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S

TVBS新聞網

台灣超載日在4月,專家建議「少吃紅肉」有效降碳排

#MoveTheDate

7

Days

植物性飲食(Shift towards a plant-based diet)

如果少吃50%肉類蛋白質,改為植物性飲食,可延後地球超載日7天。

◎ 撰文/張良瑜 ◎ 攝影/胡瑞麒.張良瑜 ◎ 發布日期/2024.07.25

今年的地球超載日定在8月1日,這意味著從1月1日到8月1日,人類消耗了地球生態系統在整個年度內能夠再生的自然資源,而影響地球超載日的關鍵因素之一即「生態足跡」,生態足跡概念是以生物生產力土地面積,來估算特定人口或經濟體的資源消費與廢棄物的大小,此即意味著生態足跡與環境衝擊成正比,足跡越大衝擊也越大。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Taiwan Climate Action Network, TCAN)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表示,以全世界的生態足跡來講,有6成都是由排碳量所決定,「生態足跡的變化,基本上有很大比例是排碳量的高低變化。」根據趙家緯估算,台灣人均排放量低於韓國,推估台灣超載日落在4月多,無論如何都是前段班。 

TVBS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推估,以台灣人均碳排低於韓國,台灣超載日可能在4月。

    生物承載力(該年度地球自然資源量)world biocapacityworld/世界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365

台灣高耗能產業比重高,全島碳足跡總量高於全球平均

台灣環境資訊中心研究指出,在台灣生態足跡的組成之中,組成比例最高的是二氧化碳足跡36.9%,其次為農地足跡29.5%。由此可見,台灣二氧化碳排放相當地高,反映國內高耗能產業所占比例偏高。

另一方面,台灣偏低的生態承載力已經揭露自然資本面臨匱乏的危急狀況,如不加強環境保護與生態復原,台灣生態將會面臨不可回復的結局。除此之外,台灣平均每人消費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值亦高達3.42,在全球接受調查152個國家中居第二位,反映國人對生態資源的過度消費,值得反省深思並採取因應行動。 

總生態足跡試算!台灣3月就耗盡生態資源,要4個地球才夠!

據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李永展生前研究指出,台灣生態足跡從2000年的每人7.69全球公頃(gha)穩步下降至2018年的每人6.46全球公頃。台灣碳足跡約占台灣總生態足跡的61%,略高於世界平均水平(60%)。

根據研究指出,全球足跡網絡(Global Footprint Network,簡稱GFN)每年根據各國的生態足跡和生物承載力更新各國的超載日,由於台灣未包括在GFN中,但李永展便採用相同方法,發現2018年台灣的超載日為3月14日,意味著在2018年3月14日,台灣已耗盡生物生產土地,全年能再生的所有生物資源。

根據李永展研究預估,如果全球人口像台灣人一樣生活,需要四個地球才能提供所用的資源,這說明我們目前的消費型態,所挪用的資源遠遠超出自然所能容受的範圍。而此一估算仍是低估的結果,因為若以台灣實際狀況估算本地的生物生產力與生物容受力,我們所造成的生態足跡與生態赤字將更為驚人。 

TVBS

生態研究提出警告,台灣40種漁港市場的「現流仔」越抓越小。

足跡愈高愈耗生態!台灣海洋過度捕撈,24種現流仔越抓越小

此外,生態足跡的值越高,代表人類對生態破壞越來越嚴重,由於人類過度開發自然資源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導致森林、草原、濕地、海洋等生態區域的面積大量減少,甚至導致不可逆的嚴重衝擊。

綠色和平組織於2024年6月舉辦互動展覽《2%之外的蔚藍》,展示台灣過度捕撈的狀況。綠色和平組織與高雄科技大學水產養殖系副教授何宣慶,公布台灣40種漁港市場常見魚種調查,結果發現,高達24種「現流仔」魚類,超過一半樣本皆未達「百分之50性成熟體長(Lm50)」,其中銀雞魚、星雞魚、紅甘、白鯧與黑喉等未達Lm50的比例更超過九成,陷於過度捕撈的情況最嚴峻;而銀雞魚、紅甘、星雞魚、白鯧的平均尺寸則「縮水」最多,顯示台灣海域魚類資源正在下滑,對海洋生態健康與產業永續釋出警訊。 

TVBS

白鯧、盤仔等常見魚種的體積都比過往「縮水」。

最早超載國家又是卡達,人均碳排、產油、沙漠建築關係大

趙家緯表示,地球超載日以生態足跡概念討論來說,與人均碳排量有高度連結性,例如地球超載日前幾名的國家: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盧森堡等等,主因跟生產石油有關,以及在沙漠裡的建築型態、空調降溫、能源消耗也會比較大。

TVBS

全球足跡網絡公布,卡達是2024年最早超載國家,吉爾吉斯是最晚超載日國家。(圖片來源/全球足跡網絡)

專家估:對比韓國人均排放量,台灣地球超載日應在4月

儘管台灣未能精準計算出地球超載日,但趙家緯估算,台灣的人均排放量低於韓國,若換算約莫落在4月多,與韓國地球超載日相去不遠(韓國地球超載日在4月4日,排第17),無論如何都還是前段班。

「少吃肉」國人最卡關!日吃肉量230g需降至50g,一周一天吃葷才能達標

趙家緯表示,其實台灣民眾很願意為了環境做行為上的改變,例如隨手關燈、冷氣調節到適當溫度、少買一件衣服等,但像是「少吃肉」這類決定碳排的的重要因素,民眾往往接受度較低。「台灣人均紅肉攝取量一天大概是230g,若按照減碳目標或是符合地球承載力,應該減到大概是50g左右,要減少四分之三的紅肉攝取量。」過去民眾倡導一周一天吃蔬食,但日後可能要改成一周一天吃葷食才能達到這個目標,過程中還須找到讓民眾逐步接受的方式。

TVBS

全球生物多樣性下降,地球生態資源加速耗盡。

多吃蔬食減碳排:法國入法、英國大學生投票、台灣球星開蔬食餐廳

趙家緯舉例,法國是第一個將蔬食條款入法的國家,結果引起當地民眾反對,若像英國劍橋大學一樣,由學生投票,學生餐廳以「供應蔬食」為主,讓民眾自己來做決定,可能會是一項可行的辦法,「像籃球員戴維斯(Quincy Davis)自己就開了一間蔬食餐廳,富邦勇士球星張宗憲也為了救地球與動物而吃素。」

TVBS

台灣前籃球國手戴維斯2019年開設Uncle Q餐廳,推廣蔬食飲食。(圖片來源/Uncle Q 粉絲專頁

    全球每年有三分之一約13億噸食物被浪費,占全球碳排量四分之一。法國是全球第一個將食物浪費立法的國家,《反食品浪費法Loi Garot》2016年實行,2021年打包食物立法,法人打包是不禮貌的認知逐漸被打破,2022年1月規定學校餐廳提供50%永續食材,明定學童一周一次吃素食餐,但2023年法國仍浪費約1000萬噸約160億歐元食物。

延伸閱讀 

TVBS-GOOD_footer-img TVBS-GOOD_footer-img
TVBS製作團隊

數位事業部
新聞部
節目部
ESG永續發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