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节

书友吧

第1章 序言

豕背山奇案于1933年首次出版,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英国萨里郡的谋杀谜案。本书作者弗里曼·威尔斯·克罗夫茨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侦探小说黄金时代”的著名作家之一。在这本令人着迷的侦探小说里,克罗夫茨践行了要和读者“公平比赛”的承诺——当苏格兰场的法兰奇督察最终解开谜团时,读者会想起之前在每一页中埋下的线索。

故事发生在北部高地的豕背山附近——克罗夫茨和妻子就住在那里,开端于一场家庭闹剧。一位医生的妻子和另一个男人有染,她的朋友们对此很失望,然而一次偶然的相遇表明,这名医生也有“外遇”。有人看到医生和一名年轻貌美的女人在一起,之后医生还对此事撒了谎。当医生和这位朋友——后来发现是一名护士——神秘消失后,大家认为他们也许是私奔了。法兰奇被派去调查此案,不料紧接着医生家的一位客人也失踪了。到底该如何解释这些失踪事件呢?如果失踪的三人被谋杀了,犯人的动机又是什么呢?

法兰奇一边担心着自己的胃(早餐成了一个问题。他不想花时间去法纳姆吃早饭,但他知道一旦饿了,工作的质量会下降),一边着手调查这起引人入胜而又精心策划的案件。至少有6名嫌疑人,要弄清楚这许多不在场证明着实不易。克罗夫茨在本书出版3年后发表了一篇关于“侦探小说写作”的文章,讨论了如何用严谨的方法构思出一起案件。他的方法是:在动笔之前,首先准备好“应该发生的既定事实”概要,包括时间表、人物传记和重要地区的草图,然后总结出这些事件(包括时间表)会如何展现在侦探眼前。在本书中,克罗夫茨对小细节的处理则体现在了末尾部分的时间表上,他描述了如何证实两个关键的不在场证明,并提供了一份解释性的草图。

弗里曼·威尔斯·克罗夫茨1879年出生在都柏林,青年时期搬到了乌尔斯特。他的父亲是一名英国军医,服役期间客死他乡。后来其母再婚,嫁给了爱尔兰教会的一名副主教。克罗夫茨17岁时开始学习土木工程,之后在铁路工程领域继续深造,最终成为贝尔法斯特和北部各县铁路的总工程师。1919年,克罗夫茨开始被疾病困扰——为了消磨时间,他拿了一支铅笔和一个本子,开始写故事。

为了向狄更斯致敬,克罗夫茨将他的第一部小说命名为《双城迷案》,然后交给了柯林斯出版公司,阅读这本书稿的J.D.贝雷斯福德是当时著名的小说家和评论家,但人们对他的印象更多是来自他女儿创作的《好心的尖鼻怪》[1]。贝雷斯福德很喜欢这个故事,但要求克罗夫茨进行一些修改。后来,这本书经过修改后更名为《谜桶》,于1920年出版,上市后立即成为畅销书。故事的内容是,人们在一个本应装着葡萄酒的木桶里发现了锯末、金币和一具女性尸体,在木桶消失后,苏格兰场的伯恩利督察顺着一条线索跨越英吉利海峡展开调查。在《谜桶》问世后的20年间,其销量远远超过10万本,这是同期大多数侦探小说都无法企及的。

克罗夫茨自创作生涯之初,便展现出了工程师的精确性和自制力,这些特质对构建复杂的谜案来说非常宝贵。对铁路的热爱使他经常把列车时刻表作为调查罪犯不在场证明的重要线索——对于现代的乘客来说,他相信火车会准点运行的信念似乎很感人。克罗夫茨游历广泛,他的许多作品都以外国为背景;在许多读者还未走出英国的时候,这使得他的作品更具吸引力。克罗夫茨在前五本书中塑造了一系列督察的形象,1924年,法兰奇督察在《伟大的法兰奇督察》一书中的出场更是达到了巅峰。

1929年之前,克罗夫茨一直边写作边工作,但由于身体原因,他不得不退出工程界。他在北爱尔兰的最后一项重要工作,是主持一个关于反对《班恩河与内伊湖排水方案》的调查。次年,他发表了一篇缜密严谨的报告,驳斥了这些反对意见,十分符合他的风格。从那以后,克罗夫茨专注于写作,他和妻子搬到了萨里,并成了安东尼·伯克莱提议创建的“侦探俱乐部”的创始成员之一。克罗夫茨在俱乐部里表现活跃,结识了阿加莎·克里斯蒂、多萝西·L.塞耶斯和G.K.齐斯特顿等。

俱乐部的成员认为,侦探小说家应该“公平地”给出线索,给读者一个自己想出答案的机会。因此,有些小说家使用了各种各样的“线索指引”手法,比如英国的J.J.康宁顿、克罗夫茨和罗纳德·诺克斯以及美国的C.戴利·金。有些小说家还发出“给读者的挑战”,比如英国的伯克莱、米华德·肯尼迪和鲁伯特·佩尼以及美国的艾勒里·昆恩等。

随着伯克莱等侦探小说家愈加重视人物的塑造、幽默感和对犯罪心理学的探究,侦探故事不再只是单纯的智力比赛,不过复杂案件本身的魅力仍然是最大的看点。弗里曼·威尔斯·克罗夫茨便是设计精彩故事情节的高手,而《豕背山奇案》堪称这位娴熟匠人的巅峰之作。

品牌: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译者:刘星妤
上架时间:2021-11-16 16:32:18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青年出版总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QQ阅读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