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邑縣
旬邑縣 | |
---|---|
縣 | |
旬邑縣在咸陽市的位置 | |
坐標:35°06′44″N 108°19′54″E / 35.11214°N 108.33156°E | |
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隸屬行政區 | 陝西省咸陽市 |
設立 | 前221年 |
政府駐地 | 城關鎮中山街 |
下級行政區 | |
政府 | |
• 縣委書記 | 高玉峰 |
• 縣長 | 王旭 |
面積 | |
• 總計 | 1,774.23 平方公里(685.03 平方英里) |
人口(2020年)[1] | |
• 常住 | 211,932人 |
• 密度 | 119人/平方公里(309人/平方英里) |
• 城鎮 | 76,938人 |
時區 | 北京時間(UTC+8) |
郵政編碼 | 711300 |
電話區號 | 29 |
車輛號牌 | 陝D |
行政區劃代碼 | 610429 |
網站 | www |
旬邑縣(舊稱「栒邑」)是中國陝西省咸陽市所轄的一個縣,位於陝西、甘肅兩省交界處;是被《詩經》反覆吟唱過的「古豳」之地。因其蘋果享譽海內外,故有「中國蘋果之鄉」的稱呼。
歷史沿革
戰國時期的秦國初設栒邑縣,治所在今旬邑縣東北職田鎮。秦時,歸屬內史;兩漢屬右扶風;南北朝時期,改置「三水縣」,經隋、唐、五代十國、宋,沿襲至元初;至元七年(1270年)併入淳化縣;明朝成化十三年(1477年)復設"三水縣",治所在今旬邑,至中華民國初期。民國三年(1914年)1月,因與廣東省三水縣重名,故以秦漢古縣為名,復名栒邑。
國共內戰時期,栒邑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老區之一,是陝甘寧邊區的一部分,也曾是關中分區、中共陝西省委和陝北公學的所在地。彭德懷、鄧小平、習仲勛等中共元老都曾在這裏工作生活。1926年,栒邑縣境內就出現了中共地方黨組織。1928年5月7日,在中共領導下發生了農民武裝暴動,成立臨時蘇維埃政府。起義雖然失敗,但從此中共在其境內建立政權。自1935年11月至1949年5月,栒邑一直是關中分區的機關駐地。
1949年2月12日,栒邑縣人民政府成立,隸屬陝甘寧邊區西府分區。1950年1月10日,陝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後,栒邑縣先後被劃入邠縣分區、咸陽專區、寶雞專區;1958年,實行大縣建制時,撤銷栒邑縣,併入邠縣,直屬陝西省政府;1961年8月,恢復栒邑縣,屬咸陽。1964年,施行漢字簡化後,改稱旬邑縣,並沿用至今。
行政區劃
城關街道、土橋鎮、職田鎮、張洪鎮、太村鎮、鄭家鎮、湫坡頭鎮、底廟鎮、馬欄鎮和清塬鎮。
環境資源
旬邑縣位於陝西省中部偏西,咸陽市轄區的北端;東界黃陵、銅川、耀縣,西鄰彬縣,南連淳化,北接甘肅正寧。處在關中平原的北界,黃土高原的南限;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平均海拔960-1350米;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冬暖夏涼,日照時數長,晝夜溫差大。
旬邑的自然資源主要以煤炭、石油、天然氣、中藥材、沙棘、森林為主。全縣森林覆蓋率約為40%。
經濟發展
旬邑農業的支柱產品包括,糧食(以小麥和玉米為主)、蘋果、中藥材、畜牧業、烤煙等,屬山區農業。蘋果在旬邑的發展日漸重要。全縣的14個鎮、社區全部種植有蘋果。圍繞果品的深加工,旬邑也建成了多個大型果品氣調庫,包裝企業和果汁廠。
其工業經濟主要以煤炭資源開發為主;2010年,全縣生產原煤700萬噸。同時,還開發食品、糧油加工,建築材料、機械加工修理等領域。擁有太村產業園、旬東循環經濟產業園和土橋農副產品加工工業園等3大產業園區。
交通
公路:咸旬高速公路[3]、 合鳳高速公路(在建)、 211國道、 342國道過境。
鐵路:西平鐵路旬邑支線(在建)
旅遊風景
- 自然風景
- 石門山自然風景區,被譽為「渭北高原上的西雙版納」,
- 森林氧吧,
- 柳蓋聞鶯景區;
- 特色文化
- 擁有具有「古豳」遺風的旬邑嗩吶,
- 被稱為是「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中國民間剪紙之鄉」。2019年9月獲評「中華詩詞之鄉」。
著名人物
參考文獻
- ^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Wikidata Q130368174 (中文).
- ^ 2023年旬邑县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3-06-30 (中文(中國大陸)).
- ^ 咸旬高速情况简介. [2018-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