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及網路音頻類評審(依姓氏筆劃排序)

李蝶菲老師

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講師

黃雅琴老師

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講師

閻紀宇老師

風傳媒執行副總編輯

許文宜老師(召集人)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助理教授

黃俊銘老師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助理教授

第一次評審會議

日期:109 年 08 月 27 日
地點:IEAT國際會議中心三樓第一會議室

首先由工作人員向評審老師們報告今年的參賽作品件數分別:

  • 國際或全國新聞獎:17
  • 地方新聞獎:21
  • PODCAST新聞獎:42

依比例原則,應於第二次評審會議每一獎項選出3~5件作品入選。

並提供評審老師第十八屆廣播類二個獎項的評分原則,供做參考,由老師們再行議定本屆作品評分的規則。

因為今年廣播類獎項與去年完全不同,由原「即時新聞暨新聞節目獎」、「深度報導獎」變更為「國際或全國新聞獎」、「地方新聞獎」、「Podcast新聞節目獎」,其中「Podcast新聞節目獎」是國內首創獎項,老師們都深感責任重大,討論熱烈。

最終決定評分標準為:

  • 原則上每一獎項選出參賽作品3~5件,入選會議當天視需要酌情增減。
  • 每一位評審老師都需聽過每一件作品,並依10級評分
    • 最好10分,最差1
    • 7分為可進入複審門檻分數
    • 當參賽作品差異不大時,可接受小數點(點5)評分做更細緻的區別
  • 「國際或全國新聞獎」以及「地方新聞獎」評分標準比例如下:
    • 時間性20%、
    • 新聞價值(新聞取得難度及影響)30%、
    • 新聞內容與結構30%、
    •  新聞技巧(採訪技巧、播報技巧、可聽性)20%。
  • PODCAST新聞獎」是新獎項,為求慎重,老師們決定先收聽參賽作品,於9月中擇期就評分標準進行討論,待評分標準確定後,再進行作品評分。

Podcast新聞節目獎」評分標準線上討論會議

日期:109 年 09 月 24 日
地點:線上會議

老師們為了就給奬的方向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評審們皆認為,Podcast新聞節目與傳統的廣播節目有差別,並非親臨現場進行採訪,而是透過對談或現場訪問形式,呈現新聞結構及深度。雖然獎項在評分配比上會與傳統廣播不同,但節目仍需合乎新聞標準,例如新聞要有出處,消息要有來源說明等等。

 受歡迎的podcast節目訂閱人數很多,尤其受年輕人喜愛,影響力日益增加。評審們期待podcaster透過這個獎項的鼓勵,更能掌握此一新聞平台的精神,服務聽眾。

 評審們並表示,卓新獎設立podcast新聞節目獎的目的,是要鼓勵此一不經電波頻率,而是透過網路隨選收聽的新興聲音媒體。除了歡迎傳統廣播人,也歡迎傳統廣播圈以外的專業人士參與。內容仍聚焦於新聞,至於非新聞性的Podcast節目,不是此獎項所要獎勵的對象。

第二次評審會議

日期:109 年 10 月 08 日
地點:Laymoon Coffee

會議開始,首先廣播組評審召集人建議討論程序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平均得分超過七分的作品,進入複審。
第二階段:平均得少於七分,但有評審特別推薦的作品,經討論後也可納入複審。
第三階段:就前兩階段選出的作品,決定入選名單。

以下為討論過程

國際或全國新聞獎

平均超過七分的作品:

作品名稱 平均得分
國境漂流瓶 8.6
「要不要找麻煩」系列報導 8.2
《醫病醫心─93    加油》 7.48
長照小革命時間銀行系列報導 7.48
庚子年的新冠疫情 7.3
南方澳斷橋事件誰來管橋? 7.2
警廣防疫懶人包 COVID-19「疫」把罩 7

平均在七分以上(含)作品共七件。首先對於得分最高的二件作品,評審一致同意列為入選作品。

對兩件作品的討論如下:

關於「國際漂流瓶」,老師們認為這件作品從命名開始就很吸引人,題材漂亮又和台灣有關,讓人有眼睛一亮的感受;同時每篇脈絡都很清楚,主持人說故事的能力極佳,很有畫面感,在聽覺上是一大享受,從細節也可感受到製作用心,唯一美中稍有不足之處,是在13:08處,速度太快,小小的被扣了技術分。

另一件直接入選的是「要不要找麻煩」系列報導,老師們認為這件作品,角度多元,切題、命名都很好,內容從不同面向切入大麻使用。透過專家學者與一般民眾對大麻開放合法使用,或贊成或反對的聲音,正反論述脈絡清楚,釐清相關觀念,使聽眾對此議題能有進一步的認識,並引起反思。後製用心,技術也很好,各方面表現都很均衡,作品完成度很高。

針對平均分數未達七分的作品,有評審推薦「山東合村併居的噩夢系列報導」這件作品,認為內容完整,題材特別,由不同的案例切入,揭發事實真相,並且記者採訪不易,因此給了高分。但其他評審則認為,這件關於中國山東強迫村落拆遷合併的作品,製作得不錯,但題材上與台灣聽眾較缺乏連結,決定還是不列入。

另外一件平均未達七分的「植物獵人的所羅門行動」專題:系列之一「木材王來了(上) 所羅門植物在台灣生根」、系列之二「木材王來了(下) 所羅門巨蘭找不到家」,也有評審推薦,認為作品題材重要,過去同樣的題材都是談境外的,這個則是與台灣相關。訪問的都是第一線專家,受訪者表述能力也都不錯。但未獲其他評審附合,未列入複審討論名單。

討論到此,評審們決定以投票方式,在「國境漂流瓶」及「「要不要找麻煩」系列報導」之外,從餘下的五件作品中再挑三件入選。

投票結果:「《醫病醫心─93    加油》」、「長照小革命時間銀行系列報導」分列最高及第二高票,順利入選。

「《醫病醫心─93    加油》」:評審認為這件作品,記者從各個角度切入,訪問醫生、護士、病患和家屬,傳遞相互扶持的溫暖,展現人性最真實的一面。記者採訪能力與說故事能力都甚佳,內容溫暖動人。

而「長照小革命時間銀行系列報導」內容面向豐富,從許多不同角度對「時間銀行」觀念進行說明。現場實際收音,像一部聲音紀錄片,視覺感很強,有聽覺電影的味道。但也有評審認為音效太大聲,掩蓋了主播的聲音,後製技巧尚有不足。

而「庚子年的新冠疫情」、「南方澳斷橋事件誰來管橋?」兩件作品則因為同票,必須在進行討論。

有評審提出,這二件新聞都有價值,結構、技巧各有優劣,但就新聞採訪所付出的努力而言,南方澳斷橋事件應該是較高的,採訪較強。但也有老師認為「庚子年的新冠疫情」有很好的新聞節奏感,訪問到的專家學者也都有代表性、角度多元。

投票結果,「南方澳斷橋事件誰來管橋?」勝出。

地方新聞獎

平均達七分的作品:

作品名稱 平均得分
水泥窯燒垃圾、花蓮的危機或轉機? 7.82
火海吞漁船-屏東鹽埔漁港火燒船追蹤系列報導 7.42
深耕、永續、臺灣情 7.4
跨世代傳承 重新描繪的島嶼記憶 7.36
找回泰雅Trakis小米印記—田埔部落;田埔部落掌舵小米方舟 譜寫長照藍圖 7.14

因為平均達到七分的作品剛好只有五件,評審們分別針對這五件作品提出意見如下:

「水泥窯燒垃圾、花蓮的危機或轉機?」,獲得評審們一致贊賞。認為該作品掌握到地方關心的議題,採訪面向多元,並能容納不同聲音,讓聽眾自行判斷、思考。評審特別欣賞該作品不同於一般處理環保議題時,經常陷入單向思考,多著眼於環境被破壞,以及在地居民是受害者的角度;這件作品中不只談到污染,也涉及地方產業生態、居民就業機會、原住民與非原住民之間的關係等等,真實、複雜的面向。

對於「火海吞漁船-屏東鹽埔漁港火燒船追蹤系列報導」,有評審提出節目中出現太多不必要的現場連線;但也有評審認為,火燒漁船是地方漁業電台聽眾所關注的題目,現場連線是需要的,記者的採訪帶聽眾進入火燒漁船的現場,新聞性極佳。有評審指出,這件作品能夠將即時新聞做成深度專題,節目中可以看到當地人文。記者對議題的深入理解,也反應了記者的素質及操練,音效也做得很好,具可聽性。評審認為,記者對漁業的理解與掌握非常深入,即使是平面新聞也很難出現這樣深刻的報導內容。

「深耕、永續、臺灣情」:評審認為,記者觀察敏銳,且能親臨現場,從不同角度切入,採訪多位關鍵人士,讓聽眾能更加了解地方發展文創的作為。節目的文化氣息濃郁,節奏流暢好聽。

「跨世代傳承 重新描繪的島嶼記憶」:像口述歷史,節目特別, 合作模式值得贊揚, 題材涵蓋廣, 深入地方, 發展出很多面向, 值得肯定。

「找回泰雅Trakis小米印記—田埔部落;田埔部落掌舵小米方舟 譜寫長照藍圖」:內容中規中距, 談原住民議題很溫馨, 影響力深遠,能掌握議題,透過採訪,讓大家看到原民部落對文化生根所做的努力,同時製作者身為原住民族群關心原住民,值得鼓勵。

評審們一致同意:「水泥窯燒垃圾、花蓮的危機或轉機?」及「火海吞漁船-屏東鹽埔漁港火燒船追蹤系列報導」入選。

平均得分在七分以下的作品只有一件被提出。有評審推薦「十年同遊你好嗎?-系列報導」,認為內容可貴、議題重要,具代表性,新聞性,有可以和大眾分享的內容。但其他評審認為,節目中受訪者只有單邊立場,完全是同溫層語調,缺乏與不同意見的人對話,因此未列入入選作品討論名單。

Podcast 新聞節目獎

平均得分達七分的作品:

作品名稱 平均得分
法客電台 by 楊貴智 8.06
鏡相人間 7.68
誰在你身邊 7.54
偵查不公開?記者帶你挖內幕 7.5
【聽天下】重磅封面 7.46
阿峇卡巴 東南亞電台 7.38
鳴人放送 7.28
「當瘟疫遇上氣候變遷」專題:系列之一「武漢沒說的事 氣候變遷埋下疫劫」、系列之二「瘟疫時節 南極傳來哨聲」 7.24
The Taiwan Take 7.2
就要聽「婉」報 7.16
春風華語聚焦台灣 7.14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 7.1

得分最高及第二的二件作品,老師們一致同意直接列入入選作品。

「法客電台 by 楊貴智」,評審認為這件作品:主持人本身有相當的法律知識,在對談時很有深度,可幫助聽眾對於法律知識有進一步的認識,同時節目以聊天方式訪談,運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幫助一般聽眾了解時事與法律之間的常識。

「鏡相人間」以說故事的方式進行,口條悅耳,有評論、更有人的關懷,選材佳,是做得很不錯的節目。

在平均未達七分的作品中,有評審推薦「綠青出動」這件作品列入入選作品討論名單。評審認為,綠青出動選定全球暖化議題,同時結合台灣本地在地問題,風格活潑,特別適合Podcast 平均聽眾年齡40歲以下的年齡層。拉票成功,此件作品列入討論。

接著,由於候選的作品較多,評審們決定在進行投票前,每位評審可針對欣賞的作品發表意見,進行拉票,增加作品入選的機會。綜合整理如下:

  • 「誰在你身邊」:主持人很會說故事,敘述溫暖,很有畫面感,訪問時對談也很流暢
  • 「阿峇卡巴 東南亞電台」:主持人具有東南亞背景,長期關注相關網路的論述,在節目進行上掌控性強,是位很稱職的主持,可以挑戰受訪者,從受訪對象身上挖出更多的資源。內容切合台灣社會,讓台灣閱聽人有感,在台灣與東南亞搭起橋樑。
  • 「鳴人放送」:主持人提問相當有層次,節目具新聞性,題材在一般的廣播節目看不到,符合時事脈動,接地氣,內容深入淺出,在聽的當下令人印象深刻。但也有評審質疑,節目中引用資料的來源常常沒有明確說明,是不足之處。
  • The Taiwan Take」:主持人使用自嘲等軟性方式呈現內容,表現方式新穎,符合博客精神。資料豐富,專業度也夠。
  •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主持人與來賓針對每一集的主題,都有深入的討論,來賓的口才與論述能力佳。
  • 「春風華語‧聚焦台灣」:主持人善於提問,受訪者也對答流暢,節目可聽性高。對於節目中明白揭露接受贊助,基金會執行長表示,依卓新獎參賽辦法,接受贊助須明白揭露,但新聞內容不能因接受贊助而出現偏倚。

「就要聽「婉」報」:節目品質佳,但仍是用廣播的技巧在製作Podcast節目。

  • 「當瘟疫遇上氣候變遷」專題:系列之一「武漢沒說的事 氣候變遷埋下疫劫」、系列之二「瘟疫時節 南極傳來哨聲」:主持人善於提問,對議題有相當的專業知識;但可以聽得出來有後製剪接,完全是傳統廣播的作法。

評審們討論時提到,除廣播電台,今年有許多跨媒體參賽作品。評審們期待Podcast新聞節目的作法應該要與傳統廣播電台作品不同,此次參賽的傳統電台作品都是傳統廣播的做法,只是將原本在電台播送的作品搬到Podcast平台上;另外,也有許多傳統紙媒的參賽作品,沒有入選的原因,包括或題材切入的角度、聲音品質,或者內容組合方式並不適合音訊媒體。

評審們強調:卓越新聞獎的「Podcast新聞節目獎」歡迎傳統廣播、平面媒體,或任何跨媒體平台,運用其原本的優勢,加入共同創作,使這個新興的新聞表現形式能更加蓬勃發展,出現更多具原創性內容的新聞節目。

另外有評審老師提出關於作品播放平台的問題,希望未來參賽作品都可以在podcast平台上架,而非只在公司自有的網站播放。

老師們經過一番激烈討論後投票,得票結果如下:

作品名稱 平均得分
阿峇卡巴 東南亞電台 19
The Taiwan Take 11
鳴人放送 10
【聽天下】重磅封面 10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 8
偵查不公開?記者帶你挖內幕 6
綠青出動 4
誰在你身邊 3
「當瘟疫遇上氣候變遷」專題:系列之一「武漢沒說的事 氣候變遷埋下疫劫」、系列之二「瘟疫時節 南極傳來哨聲」 2
就要聽「婉」報 2

「依得票順序,阿峇卡巴 東南亞電台」、「The Taiwan Take」確定入選。

「鳴人放送」以及「【聽天下】重磅封面」這二件作品得票數相同,再次引起老師們的熱烈討論。

有評審提議都入選,但入選件數上限為五件。也有評審提議都放棄。折衷的做法是從二件中選一件。

有評審認為「鳴人放送」內容則與法客電台相似,但節目中的消息引用來源不夠精確;有評審認為,「【聽天下】重磅封面」的第一集很精彩,但第二集則普通;也有評審認為「鳴人放送」是傳統媒體加入Podcast製作,應予以鼓勵,各種意見相持不下,最後投票決定,由「鳴人放送」得三票入選。

第三次評審會議

日期:109 年 11 月 19 日
地點:Laymoon Coffee

國際或全國新聞獎

會議一開始,老師們認為「國境漂流瓶」、「「要不要找麻煩」系列報導」這二件作品的得分與其他三件有較大的差距,評審給分的共識較高,於是決定直接討論這二件作品,從中選出一件得獎。現場熱烈討論,評審互相說服、爭取支持。

評審們都認為,「國境漂流瓶」探討議題夠大、內容不浮泛,每個案例都具代表性,對難民法的討論也有一定深度。主持人很會說故事,題材故事性很強,讓聽眾收聽之後心有戚戚焉。再加上選擇的話題有新聞性,切合時事,是很厲害的作品。

相較之下,「『要不要找麻煩』系列報導」雖然做的不錯,題目好,訪談對象也多元,但或許是因為在台灣關於毒品話題仍是禁忌,所以製作者、主持人態度都比較謹慎,節目最後並沒有提出結論,議題經營到最後,感覺有點各說各話。但有評審強力推薦這件,理由是,這件作品雖然是小眾議題,但在技巧純熟之外,還有豐富的內容。雖不跟隨熱鬧潮流,談到的卻是十分需要關注的問題。作品能讓聽眾產生同理心,很感動人。該評審希望透過給獎鼓勵,能讓議題擴散,甚至能擴大影響到國家的毒品政策。

由於二件作品都很出色,實在難以取捨,評審要求當場重聽作品,最後才很困難的決定,今年「國際或全國新聞獎」的得獎作品為:「『要不要找麻煩』系列報導」

地方新聞獎

針對五件入選作品,老師們決定用「比較削去」的方式來選出得獎作品。

「深耕、永續、臺灣情」這件作品,有評審特別喜愛,給的分數是全部入選作品中最高的;也有評審支持「跨世代傳承 重新描繪的島嶼記憶」得獎,但兩件均未獲得評審的支持。

接下來評審針對二件得分最高的作品:「水泥窯燒垃圾、花蓮的危機或轉機?」、「火海吞漁船-屏東鹽埔漁港火燒船追蹤系列報導」進行辯論與拉票,並現場播放兩件參賽作品,互相說服。

支持「水泥窯燒垃圾、花蓮的危機或轉機?」得獎的評審們認為,這件作品顛覆刻板印象,雖然是個地方的事件,但議題具有擴張性,內容涵蓋工業、環保,以及在地生計,角度多元,能引起聽眾反思,具啟發性。被訪問的人口條精彩,後製剪輯也很傑出;反對的評審則認為,節目內容太發散,記者沒有做總結,歸納,也沒有提出解決的建議性辦法。

支持「火海吞漁船-屏東鹽埔漁港火燒船追蹤系列報導」的評審認為,這件作品能夠將即時新聞做成專題深度新聞,記者完全展現其專業素養。節目中指出,火燒漁船在當地已經不是第一次,呼籲主管機關能重視、關注這個攸關產業的問題。評審指出,整個節目像一部聲音紀錄片,聽起來非常有吸引力。但也有評審認為,火燒漁船這個題目太小,節目一直現場連線,似乎太過。

投票表決結果:由「水泥窯燒垃圾、花蓮的危機或轉機?」三票,「火海吞漁船-屏東鹽埔漁港火燒船追蹤系列報導」二票,確定得獎作品為:「水泥窯燒垃圾、花蓮的危機或轉機?」

Podcast 新聞節目獎

討論一開始,就有評審提議由「法客電台 by 楊貴智」獲獎,現場評審們再次聆聽作品確認後,全體無異議一致同意。

老師們盛讚主持人法律素養強,選題的時效性也很棒,尤其是把複雜的法律講得很白話,讓聽眾很容易理解,符合新聞傳播的目的,非常值得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