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态
外观
拟态(Mimicry)在演化生物學裡,指的是一个物种在演化过程中,获得与另一种成功物种相似的特徵,以混淆另一方(如掠食者)的認知,進而远离或靠近拟态物种。這種現象在許多動物的行為中很常見,已知從昆蟲、魚類、兩棲類到植物甚至是真菌都有紀錄顯示這些生物已懂得使用擬態。
對於有被掠食威脅的生物來說,一般在掠食者視覺上,當獵物具有與對掠食者有危險或是無用的生物相似的外貌,會使掠食者很難辨識,因此便很容易達成欺瞞的目的;然而若在行為、聲音、氣味或棲息地點上也很類似,成功騙過掠食者的機率就會更高。同樣的,某些掠食者懂得善加利用自己先天上的優勢(如外形),形態與無害的其他生物相似,使獵物察覺不到,因而大幅提升了獵食的成功率。
種類
擬態種類族繁不及備載,以下列舉三种拟态:
- 貝氏擬態(Batesian mimicry,以亨利·沃爾特·貝茲命名),一个物种拟态模仿另一个成功的物种,显得有毒或者是无食用价值。但该拟态并不会打击捕猎者。例如,一种透翅蛾会拟态成为黄胡蜂,但它并不能螫。但捕猎者还是会把它当成黄胡蜂回避。例如尺蠖形態及行為與樹枝或莖相仿,藉以躲避獵食。
- 穆氏拟态(Müllerian mimicry,以 Fritz Mülle 命名),一个物种以鲜艳的体颜等手段警告捕猎者其毒性或不可食用性,但警告的生效还是要等捕猎者得到教训才开始,例如捕食者从一次失败的捕猎中很快认识到猎物有毒。这种拟打击捕猎者。依照此種擬態,蜜蜂会模仿成为黄蜂,两者外表相似都能螫。
- 进攻性拟态(Aggressive mimicry),拟态成为无害的物种以吸引獵物,如豬籠草偽裝成花朵,吸引昆蟲前往採蜜,藉以獲取養分。
圖片
-
一只蝇应用貝氏拟态模仿蜜蜂
参见
參考
- ^ Meyer, A. Repeating Patterns of Mimicry. PLoS Biol. 2006, 4 (10): e341. PMC 1617347 . PMID 17048984. doi:10.1371/journal.pbio.004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