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尾目
原尾目 | ||||||||||
---|---|---|---|---|---|---|---|---|---|---|
科學分類 | ||||||||||
| ||||||||||
Families [1] | ||||||||||
原尾目 通称为螈或原尾虫,学名蚖。是一类体形微小的无翅昆虫。是昆虫纲中较原始的类群,起源很早,很可能与蛛形类、结合类、甲壳类等节肢动物具有共同的早期祖先。
原尾目昆虫身体细长,长0.5~2mm,呈淡白或黄色。头部为锥形,口器内颚式,无触角,具假眼一对和形状各异的下颚腺一对。前胸足长大,生有许多感觉器,行动时举在前方,有触角的功能。跗节互节,单爪。腹部12节,第1至第3节各有一对退化的小型腹足(刺突),近腹部后端分别有雌性或雄性外生殖器,没有尾须。
原尾目昆虫的若虫5龄。1龄若虫腹部仅9节,口器和腹足不发达;第2龄若虫肛器和腹足发达,腹部仍为9节;第3龄若虫腹部10节:第4龄若虫腹部12节;第5龄为成虫前期,其后再脱皮变为成虫。1年可发生数代,多以成虫越冬。
原尾目昆虫的成虫和若虫除大小外在外表上极为相似,但腹部体节的数目随脱皮而逐渐增多,初孵化时只有9节,最后增加到12节,末节有完整的背板与腹板,生殖孔后移,开口在11与12节之间。这种变态类型称为增节变态,是一种最原始的变态类型,昆虫纲中只有原尾目属于这一类型。
原尾目昆虫分布很广,一般为陆栖。成、若虫均行动缓慢,喜欢生活在终年潮湿阴暗而富有有机质的环境中,如土壤、泥炭、砖石下面,树皮内或林地落叶层、树根、苔藓附近以及腐植质泥土中。以腐木、腐败有机质、菌类等为食。在未开发的森林土壤中,原尾虫的密度可达每立方米数百至数千只。每年出现一个或者春秋两季各出现一个高峰期。
原尾目已知有2亚目、5科、650余种。1956年首次在中国发现,已知中国有160余种,无经济效益。
分类
80年代以来,尹文英等系统地研究了原尾虫的比较精子学和内部各器官的超微结构以后,结合经典形态分类学的特征,对1983年的分类系统作了部分修正和凋整,同时在高阶元的分类单元上提出了新的见解
参考文献
- ^ Andrzej Szeptycki. Catalogue of the World Protura (PDF). 2007.
这是一篇與生物相關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