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大人物進行式】胡鈞媛:衝突使人離開熟悉的地方,被質疑讓我直面自己的不足

親眼見證國際難民在世界的困境後,2020年胡鈞媛發起Refugee 101 Taiwan計畫,希望讓參與者能夠藉此更了解難民議題,並且討論未來可能的台灣難民政策。2022年共同發起《難民路徑》共筆會計畫,期許將更多難民或強迫移動的議題帶進大眾的視野並期待在台灣發酵。

Jun 21, 2024
Photo Credit - 胡鈞媛

2024第8屆未來大人物徵選現正報名中。除了熱邀走在逐夢路上的每個年輕人加入外,我們更邀請歷屆未來大人物一同分享,走在「衝撞」賽道上的你,咬牙前進決不後悔的故事。

這是來自2022 第6屆未來大人物 胡鈞媛的專文。

2015年,我在德國遇見了一位敘利亞難民,這次相遇成為我踏入難民與人道議題的起點。從那時起,我開始關注那些被迫流離失所的人,並思考如何盡一己之力協助他們在異地自力更生。

2020年初,我突發奇想舉辦了一系列的難民議題工作坊,希望讓更多人認識這個看似遙遠且陌生的議題,並反思臺灣是否可以更積極地為難民提供庇護。然而,這個想法在第一場大學工作坊就遭到了反駁。

一位學校的教職員在工作坊後說:「在難民議題上,妳要臺灣人捐錢可以;但人要進來(臺灣),不可能。」我嘗試從不同角度說服,包括臺灣人曾接受他國庇護的歷史、臺灣以人權治國的展望、難民移民帶來的經濟紅利,甚至國際公約的「不遣返原則」。

但這位教職員揮了揮手,說:「妳看看歐洲遇到的難民問題。」我頓時語塞。

我發現,倡議過程中情緒激動的時刻,不少是當我無力反駁、自我懷疑的時候。當我高喊著「臺灣應該如何提供庇護」時,卻尚未全盤了解庇護本身的複雜性,我無比羞愧。

與過去諸多短期志工經歷不同,那時的我還沒有真正深入一個國家的庇護體制,探究其中的挑戰、妥協與解決方法。

因此,我決定前往英國,在一間專門服務未成年尋求庇護者的庇護所擔任安置專員,實際接觸並陪伴他們走過英國的庇護程序,尋找「難民如何融入社會」的答案。

走入國際站上難民安置第一現場

在一年半的過程中,我見證了許多尋求庇護者從只會說「你好、謝謝」等簡單英文單詞,到可以不用Google翻譯寫出雖然文法不完美但能充分表達意思的文字訊息;透過職業培訓課程,不斷精進專業能力;從孤身一人來到英國,卻在庇護所或學校找到了一群可以一同探索倫敦的好友。

與難民一同參加廚藝課程。(為保護難民當事人,圖左2-4以馬賽克處理)

Photo Credit - 胡鈞媛

與難民一同參加廚藝課程。(為保護難民當事人,圖左2-4以馬賽克處理)

然而,並非每個人都是「模範難民」。在一年半期間,我見過三十多名尋求庇護者搬進搬出庇護所,其中少數人與員工發生口語衝突;有人被幫派帶去進行非法搏擊,滿身是血回到庇護所;有人疑似被幫派性剝削、被威脅去偷竊;有人甚至鋃鐺入獄,最後發現他根本不是「未成年人」。

寫下這些文字時,我猶豫了很久。讀到這裡的你,會是怎樣的心情?會聚焦在少數案例,認為「放人進來就會出問題」,還是能理解「人非完人」,試著了解「非模範難民」背後的原因?或者,即使可以理解,但內心仍難免有些恐懼。

正因為一件又一件正向與負面的故事,我逐漸摸索出許多庇護安置的細節,例如如何進行「年齡判定」、當地幫派組織如何吸引與操控尋求庇護者、安置機構如何建立保護機制來保護員工與其他尋求庇護者。這些經驗與反思成為持續倡議的養分,也期望自己能夠持續學習,將這個議題的複雜性向大眾娓娓道來。

有了更多前線工作的經驗後,我捫心自問:「我還支持臺灣應該要為難民提供庇護嗎?」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因為難民無法安全地留在自己的國家,他們需要一個安穩的落腳之處。

那些抗爭現場從沒遺忘過

我依舊記得在巴勒斯坦意外捲入抗爭現場時,閃光震撼彈觸地的聲音、催淚瓦斯造成的刺痛感,以及人身安全受到威脅的感覺;黎巴嫩難民營擁擠且陰暗的帳篷,以及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難民盛情款待;難民在逃難過程中被監禁、勒索、毒打,背上仍留著傷痕,在疫情期間染疫被要求隔離、長時間待在房間時,也疑似觸發創傷反應,至今我都記得他臉上驚恐的神情。

另一位讓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位來自厄立垂亞的難民,他在14歲被徵招入伍,軍中經常發生慘無人道的虐待,且無從求助,一年後便逃離。初次見到他就有種說不上來的成熟。

跨年夜時他獨自前往市中心的廣場參與慶祝活動,期間不幸踩到鐵釘,深入腳底,他拔出鐵釘後就返回住處,直到一天後才被員工發現,並緊急送醫。我與其他員工輪番解釋如何自行就醫、感染風險等,聽著聽著他的眼眶紅了起來,說了一聲「謝謝。」

我不禁想,自他逃離家鄉後,有多少人在他受傷時比他著急,又有多少人關心他,而非防範他。

許多時候我們在新聞上看到的「問題」,多半源自收容國的庇護審查與安置機制、人口販運集團的猖獗、幫派勢力的介入,以及與其他移民議題的糾葛。這些都是至關重要的議題,但到頭來,我仍然認為我們不應該將需要協助的人拒之門外,甚至遣返回他們生命會受到威脅的地方。

在難民庇護所工作的最後一天。

Photo Credit - 胡鈞媛

在難民庇護所工作的最後一天。

我們的確無法一眼辨別一個人是否符合「難民」的定義,但至少我們可以給他們一個申請庇護、闡述逃離原因的機會。

衝突使人離開自己熟悉的地方,那些被質疑的時刻讓我直面自己的不足,去到了一個讓我看到人生百態的地方,來到了一個少點自我懷疑的人生階段,我無比感激。

2024 第8屆未來大人物徵選正式起跑
  熱血倡議的路上,我們在等你!
*我要行動:點我即刻報名
*我要推薦:點我立刻推薦好青年

*點我 訂閱未來大人物電子報,讓他們的勇敢故事陪你前行

 

責任編輯:陳淑玲
核稿編輯:Yuan

 


人物簡介

現職:Refugee 101 Taiwan發起人
關心領域:識讀教育、國際議題、難民

2020年末,胡鈞媛發起Refugee 101 Taiwan計畫,希望讓參與者能夠藉此更了解難民議題,並且討論未來可能的台灣難民政策。2022年共同發起《難民路徑》共筆會計畫,也預計舉行台灣難民週,期許將更多難民或強迫移動的議題帶進大眾的視野。

最新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