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臟病連年蟬聯健保支出的十大疾病第一位,而且透析治療人口持續增加,雖然最好治療方式為腎臟移植,但器官可遇不可求,透析仍是患者必須接受的治療方法。透析治療分有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腎友應該怎麼選擇呢?
隨醫療發展,出現新型的全自動腹膜透析,不只可以一邊在家睡覺一邊洗腎,醫院還能從雲端掌握腎友的狀況。
台灣接受透析治療(俗稱洗腎)的人口密度占全球第一,且每年持續增長。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血液透析(HD)和腹膜透析(PD)患者近五年成長上萬人,2019年已達9萬2566人,其中血液透析者占91.5%、腹膜透析者占8.5%。
洗腎年齡層延後 換腎者增加
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表示,台灣洗腎年齡層有延後的現象,近五年,55歲以下洗腎比率逐年減少到17.2%,55歲以上則成長到82.8%。而隨著政府持續推動腎臟移植相關政策,2019年換腎人數也來到歷年新高、共426人。
此外,健保署統計108年每名腎友的透析和腎移植之費用,血液透析病患每人一年總花費約74萬點(1點換算約1元),腹膜透析則約68萬點,腎臟移植手術含住院費用為53萬點,抗排斥藥與術後追蹤的花費則約36萬點。
台灣腎臟醫學會榮譽理事、馬偕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陳漢湘認為,醫療費用差異與就醫次數有關,原因是血液透析一周得到醫院或診所三次,腹膜透析只要每月到院追蹤一次。面對洗腎病患,醫師會依其需求和方便性給予相關治療建議。
【延伸閱讀】>>洗腎方式 血液透析VS.腹膜透析,該選哪一種?
腹透飲食限制少 心肺功能影響小
國內外研究顯示,腹膜透析病人平均年齡少血液透析10歲,台灣腹膜透析患者平均53歲,血液透析患者63歲。腹膜透析病人平均年紀較輕,存活率也較高,主因是腹膜透析為一種緩慢穩定的治療,飲食限制較少且血壓較穩定,對心肺功能影響也較小。
但陳漢湘提醒,通常血管條件不好者,例如有的女性或小孩手臂血管很細,不易做動靜脈廔管,改用人工血管也僅能取代一段時間,因容易阻塞就不適合作血液透析。而腹部曾做過手術且影響腹膜功能,則不適合做腹膜透析。
腹膜炎發生率 台灣相對低
只是,台灣社會過去對腹膜透析的印象不好,原因是腎友擔心容易患有腹膜炎。但根據2019年的健保署公開資料,台灣腹膜炎發生率與其他國家比較是非常低的,平均6.7年發生一次腹膜炎。
陳漢湘說,近年因醫療突破與進展,更能掌握洗腎透析條件,降低感染率、提高治療品質。例如新型腹膜透析液(Icodextrin)是一種多醣聚合物,中分子清除率較高,更能維持腹膜功能,有助血糖控制,只是目前健保有條件給付,並未完全普及。
全自動透析 透過雲端監控
此外,全自動腹膜透析(APD)的發展讓腎友睡一覺起來就完成洗腎,相當方便。新型APD還能透過雲端醫療技術,讓醫院透過雲端就能了解病患透析狀況,確認是否確實完成治療與了解脫水量狀況,讓患者在家中治療能更安全有保障。
陳漢湘表示,去年國外有研究證實,新型APD加上雲端技術,讓病患的住院率和住院天數皆明顯改善。
疫情來襲時 待在家最安全
今年在新冠疫情影響下,各醫療院所防疫繃緊神經。台灣腎臟醫學會發布「透析醫療院所防護新冠肺炎感染處置規範」,院所需落實人員管制,避免交叉感染,當有疑似症狀個案應立即分流,醫療人員勿先接觸個案,也應暫時勿進入洗腎室。
儘管疫情趨緩,但陳漢湘提醒,這波疫情並非過了就不會再來,若出現社區感染,醫院內交叉感染機會也會增加,透析治療待在家比跑醫院安全。
展望未來,疫情很可能持續存在。陳漢湘建議應善用科技,鼓勵符合腹膜透析條件的病人優先採腹膜透析,減少群聚,不只能保護病人安全,也能讓醫療院所人力和醫療負荷更加合理化。
【透析深度專題】做適合自己的選擇,去想去的地方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