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Mrparyamehr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Mrparyamehr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标签添加文件
第57行: 第57行:
|image1 = [http://www.rocidea.com/Images/Roc/24.jpg 1958年巴勒維抵台訪問,與蔣介石合影]
|image1 = [http://www.rocidea.com/Images/Roc/24.jpg 1958年巴勒維抵台訪問,與蔣介石合影]
}}
}}
[[File:Pahlavi meets Brezhnev in 1970.jpg|thumb|left|1970年,巴列维访问[[莫斯科]],与[[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握手。]]
[[File:Pahlavi meets Ceauşescu in 1969.jpg|thumb|left|1969年,[[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领导人[[齐奥塞斯库]]访问[[伊朗]],与巴列维会谈]]
[[File:Hua Guofeng with Shah Mohammad Reza Pahlavi during a state visit in Iran.jpg|thumb|left|1978年,[[华国锋]]在巴妇晚宴上讲话。]]
[[File:Pahlavi meets Brezhnev in 1970.jpg|thumb|left|1970年,巴列维访问[[莫斯科]],与[[苏联]]领导人[[勃日涅]]握手]]
[[File:Hua Guofeng with Shah Mohammad Reza Pahlavi during a state visit in Iran.jpg|thumb|left|1978年,[[华国锋]]在巴列维夫妇晚宴上讲话]]


作为一个[[世俗主义]]的穆斯林,由于巴列维推行的现代化、世俗化的政策与传统[[巴扎]]商人(bazaari)阶层的冲突,对[[以色列]]的承认以及皇室及领导阶层的腐败丑闻,巴列维逐渐失去了伊朗[[什叶派]]教士和劳动阶层的支持。他随后推行了若干富有争议的政策,如查禁共产主义政党[[伊朗人民党]]、建立镇压政治异议者[[情报机构]]——[[萨瓦克]]等。根据官方统计,伊朗在1978年有2200名以上[[政治犯]],这一数字因革命而快速增加<ref>[http://www.amnesty.org/en/library/asset/POL10/001/1978/en/3b791385-8458-4028-91fc-d95037765467/pol100011978eng.pdf Amnesty International Report 1978] {{Wayback|url=http://www.amnesty.org/en/library/asset/POL10/001/1978/en/3b791385-8458-4028-91fc-d95037765467/pol100011978eng.pdf |date=20140318095021 }}. 國際特赦組織.</ref>
作为一个[[世俗主义]]的穆斯林,由于巴列维推行的现代化、世俗化的政策与传统[[巴扎]]商人(bazaari)阶层的冲突,对[[以色列]]的承认以及皇室及领导阶层的腐败丑闻,巴列维逐渐失去了伊朗[[什叶派]]教士和劳动阶层的支持。他随后推行了若干富有争议的政策,如查禁共产主义政党[[伊朗人民党]]、建立镇压政治异议者[[情报机构]]——[[萨瓦克]]等。根据官方统计,伊朗在1978年有2200名以上[[政治犯]],这一数字因革命而快速增加<ref>[http://www.amnesty.org/en/library/asset/POL10/001/1978/en/3b791385-8458-4028-91fc-d95037765467/pol100011978eng.pdf Amnesty International Report 1978] {{Wayback|url=http://www.amnesty.org/en/library/asset/POL10/001/1978/en/3b791385-8458-4028-91fc-d95037765467/pol100011978eng.pdf |date=20140318095021 }}. 國際特赦組織.</ref>

巴列维与[[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领导人[[齐奥塞斯库]]建立了友谊关系,并评价他具有“不妥协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独立意志”。<ref>{{cite book |author1=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 |title=对历史的回答 |publisher=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page=133 |url=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pdf/history_of_international/intelligence/13.pdf |accessdate=2024-04-25}}</ref>


巴列维与[[伊斯兰主义]]者的冲突、英美对他的支持以及国内共产主义者的活动加剧了伊朗境内若干人群对他的反对情绪。1979年伊朗的政治动荡转变为一场革命,國王拒絕下令向示威者開火,这导致他在1月17日被迫離開伊朗。随后伊朗皇室被正式废除。伊朗被宣佈為由[[霍梅尼]]領導建立的[[伊斯蘭共和國]]。巴列維回到伊朗後可能會被處決,他流亡并逝世于埃及,埃及总统[[薩達特]]给予了他[[庇護權]]。穆罕默德-礼萨沙·巴列维被称为“伊朗末代沙阿”或“沙阿”。
巴列维与[[伊斯兰主义]]者的冲突、英美对他的支持以及国内共产主义者的活动加剧了伊朗境内若干人群对他的反对情绪。1979年伊朗的政治动荡转变为一场革命,國王拒絕下令向示威者開火,这导致他在1月17日被迫離開伊朗。随后伊朗皇室被正式废除。伊朗被宣佈為由[[霍梅尼]]領導建立的[[伊斯蘭共和國]]。巴列維回到伊朗後可能會被處決,他流亡并逝世于埃及,埃及总统[[薩達特]]给予了他[[庇護權]]。穆罕默德-礼萨沙·巴列维被称为“伊朗末代沙阿”或“沙阿”。

2024年4月28日 (日) 15:47的版本

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
محمد رضا شاه پهلوی
王中之王(Šâhanšāh)[1]雅利安人之光英语Aryamehr(Aryamehr)、战士的首领(Bozorge Arteštārān)[2]
摄于1970年代
伊朗沙阿
統治1941年9月16日-1979年2月11日(37年148天)
加冕1967年10月25日
前任礼萨汗
繼任废除
伊朗總理
巴列维家族首领
在位1941年9月16日-1980年7月27日(38年315天)
前任礼萨汗
繼任禮薩·巴列維
出生(1919-10-26)1919年10月26日
波斯德黑兰
逝世1980年7月27日(1980歲—07—27)(60歲)
 埃及開羅
安葬1980年7月29日
配偶埃及的茀絲亞·福阿德公主
(1939年-1948年)
索拉雅·伊凡迪亞利-巴克提亞利
(1951年-1958年)
法拉赫·迪巴
(1959年)
子嗣沙赫娜茲·巴列維
禮薩·巴列維
法拉納茲·巴列維
阿里-禮薩·巴列維英语Ali-Reza Pahlavi(已故)
勒伊拉·巴列維(已故)
全名
穆罕默德-礼萨沙·巴列维
波斯語محمد رضا شاه پهلوی
王朝巴列维王朝
父親礼萨汗
母親Tadj ol-Molouk英语Tadj ol-Molouk
宗教信仰伊斯兰教什叶派
簽名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 محمد رضا شاه پهلوی的签名
穆罕默德-礼萨沙·巴列维
的敬稱
參考敬稱尊敬的国王陛下
語體敬稱尊敬的国王陛下
其他敬稱阁下

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波斯語محمد رضا شاه پهلوی‎;1919年10月26日—1980年7月27日)是伊朗沙阿,1941年9月16日即位,1979年2月11日被伊朗伊斯蘭革命推翻。他是禮薩汗的長子,巴勒維王朝的第2位沙阿,也是伊朗的最后一位君主。他被通稱巴列維國王

二戰期間,禮薩汗暗中支持德國英蘇入侵伊朗後強迫其父親禮薩汗禪讓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巴列維在位期間,伊朗的石油工業在民選總理穆罕默德·摩薩台的領導下基本完成了國有化,但美国支持的1953年伊朗政變推翻了摩萨台,外国石油公司重新进入伊朗[3]。巴列維也主持舉辦了慶祝居魯士二世建立波斯帝國波斯帝國成立2500週年慶典。他領導了白色革命,促成了一系列經濟、社會和政治改革,並通過國有化某些產業來實現國家現代化,給予婦女選舉權,冀以此使伊朗成為世界性的大国。

外部圖片链接
image icon 1958年巴勒維抵台訪問,與蔣介石合影
1969年,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领导人齐奥塞斯库访问伊朗,与巴列维会谈
1970年,巴列维访问莫斯科,与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握手
1978年,华国锋在巴列维夫妇晚宴上讲话

作为一个世俗主义的穆斯林,由于巴列维推行的现代化、世俗化的政策与传统巴扎商人(bazaari)阶层的冲突,对以色列的承认以及皇室及领导阶层的腐败丑闻,巴列维逐渐失去了伊朗什叶派教士和劳动阶层的支持。他随后推行了若干富有争议的政策,如查禁共产主义政党伊朗人民党、建立镇压政治异议者情报机构——萨瓦克等。根据官方统计,伊朗在1978年有2200名以上政治犯,这一数字因革命而快速增加。[4]

巴列维与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领导人齐奥塞斯库建立了友谊关系,并评价他具有“不妥协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独立意志”。[5]

巴列维与伊斯兰主义者的冲突、英美对他的支持以及国内共产主义者的活动加剧了伊朗境内若干人群对他的反对情绪。1979年伊朗的政治动荡转变为一场革命,國王拒絕下令向示威者開火,这导致他在1月17日被迫離開伊朗。随后伊朗皇室被正式废除。伊朗被宣佈為由霍梅尼領導建立的伊斯蘭共和國。巴列維回到伊朗後可能會被處決,他流亡并逝世于埃及,埃及总统薩達特给予了他庇護權。穆罕默德-礼萨沙·巴列维被称为“伊朗末代沙阿”或“沙阿”。

生平

1925年底獲立为王储,礼萨汗对其十分宠爱,先后把他送往等国接受西方教育。

1941年英、军队进驻伊朗英苏入侵伊朗),父親遭放逐,王储登基为王。

即位之初,1941年英、军队进驻伊朗之後的次年,美军进驻伊朗。

二战后他在联合国的支持下将苏联军队赶出国界,并于1946年12月攻占了由苏联控制的阿塞拜疆省

1951年穆罕默德·摩萨台出任首相后,他被软禁在王宫。到1953年8月在美国政府中情局的支持下夺回政權。

1963年发起改革运动白色革命

在1970年代,伊朗的经济增长率与韩国、土耳其和台湾相当,西方记者经常预测伊朗将在下一代成为第一世界国家。[6]值得注意的是,一场“逆向人才流失”已经开始,曾在西方接受教育的伊朗人回国担任政府和商界职务。[7]哈亚米兄弟经营的伊朗国家公司在1978年已成为中东最大的汽车制造商,每年生产13.6万辆汽车,在马什哈德市雇佣了1.2万人。[7]巴列维持强烈国家主义倾向,并深深介入经济事务,他的经济政策与同时期韩国朴正熙将军追求的国家主义政策有很强的相似之处。巴列维认为自己是社会主义者,称自己“比任何人都更加社会主义和革命”。[7]尽管工会是非法的,但巴列维还是出台了“对工人令人惊讶之公平”的劳工法,以反映他自称的社会主义倾向。[8]

但因個人生活的奢華與敵視伊斯蘭宗教勢力,引起了下階層人民和伊斯蘭教徒的不满,爆發了反對王室的抗議行動。到1979年1月被霍梅尼所领导的伊斯蘭革命推翻。

流亡海外

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后,全体王室成员先后流亡到英国美国等地,后来在埃及得到埃及总统安瓦尔·萨达特收留。当时伊斯兰共和国政府已经得到伊朗人民充分支持。流亡日子日复日般过去,国王知道自己复国的机会已经越来越缈茫了,心情常常处于忧郁低落的状态,他的癌症也不断恶化,最后于1980年7月27日因淋巴癌 [9] 及血癌病逝于埃及开罗

在流亡期间,巴列维写就了回忆录《对历史的回答英语Answer to History》。他在书中指出,什叶派教士左翼分子、西方媒体、大型石油公司以及政府的古怪组合摧毁了迅速发展的伊朗。[10]

家室

他一生先後娶了三個妻子,分別是埃及的茀絲亞公主、留學瑞士,伊朗南部部落的望族之女索拉雅法拉赫·迪巴。義大利導演將他和摯愛的第二任妻子蓄意改革伊朗及兩人的愛情婚姻故事拍成電影《索拉雅:悲傷的公主》。

参考文献

  1. ^ D. N. MacKenzie. A Concise Pahlavi Dictionary. Routledge Curzon, 2005.
  2. ^ M. Mo'in. An Intermediate Persian Dictionary. Six Volumes. Amir Kabir Publications, 1992.
  3. ^ All the Shah's Men, Stephen Kinzer, p. 195–196.
  4. ^ Amnesty International Report 1978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國際特赦組織.
  5. ^ 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 对历史的回答 (PDF).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133 [2024-04-25]. 
  6. ^ Milani, Abbas. The Shah, London: Macmillan, 2011, p. 393.
  7. ^ 7.0 7.1 7.2 Milani, Abbas. The Shah, London: Macmillan, 2011, p. 313.
  8. ^ Milani, Abbas. The Shah, London: Macmillan, 2011, p. 314.
  9. ^ 香港星岛日报,1980年7月28日 第一版 "伊废王病逝开罗 美人质获释有望 - 香港中央图书馆馆藏胶卷"
  10. ^ Foundation, Encyclopaedia Iranica. Welcome to Encyclopaedia Iranica. iranicaonline.org. [2024-04-25]. 
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
出生于:1919年逝世於:1980年
前任者:
礼萨·汗
伊朗沙阿
1941年9月16日-1979年1月16日
王朝覆亡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