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国际广播: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擴展:​ 增加或调整参考来源
第31行: 第31行:
[[西班牙內戰]]期間,[[國民軍 (西班牙)|國民軍]]收到了[[納粹德國]]作為禮物的一台功率強大的[[德律風根]]發射機以幫助他們進行宣傳工作。直至1943年,{{Link-en|西班牙國家廣播電台|Radio Nacional de España}}還一直與[[軸心國]]保持合作,以[[西班牙語]]轉播來自德國和義大利官方廣播電台的新聞。
[[西班牙內戰]]期間,[[國民軍 (西班牙)|國民軍]]收到了[[納粹德國]]作為禮物的一台功率強大的[[德律風根]]發射機以幫助他們進行宣傳工作。直至1943年,{{Link-en|西班牙國家廣播電台|Radio Nacional de España}}還一直與[[軸心國]]保持合作,以[[西班牙語]]轉播來自德國和義大利官方廣播電台的新聞。


=== 二戰時期 ===
=== 二戰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英國、德國和義大利的國際廣播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1942年,美國也啟動了他們的國際廣播服務——[[美國之音]]。在太平洋戰區,[[道格拉斯·麥克阿瑟]]通過短波電台與日佔菲律賓群島的公民保持著聯繫。

收聽納粹德國廣播的聽眾大多出於好奇,例如納粹德國曾一度在美國擁有50萬廣播聽眾,但他們絕大多數很快就失去了興趣。此時有數位納粹支持派廣播員在各自國家被廣為人知,這其中包括[[不列顛法西斯聯盟]]黨員威廉·喬伊斯,他是兩位“{{Link-en|哈哈勛爵|Lord Haw-Haw}}”之一;法國人{{Link-en|保羅·費登內特|Paul Ferdonnet}}和安德烈·奧爾布雷希特({{lang|fr|André Olbrecht}}),他們被稱為“斯圖加特廣播電台的叛徒”;美國人{{Link-en|弗雷德里克·威廉·卡爾滕巴赫|Frederick Wilhelm Kaltenbach}}(“嘻哈勛爵”)和[[蜜翠·吉拉斯]](兩個被稱為“{{Link-en|軸心莎莉|Axis Sally}}”的播音員之一)。而遠東的日本也在同時推出了“[[東京玫瑰]]”,她們用英語播出日本宣傳內容並播放美國音樂,以此來確定其受眾。

二戰期間,[[梵蒂岡廣播電台]]的新聞廣播在德國被禁止;同時其廣播服務被縮減以四種語言運作。{{sfn|Levillain|2002|p=1600}} 也在這個時期,英國在[[斯里蘭卡|錫蘭]]開設了“{{Link-en|東南亞司令部廣播電台|Radio SEAC}}”,向整個[[東南亞]]地區的盟軍武裝力量進行廣播。

而在二戰結束後,德國被分拆[[東德]]和[[西德]]。兩德都發展出了屬於各自國家的國際廣播:西德在[[科隆]]開播了[[德國之聲]];東德則在[[柏林]]開播了[[柏林國際廣播電台]]。柏林國際廣播電台在[[兩德統一]]前就停止了運作,而其發射機、頻率等資產設備在統一後由德國之聲接管。


=== 冷戰時期 ===
=== 冷戰時期 ===

2023年10月7日 (六) 02:00的版本

國際廣播(英語:International Broadcasting)從某個程度來說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德國廣播台利用摩爾斯電碼廣播新聞公報。隨著德國海底電纜的切斷,位於瑙恩無線電報站成了德國全境唯一的長途通訊手段。1917年,美國海軍廣播電台服務通過其在加拿大新不倫瑞克省的廣播台向瑙恩發送了《十四點和平原則》。[1] 反過來,瑙恩方面也在1918年11月10日廣播了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的消息。[2]

發展歷史

起源

古列爾莫·馬可尼進行了首次短波長距離傳輸實驗。

古列爾莫·馬可尼在1920年代初期率先進行了無線電短波長距離傳輸的實驗。而馬可尼的助手查爾斯·薩繆爾·富蘭克林英语Charles Samuel Franklin英國康瓦爾郡普爾杜廣播站英语Poldhu利用拋物線反射面天線系統建立了一個大型天線,其運行功率達25千瓦。1923年6月和7月,富蘭克林於夜間從普爾杜廣播站的海拔97米處完成了與位於佛得角群島處的馬可尼遊艇“伊莉樂號(Elettra)”的無線電傳輸。[3] 自1926年起,高速短波電報線路從倫敦安裝到澳大利亞印度南非加拿大,成為帝國無線鏈英语Imperial Wireless Chain的主要組成部分。[3]

1925年,荷蘭人也開始在埃因霍溫進行短波頻率實驗。PCJJ廣播電台英语PCJJ於1927年3月11日開始首次國際廣播,其主要為荷屬西印度群島荷屬東印度群島的殖民地提供荷蘭語廣播服務,同時也為世界其他地區提供德語西班牙語英語廣播服務。廣受歡迎的《歡樂電台秀英语Happy Station Show》也於1928年首播。[4]

1927年,馬可尼也將注意力轉向短波長途廣播。他所進行的第一次這類廣播是為了紀念同年的停戰日英语Armistice Day。此後,他繼續定期運營國際廣播;該廣播在世界各地播出,節目由當時由英國廣播公司所運營的2LO廣播站英语2LO提供。這次活動的成功引起了英國廣播公司的注意,他們將切爾姆斯福德的一個短波發射站出租給馬可尼,呼號為G5SW。[5] 英國廣播公司帝國服務最終於1932年12月19日開通,其廣播目標是澳大利亞新西蘭[6]

擴展

約瑟夫·戈培爾納粹德國國民教育與宣傳部的負責人。國際廣播是納粹宣傳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他著名的早期國際廣播機構包括於1929年10月29日開播的蘇聯官方廣播電台——莫斯科廣播電台蘇聯解體後改組為“俄羅斯之聲”)和1931年2月12日開播的梵蒂岡廣播電台。1931年耶誕節,克拉倫斯·衛斯理·瓊斯(Clarence W. Jones)在厄瓜多爾基多開通了全球首家基督教傳教廣播電台——安第斯之聲南亞地區的國際廣播始於1925年在錫蘭開播的錫蘭廣播電台英语Radio Ceylon,現在的斯里蘭卡廣播公司是該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廣播公司。

從1926年開始,德國通過瑙恩的廣播站向美國中美洲南美洲遠東地區提供短波廣播服務。1931年,德國在澤森英语Zeesen增加了第二個廣播站英语Zeesen short-wave transmitter (1931)[7] 1932年1月,德國帝國郵政英语Reichspost接管瑙恩廣播站後就立即增加了其短波與長波的容量。[8] 而在阿道夫·希特勒於1933年上台後,在外國廣播部門(Auslandsrundfunk)的領導下,短波廣播被視為是納粹宣傳的重要組成部分。

德國短波廣播的播出時間從每天2小時增加到每天18小時;並以12種語言進行全天24小時播出,這其中也包括英語廣播。柏林附近的澤森建造了一座了100千瓦的發射機和天線綜合體。針對美國的專門目標規劃始於1933年;1934年又規劃針對南非、南美和東亞;1938年針對南亞和中美洲。德國的宣傳是在約瑟夫·戈培爾的領導下組織的,在德國吞併奧地利和1938年慕尼黑危機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1936年,國際無線電聯盟承認梵蒂岡廣播電台為“特例”,並授權其廣播不受任何地域限制。1937年12月25日,梵蒂岡廣播電台增加了一台德律風根25千瓦發射機和兩支定向天線。梵蒂岡廣播電台透過10個頻率進行廣播。[9]

西班牙內戰期間,國民軍收到了納粹德國作為禮物的一台功率強大的德律風根發射機以幫助他們進行宣傳工作。直至1943年,西班牙國家廣播電台英语Radio Nacional de España還一直與軸心國保持合作,以西班牙語轉播來自德國和義大利官方廣播電台的新聞。

二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英國、德國和義大利的國際廣播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1942年,美國也啟動了他們的國際廣播服務——美國之音。在太平洋戰區,道格拉斯·麥克阿瑟通過短波電台與日佔菲律賓群島的公民保持著聯繫。

收聽納粹德國廣播的聽眾大多出於好奇,例如納粹德國曾一度在美國擁有50萬廣播聽眾,但他們絕大多數很快就失去了興趣。此時有數位納粹支持派廣播員在各自國家被廣為人知,這其中包括不列顛法西斯聯盟黨員威廉·喬伊斯,他是兩位“哈哈勛爵英语Lord Haw-Haw”之一;法國人保羅·費登內特英语Paul Ferdonnet和安德烈·奧爾布雷希特(André Olbrecht),他們被稱為“斯圖加特廣播電台的叛徒”;美國人弗雷德里克·威廉·卡爾滕巴赫英语Frederick Wilhelm Kaltenbach(“嘻哈勛爵”)和蜜翠·吉拉斯(兩個被稱為“軸心莎莉英语Axis Sally”的播音員之一)。而遠東的日本也在同時推出了“東京玫瑰”,她們用英語播出日本宣傳內容並播放美國音樂,以此來確定其受眾。

二戰期間,梵蒂岡廣播電台的新聞廣播在德國被禁止;同時其廣播服務被縮減以四種語言運作。[9] 也在這個時期,英國在錫蘭開設了“東南亞司令部廣播電台英语Radio SEAC”,向整個東南亞地區的盟軍武裝力量進行廣播。

而在二戰結束後,德國被分拆東德西德。兩德都發展出了屬於各自國家的國際廣播:西德在科隆開播了德國之聲;東德則在柏林開播了柏林國際廣播電台。柏林國際廣播電台在兩德統一前就停止了運作,而其發射機、頻率等資產設備在統一後由德國之聲接管。

冷戰時期

當代時期

存在原因

廣播媒介

聽眾類型

限制接收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腳註

  1. ^ Wood 2012,第56頁.
  2. ^ Naval War College. International Law Documents: Neutrality, Conduct and Conclusion of Hostilities, with Notes, 1918.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19: 55 [2023-10-06]. 
  3. ^ 3.0 3.1 John Bray. Innovation and the Communications Revolution: From the Victorian Pioneers to Broadband Internet. IET. 2002: 73–75. ISBN 9780852962183. 
  4. ^ Simon Albers. De Geschiedenis van Nederlandse Radio. Opklopper. 2023-09-18 [2023-10-06]. 
  5. ^ Adrian M. Peterson. Wavescan, September 20, 2009. On the Shortwav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for Adventist World Radio. 2009-09-20 [2023-10-07]. 
  6. ^ The 1930s. 英國廣播公司. 2007-02-08 [2023-10-07]. 
  7. ^ Wood 2012,第49頁.
  8. ^ Wood 2012,第57頁.
  9. ^ 9.0 9.1 Levillain 2002,第1600頁.

文獻

  • Graef, Robert. Bicycling to Amersfoort: A World War II Memoir. iUniverse. 2005. ISBN 9780595346219. 
  • Horwitz, Robert B. Communication and Democratic Reform in South Afric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ISBN 9780521791663. 
  • Hughes, Matthew; Mann, Chris. Inside Hitler's Germany: Life Under the Third Reich. Potomac Books Incorporated. 2002. ISBN 9781574885033. 
  • Levillain, Philippe. O'Malley, John W.; Levillain, Philippe , 编. The Papacy: An Encyclopedia 1. Routledge. 2002. ISBN 9780415922289. 
  • Martin, Bradley K. Martin, Bradley K. , 编. Under the Loving Care of the Fatherly Leader: North Korea and the Kim Dynasty. St. Martin's Press. 2004. ISBN 9780312322212. 
  • Wood, James.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Broadcasting 2. Institution of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2012. ISBN 9781849192019. 

外部連接