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臺幣
舊臺幣 | |
---|---|
臺幣兌換券 | |
使用地區 | |
使用地 | 中華民國臺灣地區 |
發行歷史 | |
始發時間 | 1946年 |
之前貨幣 | 台灣銀行券 |
廢止時間 | 1949年6月24日 |
之後貨幣 | 新台幣 |
貨幣單位 | |
1 | 圓(簡作元) |
貨幣符號 | TW$、TWD |
發行製造 | |
中央銀行 | 中華民國中央銀行 |
印鈔機構 | 中央印製廠上海廠 台灣銀行第一印刷廠 |
此信息框顯示的是該貨幣被廢止前的最後狀態。 |
臺灣歷史、台灣歷史年表 | |||||||||||
---|---|---|---|---|---|---|---|---|---|---|---|
史前時期 | |||||||||||
荷治 1624-1662 |
西治1626-1642 | 原住民政權及部落-1933 | |||||||||
明鄭時期 1661-1683 |
|||||||||||
清治時期 1683-1895 |
|||||||||||
日治時期 1895-1945 |
|||||||||||
戰後時期 1945 迄今 | |||||||||||
其他臺灣系列 | |||||||||||
臺灣主題首頁 | |||||||||||
舊臺幣及各套新臺幣概況 |
---|
舊臺幣 |
第一套直式新臺幣 |
第二套直式新臺幣 |
第三套直式新臺幣 |
第四套直式新臺幣 |
金門馬祖大陳專用紙幣 |
第一套橫式新臺幣 |
第二套橫式新臺幣 |
第三套橫式新臺幣 |
第四套橫式新臺幣 |
第五套橫式新臺幣 |
新臺幣硬幣 |
舊臺幣是指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1946年(民國35年)授權委託臺灣銀行於臺灣發行的鈔券,正式名稱為「臺幣兌換券」,當時相對於日治時期的「臺灣銀行券」而稱為新臺幣,後來因為1949年(民國38年)6月15日發行了「新臺幣」,而稱為舊臺幣。[1][2]而在得到正式授權之前臺灣銀行在1946年(民國35年)5月22日已發行舊臺幣,並採1:1作價收回臺灣銀行券,無兌換準備金,最初只發行1元、5元、10元的鈔券,9月1日發行了50元與100元的鈔券,後來因物價波動,發行了500元、1000元甚至到1萬元的鈔券,而雖然未發行,但也已印製了10萬元的鈔券,而在進行幣制改革後,以4萬比1的方式發行新臺幣。[3][1][2]
沿革
[編輯]在舊臺幣發行之前,1945年(民國34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之後,原本中華民國政府發出公告停止流通臺灣銀行券,並規定中國大陸流通的法幣也不能在臺流通,計劃由中華民國中央銀行在臺開設分行發行「中央銀行臺灣流通券」作為過渡時期貨幣[1][2]。而雖然「中央銀行臺灣流通券」已經印妥準備運到臺灣發行,但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在10月25日成立後,建議暫時繼續讓臺灣銀行券流通,經中央政府批示後,發行「中央銀行臺灣流通券」的計劃便作罷,讓臺灣銀行券繼續流通[1][2]。
然而到了10月,中央政府正式接收臺灣時,銀行券的發行總額更膨脹到28億9仟7佰萬元,短短的兩個多月內爆增了15億多元,[4]是日本投降時銀行券發行額的1.07倍,前臺灣總督府主計課長--鹽見俊二在他私人日記里說終戰後的8月30日是乘坐:「滿載大藏省日本銀行紙幣的飛機飛臺灣」(此15億顯然是來自日本)。[5][6]
臺灣銀行於1946年(民國35年)5月20日由日治時期的「株式會社臺灣銀行」改組而成後,於5月22日開始發行舊臺幣,而依照當時的相關章程,正式名稱為「臺幣兌換券」[1]。臺幣剛開始僅發行1元、5元、10元3種面額,以1比1的比率與臺灣銀行券進行兌換,但1946年(民國35年)9月1日發行50元與100元面額後,收換工作才順利進行。此外事實上,雖然5月22日臺灣銀行便開始發行舊臺幣,但行政院在同年6月15日才正式核准授權給臺灣銀行[1]。此外這時的舊臺幣是委託中央印製廠上海廠印製再分批運來臺灣發行,其圖案由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決定,正面是臺灣、國父孫中山像與臺灣銀行,背面中央是鄭成功與荷蘭海戰圖[1][2]。1946年5月22日發行舊台幣發行限額為30億元,半年後增為53億元,改制前夕發行額更高達5270億餘元,足足比一開始多了175倍。[7]
由於1948年(民國37年)上海在「打虎」失敗後爆發金融危機,國民政府輸出大量貨幣,以取得臺灣民間蔗糖、米等資源,造成惡性通貨膨脹,連帶也使舊臺幣幣值大幅貶值,造成臺灣物價水準急遽上揚,引爆經濟危機。1948年(民國37年)上半年開始發行500元、1000元的鈔券,年底發行了1萬元的鈔券,而由於中央印製廠因趕印法幣、金圓券等問題而影響到臺幣的印製,臺灣銀行在1948年開始自行印製鈔券[1]。
1949年(民國38年)舊臺幣仍大幅貶值,改制前夕發行額更高達5270億餘元,足足比一開始多了175倍。發行最大面額達舊台幣100萬元,只花了短短3年。時任中央銀行發行局局長的鍾光新也指出,「舊台幣等於說是惡性通貨膨脹,是不可收拾的地步」。從1946年初開始,臺銀貨幣發行暴增的主要原因是行政長官公署的財政赤字。隨着台銀大量發行貨幣,物價也隨之飆升。官方統計顯示,1946年-1949年這3年半,每年平均物價漲幅達922%。臺灣的躉售物價指數(1937年6月為100)在1945年7月底為242.0,8月底為1,171.7,9月底為2,585.8。從1945年初至1950年底,該指數上升218,455.7倍。這段期間,該指數和貨幣供給之變動亦步亦趨。[7][8]
為了恢復經濟秩序而進行幣制改革,臺灣省政府在1949年(民國38年)6月15日公佈〈臺灣省幣制改革方案〉與〈新臺幣發行辦法〉[9],其要點為:
- 照中央指示臺銀發行新臺幣總額2億元(折合美金4,000萬元)。
- 新臺幣以美金為計算單位。
- 新臺幣對美金之匯率以新臺幣5元折合美金1元。
- 新臺幣對舊臺幣折合率定為舊臺幣4萬元折合新臺幣1元。
舊臺幣於1950年(民國39年)1月14日正式停止流通遭到淘汰[1]。
與法幣和金圓券的聯繫
[編輯]1948年(民國37年)1月15日起,因中國大陸經濟急劇波動,臺灣也遭受衝激,臺幣與法幣之間的匯率,遂採用機動調整政策。同年5月17日,中央政府幣制改革前夕,法幣重大震盪。
1948年(民國37年)8月23日,行政院規定臺幣以1,835元兌換金圓券1圓。但因中國大陸各地經濟劇烈波動,軍需糧餉供應浩繁,物價昂貴,金圓券逐漸貶值,使臺幣不斷升值,中國大陸工商游資大量湧向臺灣,憑藉臺幣發行墊付省內軍政與行政費用之需。惡性貶值之下,臺幣也幾至完全崩潰。[10]
以下為不同時期台幣與法幣和金圓券的匯率:
時間 | 臺幣換法幣 |
---|---|
1945年10月25日 | 1:30 |
1946年8月21日 | 1:40 |
1946年9月23日 | 1:35 |
1947年4月24日 | 1:40 |
1947年7月3日 | 1:65 |
1947年12月24日 | 1:90 |
1948年1月31日 | 1:102 |
1948年2月23日 | 1:118 |
1948年3月25日 | 1:205 |
1948年4月27日 | 1:248 |
1948年5月17日 | 1:344 |
1948年6月18日 | 1:477 |
1948年6月28日 | 1:685 |
1948年7月13日 | 1:952 |
1948年7月31日 | 1:1,345 |
1948年8月7日 | 1:1,412 |
1948年8月14日 | 1:1,572 |
1948年8月18日 | 1:1,635 |
時間 | 臺幣換金圓券 |
---|---|
1948年8月23日 | 1,835:1 |
1948年11月1日 | 1,000:1 |
1948年11月11日 | 600:1 |
1948年11月26日 | 370:1 |
1948年12月25日 | 305:1 |
1948年12月30日 | 222:1 |
1949年1月6日 | 190:1 |
1949年1月15日 | 110:1 |
1949年1月31日 | 80:1 |
1949年2月5日 | 40:1 |
1949年2月16日 | 20:1 |
1949年2月25日 | 14:1 |
1949年3月1日 | 13:1 |
1949年3月19日 | 5:1 |
1949年3月31日 | 3:1 |
1949年4月7日 | 22:10 |
1949年4月11日 | 1:1 |
1949年4月18日 | 1:2 |
1949年4月26日 | 1:10 |
1949年5月2日 | 1:33 |
1949年5月3日 | 1:100 |
1949年5月20日 | 1:250 |
1949年5月21日 | 1:300 |
1949年5月23日 | 1:400 |
1949年5月26日 | 1:1,000 |
1949年5月27日 | 1:2,000 |
概覽
[編輯]中央印製廠上海廠(今中國印鈔造幣集團上海印鈔有限公司)印製。
圖案 | 面值 | 正面 | 背面 | 發行日期 | 備註 |
---|---|---|---|---|---|
壹圓(TWD.$ 1) | 藍色調 國父孫中山頭像 臺銀總行、臺灣地圖圖像、 「台灣銀行」、印製年份 與壹圓字樣。 |
藍色調 中間圖案為「海戰圖」, 數字與花飾為凸版隔色印刷, 底紋為平版印刷。 |
民國35年(1946年)5月22日 | 壹圓(TWD.$ 1) 版別:中印版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印製年版:民國35年(1946年) 鈔券尺寸(毫米):129 X 70。 | |
伍圓(TWD.$ 5) | 紅色調 國父孫中山頭像 臺銀總行、臺灣地圖圖像、 「台灣銀行」、印製年份 與伍圓字樣。 |
紅色調 中間圖案為「海戰圖」, 數字與花飾為凸版隔色印刷, 底紋為平版印刷。 |
民國35年(1946年)5月22日 | 伍圓(TWD.$ 5) 版別:中印版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印製年版:民國35年(1946年) 鈔券尺寸(毫米):135 X 72。 | |
拾圓(TWD.$ 10) | 灰色調 國父孫中山頭像 臺銀總行、臺灣地圖圖像、 「台灣銀行」、印製年份 與拾圓字樣。 |
灰、綠色調 中間圖案為「海戰圖」, 數字與花飾為凸版隔色印刷, 底紋為平版印刷。 |
民國35年(1946年)5月22日 | 拾圓(TWD.$ 10) 版別:中印版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印製年版:民國35年(1946年) 鈔券尺寸(毫米):142 X 76。 |
第2批正面凹版、背面凸版印刷鈔券(低面額)
[編輯]中央印製廠上海廠印製,國父孫中山像為鞠文俊雕刻。
圖案 | 面值 | 正面 | 背面 | 發行日期 | 備註 |
---|---|---|---|---|---|
伍拾圓(TWD.$ 50) | 棕色調 國父孫中山頭像 臺銀總行、臺灣地圖圖像、 「台灣銀行」、印製年份 與伍拾圓字樣。 |
棕/綠色調 中間圖案為「海戰圖」, 數字與花飾印刷。 |
民國35年(1946年)9月1日 | 伍拾圓(TWD.$ 50) 版別:中印版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印製年版:民國35年(1946年) 鈔券尺寸(毫米):146 X 78。 | |
壹佰圓(TWD.$ 100) | 綠色調 國父孫中山頭像 臺銀總行、臺灣地圖圖像、 「台灣銀行」、印製年份 與壹佰圓字樣,以凹版印刷。 |
棕/藍色調 中間圖案為「海戰圖」, 數字與花飾滿版凸版隔色 並套底紋之印刷方式印刷, 以呈現四色華麗效果。 |
民國35年(1946年)9月1日 | 壹佰圓(TWD.$ 100) 版別:中印版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印製年版:民國35年(1946年) 鈔券尺寸(毫米):151 X 80。 |
第3批正面凹版、背面凸版印刷鈔券(高面額)
[編輯]中央印製廠上海廠印製,國父孫中山像為鞠文俊雕刻。
圖案 | 面值 | 正面 | 背面 | 發行日期 | 備註 |
---|---|---|---|---|---|
伍佰圓(TWD.$ 500) | 紅色調 國父孫中山頭像 臺銀總行、臺灣地圖圖像、 「台灣銀行」、印製年份 與伍佰圓字樣,以凹版印刷。 |
橘/灰色調 中間圖案為「海戰圖」, 數字與花飾滿版凸版隔色 並套底紋之印刷方式印刷, 以呈現四色華麗效果。 |
民國37年(1948年)5月17日 | 伍佰圓(TWD.$ 500) 版別:中印版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印製年版:民國37年(1948年) 鈔券尺寸(毫米):159 X 84。 | |
壹仟圓(TWD.$ 1,000) | 深藍色調 國父孫中山頭像 臺銀總行、臺灣地圖圖像、 「台灣銀行」、印製年份 與壹仟圓字樣,以凹版印刷。 |
棕/綠色調 中間圖案為「海戰圖」, 數字與花飾滿版凸版隔色 並套底紋之印刷方式印刷, 以呈現四色華麗效果。 |
民國37年(1948年)5月17日 | 壹仟圓(TWD.$ 1,000) 版別:中印版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印製年版:民國37年(1948年) 鈔券尺寸(毫米):159 X 86。 |
第4批正面凹版、背面凸版圖面配平版底紋印刷鈔券
[編輯]圖案 | 面值 | 正面 | 背面 | 發行日期 | 備註 |
---|---|---|---|---|---|
壹佰圓(TWD.$ 100) | 綠色調 國父孫中山頭像 臺銀總行、臺灣地圖圖像、 「台灣銀行」、印製年份 與壹佰圓字樣,以單色凹版印刷。 |
棕/藍色調 中間圖案為「海戰圖」, 數字與花飾滿版凸版隔色印刷, 底紋為平版印刷。 |
民國37年(1948年)2月1日 | 壹佰圓(TWD.$ 100) 版別:臺印版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印製年版:民國35年(1946年) 鈔券尺寸(毫米):154 × 81。 此券為臺灣光復以後, 第一次在臺印製之鈔券。 | |
壹仟圓(TWD.$ 1,000) | 深藍色調 國父孫中山頭像 臺銀總行、臺灣地圖圖像、 「台灣銀行」、印製年份 與伍佰圓字樣,以單色凹版印刷。 |
棕/綠色調 中間圖案為「海戰圖」, 數字與花飾以凸版隔色套色、 平版底紋印刷。將稻穗、甘蔗 縮小於花邊內,以深綠色 凹版印刷。 |
民國37年(1948年)8月17日 | 壹仟圓(TWD.$ 1,000) 版別:臺印版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印製年版:民國37年(1948年) 鈔券尺寸(毫米):160 × 86。 設計上增加稻穗與 甘蔗,係因當時臺灣 正致力發展農業而構思, 頗具時代意義。 | |
壹萬圓(TWD.$ 10,000) | 深綠色調 國父孫中山頭像 臺銀總行、臺灣地圖圖像、 「台灣銀行」、印製年份 與壹萬圓字樣,以凹版印刷。 |
藍/橘色調 中間圖案為「海戰圖」, 數字與花飾以凸版隔色套色、 平版底紋印刷。將稻穗、甘蔗 縮小於花邊內,以深綠色 凹版印刷。 |
民國37年(1948年)12月11日 | 壹萬圓(TWD.$ 10,000) 版別:臺印版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印製年版:民國37年(1948年) 鈔券尺寸(毫米):162 × 87。 民國37年(1948年) 臺幣通貨膨脹嚴重, 發行最高面額壹萬圓券。 |
第5批特高面額定額銀行本票
[編輯]1948年(民國37年),因戰後臺灣百廢待舉,又受中國大陸惡性通貨膨脹影響,臺幣發行額急遽增加。為因應當時市面需要,除臺幣外,另發行「臺銀本票」,分為伍仟圓、壹萬圓、拾萬圓、壹佰萬圓四種面額,得與鈔券同時在市面上流通。交由臺灣銀行第一印刷廠印製。
圖案 | ||||
---|---|---|---|---|
面值 | 台幣伍仟圓整(TWD.$ 5,000) | 台幣壹萬圓整(TWD.$ 10,000) | 台幣拾萬圓整(TWD.$ 100,000) | 台幣壹佰萬圓整(TWD.$ 1,000,000) |
正面 | 桔色調 臺銀總行及臺灣地圖圖像、 「台灣銀行」本票、台灣銀行瞿荊洲、 日期(空置)、台幣伍仟圓整與 憑票即付等字樣。 |
藍色調 臺銀總行及臺灣地圖圖像、 「台灣銀行」本票、台灣銀行瞿荊洲、 日期(空置)、台幣壹萬圓整與 憑票即付等字樣。 |
紅色調 臺銀總行及臺灣地圖圖像、 「台灣銀行」本票、台灣銀行瞿荊洲、 日期(空置)、台幣拾萬圓整與 憑票即付等字樣。 |
咖啡色調 臺銀總行及臺灣地圖圖像、 「台灣銀行」本票、台灣銀行瞿荊洲、 日期(空置)、台幣壹佰萬圓整與 憑票即付等字樣。 |
背面 | 無印製。 | 無印製。 | 無印製。 | 無印製。 |
發行日期 | 民國37年(1948年)5月3日 | 民國37年(1948年)6月1日 | 民國37年(1948年)10月14日 | 民國37年(1948年)5月17日 |
備註 | 台幣伍仟圓整(TWD.$ 5,000) 版別:第一印刷廠版[11] 型式:直式 銀行本票尺寸(毫米):150 × 60。 |
台幣壹萬圓整(TWD.$ 10,000) 版別:第一印刷廠版[12] 型式:直式 銀行本票尺寸(毫米):150 × 60。 |
台幣拾萬圓整(TWD.$ 100,000) 版別:第一印刷廠版[13] 型式:直式 銀行本票尺寸(毫米):150 × 60。 |
台幣壹佰萬圓整(TWD.$ 1,000,000) 版別:第一印刷廠版[14] 型式:直式 銀行本票尺寸(毫米):164 × 67。 |
第6批特高面額印刷鈔券
[編輯]圖案 | 面值 | 正面 | 背面 | 發行日期 | 備註 |
---|---|---|---|---|---|
壹萬圓(TWD.$ 10,000) | 紅色調 國父孫中山頭像、臺灣地圖圖像、 「台灣銀行」、印製年份與 壹萬圓字樣,以單色凹版印刷。 並將稻穗、甘蔗縮小於中間 周遭花邊內,以深綠色凹版印刷。 |
紅色調 中間圖案為「臺銀總行」, 數字(10,000)與花飾以 凸版隔色套色、 平版底紋印刷。 |
民國38年(1949年)5月17日 | 壹萬圓(TWD.$ 10,000) 版別:臺印版[15] 印製年版:民國38年(1949年) 鈔券尺寸(毫米):145 X 68。 民國37年(1948年) 臺幣通貨膨脹嚴重, 發行最高面額壹萬圓券。 當年臺幣多由本廠之上海廠 及臺灣銀行第一印刷廠印製, 臺北廠只負責印製壹萬圓券。 | |
拾萬圓(TWD.$ 100,000) | 紅色調 國父孫中山頭像、臺灣地圖圖像、 「台灣銀行」、印製年份與 拾萬圓字樣, |
綠/桔色調 中間圖案為「臺銀總行」, 周遭數字(100,000) 、印製年份與花飾印刷。 |
未發行 | 臺灣銀行第一印刷廠 |
相關條目
[編輯]參考
[編輯]-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劉政傑. 〈舊臺幣的故事〉. 《臺灣文獻季刊》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02年12月31日, 別冊 (3期): 60─64頁 [民國91年12月31日]. 簡明摘要.
- ^ 2.0 2.1 2.2 2.3 2.4 〈舊臺幣〉. 《臺灣文獻館電子報》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14-10-31, (127期) [2015-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17).
- ^ 陳炳聖. 《萬物簡史》. 源樺. 2007. ISBN 986828421X.
- ^ 袁穎生. 李國鼎 , 編. 《光復前後的台灣經濟》. 中華民國經濟發展策略叢書. 聯經出版. 1998-07-15: 167─172頁. ISBN 9789570818178.
- ^ 賈忠偉觀點:四萬舊臺幣換一塊新臺幣,《茶金》沒有告訴你的戰爭通膨. 風傳媒. 2021年12月19日 [2023年2月1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年2月14日).
- ^ 鹽見俊二,秘錄・終戰前後的臺灣,台灣史料3,2001年,文英堂,ISBN 9789578811188
- ^ 7.0 7.1 王惠慧 (編). 全球通膨史1》「4萬換 1元」台灣人永遠的痛. 自由時報. 2020年9月1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年4月17日).
- ^ 吳聰敏. 臺灣戰後的惡性物價膨脹(1945-1950) (PDF). 國史館學術集刊. 2006-12-01, (第十期): 131, 133, 138. 簡明摘要.
- ^ https://art.archives.gov.tw/Theme.aspx?MenuID=302
- ^ 黃亨俊. 臺灣銀行舊臺幣發行史 (PDF). 《國家圖書館館刊》 (國家圖書館). 2002-12, (九十一年第二期) [2018-05-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05-11) (中文(臺灣)).
- ^ 臺幣伍仟圓. 典藏寶庫 - 中央銀行 券幣數位博物館. [2021-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4).
- ^ 臺幣壹萬圓. 典藏寶庫 - 中央銀行 券幣數位博物館. [2021-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4).
- ^ 臺幣拾萬圓. 典藏寶庫 - 中央銀行 券幣數位博物館. [2021-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4).
- ^ 臺幣壹佰萬圓. 典藏寶庫 - 中央銀行 券幣數位博物館. [2021-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4).
- ^ 臺幣壹萬圓. 典藏寶庫 - 中央銀行 券幣數位博物館. [2021-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8).
文獻
[編輯]- 新臺幣券、幣典藏寶庫(清朝至新臺幣時期)分類查詢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中央銀行 民109(2020年)年7月8日補登
- 新臺幣券、幣典藏寶庫(清朝至新臺幣時期)分類查詢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中央銀行 券幣數位博物館 民110年1月7日補登
- 《秘錄‧終戰直後の台灣-私の終戰日記》} 鹽見俊二,臺灣總督府末代主計課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