認為兩者報導面向都很豐富完整,但後者的文字表達更具震撼力及衝擊力,如要兩者擇一,傾向商周作品入選。

 深度報導獎

 最後討論深度報導獎。進入複審討論的除了領先群作品外,還有兩件雖然序位和未領先,但有評審特別推薦。

作品名稱 序位和
國家不願面對的真相:獨家揭露台鐵體檢報告 28
隱形農業大軍 34
「合法、廉價、24小時到貨,笑氣如何毒害年輕人?」 39
我們不是神:看不見的社工職業創傷 40
108課綱上路周年追蹤報導 40
八八風災10年追蹤──父權式遷村、不義的訴訟,二度撕裂小林村 45
天亮之後—921地震廿周年 46
遲來的早期療育 49
拆解退休金炸彈 49
【水啊】專題 58
為未來種一棵樹 60
【南迴不難回】接上救命最後一哩路 66
災變 20 年,921 教會我們的事 66
【制度傷人專題】臺灣限定的生存遊戲,誰破得了關? 評審推薦
青年憂鬱症 評審推薦

有評審給予經典雜誌的「『水啊』專題」高評價,認為該作品從尋常但一般人不知道的角度切入,主題與生活密切相關,卻能做出新意、提供新知,且報導完整,讓人驚豔。但也有評審認為,該系列報導由多期封面故事組成,報導主軸不明確,新聞規劃上也欠缺連貫性。

聯合報的「為未來種一棵樹」也獲評審肯定。評審認為,日報的版面有限,該媒體願意投入專題式深度報導,且每則新聞佔報紙半版以上,報導內容有軟有硬、面向完整且版面樣貌多元。

Right Plus多多益善的「『南迴不難回』接上救命最後一哩路」也獲評審肯定,認為報導角度特別。不過,也有評審指出,此非全新議題,曾有電視台做過相關專題報導。

接著評審集中討論三件大災難的週年專題報導,分別是九二一地震二十周年的報導兩件、八八風災十周年的一件。

評審認為,聯合報的「天亮之後-921地震二十周年」是三件回顧報導中做得比較好的。除了採訪倖存者20年來的歷程,故事動人外,也能指出過去及現在尚未解決的問題,例如政府未積極面對斷層帶的檢測等。Right Plus多多益善的「災變20年,921教會我們的事」則偏重防災知識,相較之下面向不足。

另外,評審指出報導者的「八八風災10年追蹤報導-父權式遷村、不義的訴訟,二度撕裂小林村」有廣度,但深度略為不足。加上相關議題近年已有不少報導,該作品並沒有太多新發現。

接著討論初審時未進入領先群,但獲評審推薦的兩件作品,分別是Right Plus多多益善的「『制度傷人專題』台灣限定的生存遊戲,誰破得了關」,及天下雜誌的「青年憂鬱症」。評審認為,前者從戶籍制度著手探討,叩問「是因為貧困而沒有家,或沒有家而貧困」,報導角度特別,發人省思。但也有評審認為,此篇報導文字較乾澀,故事說得不夠精彩,若能加上國際或歷史比較,會讓報導內容更有參考價值。而「青年憂鬱症」則是以議題重要性獲得評審提出特別討論,但評審也瞭解,此議題確實很難找到當事人受訪,報導較難深入及突破。

接著討論評審共識較高,排名較前面的幾件作品。

有評審認為,國語日報的「遲來的早療教育」,從家長所需的角度把各個不同領域的早療資源做成專題,提供讀者重要資訊,在版面有限的情況下,報導簡潔,是值得鼓勵的好作品。

聯合報的「隱形農業大軍」,則能揭示不為大眾所知的現象,點出農業缺工及非法移工問題,揭露了農委會與移民署間無法橫向聯繫的困境,呈現問題的嚴重性及難以解決的現況。除了報導內容佳,作品名稱也很傳神。不過,也有評審指出該現象並非首次被揭露,之前已有紀錄片深入紀實。

另一件聯合報的作品「108課綱上路周年追蹤報導」,也被評審肯定能不拘泥於意識形態,從政策執行角度出發進行檢討,敘事清晰加上資訊圖表,有助於各界正視相關問題。

報導者的兩件作品也都獲得評審好的評價,「國家不願面對的真相:獨家揭露台鐵體檢報告」,獨家取得台鐵局總體檢報告,具有揭露性;「合法、廉價、24小時到貨,笑氣如何毒害年輕人」,深入檢視笑氣濫用現象及原因,議題特別,且能提醒誤用的嚴重性。

另外,評審也肯定鏡週刊的「我們不是神:看不見的社工職業創傷」,認為該報導兼顧質化及量化研究,是少見的從社工角度出發的報導,專題企畫完整,人物刻畫深刻;經濟日報的「拆解退休金炸彈」,處理與民眾切身相關的重要議題,以圖表、個案故事及國際比較作出完整報導,能深入淺出且具有時效性。

討論至此,評審對於由那些作品入選已有相當共識,除「八八風災10年追蹤報導-父權式遷村、不義的訴訟,二度撕裂小林村」未能入選,大致都維持原有排序。

第三次評審會議

日期:109 年 11 月 23 日
地點:Laymoon Coffee

第三次評審會為決選會議,要從入選作品中選出得獎者。

即時新聞獎

評審們先大致回顧入選作品的優缺點。

 評審認為,上下游新聞市集的「武漢肺炎衝擊系列報導」把主題式新聞做得很好,兼顧即時及深度,顯示記者對產業領域平日有掌握,才有相對豐富的資訊。鏡週刊的「無期的歸期:香港流亡世代在台灣」偏向人物側寫,相較其他作品,在即時性上較不具優勢。

 中央通訊社的「離開定係留低-香港反送中抗爭系列報導」則為典型的即時新聞,是在重大事件發生時的現場紀錄報導。此作品能在消息紛亂的情況下,快速發稿且報導技巧專業,讓讀者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獲得專業媒體的報導資訊,更難得的是全程一人作業。

討論後進行投票,每位評審投一票。投票結果「離開定係留低-香港反送中抗爭系列報導」獲得六票,「武漢肺炎衝擊系列報導」獲得一票。由中央通訊社「離開定係留低-香港反送中抗爭系列報導」獲得本屆即時新聞獎。

國際新聞獎

國際新聞獎部分,評審集中討論鏡週刊的「國家的囚徒:中國709大抓捕案律師王全璋」及報導者的「仇恨政治的崛起與救贖:柏林圍牆30年後,極化政治與資訊站的新威脅」這兩件作品。

 評審認為鏡週刊的作品能發掘一般不被注意的議題,細節描述文字動人,且有採訪難度,所報導對象及故事具有張力及衝突性。報導者的作品所處理的議題重要,報導詳盡且具前瞻性,能預見全球政治發展態勢,不過,訪問內容較少,資料收集較多。

討論之後進行投票,每位評審各投一票,投票結果:鏡週刊的「國家的囚徒:中國709大抓捕案律師王全璋」獲得七票,獲本屆國際新聞獎。

新聞評論獎

本屆新聞評論獎入選作品中有多人作品,也有個人作品。評審認為,多人作品雖可涵蓋不同專業面向,但缺點是作者文風各有不同、程度不一,文章品質容易參差不齊,論點也難有一致性。評審們認為,新聞評論獎應展現評論者個人觀點、風格、文采及視野,並能自負文責,因此,決選時一致傾向將最後桂冠給予個人作品。評審們並建議主辦單位未來將新聞評論獎改為限制個人參賽。

 接著討論三件入選的個人作品。

 在上報的「那些民進黨的人與事」部分,有評審認為,此作品是標準的評論寫作,且作者孰悉議題、掌握新聞內幕,表現優秀。但也有評審指出新聞評論寫作應先簡要說明所欲評論之事,再敘述觀點,才能與新聞密切連結,而此系列評論將新聞事件放在後面,讀者若沒有看完全篇會不知所指何事。

 天下雜誌的「張潔平專欄〈為時代紀錄,香港的陷落〉」部分,評審認為該系列文章文筆不錯,能幫助台灣瞭解香港情勢及香港問題的複雜性,但也有評審認為作者可能為了幫助讀者掌握事件動態,文章敘多於論,並非作者當年度最好的作品。但評審們仍肯定,此系列文章是在香港最挫敗的時候,所留存的珍貴紀錄。

 自由評論者徐子軒的「疫情如何改變世界」,有評審肯定其寫作勤快,但文章內容以較多篇幅描述國外疫情,各篇品質不一。

接著進行投票,每位評審投一票,投票結果:「張潔平專欄〈為時代紀錄,香港的陷落〉」得四票;「那些民進黨的人與事」、「從反送中到國安法,香港共同體的潮起與潮落」及「疫情如何改變世界」各得一票。由天下雜誌的「張潔平專欄〈為時代紀錄,香港的陷落〉」摘下本屆桂冠。

深度報導獎

深度報導獎入選作品共有八件。

 評審們一致肯定聯合報的「隱形農業大軍」,認為報導切入角度好,顯示作者平日即關注相關勞動議題,寫作技巧及文筆亦佳。

 有評審認為,報導者的兩件作品「國家不願面對的真相:獨家揭露台鐵體檢報告」及「合法、廉價、24小時到貨,笑氣如何毒害年輕人」,所處理議題都很重要,前者還是獨家報導,值得肯定。

入選作品各有擅場,能從近百件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已非常不容易,但新聞獎之評選仍須有所取捨。最後評審以投票決定,每位評審各投一票,投票結果:「隱形農業大軍」獲得五票,「國家不願面對的真相:獨家揭露台鐵體檢報告」及「合法、廉價、24小時到貨,笑氣如何毒害年輕人」各獲一票。由「隱形農業大軍」勝出。

調查報導獎

最後討論調查報導獎。

 評審們給予上下游新聞市集的「光電侵農大調查:直擊上百案場,揭發四大亂象」高度評價。評審認為,此作品非報導單一事件,而是對結構性問題進行系統性調查及揭露。光電產業在公共論述上被過度美化包裝,報導所揭露的真相與產業公關包裝後的形象有極大落差,令人怵目驚心!在所屬媒體機構資源及人力條件不足的情況下,以一人之力調查上百個案場,個案多且報導仔細,認真程度令人感動。

 報導者的「安毒幽靈-毒梟、死囚、施用者,台灣人在亞洲的毒品『長征』」也是令評審印象深刻之作,發揮了該媒體一直以來善於資料整理之優點。可惜之處為作品以報告的再呈現為主,調查採訪不足、原始資料較少,但編輯力強,整體作品好看。

 商業周刊的「台商大回流加速毒垃圾浩劫」,及天下雜誌的「揭開廢棄物黑幕」作品性質相近,都是操作成熟、高水平之作。

最後,評審以投票決定得獎者,每位評審投一票,投票結果:「光電侵農大調查:直擊上百案場,揭發四大亂象」得六票,「安毒幽靈-毒梟、死囚、施用者,台灣人在亞洲的毒品『長征』」得一票。由「光電侵農大調查:直擊上百案場,揭發四大亂象」勇奪本屆調查報導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